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雜志2017年第3期 文/郭輝
釋迦世尊出興於世,大轉法輪,光闡道教,垂恩兆載,澤被十方。一代時教,浩如煙海,總括有三藏十二部,細分有八萬四千法門。時臨末法,人根陋劣,孰能指示津梁,令人橫超速證?昔西天龍樹菩薩首倡“難易二道”,唐道綽大師於《安樂集》詳判之而立“聖淨二門”,善導大師又於《觀經四帖疏》立“正助二行”,淨土法門自此風行天下。三者之間,“正助二行”是前二種理念的集大成者,又有自己獨到的發揮,在淨宗理論和修持軌則方面闡述得更為周詳完備,然而千載之下,對其本義的理解或失偏頗、或本末倒置,淨宗學人不可不辨。本文試依佛陀所說的淨土經典為圭臬,以淨宗歷代祖師的言教為准繩,來淺論正助二行在淨土法門中的地位,旨在追本溯源、糾偏顯正,希望能對淨業學人的修學有所幫助。
“難易二道”與“聖淨二門”
“難行道”和“易行道”乃龍樹菩薩提出的理論觀點。所謂難行道,即指於此娑婆世界積功累德、修諸萬行,然後入聖流、證佛果之教道,由於需要靠自力斷貪瞋癡、滅殺盜YIN,從而出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的不退轉地位,故謂之難行道。所謂易行道,指信願念佛往生淨土,速到達阿惟越致,謂為易行道。
所謂聖淨二門,即指聖道門和淨土門,乃依淨土宗之判教標准將佛陀一代時教所判而成。依靠自力修行,在此世間能獲得開悟者,稱為聖道門;仰信阿彌陀佛之誓願,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命終後蒙佛接引往而生淨土者,稱為淨土門。
淨土法門之源流為何?印光大師在《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中明確指出:“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見巴蜀書局版《印光法師文鈔·增廣上》第78頁)
聖淨二門又稱之為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印光法師文鈔·近代往生傳序》言之甚詳,並闡釋了自他二力之用:“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時當末法,當力修淨業,求生西方。不可自恃聰明有智、捨易就難,以致求升反墜、久沉業海也。印光大師痛言:“故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則無出此三界之望。此則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時當末法,捨此無術矣。”(《印光法師文鈔·傅大士傳錄序》)
正助二行
聖淨二門既明,應知抉擇仗佛願力接引往生的淨土法門而行。然淨土行法如何?簡言之,有正助二行。專修淨土是正,修他法諸善是雜;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阿彌陀佛為五正行(正行中之助行),稱名念佛乃正中之正,正定之業。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開示:“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彼佛。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總名疏雜之行也。”
印光大師在《復沈授人居士書》中指出:“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矣。”印光大師還指出了正助二行的關系是應該“合行”,對指導淨業行人非常有意義。
正助二行的地位及關系
信願念佛,乃淨土法門之正行(正定之業),是“一超直入如來地”之捷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即作佛,念佛即是佛。無上妙法,圓俱一心。《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亦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捨此一門,欲圓成佛道,動經塵點劫,可不哀哉!
正助二行如何安排?或好靜室念佛,不樂作務者,此謂“智增上菩薩”;或有積極修福,不樂念佛者,此謂“悲增上菩薩”。二者無所謂優劣,但對於專修淨土、矢志往生者而言,應以專心念佛為佳,即以“正行”為主。上引印光大師開示已指出正助應該合行,大師在《復沈授人居士書》中進一步指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
只修正行不修助行辨
或以為,既然以“正行”為主,助行或可忽之。以為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號具此殊勝威德,余行不必再作。又引善導大師之言為據,《觀經四帖疏》雲:“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此斷章取義,不修助行,甚至認為不必持戒,還殺生吃肉,作諸惡事。不知自誤誤人,流毒深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業三福被善導大師判為“散門”,屬於助行,卻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應修淨業三福,至少必修一福,回向往生。如果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不種正因,難得正果。無論正行、助行,皆是淨業正因,德天法師在研習班的講座中如是說。至於不持戒律,更是邪見。第一、二福就要求“修十善業”“具足眾戒”。殺生吃肉,障道深矣,不堪成就。《楞嚴經》雲:“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淨業行人,主修正行,兼修助行,不可偏廢。在念佛之余,應隨分隨力研究經典,誦經持咒,為善作福,回向往生,作為往生資糧。而且一切修持,必於真實心中作,善導大師雲:“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力修助行忽視正行辨
有人認為,學佛要先學做人,只有人做好了,學佛才會有所成就。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必須先修助行、後修正行,持此觀點者,是以“助”為“正”,實為本末倒置之舉。在此觀點的引導下,因此汲汲於人事倫常、廣修諸善,而將信願念佛往生西方的捷徑閒置一邊。更有甚者的是,有的人以行善積德為先,枉將生西資糧,作為求取人天福報之因,殊不知這是在造生死業。或有高士大人,忽視西方淨土,著力宣揚“人間淨土”。這些行為都是與淨土理念相違悖的。省庵大師《與茅靜遠居士書》曰:“居士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孜孜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省庵大師認為修善雖好,但要以往生淨土為大事,囑茅靜遠居士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再加持齋戒。印光大師《復方聖照居士書五》亦言:“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
西方淨土具有殊勝的超越性,是阿彌陀佛真實心性的流露,是清淨法性的緣起,是不生滅法,故極樂世界在此安立。《佛說無量壽經》雲:“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微妙殊特,不可思議。而三界之內,是眾生業力之緣起法,是生滅法。娑婆世界具足五惡、五痛、五燒,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釋尊一代時教處處指出娑婆世界乃五濁惡世,欲在此建立人間淨土,實在是不容易,懇切欣求往生極樂淨土,方能獲得真實大利。
結論
《蕅益大師淨土集·示石友》曰:“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正助二行在淨土法門中的地位可謂明矣。不可因“正行”而廢“助行”,亦不可主“助行”而廢“正行”。應當以正行為主,助行為輔,兼而行之,斯則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