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修心十六字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堯舜禹是上古時期的三位聖人。據傳,堯晚年在將王位禅讓給舜的時候,也同時傳授給舜一個修心要訣:“允執厥中”。“允”就是認真、專心專意的意思;“執”就是守護、觀察的意思;“厥”是虛詞,可以翻譯為“自己的”;“中”是指心念和心念生起的地方,這是因為相對於一個人來說,心是世界的“中心”,另外,心念生起的地方——心輪是身體的“中心”。所以,“允執厥中”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認真地、專心專意地守護自己的心、觀察自己心念生起的地方。”

  舜終身認真地奉行了堯的教導,在其晚年將王位禅讓給禹的時候,同時也傳給禹一個修心要訣,這個要訣是在堯所傳的“允執厥中”前添加了十二字而成,也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的意思是:因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我們要“惟精惟一”地“允執厥中”,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意思是:人的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隨便生起,則是極其危險的;而心的本性——道,則是極其微妙、深奧的;所以,一方面要精細、審慎地觀察自己的心念,並控制好心念的生起,以避免心步入危險的境地,一方面要一念不生地觀察心念生起的地方,探究心的本性和源頭,以求體悟微妙、深奧的“道”。

  實際上,舜傳給禹的這“修心十六字訣”被後來的儒家和道家奉為修心圭臬,而儒家和道家的興盛又為佛法在漢土的傳播和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佛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聞,正是由於儒家和道家所奠定的良好修心基礎,所以當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時候,大批具有深厚修心慧根的人士迅速地認識到了佛法的珍貴,他們發現佛法所闡述的修心道理比儒家、道家更加深、廣、明、細,對宇宙萬法的根源闡述得更加徹底、究竟,並可以使眾生達到了生脫死的境地。所以,他們很快就接納、契入了佛法,並使得佛法在漢土迅速地生根發芽,並枝繁葉茂。

  事實上,堯所傳的“允執厥中”這四字訣,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觀心”——也即觀察心念和心念生起的地方。而舜所添加的十二個字,則補充說明了“觀心”的兩個層次以及這兩個層次的原因、目的和原則:

  首先,“觀察心念”是觀心的初級階段,因為“人心惟危”,惡心會將我們引入痛苦的境地,所以需要通過觀察心念了知心念的善惡,避免惡心的生起。觀察心念的原則是“惟精”,也即精細、審慎,對善念惡念明察秋毫。

  其次,“觀察心念生起的地方”實際上就是觀察心的源頭,是觀心的高級階段,其目的是“悟道”——也即了悟心的源頭或本性是空性、光明的“道”。因為“道心惟微”,也即心的本性或源頭微妙、難測,所以觀察心的本性或源頭的原則是“惟一”,也即一念不生、一心不亂。

  時至今日,雖然科學技術遠比古代發達,現代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也遠比古人豐富,可是痛苦卻遠遠超過古人。究其原因,就是人們在追逐外境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心,不知自己的本質是心,雖然時時刻刻在用著自心,可是卻不知道自心的存在,而是只知道外境事物的存在。在起心動念的過程中,全然不知認識事物的主體是自己的心、苦樂的主體也是自己的心。“活著、忙碌著、追逐著,卻不知是怎麼回事!”是當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寫照!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將注意力從外境轉移到自心,並認識自心和外境的關系,實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心惟危”——一個人要想快樂地度過一生,首先要對這個道理有充分的認識,然後精細、審慎地觀察取捨心念。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念不加以觀察和控制,任憑各種心念自由地生起、發展和膨脹,則隨時都會步入痛苦的深淵。例如,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任憑憤怒的心念生起,則這些憤怒的心念當下就會使我們自己墮入痛苦的漩渦,這些憤怒心念所引發的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毀掉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又如,如果一個人對某個異性生起了貪心,如果對這種心念及時加以撲滅,則將不會釀成災難,如果肆意放縱貪心,任憑其一次次生起,則將會使自己夜不能眠,乃至喪失理智,做出寡廉鮮恥的事情,甚至會釀成災難性的悲劇。又如,如果一個人對別人的功德或長處生起了嫉妒,如果對這種嫉妒心不加以控制,則將會導致自己的痛苦,嫉妒心所導致的瘋狂舉動甚至會導致無可挽回的災難性後果。又如,如果我們生起了傲慢心,則將始終不會見到別人的長處,只會見到別人的短處,與人相處時,就會處處突出自我,使別人感受種種不快;一個人如果任憑傲慢心不斷滋長,則不可能有任何進步,也必將樹立諸多怨敵,摧毀自己的諸多福祉。

  “道心惟微”——心的源頭,或者說心的本性,是“道”;“道”極其微妙、深奧。佛教顯宗說心的源頭如虛空一般,密宗則說心的源頭是無生無滅的大光明。為了證悟心的本性,我們必須一心不亂地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最後感受心的“無生、無住、無去”,體驗“心如虛空”的境界;然後在此基礎上,根據上師所傳授的竅訣,進一步證悟心的光明。只有圓滿證悟了心的本性——空性和光明,我們才能真正徹見諸法的源頭,並了生脫死、到達涅槃的彼岸。

  古人雲:“人人皆可為堯舜!”誠然,只要我們按照堯舜所倡導的十六字修心訣,首先認識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並“惟精惟一”地“允執厥中”——座下出定時,精細、審慎地觀察、取捨善惡心念;座上入定時,認真、專一地觀察心的源頭,則必將成為和堯舜一樣的聖人!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殺盜YIN三業,足以毀掉一切好運氣,感召無盡的業報深淵
下一篇:洗心居士:邪YIN邪思意惡讓我創業失敗顛沛流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