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人活著到底需要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思想在主導,但一直以來我們所孜孜以求的都是怎麼充實自己的知識、怎麼把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好,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好比煮一鍋水,我們只看這個鍋怎麼漂亮,沒考慮鍋裡面是否髒了。人的內心本是主導者,但我們沒有好好反省。

  我們自稱是非常優秀的民族,是禮儀之邦,擁有仁義禮智信,實際上反觀現在社會,你看到彼此間有信可言嗎?人與人之間都不打招呼了,鄰居之間都不認識了,何來禮儀可言?連自己最親的親人都很少用心去溝通了,我們會把心攤開給別人看嗎?這種冷漠是怎麼造成的?

  當我們反省後會發現什麼呢?人人都生病了。人們習慣於索求物質,用加減乘除來衡量自己現在擁有了多少,而很多東西並非我們數學好就可以掌控的。很多時候是整個社會、整個環境掌控著你這個人。你認為你擁有了,有時候反而很快失去了。

  我們總是認為人的快樂與否與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相關,所以盲目地追求物質。就像二戰以後的日本,整個國家經濟崩潰,那時候強烈的危機意識造就日本快速累積了大量財富;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經濟繁榮,日本卻成了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就是大家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忘記了信仰。

  很多人不是沒成功而自殺,而是成功後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這一輩子的拼搏努力終於得到,可是以後為何而戰?

  同是戰敗國的德國,為什麼沒有產生這樣的情況?很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認為二戰後德國人會發瘋,因為他們遺棄了上帝才會成為魔鬼發動了戰爭,造成了對猶太等很多民族的傷害,所以戰後“找回上帝”是德國發展經濟時的另一個目標。

  由此可以發現,在物質積累的過程中要有信仰才能達到內外的平衡和諧,才能夠在物質發達後心靈也同等強大。信仰不是固定的,並非只是指某種宗教。對自己所認定的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種想法,為它付出、追求一輩子,也許什麼都沒有得到,但最後也不會後悔,你因這種堅持獲得了強大的力量和支撐,那就是一種信仰。

  比如科學家信仰科學,為了造福人類發明新科技,音樂家譜寫樂章,如癡如醉去追尋,科學和音樂對他們而言就是信仰。就我而言,我堅持我的信仰,因為深信而充滿力量,永遠不會畏懼困難挫折,我活著就是因為我相信佛陀的教誨。我相信它並不是它能帶給我什麼,而是我要為我的信仰而奉獻自己。

  我有個弟子是芭蕾舞團團長,她告訴我她一輩子的信仰就是芭蕾舞,一輩子就想在舞台上跳著芭蕾舞,一直到死為止。她接觸我以後開始學佛,到了拉薩以後,我們在雄巴拉大酒店,有一個舞台很漂亮,我說,你去好好跳一支舞,她說沒有問題,跳了半小時,太興奮了,她因為缺氧倒在上面了。她後來說,在跳到感覺到快死亡時,她才發現自己雖然喜歡跳舞,但真正信仰的還是佛教。

  通常來講,我們追求財富和健康都不是錯,但如果在追尋的時候,它帶給你的是承受不了的痛苦,帶給周邊人的也是無盡的苦難,這就表示你已經變成它的奴隸了。思想跟物質兩者無法分離,我們的靈魂跟我們的身體怎麼分?靈魂離開身體,人就不叫人,叫屍體;如果只有靈魂,沒有身體,我們叫鬼魂。這兩者必須綜合起來,才是一個正常的人。靈魂掌控不了身體,叫做植物人。這兩者一定要健康地並存才可以。

  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大腦也是正常的,我們就需要追問幾個問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們對物質的追求難道不是為了讓靈魂快樂一點嗎?我們想擁有錢,擁有車,擁有房,就是希望讓我們的靈魂有安全感,起碼讓它不恐懼。一個人沒有房子是不會有安全感的,有了房,然而自己的心無家可歸,安全感很快也會消失。

  身體、靈魂都需要一個家,只要用心找尋都不缺乏。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中國人只花了三十年時間尋找物質,就得到了,得到了以後該怎麼去維持它呢?人脈也好,財富也好,都可以累積。我多次提起,賺錢靠聰明,花錢要靠智慧。

  任何時候,不管得也好失也好,我們總有一桿秤。失去的不代表永遠失去,總是會找回來,而找回來的不代表你會永遠擁有。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會變化。變化的時候,得的失了,失的得了,能夠不讓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靈起起落落的,就是我們的信仰。

  幾千年下來,那麼多人拜佛拜觀音,如果沒有一些神奇的加持力,沒有通過我們的虔誠心去改變我們一些命運,這種信仰也不會傳承至今。兩個人坐在一起,彼此都有不同的能量,沒看見不代表它不存在。

  我們沒有空氣能生存嗎?可我們有誰看得到空氣?不知不覺中得到的加持力,是我們凡夫俗子肉眼看不到的。但是,用心能感受得到。空氣的存在是因為你要呼吸,你去感受它的存在,你就發現它是那麼鮮活那麼清楚地存在。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滿足自身生活的物質需求,人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至關重要。信仰是一種面對生命中困難挫折的強大力量和依靠。一個有信仰的人,遇到重大選擇或困難,極度悲觀而失去信心,可以找他的宗教師以疏解情緒。

  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因果業力造成的。人們可以淨化,淨化完了,生命中的痛苦挫折就結束了,就可以開始新的生命。忏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反省後新的生機又開始了,“我”便永遠存在。這就是宗教可以延續幾千年依然那麼有影響力的原因。它永遠不會給你關上一扇門,讓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而是會給你指引道路,點燃希望。

  人活著到底需要什麼?是讓生命超負荷的運轉還是活得快樂、自在呢?這種抉擇就是一場人生博弈。因為對於答案的確定和選擇,基本也就是給人生的軌跡標清了方向。超負荷的人生追求多半都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名聞利養的追逐,這樣不停地忙碌,內心總會被不安全感籠罩從而患得患失。想要踏實、知足、快樂地度過一生,需要學會讓內心成長,讓善心善行作用於我們當下的行為,學會分享會比獨享更有意義。

 

上一篇:《金光明經》忏悔品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擁有和掌控財富的妙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