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慧』,「真正之慧」,是真智慧,批注裡頭說真正之慧。「正者,無邪。離顛倒為正。又契真入實為正」。這個意思高,這個真是真如,入實相,契入真如實相,那是大菩薩,明心見性就契入真如實相,這不是普通人。「故離虛妄分別」,這一句的意思很深。虛妄分別,不應該分別的你分別它,這叫虛妄。什麼時候?從早到晚,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都是虛妄分別。有虛妄分別,真心的智慧就沒有了,要離虛妄分別,真心智慧才能現前。念老這裡批注注得很多,「契真入實為正。故離虛妄分別,照了真心之智慧,名為正慧」。
『余習』,「煩惱斷後,殘余之習氣,名為余習」,也叫殘習,或者叫習氣。「二乘不能斷除余習,唯佛獨能斷之」,凡夫就不必說了。習氣,唯識家所說的,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我們現在一般講印象、記憶,你還記得嗎?你為什麼會記得?過去做的事情,阿賴耶識裡頭有資料。阿賴耶像倉庫一樣,像數據室一樣,我們起心動念統統都在裡頭,不但這一生在裡頭,過去生生世世所干的全在裡頭,這裡頭都有檔案,這一調就調出來,沒有辦法抵賴的,有證據,有憑有據。所以人不管他行善作惡,總有一天他完全明白了,為什麼行善?為什麼造惡?習氣在作祟,習氣在引導他。這個習氣斷不掉的,證得阿羅漢果還有習氣,權教菩薩也有習氣。只有明心見性的人,他們有能力,有真實智慧,轉八識成四智,習氣才斷掉,大菩薩!三賢菩薩不行,沒見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大智度論》曰:阿羅漢、辟支佛」,說這兩種人,「雖破三毒」,他決定不會有貪瞋癡,但是三毒的習氣有。他真的沒貪,真的不貪不瞋不癡,可是在日常生活,言行舉止,還有貪瞋癡的習氣,所以說氣分沒斷盡。他確實沒有了,真斷了,不是假的,所以他能夠脫離六道輪回,能夠生到四聖法界裡面聲聞法界,他到那去修行,在那邊斷習氣。「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余氣故在」。這舉個比喻,我們盛香,香的盒子,或者是瓶,或者是罐子,盛檀香末、檀香粉,把香倒盡,干了,確實沒有香了,一滴也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就是習氣,香的習氣。佛經上很多用酒瓶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把它倒盡,倒光了,確實沒有,擦得很干淨,甚至於你還放了幾天,聞聞還有習氣,還有味道在。佛用這個來比喻習氣,確實習沒有了,習氣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這是講燒柴,火燒煙出去了,可是炭火還有煙的味道,為什麼?變成炭,炭還有味道在,那就是柴火的習氣,在炭裡面很明顯的可以發現。
底下舉例子,「如捨利弗瞋恚余習,難陀YIN欲余習,畢陵伽婆蹉慢余習」。這是舉出三位阿羅漢,他們的習氣很重,佛在講經的時候談到習氣,用這三個人來做比喻,三個人都證阿羅漢果。那我們曉得,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盡,要不然他不能證果,見思煩惱真的斷盡了,還是有習氣,習氣難斷。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理解,法身菩薩斷無明煩惱盡,無明煩惱斷盡,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住實報土。實報土裡頭是平等境界,實報土裡面的菩薩,大菩薩,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但是有什麼?他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法身菩薩。為什麼他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哪來的?我們知道從習氣來的。也就是說,他無始無明煩惱真斷掉了,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分為四十一品,慢慢斷。要多長時間?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這三個阿僧祇劫是斷無始無明習氣的,要這麼久,無明習氣沒有了,真不容易!經過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地到十地,還有當中漏掉個十回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上面等覺,他們把煩惱習氣才完全斷干淨,完全斷干淨,留有習氣,這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把習氣斷干淨,還要三大阿僧祇劫。有沒有辦法提前?沒有。極樂世界的好處,無比殊勝第一德,大德,無量壽。三大阿僧祇劫跟無量壽一比較,那時間很短,不長,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它這個地方還有一個比喻,「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這講犯罪的人,身上帶著腳鐐手铐,刑期滿了,他出監獄,這腳鐐手铐給他解開,他行動還是不方便,這個不方便就是余習,比喻作余習。
「現極樂大士無復余習」,這一句可了不得,太難了。到極樂世界去的人,不但煩惱斷了,習氣也沒有了。那就是說明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這些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級,他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他很快就可以出離,為什麼?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是平等的,那我們就想到,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得的利益最大,為什麼?他在其他諸佛剎土要修無量劫,到極樂世界大幅度的縮短,需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太長了。三大阿僧祇劫斷盡,那像華藏世界、十方諸佛剎土是這種狀況。極樂世界不是的,他很快就成就。《無量壽經》魏譯本裡頭就說得好,魏譯本裡頭謂彼土諸大士,「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這個裡頭著重在究竟,究竟就是習氣斷了。如果沒有究竟兩個字,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那還帶有習氣;加上究竟,習氣沒有了,這個不可思議。
文摘恭錄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354集201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