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的眾生很多,用什麼心態去對待他們?如何隨順?要一切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他為中心。
恆順眾生不是讓眾生恆順我,是我去恆順眾生,去理解他的處境、需求、好樂,乃至於煩惱。
但要於彼隨順而“轉”。這裡就需要有智慧,先要隨順他,但隨順的過程當中,要生起觀照的智慧,要轉化他。
如果有的眾生,煩惱很重,說要搶銀行,那你也隨順他去搶銀行,給他站崗,那行不行呢?
眾生有種種的欲望,我們最終隨順的是他的真性,但是他的煩惱,我們在恆順的過程當中要轉化。這就需要智慧、善巧方便。
民間有一個關於“魚籃觀音”的傳說。是說觀世音菩薩觀察一個漁村有些眾生可度,他就變化成一個很美貌的少女,走在村裡。她手裡拿著魚籃,裡面裝著用來放生的魚。
這個村裡的年輕人一看,一個美女來了,大家都來追求。這個美女就說,你們要娶我為妻就得要背誦佛經。先是讓他們背《心經》,這一背,有好幾百人都背會了;說你們這麼多人,我也不可能嫁這麼多人,就背《普門品》吧,又有好幾十個人背會了;再背《金剛經》,又有五個人背會了;最後背《法華經》,就剩一個姓馬的背會了。
魚籃少女於是就決定嫁給他了,而就在新婚的晚上,新娘子忽然得暴病身亡。馬郎痛惜不已,無奈將其埋葬。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老和尚到那裡去,告訴他們,你們不要那麼愚癡,那個魚籃少女就是觀世音菩薩。然後把墳墓打開一看,金鎖骨連體,那是觀音的化身。馬郎受此點化,就出家了。正所謂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所以隨順眾生,需要有智慧、有慈悲。總之,面對種種不同的眾生,無論是善的眾生、惡的眾生,一個修普賢行願的普賢行人,一定要有慈悲心,同時也得要有智慧行,才能隨順而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