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淨土文卷第一
我閱覽所有藏經及種種傳記,取其大意而匯集為淨土文。沒有一字沒有根據,但願不要因為人物的輕微而忽略這些文字。為了使人人都明白,所以這些文字直白而不文绉绉的。我是龍舒縣人,世上流傳淨土文字的不是單一,所以用郡縣的名稱區別。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大多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而其它功用,卻表現在身後。不知道的人,只以為是身後的事而已,殊不知它是大有益於生前啊,為什麼呢?佛之所以教導人,無非是善,與儒教的教導人,有什麼區別呢?只是名稱有不同罷了。所以那以淨土為真心的,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了。意念所想,口裡所說,身體所為,沒有不是善。善就是君子,就是大賢,現在這世人們就敬重,神靈就護佑,福祿可以增長,壽命可以長久。這樣看來,那聽從佛的話,而以淨土為真心的,誰說無益於生前呢?
其次被業緣所影響,而不能專心致志在淨土上。如果有志淨土的人,也是惡緣可以從此減少,善緣可以從此增長。惡緣不斷減少,最終必然斷絕惡;善緣不斷增長,最終必然是純善。惡既然斷絕了,善既然純粹了,不是君子是什麼?不是大賢是什麼?這樣看來,那聽從佛的話,而以淨土為真心的,誰說無益於生前呢?
又其次,不知禮義在哪裡,不知刑罰可畏懼,只崇尚武力,只趨附勢力。如果知道以淨土為真心,也就必定知道反省自己而且自責。所作所為雖然不能完全合乎禮義,也必定接近禮義了;雖然不能完全超脫刑罰,也必定遠離刑罰了。漸漸可以脫離小人的范圍,而最終歸為君子一類。平常人稍微知道佛理的,世間必定當成善人看,這是它的效果啊。這樣看來,那聽從佛的話,而以淨土為真心的,誰說無益於生前呢?
有人說:“聽從孔子的話,而以儒教為真心,難道不益於生前嗎,何必淨土呢?”回答說:“這不過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世間法,那是不出輪回的;出世間法,卻是直接脫離輪回之外的。淨土既能益於生前,又能益於身後的道理,就是因為它兼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原故啊。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據。論它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而從未曾離開過日常生活,前篇所說的就是啊。論它的根據,就在早晨一茶的片刻中,而不必是一整天的功夫,就是十念法門啊。因為修持的法門有九個品級,人人都可以修,就算是罪惡之人,佛也不放棄,回心向善,就是善了。所以這十念法門,人人都可以實行,譬如很久的暗室,有燈光一照,就馬上明亮了。所以就算是殺牛屠馬的人,放下屠刀,也同樣可以修。所以修習不難,也不妨礙一切俗事,所以做官不妨礙職業;文士不妨礙讀書;經商不妨礙販賣;農民不妨礙耕種;公門不妨礙事務;僧徒不妨礙參禅。凡是一切作為,都是不相妨礙的。所以說,修持的工夫,就在早晨一茶的片刻中罷了,於是可以成為萬萬劫不壞的資糧,而人們為什麼不修呢?現今有做買賣的,因一錢而賺到兩錢的利息,就必定暗自歡喜,以為所得利息很多了。行路的,一天走了兩天的路程,也必定暗自歡喜,以為達到的路程很多了。可見在外物上有一點收獲,就知道歡喜啊。或者因兩錢而賺到一錢的價,必定有憂,以為賠了本錢。兩天走了一天的路程,也必定有憂,以為多費了時日。可見在外物上有一點損失,就知道憂愁啊。為什麼我們生命的光陰有限,卻白白浪費掉,那損失很大了,卻不感到憂愁呢?至於淨土的因緣難遇,有幸知道,那收獲很大了,卻不感到歡喜呢?只是見到小得小失,就知道憂喜。當得失很大時,卻不能知道,怎麼不多加思考呢?何況不費時間,用力很少,而得到的功效卻說不完,人們為什麼不修呢?此時不修,太可痛惜啦!太可痛惜啦!
