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大家來看第三十六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常修梵行願。
這一願的所被之機,是十方無量諸佛世界的菩薩眾。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諸佛剎中,看到有些淺位的菩薩,雖然修習梵行,但是隔生就忘,很難相續,經歷多劫,難成佛道。所以阿彌陀佛悲憫他方世界的菩薩眾,妙果難成,發此大願,十方世界的諸菩薩眾,聞到彌陀名號,縱然不來生極樂世界,仍能夠常修梵行,直至成就佛果。
聞佛名字,這個聞也包含稱念的意思,聽聞到萬德洪名,也持念佛名。像我們現在的叢林,晚課也是在念彌陀經,也是繞佛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就是聞佛名字,稱念的意思。壽終之後,壽終在這裡是指多生的意思。這些菩薩眾和極樂世界的菩薩不同,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都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且極樂世界的這些花草樹木、風聲鳥聲都能夠說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佛是非常的快速的,不用經歷多生,都是一生成佛。而這些在穢土中修行的菩薩,要經歷多生,但是有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可以保證這些菩薩,雖然經歷多生,但是不會有隔陰之迷,每一生都能修梵行,直至成佛。
常修梵行,這個梵行狹義來說,就是《大智度論》中講的,“斷YIN欲法,名為梵行”。廣義來說,包含六度萬行,一切上求下化,能圓滿佛果之法,都可以稱為梵行。在這裡所說的常修梵行,是直趨佛果,不是為了人天福報,也不是為了聲聞道、緣覺道,而是直至佛果,都是直指成佛的。這些他方世界的菩薩們,在本土只要能夠聞信彌陀名號,念佛、拜佛,縱然不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多生多劫中,這種清修的梵行,都能夠相續不斷,貪嗔癡的煩惱會一世比一世輕,身口意都越來越清淨,直到成佛,這就是聞佛名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有些修行人,因為當生沒有了脫生死,轉生就會受隔陰之迷,清淨梵行不能夠相續,這個也是非常可惜的。像我們經常用的公案,蘇東坡的公案。據明代大居士朱時恩編輯的《居士分燈錄》中記載,蘇東坡的母親程氏,在懷蘇東坡的時候,夢到一位身材削瘦,眼睛細小的出家人。後來過了很多年,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在高安為官的時候,經常和真淨、文聖、壽聰三位法師在一起論道、參禅。有一天,三位法師同時夢到,去迎接過去已經往生的五祖戒禅師,不是我們這個禅宗的忍和尚這個五祖,又是一位祖師,戒禅師,他們三位法師同時夢到這麼一個夢境。過了一會兒,蘇東坡就來了,三個人把夢裡的這種情景告訴蘇東坡,蘇東坡自己也說,他經常在七八歲的時候,夢見自己是個僧人,來往行於陝右一帶。真淨禅師就說了,這個戒禅師就是陝右人,晚年離開五祖寺,到高安雲游,五十年前圓寂。蘇東坡當時正好是四十九歲,大家都明白這個五祖戒和尚,就是蘇東坡的前世、前身。蘇東坡一生雖然在文學上有很高的建樹,但是不能和前世的梵行相續,他在做官的時候也非常的風流,經常到花街柳巷,不能把梵行延續下去、保持下去。所以我們看,沒有阿彌陀佛的加持,在五濁惡世要想經歷多生都能常修梵行,真的是太難了。所以阿彌陀佛悲憫一切的眾生,縱然不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幫助這些菩薩們不斷梵行,盡快的成佛。
雖然這一願所被之機,是十方世界的菩薩們,但是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業障凡夫,也應該從中學習一些。菩薩尚有隔陰之迷,轉生之後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醒悟到自己的身份。像我們今天能聞到淨土法門,聞即信受的,跟大家說,都是前世的修行人,才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能聞到這個方便殊勝的法門,要不聽聞以後不會去深信的。但是我們想想,我們要經歷了多少的磨難,經歷了多少的坎坷,今天才能聞到這個念佛法門裡面來,才能醒悟過來。更何況,我們這些見思煩惱都沒有斷,如果不發願求生淨土的話,我們今生的誦經、念佛、持戒,這些修行只能成為來生的福報。以我們這麼重的貪嗔癡的習氣,再加上現在的環境越來越濁惡,即使修了一點福報,也是倚福造業,以後墮落的會更深。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官妓,她前生是個比丘尼,誦了三十年的《妙法蓮花經》,然而臨終的時候,因為一念之差,不是修行不好,而是臨終的時候這一念之差,墮落了妓女的身份。但是,她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莊嚴,因為她前世誦了三十年的《妙法蓮花經》,感得這一世講話的時候,旁邊的人都能聞到蓮花的香氣。那以我們今天的修行,這種精進功夫的話,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看這位比丘尼,誦了三十年的《妙法蓮花經》,最後還是因為一念之差,沒有究竟了脫。所以我們凡夫,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要想來世繼續修行,真的是把握不大的,恐怕輪回六道的機會很大。今生,我們能夠遇到淨土法門一定要珍惜,我們今天就要學會放下娑婆的五欲六塵,精進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論我們每天做的什麼工作,我們都把它回向求生淨土,哪怕你每天十念回向,都是可以的。甚至把我們做的一切善法,在工廠裡面我們兢兢業業的工作,我們的老師們非常多,今天在座的,我們好好的去教育孩子,為人師表,把我們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什麼?回向極樂世界,願生西方淨土中。你帶著這個信願,你必定可以往生,快快樂樂的成佛,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