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依靠菩提心的功德,不淨的身體能變成非常清淨的佛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印度有種點金劑,只需要少量,就能使巨大的鐵塊或其他金屬全部變成黃金,如同平時的化學反應一樣,只需一點藥物就能使整個物質發生變化,或者在牛奶中放一滴酸奶,所有的牛奶都會變成酸奶。古代印度和初劫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點金劑,但由於眾生的福報越來越淺薄,現在不一定能見到這樣的東西。這種點金劑可以將非常普通的金屬變成無價之寶或昂貴的黃金,同樣,相續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們這個依父母不淨種子而產生的身體,馬上就能轉成無垢的清淨佛身。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無論是血肉、骨頭、皮膚,還是鼻涕、眼淚,裡裡外外都是骯髒不堪的東西,不管是漂亮的人還是丑陋的人,身體的本質同樣都是不淨的(此問題在第八品中有廣說)。但盡管如此,依靠菩提心的功德,就像以點金劑能使鐵物變成黃金一樣,我們這種不淨的身體,也能變成非常清淨的佛身。

  以前沒有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我們的骨、肉沒有任何價值,不管從暫時還是究竟的角度來講,與牦牛或其它旁生的骨、肉沒什麼差別。然而,一旦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像《金剛經》中講的那樣,這個身體就像佛塔一樣成了眾生的應供處,與堪為禮敬的佛身沒有差別。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真正生起了無偽的菩提心,則說明已經步入了小資糧道,按照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的觀點,從小資糧道開始,就算真正入了大乘道。正如昨天所講,我們現在的智慧還不能超越聲聞緣覺,但我們的種性從小資糧道開始已經勝過了小乘行人及一般的凡夫。如此一來,這個身體與具足相好的佛身沒什麼差別,或者說,我們的身體變成了非常珍貴、非常難得的一種身體。

  因此,我們在座的人應該這樣想:如果自己的相續中沒有真正的利他心,表面上不管別人怎樣贊歎,自己認為如何如何了不起,實際上這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不管外表上的行為怎樣,即使穿得再破爛、長相再丑陋,也是人、非人、天人等所有眾生供養、恭敬、承事的對境。

  所以,從外表上,我們平時看不出誰是真正的大乘行人。所謂的大乘行人,心相續中必須要有利他的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雖然穿著出家衣服,在外面給別人講經說法、建造很多寺院或佛塔佛像,但也不一定是大乘行人。真正的大乘行人只有自己才明白,如果心中發過願,發願以後一直沒有退,這就是大乘的修行人。這種人即使表面上是屠夫、妓女或乞丐,屬於世間最低劣、最下賤的種姓,但實際上,有了菩提心的話,依靠他們的行業能夠度化無邊無量的眾生。所以,世間中菩薩何處在,誰都不知道。就像《極樂願文》中講的那樣:受到成千上萬人崇拜敬仰的高僧大德,是不是菩薩呢?很難說。漢傳佛教中非常有名的大和尚、藏傳佛教中非常有名的大活佛,他們是不是菩薩呢?也不好說。如果他們相續中確確實實有無偽的菩提心,那肯定是我們的應供處,如果他們沒有,外面的乞丐卻有的話,我們應該向那個乞丐頂禮。當然,這種說法可能違背現在的某些觀點,但不管怎樣,事實就應該是這樣。故而,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我們都應該把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地用來修持菩提心,這一點相當重要。

  現在世間人也有一些利他的行為,人們經常覺得這種事跡震撼人心,通過各種途徑予以贊頌。但我覺得,世間上的這種好人好事,並沒有真正涉及到佛教所說的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菩提心的范圍相當廣,世間人的利他心范圍比較狹窄,他們只能對一部分人,如親朋好友、兒女父母等有慈愛之心,這種心就連老虎、豺狼等凶猛的猛獸也有,故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

  美國曾有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試驗,雖然此舉與佛教無關,但我覺得這個試驗也許對大家會有啟發。這位教授有一次要下課的時候,對所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准備做個游戲,哪位同學願意來幫忙?”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愛的二十個人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親戚的名字全部寫上,數量不夠,又把鄰居、朋友等都寫了下來。寫完後,教授讓她把不太喜歡的一個名字擦掉,她就把鄰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後,教授要求她繼續擦一個、再擦一個……一直擦到最後,只剩下了四個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授還要她再擦兩個名字,這時候她有點捨不得,想來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教授要她再擦掉一個,想了很久,她將孩子的名字擦掉了。這時教授就問她:“你為什麼要這樣?父母對你有養育之恩,孩子是你的親生骨肉,為什麼要擦掉他們?”這位女士答道:“父母會在我之前先死,孩子會在我死後單獨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對他的執著比較大。”教授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執著的范圍非常小,在這麼小的范圍內,你對丈夫如此執著,認為他是屬於你的,他的所作所為就會被你控制,很有可能失去自由,就像被關在監獄裡一樣,這樣,他反而有可能會提前離開你。”

