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央視播出《佛教與科學》:探求因果的關系恰恰是科學發展的方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1月23日晚,CCTV4《文明之旅》欄目播出《佛教與科學》,嘉賓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諾貝爾化學獎提名人)、樓宇烈(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這是央視首次參加主辦的佛教與科學電視論壇欄目,旨在為佛教與科學的文明交流互鑒搭建高端平台。探討佛教與科學兩大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該場論壇由央視劉芳菲女士擔任主持,由淨因法師團隊具體執行。

  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認為:“宗教與科學之間,絕對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對立,因為二者之中,一個是另一個的補充。”普朗克的觀點,在國外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宗教與科學之間存在著功能互補型關系。

  節目片段:

  佛家講的“因”與“果”,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理念?何為慈悲?慈悲中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中的“空”指的究竟是什 麼?轉識成智、明辨是非,今天的我們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看清自己?《文明之旅》走進佛教名勝——無錫靈山梵宮,共同探討佛家智慧,為您奉獻第四屆世界佛教 論壇特別節目!

  主持人劉芳菲:

  佛教與科學是矛盾的嗎,她們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嗎?

  樓宇烈教授:

  不矛盾的,可以放在一起討論的,佛教是迷信這個說法值得推究,人們常常把佛教裡因果報應說成是迷信,探求因果的關系,恰恰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科學都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出發,其實這個現象就是一個結果,然後我們就去追究它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所以佛教探尋因果關系和科學探尋因果關系他們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重要面對物質世界,一個更多面對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

  主持人劉芳菲:

  潘先生是科學和哲學博士,那麼從你的角度來講,你是怎樣看待佛學和科學的關系的呢?

  潘宗光教授: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佛學和科學很多地方兩者是共通的,就像剛在樓宇烈教授講的佛教因果關系,比如一個蘋果,蘋果肯定是從蘋果種子種出來的,橘子是從橘子種子種出來的,而不會從梨子種子種出來,所以剛才的種子就是一個因,有什麼樣的因,就肯定結什麼樣的果,所以佛教因果是很自然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因果反映出來的......

  潘宗光校長講的幾個例子非常有說服力,分享給大家:

  1. 我們當下頭頂看到的那顆星星,由於光速的問題,實際應該是上億年前照射過來的那顆星星,當下可能早已隕滅,由此證明,眼見並非為實;

  2.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是相對於速度而言的,速度快,時間就慢。證明如下,雙胞胎兄弟,哥哥宇航員,坐飛船游歷太空十年後回來,此時弟弟在地球已過二十年,相差了十年的歲月,哥哥更為年輕。所以,時間也並非我們日常認識的那樣絕對;

  3. 魚以為湖泊為整個世界,獅子以為陸地為整個世界,而人因為智慧高,了知湖泊與陸地都並行存在。(換而言之,告訴觀眾,我們現在認知的這個世界,和佛陀看到的世界,多麼的不同);

  4. 佛陀兩千多年前就宣說了,有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人們不相信,直到哥白尼發現了天體運行論,地球並非宇宙中心。

  .........

  本場電視論壇緊扣“同願同行 交流互鑒”大會主題,圍繞“因果”、“慈悲”和“空智”三個議題,探討了因果是科學的根據,為什麼做好事沒善報是一種誤讀,時間和空間的虛幻性,愛因斯坦相對論與佛教觀點的吻合,佛與菩薩是真正存在還是只是一種精神等等疑惑,從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多角度、多層面展開佛教與科學之間的文明交流對話,期盼通過現代科學與佛陀智慧的碰撞,引發人們深思。面對觀眾犀利的提問與疑惑,樓宇烈教授與潘宗光教授妙語連珠,令人茅塞頓開,大會主辦方希望通過該場論壇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宗教與科學的互動關系,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早在2015年10月11日晚,潘宗光教授就曾應邀在北京大學做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系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系的理解與體悟。

  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通過蘋果種子結出蘋果、孟母三遷等例子,啟發我們一切因緣所生的萬事萬物及一切現象都會隨著“緣”的變化而改變,這即是佛教所謂的“無常”;一切“因緣”產生的萬事萬物也不能單獨存在,一定受周邊的環境所影響,此即佛教所謂的“無我”。除了“無常”、“無我”,我們更需要理解佛陀教導的“空”。“空”作為宇宙的本體,沒有確定的時間與空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沒有大小的區別;“空”沒有開始,亦沒有終結,沒有增加亦沒有減少,不是有亦不是無;“空”亦不是獨立存在,人的意識與宇宙本體不能分開。因此,學佛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從學問上、理論上多了解“空”、“無常”和“無我”;另一方面更要從修行上以“空”的無分別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透過修心養性來體證“空”性,從而慢慢開顯本身已有的智慧和慈悲。

  在科學方面,潘教授首先援引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及M理論等前沿科學理論,逐一論證早期科學的唯物實在論是錯誤的。一切物質、空間與時間都不是實有和固定不變的;一切物質與現象都是根據一定的條件凝聚而產生出來的,會根據條件改變而有所變化,當條件分散物質與現象就會轉變或消失。然後,潘教授通過大爆炸理論來討論宇宙的起源問題,指出一切物質、空間與時間是無中生有的。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無,而是充滿著一種神秘、但暫時不為人類所知和看到的暗能量。另一方面,潘教授引用“量子糾纏”的理論,告訴我們宇宙不是獨立客觀的存在,而是受到人類意識的影響。人類的意識可以影響物體、環境與生活,甚至可以創造及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越來越相信多重宇宙的存在,而每個宇宙的任何點都可能有不同的生命體,遠遠超越人類的想象。

  通過對比,潘教授歸納總結了他對佛教與科學之關系的體會。他指出,佛教是從宗教及教育兩個角度認識宇宙,而科學則是根據理論與實驗了解宇宙。所以,佛教與科學是殊途同歸的。但是,現代科學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還有很漫長的路去探索。佛學作為一種古代東方智慧體系,一種來自古印度、古中國先人對於世界奧秘的解讀,其蘊含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色不異空、心法相應、一切唯心造等理念,與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有著相當程度的共鳴。潘教授特別提到,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曾以敬畏和震撼的心情說:“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另外,他指出,有些人批評佛教不科學,其實是參不透佛陀的道理,亦不明白科學對宇宙的了解與佛理的關系,而做出的不客觀批評。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勃興對傳統宗教提出了挑戰,同時科學技術濫用所造成的危害,又呼喚宗教在人生意義和倫理價值上的指導。佛教推崇理性,反對迷信,注重因果,一向支持科學技術發展。佛教與科學技術的對話,將促進對科學技術的深刻反思,發掘佛法在科學技術時代的獨特價值,推動佛教隨順時代因緣而弘法利生,為當代科學與宗教的和諧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上一篇:仁煥法師:功德與還債
下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國界嚴淨第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