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說中國儒家,因為儒家一開頭跟佛一樣講放下,佛講看破放下,儒也講看破放下,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致知是什麼?智慧現前,明白了,不再迷惑。怎麼明白的?放下明白的。你現在為什麼不明白?你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分別很多,執著很多。所以,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這個麻煩大。儒家這些祖師大德了不起,告訴我們修行,佛法叫修行,儒家講修身、修心,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哪裡修?修學終極的目標是什麼?佛法是大般涅盤,大般涅盤是不生不滅;儒家修行的,《大學》裡頭的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修學的終極目標。明明德就是大徹大悟,跟佛法沒有兩樣。明德就是自性,佛法裡面講的自性,真如本性。現在我們的自性,迷了,不明。明德是自性,現在不明,那怎麼辦?怎麼樣叫它恢復明德?明明德,上面這個字是動詞,下面是名詞,叫明德,恢復它的光明。那個光明就是照見,明心見性,一個意思。
見性之後的第一德起作用,什麼作用?大慈大悲,儒家沒有講大慈大悲,講親民,親是親愛,民是對一切眾生,就是西方宗教裡面講的上帝愛世人。你看《大學》裡頭親民,是不是上帝愛世人?他為什麼會愛世人?因為他明德現前。明德是真正覺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惠能講得很透徹,「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一樣沒漏。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就是明德,明明德,慈悲心露出來。我們今天慈悲心露不出來是什麼?自性在迷,沒開悟。小悟,有小智慧,小慈悲;大悟,大慈悲;徹悟,圓滿的慈悲,這才叫止於至善。至善不是升官發財,至善不是名聞利養,至善是明心見性,這個是至善。下面教給我們方法,你真正想走這條路,這個路叫大學之道。《大學》是大學問,是成聖、成賢,這叫大學,培養聖賢的;在佛法裡面是成佛、成菩薩,這大學。道路呢?下面八目就是路。你看頭一個格物,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欲望。不管什麼欲望統統放下,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欲望。世間人名聞利養是欲望,五欲六塵是欲望,七情是欲望。欲望生煩惱,對內生貪瞋癡慢疑,對外表演的怨恨惱怒煩,這都是負面的。正面也不例外,正面,純正的,是聖賢,是佛菩薩。在慧眼裡面,聖賢佛菩薩都不存在,為什麼?你不能有分別,分別就錯了,完全是一體同觀。你怎麼個看法?整個宇宙是一體,上面從諸佛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一體,只是迷悟不同。儒家講聖凡,最高的是聖人,最下等是凡夫,迷惑顛倒的凡夫跟至聖、大聖是一不是二,給我們講的是這個道理。
...儒家也不例外,格物,放下;致知,看破。放下看破,意才誠,《中庸》講這個誠字才做到。誠是什麼?不自欺,不欺騙自己就不會欺騙別人,用真心,老老實實,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誠意,正心,你心才正;然後心正,身就修了;身修,家就齊了;家齊,國就治了;國治,天下太平。這在哪裡?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儒家的精華寶典就是《大學》、《中庸》這兩本,兩篇,薄薄的兩篇。《論語》是孔子做到了,做出榜樣來給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如何落實《大學》、《中庸》,他做出來了,聖人。孟子是賢人,你看賢人怎麼樣將《學》、《庸》落實。聖人怎麼落實?聖人是圓滿的落實,賢人雖然落實,還有一些缺陷,不能講究竟圓滿,夫子是究竟圓滿。
朱夫子編這個書,朱熹,宋朝人,我有很深的感覺,我認為他的靈感是從《華嚴經》得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的,跟四書很像。《華嚴》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確實它有高深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表演,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何把《華嚴》的理事落實到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套書妙極了,它代表整個佛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五八集) 2016/7/21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