  雖然這是一種世間上的試驗,但也能提醒某些所謂的大乘修行人。他們經常口口聲聲說“菩提心”,但菩提心的范圍是什麼?只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是親朋好友就願意幫助,其他的眾生一概不管,這並不是真正的大乘行為。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在講《現觀莊嚴論》“道智”的時候,非常嚴厲地批評了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如今這兩位堪布都已圓寂),說他有個親戚被公安局抓走了,前兩天金旺堪布去縣上看他好幾次,這樣自私自利地去,說明還沒有通達大乘菩提心,為什麼只看自己的親戚,而其他的人被抓他不去看?當然,金旺堪布的智慧在當時是非常不錯的,曲恰堪布經常贊歎他學得特別好,但如果去縣上看親戚,這說明他菩提心學得還是不好。表面上看來,這位上師是在批評金旺堪布,但實際上,也是在告誡我們後學者。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不要說真正的大乘菩提心,就連世間的利他心都不如。前段時間,深圳有位叫叢飛的歌手,他將自己十多年來的積蓄全部捐給沒讀書機會的183個孤兒和殘疾人,花了大概300多萬,自己還欠債17萬多。後來他得胃癌時不捨得看病,認為錢用在自己身體上不值得,世界上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他死了以後,很多孤兒、老人都去送花圈,大家全部傷心地痛哭。從表面上看,這個事跡確實非常感人,這種利他的行為,可能許多大乘修行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但另一方面,菩提心的范圍比這個更廣大,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一定要觀察自己利他的范圍到底是什麼,這一點相當重要。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修菩提心時,首先要從母親開始,然後是自己關系最好的人,慢慢將這種范圍逐漸擴大。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凡夫人執著的“我所”范圍非常狹窄,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必須先從小范圍修起,才能逐漸將普天下的眾生都視為父母,只有這樣,菩提心的范圍才能慢慢擴大,修起來就有希望了。

  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這裡的法師和道友在內,從一些小事中,能看出他們的我執和我所執特別強。俗話說:“勇士沒有到戰場,無法知道他的膽量;智者沒有做事情,不會了解他的心地。”同樣,我們平時住在屋子裡,誰也不知道誰的心胸比較寬廣,但是一通過接觸,在做事情的時候,馬上就能一目了然。我經常對自己非常失望,性子特別急不說,有時候我執和我所執好像特別強,對眾生的執著特別狹窄。因此我希望我們能共同發願,將真正的菩提心融入自心,這並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而是懂得菩提心的意義後,在實際行動中運用起來。一旦發起了真實的菩提心,我們不清淨的身體就會變得跟佛身沒有差別,所以,作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我們應當堅定不移、認真穩妥、時時刻刻地修學菩提心。

  回到論中,〖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金子)一樣,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轉變成無價之寶的佛陀身,〗以前沒有菩提心的時候,我只是個一般的凡夫人,現在有了菩提心,就算沒有禅定、神通等其他功德也沒有關系,只要有一顆菩提心,做什麼事情都比較方便。〖因而,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穩固受持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

  〖《華嚴經》中雲:“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為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為一切智智而發菩提心之金。”〗“一兩水銀類之金”就是上文所說的點金劑。猶如點金劑般的菩提心,是以利益眾生的遍知智慧所攝持的,依靠它,能滅盡一切業和煩惱的不清淨鐵物,反過來說,就像鐵物不可能滅除點金劑一樣,我們相續中的業和煩惱,如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根本不可能摧毀這種菩提心。

  正如昨天所講,即便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當然,這個人的心胸必須要寬廣,不然的話,他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覺得幫不了任何人,每天都是心煩意亂的,這種人可能很難生起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真正發願要度化眾生,而且也沒有“我再也不度化眾生了”的想法,那你的相續中就有了菩提心。以前我也再三講過,菩提心並不是要時時刻刻掛在心上、念在嘴裡,走路也好,上廁所也好,“我要具足菩提心,我要具足菩提心”,不管什麼時候去什麼地方,都這樣念著、想著,實際上並不需要這樣,任何一個戒體,在沒有遇到違品毀壞之前,一直都會在相續中存在。有些人認為自己發菩提心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隔了這麼長時間,菩提心在不在也不知道。由於沒有學習過佛法,很多人對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相續中有各種各樣的疑惑,如果大家能多學一點佛法,令自己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那我們相續中的疑惑無明,還有一些愚癡的行為就會逐漸滅盡的。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入行論廣解》

 

上一篇:身體素質也是福報的一種
下一篇:學誠法師:許願與發願有何區別?這件事情千萬別迷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