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抬頭;中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所俘虜。”現在有很多修行人,對於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瑣事則快馬加鞭;而前輩大德們與此恰恰相反,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將修行擺在第一位,這是因為他們無常觀修的到位。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唯一觀修死亡無常。
怎樣對無常生起定解:在日常生活中十個觀修法
佛陀在轉法lun的過程中,其實無常法一直貫徹始終。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轉四谛**時,無常、苦、空、無我四谛中,第一個就是無常。佛陀轉完三法輪,最後要示現涅槃時,先宣講了一部《涅槃經》,之後說:“諸比丘,一切皆由因緣而生。”同時解開上身的袈裟,讓弟子觀看如來身相,並教誨道:“如來出世猶如昙花現世,你們以後要常觀一切萬法皆為無常。”說完之後,前往薩拉雙樹中間,以吉祥臥示現涅槃”因此,佛陀的最後遺囑,就是讓我們長期憶念無常遷變之理,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義。
真正修行好的人,時時都會憶念死期不定,始終想著“不知我什麼時候死”,有了這種觀念,修行起來會很精進,不會天天聊天、做些無義瑣事。但現在城市裡的人,最缺少的就是無常觀,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後年,甚至退休之後。
平時的行住坐臥、所作所為,也要全部觀無常。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觀無常呢?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時,要觀想這條路是無常的,從粗大角度來講,它終究會被各種逆境所毀,從細微角度而言,它是剎那剎那遷變的;同時,你身體也是無常的,以後不一定再路過這裡。既然如此,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終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如《般若攝頌》雲:“行住坐臥具正知,視轭木許無心亂。”
對於無常,世間人在親友病逝時,才有一點感觸,傷心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而作為修行人,即使兩個人身體很健康,離別時也應該當成永別:“我們以後不一定能見面了,極樂世界再見吧!”時時有種無常觀,這是相當重要的。世間人或許覺得這不吉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修行人之間需要一種觀無常的微妙緣起。
二、住處
所居住的處所,從現相上講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可貪執的;從實相上講,就像具髻梵天對捨利子所說,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淨剎土,我們應當如是觀想,不能認為這是髒亂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這個世界骯髒不堪,所接觸的人也全部視為妖魔鬼怪,這樣的心態對修行極有損害。
三、飲食
飲食受用是無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應當享用禅定的美食。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節食苦行時,許多空行母現身供養衣食,並說:“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時候,如果吃一點人間的食物,穿一點衣服,同時服用一點點空行的妙食,對禅修和善行會大有幫助。這些衣食,我們會替您籌備的。”尊者回答:“世間人所有的財物和資具,是不能與修行人的覺受和證解相比的。因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間的衣食和享受有沒有都無所謂!”
我們若有這樣的境界,當然是最好不過了;但即便沒有,飲食也要比較清淨,切莫沾染罪業的過患。我以前一直強調,每人一天三頓飯,千萬不要殺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條毒蛇,晚上吃一只雞,尤其是生活在海邊的人,每頓飯吃掉的眾生不是一兩只,而是無數只,這種人比屠夫還殘忍、比惡魔還可怕,不如早一點離開世間好。此外,我們除了盡量吃素,每次吃飯還應供養三寶,或者行持過午不食,以清淨心來過清淨的生活。
四、睡眠
躺臥睡眠是無常的,如果在貪心、癡心中入睡,則無實在意義,即使做夢也是一種迷亂。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境界,便可將迷亂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說,縱然沒有這種境界,睡時也應觀想佛陀發光,遍布自己的周圍,在這樣的修法中安睡。
五、財富
擁有的珍寶財富是無常的,故當依止聖者七財——信心、持戒、多聞、布施、知慚、有愧、智慧。
世間人對有漏的財物極為重視。前段時間,有些台灣居士去一個寺院參加開光儀式,當時在場有一個藏族老鄉,我以前認識。她整個身體裝飾得金光閃閃,十個手指戴滿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塊一塊的……那些台灣居士見了,都說她這樣做實在是浪費,平心而論,這種打扮十分俗氣,一點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認為財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擁有高檔的衣服、轎車、房屋,當作是成功的標志。而修行比較好、境界比較高的人,視錢財如糞土,根本不把這當回事,他們唯一重視的,只是淨戒、信心、知慚、有愧等聖財。當然,作為修行人,所有的行為特立獨行,一點都不隨順世間,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不管怎樣,無論你在什麼情況下,都務必要重視聖者七財。
六、親友
親朋近鄰是無常的,整天隨順他們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應當遠離鬧市,前往寺院或寂靜處激發出離心,到了那時,你自然而然會珍惜時間。其實珍惜時間很重要。如果你現在不珍惜,沒有好好修習,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明代的一元禅師說過:“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蹉過出頭難。”因此,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要有一種出離心,覺得這個人身太難得,必須充分利用起來。有些剛剛出家的人,也許會有一點出離心,但這個需要長期保持,不然的話,一時的沖動、三分鐘的熱血並不可靠。
七、名利