淨土起信三
人們驟然聽到淨土的景象,多數不相信,不奇怪啊。因為局限於眼前的見識,於是認為眼前見不到的,也是如此而已。就像窮街破巷髒亂不堪的居民,哪裡知道有高廣大廈的清淨。小鍋小碗殘湯剩飯的吃客,哪裡知道有豪華餐廳的美食。簡陋空箱毫無儲蓄的窮人,哪裡知道有天府的富裕。所以處在這娑婆濁世裡,就不相信有那清淨佛土。通過胞胎的生長,就不知道有那蓮華的化生。壽命不過百年,就不知道有那河沙一樣的壽數。衣食必須經過制作,就不知道有那自然的衣食。快樂常常夾雜有憂愁煩惱,就不知道有那單純的快樂。然而佛所講的話,不可以因為眼前見不到而不信啊。況且佛特別的勸別人戒妄語,必定不會自己用妄語欺诳別人。世間人的妄語,不是為了謀利,就是為了避害。佛對於世間沒有需求,哪裡有利可謀呢?佛看待死生如刀砍虛空,哪裡有害可避呢?所以佛不需要用妄語啊。世間中等以上的人,還不肯因妄語而喪失他的德行,何況佛呢?佛的話可信,是不用懷疑的。所以先輩賢人說:“佛的話不信,還有什麼話可信?”昔日有把忠臣當作奸黨的,刻在石碑上,被天雷擊毀。如今用金寶彩色,镌刻裝飾,作為儲藏,保存佛的話,香華供養,神龍莊嚴。假設佛的話有妄,卻又超過奸黨的碑刻,為什麼歷經千百歲,而天雷不擊毀呢?因為佛的話是真誠的啊。真誠的話都不信,那還有什麼辦法呢?所以淨土之說,更沒有可疑的。何況自古及今,修淨土的人感應很多,尤其不可以不信啊。(感應的內容在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家有的人因為佛教徒沒有戒行,所以輕蔑佛教,因此也不信淨土,這就不對了。怎麼可以因為道士不肖而輕蔑老子,讀書人不肖而輕蔑孔子呢?有頭腦的人還不會“因人廢言”(因人不好否定他所有的話),何況可以因為那徒子徒孫不好而輕蔑他們的教派呢?釋迦佛的教法,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那世間法與我們儒教相同的,不可以細數了,就從大的方面來說吧。釋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教導世人,無非就是戒惡勸善,而我們儒教何嘗不是戒惡勸善呢?就拿現實來說,佛認為殺生、偷盜、邪YIN是身體行為所造的三種罪業;而孔子說“勝殘去殺”(遏止殘暴去除殺伐),詩人說“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周文王的恩德施及到鳥獸昆蟲),這難道不是戒殺嗎?偷盜就不用說了。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沒有見過好德的人像好色一樣),詩人諷刺不好德而喜歡美色,這難道不是戒邪YIN嗎?佛認為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是口所造的四種罪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沒有信用,不知還有什麼可取),難道不是戒妄言嗎?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偽裝,仁心就很少了),難道不是戒绮語嗎?《尚書》說“爾無面從,退有後言”(當面順從,背後議論),難道不是戒兩舌嗎?惡口就是凶惡憤怒的聲音,不一定是髒話,荀子(戰國思想家)說“傷人之言,深於矛戟”(傷人的話,比刀槍厲害),這也不是不戒惡口啊。佛又認為貪、嗔、癡是意的三種罪業;孔子說“見得思義”(見利要考慮義),就是戒貪了;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伯夷叔齊不記別人的舊惡),就是戒嗔了;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困惑不懂也不學,是最下等),就是戒癡了。這樣看來,儒佛兩家沒有不同啊。那不同的是,儒家只是停留在世間法上,佛家還有出世間法。儒家停留在世間法上,所以只說一世的事,而且歸於天命。佛家又有出世間法,所以知道多生多世,而且能見到眾生因果的本末。這是兩家不同的地方了。要知道佛家的長處,須要看《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以及明白《金剛經》的道理。沒有做到這些,就否定佛教,那就是孔子所謂的“不知,而作之者。”(不懂裝懂)不應該注意嗎?真是如此,那佛教是可信的了。佛教講的淨土,還可以不信嗎?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重要,不可以不努力修學啊。
