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富財夜叉王,得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聚令恆受快樂解脫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富財夜叉王,得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聚令恆受快樂解脫門。】

  這一位夜叉菩薩,我想每一位同學、一切眾生都非常歡喜他,他是什麼人?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財神,財神菩薩,他給眾生帶來財富。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注解,「集福德因,受快樂果,由身智光,得增長也」,這幾句話不多,把他修學重點給我們點出來了,最重要的是「集福德因」。富財夜叉王他所修學的,幫助一切眾生的,就是『福德聚』,這一句裡頭重點就這三個字。什麼是「福」,什麼是「德」,我們要清楚。菩薩行門總綱領,世尊在一切經論裡面,跟我們講的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裡面前五條是福,後一條是德,般若波羅蜜是德、是性德,前五條是修福。如果就前五條來說,前面兩條是修福,後面三條是德;前面布施、持戒決定是福報、是修福,忍辱、精進、禅定是德,我們都要辨別清楚。般若波羅蜜純粹是德,就是性德圓滿的流露。由此可知,財神爺幫助我們發財,還是要靠自己修,絕對不是說,他把財富就送給你了,沒這麼便宜的事情。他也不能夠這麼作法,決定要懂得怎樣去修,怎樣修因,你才會獲得果報。你要想得財富,你決定要懂得財施,要施財。我們在佛經裡面這麼多年的學習,稍稍契入一點,對於這些道理、事理我們明白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

  許許多多的同修哪一個不追求富貴?富是財富,貴是地位,在社會上獲得崇高的地位,人人都在追求,想盡方法去追求,你能求得到嗎?如果我們用一切方法可以求得到,這命運就被推翻了,因果被推翻了,那這東西都是假的了?因果是真理,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也是屬於萬法之一,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下一個因,果也空了;因果也是空的。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所以從轉變跟相續來說,因果就不空。正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才教導我們要修善因。修善因,因果的轉變是善的,因果的相續是善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善果,種善因,得善果。

  世間人,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發財的人,擁有億萬財富;這個世間有很多地位很高的人,做到國王、總統,絕對不是他什麼本事得來的,不是的。無論用什麼手段,佛法講那是緣,它必須有因,那個緣才能夠結成果;他要沒有因,緣再殊勝,也結不成果。因是什麼?前世修的,前世修的有福德,這一世的緣才會有這樣的成就。我們非常相信這個道理,這是世間人所講的真理。真正明白這個真理,我們就懂得致富之道,取富貴之道我們就明了了。取富貴之道要積德累功,雲谷禅師教給了凡居士的,我們在《了凡四訓》上看到,教給他取富貴之道,他懂得行善積德,他突破了自己的命運。

  人真有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要沒有大善、大惡,總是按照自己命運去走,起伏不大,所以這個命大致上都算得很准確;雖然它有起伏,起伏幅度不大,距離這條線不太遠。如果他有大善、大惡,這起伏就很大了;積大善,這一生的命運就改變了;造大惡,他這一生的福報損耗了,損福折壽。我們在古人筆記裡面記載看到,有這種例子,他在命運裡面他是宰相的命,因為他作惡,到以後做個縣市長,這是講福折了,福損了;壽命,本來有七、八十歲的壽命,五、六十歲就死了,壽命減短了;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如果是積德修善,他的福報會提升。像了凡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他沒有功名,功名在現在講就是學位,他命裡頭沒有最高的學位,那時候最高學位是進士;他自己努力修善,他中了進士。所以進士是命中沒有的,他得到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命裡沒有兒子,以後他有兩個好兒子;孔先生給他算命,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這些都是這一生當中修來的,不是前生的。由此可知,命運肯定有,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而已。

  改造命運裡面,頭一個就是要修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的精神我們要懂得,損己利人,決定不可以做損人利己。做損人利己,那你就是背道而馳,自己的福報折掉了,壽命也折了,打折扣了,這是絕大的錯誤。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哪裡會錯?所以我們一生只知道幫助社會、幫助眾生,絕對不要想自己,這是你真正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果報不可思議。你不希求果報,果報無比的殊勝。有希求果報這個念頭,你所修學的全是福德,你能夠稱心如意,能夠滿足你的願望,但是要曉得是福德;不求果報,那就變成功德。功德裡頭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個要辨別清楚。不求殊勝,一切能放得下,就得大自在。樣樣都放下,世出世法一樣都不要計較,我們就得大自在。生死自在,你想想還有什麼不自在的?

  財布施,只要看到別人有需要的,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不要有絲毫不善的念頭夾雜在其中,這一點很重要。什麼是不善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們要把這個連根拔除,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就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夾雜這些東西。覺明妙行菩薩教導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不夾雜。不夾雜什麼?不夾雜自私自利。諸佛菩薩,經上常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不夾雜。不但無相,還說「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都沒有。無四相是不執著,無四見是不分別,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我們今天六根對六塵境界還有分別,有分別就是有四見,有執著就是有四相。有四相,佛尚且說,那不是菩薩;有四見,那就更不必說了。什麼叫菩薩?菩薩是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真正明白事理的人,這個人叫菩薩。真正明白,絕不夾雜。

  處事待人用什麼心?我們常講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大菩提心」。「菩提」不好懂,我這樣寫出來,大家好懂。菩提心的內容就是這五條,具足這五條,你就發菩提心了。真誠,決定沒有虛偽;什麼叫虛偽?妄念是虛偽。大乘經上常講「真心離念」,那個「念」是妄念。菩提心的體,諸位都知道,是至誠心,《觀無量壽佛經》上佛說的。什麼叫至誠心?古德的解釋,「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道,真心叫離念,有一個念頭,心就不誠。可是《金剛經》上跟我們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誠,一念不生就是「應無所住」。一念不生,這是真誠,菩提心的體現前了。可是後頭又加一句,「而生其心」,這怎麼講法?「而生其心」,生這個心是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利益自己,這叫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生心跟無住是一樁事情。所以說決不生自私自利的心,不生這個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曉得慈悲是從真誠裡頭流露出來的。

  清淨則不染著;平等則不分別,沒有高下;正覺則不迷,決定不被外面境界誘惑,這是正覺。用這種心來積德、來修善,成就的果報是無上菩提,究竟涅槃,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德能。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落實,決定不能把佛陀的教誨變成個空洞的口號,那有什麼用處?佛的大智、大德、大能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我們作學生的身上。我們學佛是佛陀的代表、是佛陀的形相,所以自己要常常檢點反省,我們學佛學得像不像?每天展開經卷讀誦經典,無非是檢點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不一樣,趕快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我們沒有明心見性,見思、塵沙、無明沒有斷,只有依靠經典。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是已經斷了見思、塵沙、無明這些人表現的心行,所以這個可以給我們做標准,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這才不會錯。標准講到最粗、最明顯的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從事上去做,這是福報;與理相應,那就是功德。總需要懂得,知道修福,知道積德;「聚」,是多。天天修福,天天行善,而不著修福行善之相,這就是德,把福報變成福德了。「聚」是累積,天天在干。財神菩薩天天給我們做模范、做榜樣,這就能做到「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聚」。他在這裡教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文章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二卷)

 

上一篇:黃念祖:念佛時萬緣放下,是天地間一個大閒人
下一篇:消業感應實在太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