名譽地位是無常的,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沒必要去希求這些,應恆常身居低位。現在有些人活得特別累,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實在是沒有意義。當然,如果你有地位對眾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對眾生毫無利益,則應像噶當派的大德一樣,內在雖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卻甘願默默無聞,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發心、做善事。
八、語言
言談話語是無常的,平時說些無稽之談沒有意義,有時間的話,應督促自己念咒、誦經。《竅訣寶藏論》中講了要斷除的六種大錯誤,其中對親朋好友極力取悅,對上師三寶非常冷淡,這是一大錯誤;整日無休止地與人閒聊,卻從來不願意持誦密咒,這是一大錯誤;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間八法,這是一大錯誤……諸如此類講了很多道理。
現在有些人,僅僅念蓮師心咒一萬遍,就抱怨特別累,念一個小時頭都要裂開了;而讓他講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說別人的過失,三四個小時還覺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確實煩惱深重,做善行的話,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時間,磕半個小時頭或念一個小時經,就累得筋疲力盡、奄奄一息;而讓他做些世間瑣事,馬上精神抖擻、活力百倍。這是非常顛倒的。因此,我們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進,至於造惡業方面,務必要想方設法加以杜絕。
九、善念
信心、出離心也是無常的,即使依靠偶爾的因緣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紅塵了!”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就煙消雲散、無蹤無影了。因此,為了穩固自己的出離心和信心,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以堅定的誓言來攝持相續。
十、妄念
想法妄念統統是無常的,故當具備賢善的人格。如今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分別尋思特別重,總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但這也是無常的,關鍵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擁有賢善的人格。否則,即使你再能說會道,口才無人能及,想象力特別豐富,可對自他有沒有利也很難說。
十一、驗相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晚上做一些好夢,白天顯現種種境相,看到光、看到聖尊……這些驗相和證悟相也是無常的,沒有必要太高興。你平時生起強烈的煩惱,從來都不察覺,而稍微有一點覺受、有一點境界,就開始到處打電話:“我開悟啦!看到什麼東西了。”其實看到什麼並不重要,內心轉變才最重要。若將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道理,反反復復在心中觀修,對此真正產生定解,然後修更高的法才會事半功倍。否則,暫時的一些驗相並不穩固。
卓沃衮波上師曾說:“總之死亡無常法,自之相續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續生起死念時,三皈之辭也高深。”的確,基礎沒有打好的話,表面上能看到明點,接受過《上師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過是冰上建築,因為沒有觀好無常,這種境界不會長久,很容易被世間種種迷亂奪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礎一定要打牢,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希望你們牢記於心。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惡業,他擔心來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墮入惡趣,於是跑到寂靜的地方,依止瑪爾巴羅扎接受了竅訣,對壽命無常再再地串習,最終獲得無死的堅地,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怖。很多道友也是這樣,想起以前沒學佛時的惡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於是進入佛門專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時候,雖不敢說像前輩大德那樣獲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沒學佛,早晚肯定不斷造業,而今一方面不會造那麼可怕的業,再加上終身學習佛法,過著清淨的生活,死時應該有一些把握,不會特別畏懼了。
總之,通過修持無常法,我們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證得無來無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時也是如此,《涅槃經》中記載:往昔,佛曾示現為一外道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當時無佛出世,也無有教法。帝釋天為了試他的道心,化現為極其恐怖的羅剎形象,來到他面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聽後,覺得此半偈為三世諸佛的正道,於是懇請他講完後面部分。羅剎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養。菩薩欣然答應了,於是羅剎宣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得到法之後,菩薩歡喜異常,遂於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經堂柱子上貼很多“止語”,其實這倒不用,你要貼的話,應該貼這個偈頌。)後為兌現自己的諾言,他攀上高樹,縱身跳下。此時虛空中傳出美妙音聲,帝釋天恢復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贊歎後返回天上 。在《釋尊廣傳》和其他本師傳中,也講過這個公案。可見,無常法是真正的解脫之門,為了聽聞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修持無常的三個層次