淨土起信五
世上有專門參禅的說:“惟心淨土,哪裡還有別的淨土?自性彌陀,不必另外求見彌陀。”這話似是而非啊。為什麼?西方淨土,有理有據。論道理,那就是能清淨心,所以一切都是清淨的,確實是惟心淨土了。論根據,那就是真實的有極樂世界,佛反復叮咛細說淨土,難道是妄語嗎?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的話,固然不是妄言了,但不是馬上能達到的。譬如良材,可以雕刻成佛像,但要極其的華麗,必定要加以雕刻的功夫,然後才能完成。不可能突然發現良材,而馬上就成了極其華麗的佛像。那所謂“惟心淨土,而沒有別的淨土。自性彌陀,不必另外求見彌陀”的說法,不對啊。又或者相信有淨土,而局限惟心之說,就認為西方淨土不值得往生的;以為能參禅悟性,超佛越祖,彌陀不值得求見的,都錯了。為什麼呢?這話很高超,但恐怕不易達到。那西方淨土,沒有貪婪沒有愛戀,沒有嗔恨沒有愚癡;我們的心能沒有貪婪沒有愛戀,沒有嗔恨沒有愚癡嗎?那西方淨土,想衣服就有衣服,想飲食就有飲食,要靜住就靜住,要遠去就遠去。我們想衣服而沒有衣服,就會寒冷煩心;想飲食而沒有飲食,就會饑餓煩心;要靜住而不能靜住,就有動亂煩心;要遠去而不能遠去,就有拖累煩心。那所謂的惟心淨土,實在不容易達到啊。那阿彌陀佛福重於山海,力大過天地,變地獄為蓮華,容易如反掌,浏覽無盡的世界,就如在眼前;我們的福力,還不夠自己享用,常害怕宿業深重,落入地獄,何況變作蓮華呢?隔壁的事,都不能知,何況看見無盡的世界呢?那所謂的自性彌陀,實在不容易達到啊。那麼我們的心可以成為淨土,卻不是馬上能成為淨土。我們的性可以成為彌陀,卻不是馬上能成為彌陀。怎麼能忽視淨土而不修,捨彌陀而不求見呢?所以修習西方見佛,得道就很容易,如果只在這個世界,想參禅悟性,超佛越祖就很難。何況修習淨土,不影響參禅,為什麼參禅的人,非要輕視淨土而不修啊?《大阿彌陀經》說“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那菩薩還要往生,我們是什麼人呢?不要往生淨土,難道我們勝過那些菩薩嗎?這樣看來,所謂“惟心淨土,自性彌陀”,宏大而不精要,高超而不切實,修行不到的人,就耽誤太多了。不如腳踏實地,持誦佛號修行,那人人必生淨土,直接脫離輪回,與虛言不實的相比,真是天差地別啊。
淨土起信六
佛眼能見無量劫的事,所以從古自今,無所不見。又勸別人戒妄語,必定不會自己妄語來欺诳別人;又勸別人戒我執,必定不會自己有我執來向人誇耀。所以佛的話是完全可以遵從的。按《楞嚴經》上說,有十種仙人,都是壽命千萬年,壽盡又入輪回,因為不曾證悟真性的原故,與六道眾生一樣,都是輪回中人啊。世間人學仙的,一萬個裡也成不了一個,即使成了,也不免輪回,因為執著形神而不能捨去啊。而那形神,是真性中所顯現的妄想,不是真實的。所以寒山的詩說:“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不如佛家的生死自如,而無拘無束啊。近幾百年來,成了仙人的,唯有漢鐘離、呂洞賓,而學漢鐘離、呂洞賓的人,何止千萬。我的親友中,就有不少,結果都死亡了,埋進土裡,只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究沒有益處啊。想要求長生,沒有比淨土更好,生到淨土的,壽命無量,那個長生也太大了。不知道修這樣的法門,而去學神仙,好比是捨棄眼前的美玉,而去求不能必得的石頭,豈不是糊塗嗎?有人說:“淨土是閉眼以後的事,有什麼驗證?”答:“淨土的傳記有詳細的感應記錄,怎麼沒有驗證呢?”況且修神仙的,有所成功,就秘而不傳,說是洩露天機會有罪。佛法的修行唯恐傳的不廣,就是要度盡眾生而後已,那真是慈悲廣大,不可測量,不是神仙能比的啊。
