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定弘法師:自衛反擊殺敵不是犯戒而是開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我們來看下面居士的問題。這裡有一位沒有署名的居士,他說,有不少人認為,學佛、念佛的人最終出家,就是消極的、逃避的,太慈悲、太軟弱了,因為現實是很無情的。譬如當年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必須把日本鬼子打倒。锺教授您怎麼看?(這是他的第一個問題。)

  答:如果認為學佛是消極的、是逃避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學佛的人是更積極的面對人生。我們就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在古印度一個國家是一個太子,即將要繼承王位了。他很慈悲,希望拯救苦難的眾生,他發現用武力不能解決問題,用政治也不能解決問題,用這些科技、經濟等等,都不能夠徹底幫眾生離苦得樂,不能夠幫助眾生脫離生老病死這些苦難。所以世尊他出家了,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幫眾生解脫苦難的方法,自己也要尋求覺悟。自己不能夠成就,怎麼能夠幫眾生?所以他的出家不是逃避,他不是消極厭世,他是更積極的為眾生服務,成就自己,度化眾生。所以他出家以後十二年尋師學道,真的苦學,當時所有的宗教領袖、大師,他都參訪過,學得很認真。因為他是太子身分,再加上人非常的聰明,所以這些宗教師們,這些大哲、大師都非常喜歡他,都把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他,他真是廣學多聞。老師有很多,因為他自己認真學習,所以老師的這些學問他很快就能夠掌握,就能夠畢業了。畢業之後,老師也不自私,自己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就介紹他到另外的老師那裡學習,所以你看聖人無常師。這十二年的廣學多聞,到最後他發現所學的還不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幫助眾生脫離生死的苦惱?怎麼樣能夠解脫六道輪回?這個他不曉得,老師們也都不知道。所以他才到恆河邊上菩提樹下面打坐,把所學的統統放下,這時候就悟道了,夜睹明星悟道,那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他成佛以後就到處游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八十歲滅度,講經說法沒有一天停下來。有的時候是對大眾講,聽眾多的幾萬人的大會,像《無量壽經》就有兩萬人大會,其它道的眾生就不要說了,就是人道眾生就那麼多。小的可能對一個人講,對幾個人講的。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多少眾生覺悟!所以他去世以後到今年,用西方人的歷法來算,已經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用中國人的算法是三千多年了,大家對他仍然是崇拜、恭敬、贊歎,這是聖賢人。為什麼大家這麼紀念他,這麼崇拜他?因為他是對一切眾生確實做到了無私的奉獻,他所用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他並沒有逃避世間、世人,他比世間人更積極主動、更奮發、更加努力,世間人沒有他這樣的刻苦。你看他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節省時間來幫助學生們覺悟,每天上課,中午只吃一頓飯,吃完就上課。我們從《金剛經》裡看得很清楚,他去托缽,因為他們都不做飯,去托缽,就是乞討,乞討的同時也就給那家人講經說法。乞討回來了,大家一起吃飯,吃完之後又再上課,就這樣過一輩子。世間人有沒有這樣一輩子干到老、干到死的?這個很少。所以佛可以說是最積極的,這個人並沒有逃避。

  如果你認為教學它並沒有生產什麼,並沒有說耕種,沒有生產糧食,你認為這樣是消極的話,那你就更錯了。教學,他的行業就是老師,我們看到中學的老師、大學的老師、小學的老師,他們都是行業,並沒有去從事物質的生產,沒有從事糧食的生產,但是你不能說他是消極,他是從事人類精神文明的建設。沒有他們,人們即使是有富裕的物質生活,還是生活在痛苦煩惱之中。所以教育,孔門講四科,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現在學校的教育忽略了德行和言語,多半是在科技上面的教育,這些技術能力的教育屬於政事,藝術方面的教育那是文學。而真正人之所以能夠立足於社會不倒,要靠他的德行和言語,這些就是聖賢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孔子、孟子一樣都是從事聖賢教育的。孔子、孟子稱為中國的聖人,釋迦牟尼佛比孔子、孟子更偉大,更了不起,不僅為我們指示了人生這一段如何去做人,如何過人生這一段美滿幸福的日子,而且他更指出三世輪回,可以說這是立體的人生,讓你能夠知道做什麼因得什麼果,讓你能夠了解如何能夠擺脫、解脫生死輪回的苦難。所以說學佛的人有了這樣高的認識,他在這個世間走這一段人生路,他一定比別人更潇灑、更有智慧、更積極。

  如果說學佛的人太慈悲、太軟弱了,現實很無情,就像我們中國把日本鬼子打倒了,才能夠恢復我們國家的安定和平。聽您這個話,好像是認為打倒這些日本鬼子就不是慈悲,慈悲的人不應該殺生。對,佛門裡面確實第一大重戒就是殺戒,不殺生。不殺生是為了什麼?培養慈悲心,保護生命,尊重生命,但是這種慈悲不是軟弱。這個殺戒,不僅是殺戒,每一個戒律佛都有開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都是活活潑潑的。譬如說殺戒,平時如果是為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殺生,譬如說我貪口腹,要吃這些生命殺生,這是犯戒;但是如果是為眾生的利益你開殺戒,這不屬於犯戒,不僅是不屬於犯戒,而且你該開戒的時候不開,你就是犯戒。譬如說日本鬼子,這是二戰期間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肆虐,我們進行自衛反擊,這個殺敵不是犯戒而是開戒。如果不殺這些敵人,敵人會更殘酷的殺害我們的國民,所以打仗的時候,對侵略者該殺還得殺。

  在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這是講有一個出家人,他有神通,有他心通,知道別人心裡想什麼。有一次上了船,跟一船的商主一起過海。這些商主(就是商人),都賺了錢正在回家。船上其中有一個商人起了歹心,看見其它商人的這些財物心裡就想奪取,所以他起了殺心,想把其它的一船人都殺死,這個貨物就歸他了,所以有貪財的念頭。結果他還沒行動,他這個念頭起來了,這個出家人有他心通,他就曉得了。這個時候,他在那裡思索對這個人該怎麼辦,如果我不干掉他,他就會把我們整一船人全部殺死,吞並財物。想著想著,後來這個出家人就把這個商人給殺了。出家人殺人這是犯殺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犯殺戒?沒有,他這是開戒,沒有犯戒。為什麼?因為如果不殺這個人,這個出家人知道,他一定會下毒手把整個船的人都殺死,那他造的業就重了,對於所有的人來講,這是全部被殺害了。為了救這些整船的人,把個人殺掉,這是要犧牲小的,保全大的。不僅如此,對那個被殺的商人也是救了他,為什麼?因為他如果真的下毒手,殺了整船的人,他造的業就重了,他將來墮地獄。他現在還沒下毒手就被殺掉了,頂多是這一期生命完了,他馬上投胎,他不至於墮得那麼慘,所以也是救了他,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利益。這個時候如果不開殺戒,讓這個人得逞,不僅害了他,也害了整船人。所以從這個案例你可以能夠思考,當這些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肆虐的時候,該不該開殺戒。開殺戒也是慈悲,並不是軟弱。所以學戒、學佛一定要明白道理,每一條戒我們都要掌握它的精神內涵,這個精神內涵就是培養自己理智的慈悲心。

  摘自《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八集 定弘法師(鐘茂森博士)主講略有刪節

 

上一篇:大安法師:略述徹悟、印光大師行跡
下一篇:萬行大和尚: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學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