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有這樣的說法,“人有財發瘋,畜有草發瘋”,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許多人在沒吃沒穿的時候,好像也沒有特別大的貪欲,一旦有了錢後,貪欲反而被激發出來,會瘋狂地追逐財富;畜生也是如此,放過牛羊的人會有經驗,在沒有草的地方,這些牲畜還比較聽話,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們一邊吃一邊跑,根本不聽主人招呼。這個比喻很符合某些人的狀況。
所以人應該以智慧來調伏自己的貪欲,不能簡單地想用外在的受用或者錢財來平息貪欲,這樣只會如同火上加油那樣使欲望更加熾盛,最終會變成徹底被貪欲左右的瘋子。
如果沒有調伏貪欲,即使再多的錢財和受用也無法填滿貪欲的深坑。《方廣莊嚴經》中說:“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尋覓。”意思是說,如果沒有調伏內心,即使一人獨享世上的一切五欲受用,他還是會覺得不滿足,仍然會不斷地尋覓欲妙和受用。《因緣品》中說:“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連天上降下珍寶雨,貪欲者都不會滿足,可見人的貪欲實在是難以滿足。
實際上,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積累財產的行為是不可能停止的,什麼時候內心滿足了,積累財產的行為才會停止。前一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地方,當地有人問我:“我們這裡有些人年年修房子,什麼時候房子才會修完啊?”我說:“如果貪心沒有止息,房子是永遠修不完的,今年有條件會修二層樓,明年條件更好會修三層樓,人的貪心一年比一年大,房子也會一年比一年高。”
現在有些大老板、大官員已經非常富裕了,他們的錢幾百年都花不完,按說這些人應該知足了,可他們還是覺得不夠,還要到處擴充財富:在一個城市有房產還不夠,還要在另一個城市有房產;在國內的銀行有存款還不滿足,還要在國外的銀行有存款。
在貪欲心的推動下,有些人甚至走上自我毀滅之路,現在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到處都是經濟犯罪的新聞: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偷稅漏稅……許多罪犯在供詞中都是這樣說的:本來我也知道這是犯法的,可是在金錢的巨大誘惑下,不得不铤而走險……明知是一條絕路,為了錢卻偏偏要走,人的貪欲實在可怕!如果一個人沒有克制自己的貪欲,到一定的階段會不可收拾,那時誰也控制不了他,甚至法律也不管用。
所以欲不可縱,應當及早剎車,人人都要以佛法對治內心的貪欲,要經常自我反省:我是什麼人?我在做什麼?應盡早發現自己的問題,趁煩惱尚處於萌芽階段時就將其消滅。
在這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佛教提倡的知足少欲理念更具現實意義,誰擁有這種理念,誰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可惜大多數人根本不懂這些道理,一味地追求金錢,道德和行為水准日趨下滑,最終導致了巨大的痛苦。
《水木格言》中說:“愚者財富圓滿,不離痛苦之因。”在許多時候,過多的財富不僅不會帶來快樂,反而會帶來痛苦,有個人說:“以前經濟條件雖然比較差,但我們全家非常和睦,日子過得很快樂。現在條件雖然好了,但家人經常在外面做許多壞事,日子過得並不快樂。”這也是許多人的同感。
有些人認為:現在的潮流就是這樣,必須跟上時代,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錢。這不是個合理的理由。愚人總是盲目地隨大流,而智者不會輕易盲從,他們在思考後才會采取行動。如果我們冷靜考慮,就會明白一個非常樸素的真理:一個人即使有再多錢,除了一天吃三頓飯、穿一身衣服以外,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可享受的。我們學院的許多出家人,除了三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雖然他們生活過得很清貧,但內心的寧靜和快樂是帝王也享受不到的。如果這些出家人沒有看破放下,也像那些世間人一樣,每天在熊熊欲火的推動下追逐錢財,他們是不可能擁有現在的安樂的。
許多人有不經觀察、盲目攀比的毛病。如果別人在財富上超過了自己,自己就會有強烈的不平衡感,進而想超過對方。比如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兩個人,一個人在財富上超過另一個人時,落後者就會想:他的能力不如我,現在卻比我有錢,我一定要超過他!產生競爭心之後,就會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奮斗,在此過程中必定會感受許多痛苦。
現在的社會是經濟社會,人人都在拼命追求金錢,許多人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昨天有兩個北京的居士來學院,我問:“你們過得可以嗎?”“還可以吧,不過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他們說只能在學院呆幾天,很快就要回去工作。
我非常理解他們,許多人雖然有學佛的意樂,但面對生活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做許多沒有意義的事,很難有全身心學習佛法的機會。
敬摘錄《藏傳淨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