淨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的。可是因果怎麼可以不信呢?經上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不信這話,何不通過眼前的事來觀察呢?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那禍福種種不同,雖說是天命,難道上天有偏心嗎?是因為人的前生造業不同,所以今生受報也不同,而上天只是主持公道罷了,所以這個身體叫做報身。所謂報身,就是報我前世的所作所為,所以有這個身體啊,上天哪裡有心安排呢?譬如人有功有罪,應當受官府的賞罰,難道官府有私心嗎?只是因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持公道罷了,豈能是無緣無故對人賞罰呢?世間的官府,還不會無緣無故對人賞罰,何況天地造化,豈能無緣無故對人施加禍福呢?所以知道因前世的作為有善惡,所以才有禍福而報應啊。那麼不能做到純粹的善,就不能受到純粹的福報,於是有富貴而短命的,有貧賤而長壽的,有榮寵而受辱的,種種果報,各隨各自的作為,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所以說,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沒有種芝麻而得豆子,種小米而得大米的。只有種的時候少,收獲的時候多,所以作善惡時很小,受禍福的報應很大。所以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都是造化自然的道理啊。這個道理可信,那麼淨土之說必定可信,為什麼呢?二者都是佛說的啊。佛真實地講因果,必定不會妄說淨土。那麼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的人,這個道理可以解開他的疑惑了吧。
淨土起信八
人有見眼前善惡沒有報應,於是不信因果,因而也不信淨土的。殊不知善惡沒有報應的,不是不報啊,只是有快有慢罷了。佛曾對阿難說:“人有今世行善,死後地獄的。今世作惡,死後生天堂的。”阿難問為什麼。佛說:“今世行善死後墮地獄的,是今世的善果沒有成熟,前世的惡果已經成熟了。今世作惡死後生天堂的,是今世的惡果沒有成熟,前世的善果已經成熟了。”成熟的先受報,譬如欠債,著急的先還。《左傳》認為栾武子(春秋時期人物)有德,可以庇佑他的兒子。所以他的兒子黡,雖然作惡也可以免禍。黡的兒子盈行善,而黡的惡連累他的兒子,所以盈雖然行善也不能免難。這只是世間眼前可以見到的來說,善惡之報,還有如此的,何況隔世呢?《尚書》說:“天道福善禍YIN。”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儒釋道三教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只是有快有慢罷了。怎麼能因為眼前沒有見到果報,於是不信因果,因而也不信淨土呢?
淨土起信九
有人懷疑說:“人在這裡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就生出蓮華一朵?”我告訴他說:“這不難知道啊。譬如大明鏡,凡是有東西來照,就顯現那東西的影子,鏡子哪裡有心呢?因為它明亮而自然反應罷了。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就像明鏡一樣,看到那映像。所以這裡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出蓮華一朵,不值得懷疑啊。”有人又懷疑說:“念往生真言的,阿彌陀佛常住他頭頂,衛護他人。如果無量的世界,有無量的眾生念這個真言,阿彌陀佛難道全都能住他們頭頂嗎?”答:“也是自然罷了。譬如天上一月,普遍顯現一切水中,難道不是自然的嗎?”有人又懷疑說:“有修行精進的,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接引。就拿十方世界來說,有無量的眾生精進,怎麼能都知道預期而前往接引呢?”答:“也是自然罷了。譬如天上一日,普遍照耀無量的境界,難道不是自然的嗎?何況佛的威神,還不止像日月那樣呢。那麼遍住人們頭頂,遍知往生預期,哪裡值得懷疑呢?”
備說
有白天必有晚上,一定要為晚上准備。有暑熱必有寒冷,一定要為寒冷准備。有存留必有離去,一定要為離去准備。什麼是為晚上准備?燈燭和被褥。什麼是為寒冷准備?棉絮和炭火。什麼是為離去准備?福慧和淨土。
梵語的“阿”,這裡的意思是“無”。梵語的“彌陀”,這裡的意思是“量”。如果簡稱,寧可稱“阿彌”,不可稱“彌陀”。如果稱“彌陀”,就是“量”的意思,那與無量的意思相反。如果稱“阿彌”,還有“無量”的意思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