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有一點覺悟,想回頭了,這種念頭起來的時候,跟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他就來幫助你。你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不來。來了沒用處,想幫你忙幫不上,你不能接受,你不相信,你也不能理解。你才覺得有一點信,好像真的有這麼回事情,就有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要曉得三皈、五戒、十善,是凡夫趣向涅盤的根本,我們不能夠不重視。涅盤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為什麼?徹悟一定要靠清淨心,清淨心是禅定。清淨心從哪裡來?從持戒來的,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想修清淨心,你就不能不持戒,戒愈清淨,心愈清淨,他是用外面影響裡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作毗尼之漸次』,毗尼是戒律,這是戒律的基礎,戒律的起步。『為七眾之崇基』,崇是崇高,七眾,出家五眾加上在家兩眾,七眾,講七眾那就是講世尊所有的弟子,這是基礎。『萬善藉此而生』,一切真實的善法都從十善生的。講萬善一點也不為過,你看我們前面所講的,十善一展開就是大乘的八萬四千細行,這講萬善。淨宗常講「萬善同歸」,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形容詞,也不誇張,它是真實的事理。我們明白之後,才會真正發心認真去學習。否則的話,老實講,現在一般讀書人對於儒家這些典籍很尊重,但是對《弟子規》瞧不起,這薄薄一小本,這算什麼?疏忽了。所以我們不能不說,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講到《四庫全書》,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弟子規》。換句話說,《弟子規》裡的文章,是中國傳統文化落實在生活上的方法,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弟子規》的內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我做了個比喻,四書五經、十三經放在天平上,這邊放了一大堆,這邊放一本《弟子規》,在天平上,兩個分量是一樣重。如果《弟子規》你都做不到,你念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那這是學術,儒學,你只會念,你不能落實,你沒有消化,你沒有得受用,這個文化裡面的營養你沒有吸收到。《弟子規》落實,他全得到了。他縱然沒有學過四書五經、十三經,《弟子規》他都做到了,也就是說,理上他雖然不懂,但是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這裡面好的東西,他都吸收到,他都享受到。好比吃東西一樣,他吃到了,這個東西怎麼做的?什麼原料?他不知道,但是他吃飽了,他得受用了。那些專家學者,他懂得,他能講出頭頭是道,這個飲食怎麼做的,什麼材料,多少養分,但是他一口也沒有吃到。
所以古人講,叫「說食數寶」,說了半天,一口也沒吃到,還是挨餓;數寶,像銀行管出納的,天天數鈔票,自己沒有一分錢。這個比喻好,讓我們真的了解到。『寔佛法之平地』,平地才能夠起高樓,佛法是高樓,高樓要建立在平地上。世出世間法都要建立在平地上。這個平地是什麼?就是和諧世界,和諧社會。沒有和諧,沒有和平,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夠建立。所以和諧社會跟和諧世界是世出世間法建立的根基,這是平等,平等是要靠戒定慧才能夠得到。
摘自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
2008/7/13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