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因力主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林則徐50多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沒有益處。我們通過林則徐的界定就會發現,世上沒有絕對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條件的。這“十無益”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准和原則,我們今天讀來,也是很有啟發和裨益的。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有句話說:“人品是最好的風水。”中國的老話也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在做,天在看。”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世間自有善惡因果,人品不好,只能自損福報,再好的風水也是毫無用處。
為什麼說最好的風水是人品?這裡面有大智慧。
好人品帶來好人緣。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愛戴、尊敬和感激,於是便攢下了人緣,有了好人緣做事必定如魚得水。
好人品帶來好機遇。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好人品必然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廣開渠道,獲取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資源,收獲更多的機遇。
好人品帶來好心情。中醫認為,決定人壽命長短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吃和運動,而是心情。人品好,內能安心,外能收獲人間溫情,如何不會心情好呢?心情好,自得福壽。
所以人品不僅是最好的風水,還是真正的風水。
二、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論語》有雲:“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欤。”《圍爐夜話》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之人,一定不是個善人,甚至都不能成為人。孝,乃善之根、善之本。很難想象,一個連生養自己、與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都不孝的人,能真心對別人好,能對這世間存有溫情和善意。
善與不善,對於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先賢的那些至理名言,早就把這個問題說透了:《周易》雲:“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曾子言:“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太上感應篇》雲:“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民諺所謂:“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一句話,善惡關系的,便是禍福。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做個善人,就是對神靈最好的交待,拜不拜神只是形式和其次。面對天地神靈,貴在一個心誠,所謂心誠則靈,而行善積德正是最大的誠心所在。惡人拜神,哪有什麼誠心,不過是求個心理安慰罷了。
而做個善人,必要以孝順父母為重點和基礎。對於這點,古往今來,從來沒得商量。
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詩經》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一個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葉。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業才能得以繁茂。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和”最重要也最容易出問題的,便是兄弟姐妹的和睦。
一個人對待兄弟姐妹尚且不能和睦交好,誰能相信他會對朋友真誠友好呢?這樣的人又如何交下真心的、有益的朋友呢?所以朋友再多又有什麼益處,多是泛泛之交、酒肉朋友罷了。真到了事上,沒人會管你。
許多人在外交友看似彬彬有禮,坦誠相待;在家裡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這樣的人一定虛偽。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第一大樂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都還健在,兄弟姐妹平安且互相沒有怨恨。孟子這是告訴我們,做得到如此,才是君子。不是君子,則就是小人。
為人的修行,要從和睦兄弟姐妹開始。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說古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今人讀書是為了別人。
兩者的區別在哪裡?為了別人而讀書,即是要博取別人的認可,行為淺薄媚俗。而為了自己的讀書,是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簡單說,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
南懷瑾也曾說: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復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不把讀書的目的放在明理做人上,一個人讀書越多便越可怕,因為他有了做壞事的更大資本——更大的欲望、更多的手段、更強的謀劃能力,最後遭受的反噬必定也更猛烈。
一個普通的壞人做壞事可能只是自食惡果,一個有知識的壞人做壞事那可能就是萬劫不復。所以讀書必須以行止端正為止規,此不可不慎。
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什麼是做事乖張?為人偏執極端,喜好標新立異,行事不講情理、藐視道德。這樣的人,往往居心不良,存的是嘩眾取寵之心,聰明常常用在了邪道上,成為作惡的工具,且容易被人利用。
這樣的人,越聰明便越壞事,越能害人害己。《紅樓夢》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驗證這句話最多的常常是乖張之人。
所以孔子教導弟子的:“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眾,學有余力,則志於文。”對治的,正是這種病。南懷瑾曾說,儒家開出的藥方是真對症的。道理就在這裡。
聰明,要以做人的規矩為准繩,才不跑偏,不壞事。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易經》64卦,唯一六爻全吉的卦便是謙卦。老子主張“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水德,這水德也正是“善下”的謙德。
《尚書》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謙謙君子之道,從來得到世人贊賞。讀書博學為何?在通古知今、參天悟地中修身養性而已。越懂學問的人,越能謙虛做人。
若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則只能說尚未領悟古人為學的真境界。書,不僅是白讀了,還讀壞了自己的腦子。
把心放低,才能成為一個容器,裝下書中更多的教導和智慧。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時運,就是時機和運氣。運氣是命,強求不得。時機,則是人所能把握的關鍵所在。
何謂“時機”?便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就是最好的時勢,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當前那些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大佬,無不是在時勢中崛起。地利,便是適合你展現才華和抱負的環境和平台。人和,便是你的經驗已經積累夠,你的定力已經錘煉成,你的才能已經鍛造出。
當不具備時機呢?便必須學會蟄伏,修煉自己,等待變化。如果耐不住寂寞,其心必是浮躁,其眼必不明時勢,其行必是妄動。這樣的人,怎堪重任?結果,也不僅會事倍功半,還很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甚至災禍。
這正如唐末隱士羅隱所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時機未到,如謀聖張良在秦末大亂前蟄伏的九年,正是修煉心性、積累學識、砥砺才能的最好時機。
《管子》中於是說:“時則動,不時則靜。”有靜氣,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備素質。
學會放下,學會等待。
八、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妄取人財,即是不義。無功受祿,中飽私囊,順手牽羊,都是不義之舉。
不義之財,拿來布施,其實只是偽善,為的還是博取自己的名聲。這樣布施再多,又有什麼功德?
真心行善,並不在多少,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善心,就是功德心。
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
元氣源自先天,斂藏於腎精之中,平時會緩緩釋放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壽命。
中醫認為,“元氣足,病自無”,元氣是人體的根本,元氣充足則健康,元氣受損則生病,元氣耗盡則死亡。元氣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消耗起來很容易,補卻很難,而且多損傷於後天。
元氣受損,縱然吃再多的貴重藥物和珍稀補品,也是沒有用的,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所以養生之道,重在護養元氣;不惜元氣,醫藥無益。
如何護養?結合人在生活中最損元氣的那些習性,主要就是幾大方面:心態祥和,睡眠充足,不可縱欲,飲食清淡。
十、YIN惡肆欲,陰骘無益
YIN惡肆欲,就是放縱奢侈,荒YIN無度。
《古今賢文》所謂“萬惡YIN為首”,是有大道理在的。只因YIN,既是最傷身的行為,也是最敗德的行為。引而伸之,一切縱欲行為也無不是這個性質。人這輩子,最大的敗相和下流相,就是縱欲。
“陰骘無益”,陰骘就是積陰德。一個縱欲無度之人,跟積陰德是半點關系也沒有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積陰德?節制自己,修養德性。
“十無益”的反面,就是“十有益”,前者是我們最大的引以為戒,後者是我們最好的效行之法。邪道、正道之分,於此分明。
所以林則徐《十無益》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不過還是那顛撲不破的六個字:遠邪道,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