關於修持無常,塔波仁波切從三個層次教誡我們:“開始的時候,害怕生死所追,務必像鹿子逃出籠子一樣義無反顧;中間的時候,務必像農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樣,做到死而無憾;到了最後,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樣,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說,修無常的過程中,最初要像野獸逃離獵人的籠子一樣不會回頭。有些人剛生起無常觀時,什麼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學佛,別人怎麼勸也勸不住,母親昏倒也好,父親恐嚇也好,無論家裡發生什麼事,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這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則無法從世間瑣事中解脫出來。
中間的時候,要像農民耕地一樣勤勤懇懇,最終獲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沒有遺憾了。
到了最後,一切修行皆已成辦,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師如意寶在《快樂之歌》中所說:“死也快樂,活也快樂,一切都快樂。”貝若扎那在擦瓦絨時有一個《滿足快樂之歌》,其中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不過,世間人的快樂與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過一本書叫《我就是快樂的人》,裡面的很多快樂,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它不是修行上的快樂,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樂。
塔波仁波切還說:“最初的時候,務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樣,認識到沒有空閒;中期階段,要像死了獨子的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修行;最終要了達無所作為,如敵趕走牧童牛。”
意即修無常的時候,最初應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棄,抓緊時間去搶救。同樣,剛生起無常觀時,除了修法以外,對什麼都不關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攔你。
中間的時候,應像母親死了獨生子一樣,日日夜夜想著他、念著他,對於別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
到了最後,證得無作無行的究竟果位,此時對一切萬法明明了了,但卻無法用語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敵趕走了,一時愣在那裡,不知所措。當然,這種證悟境界,並不像牧童被趕走牛那樣特別傷心,此處主要是從不可言說、無有可作的角度說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唯一觀修死亡無常。香怎耶巴說:“上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抬頭;中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所俘虜。”漢地寺院上晚課時,也有一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佛陀曾這樣贊歎觀修無常:“多修無常,已供諸佛;多修無常,得佛安慰;多修無常,得佛授記;多修無常,得佛加持。如眾跡中,象跡為最,佛教之內,所有修行,觀修無常,堪為之最。 有些人平時分別念特別重,總喜歡胡思亂想,其實你若實在喜歡想,那最好想無常:山是無常的,河是無常的,我是無常的,你是無常的……最終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除此之外,再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每天堅持這樣串習,那麼修行境界必定會圓滿。
對無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樣的呢?
應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樣。格西在後藏的覺摩喀喇山修行時,巖洞口有一荊棘叢,常掛到他的衣服。開始他想砍除,但轉念一想:“唉,我也許會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機會,還是將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當他再次出洞時,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這個山洞”,於是一直沒有砍荊棘叢。就這樣,他連續在這個洞裡修行了多年,最後已經獲得了成就,可依然沒有砍除荊棘叢。(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普通的故事,可裡面有非常甚深的竅訣。我們有些道友不是這樣,在寂靜的山溝裡,一定要修富麗堂皇的房子。今天我就看到幾間,覺得他們無常觀得真不錯,若被喀喇共穹格西見到了,肯定很“隨喜”他!)
還有一個修無常觀的表率,那就是持明無畏洲尊者,亦即智悲光尊者。尊者有個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沒有階梯,進入時很困難。弟子問:“是否需要在此修一階梯?”他拒絕道:“不知道明年還有沒有機會在這裡沐浴,何必那麼費事呢?”他一直不讓,並常常教誡弟子修無常法。
現在有很多修行人,對於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瑣事則快馬加鞭;而前輩大德們與此恰恰相反,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將修行擺在第一位,其他事情可以慢慢來。不然的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修行若一直往後拖,今天該念的經推到明天,但明天還有明天的事,不行又推到後天再念……這樣下去的話,最終什麼法也修不成。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眼前的時光,正如陶淵明在詩中所言:“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沒生起不加改造的無常觀之前,大家一定要在加行發心、正行觀修時,千方百計調整自心。很多人總是問我:“這個無常法要修多少天?”其實此處已講得很清楚了,你相續中沒有生起這種定解之前,不管是一百天、兩百天,還是三年、五年,都要一直修下去。這樣到了最後,你才會明白一切都沒有實義,只有修法最有意義。
當然,我們修的時候,必須要具足三殊勝:首先為了眾生發菩提心,閉著眼好好祈禱諸佛菩薩、空行護法,加持自己一定要生起無常觀;然後通過理論也好、實修也好,用各種方法調整心態觀無常;最終生起無常觀之後,要將此善根回向一切眾生。總之,務必要追循聖者前輩的足跡,盡心盡力、勤奮努力地修持。
無常現前反而執常有,老年到來反而以為幼,
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