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仙
僧金剛仙,是西域人。住在清遠峽山寺。能“梵音彈舌”(成語),搖錫(占卜)而且用咒語調動物類,物類沒有不回應,善長拘束鬼魅,指揮蚊蟲,錫杖一動,馬上有雷聲。一天峽山寺有叫李樸的,持斧頭砍大樹,要把樹剖空成船。上山時忽然發現一盤石上有洞穴,看見一大蜘蛛,腳伸展開一丈多,有四條蛇銜草堵住洞穴離去,緊接著聽到林木中有聲音凶猛吼叫。工匠害怕都爬上樹去偷看,果然看見雙頭毒蛇長大概數十丈,彎曲發怒環繞蜘蛛的洞穴,一頭在東一頭在西。忽然跳起西邊的頭抽吸洞穴,草團都快速飛出來,然後轉回東邊的頭瞪眼張口,抽吸蜘蛛。蜘蛛沖出,用腳抓住洞口,噴出毒氣,紅的像火,直射蛇的咽喉和蛇的眼睛。蛇昏暈又蘇醒,舉頭又吸,蜘蛛再次放毒熏蛇,蛇終於倒在石頭上死了。蜘蛛跳出來爬上蛇的腹部,咬斷蛇的二個頭,吐絲包裹起來,又跳回洞穴去了。李樸驚訝地返回峽山寺告訴金剛仙,金剛仙就請李樸帶路到洞穴,振動杖上的環並念咒語,蜘蛛就出來在金剛仙面前好像很聽話,用錫杖碰觸它,蜘蛛就死在洞穴旁邊了。到了夜裡金剛仙夢見有老人捧布匹來到面前說:“我就是蜘蛛啊。又能編織了。”對金剛仙行禮說:“願成為福田依(僧衣)。”說完消失。金剛仙醒來布已經在旁邊,布的精妙奇巧不是世間蠶絲能做出來的。金剛仙就制作成僧衣,這種衣服塵垢不沾。數年後金剛仙想去番禺(屬廣東)乘船回天竺(古印度),就在峽山寺金鎖潭畔搖動錫杖大聲呼叫並且念咒動水,不一會兒水分開見底了。金剛仙拿澡瓶(僧人容器)擺進去,有一泥鳅魚大約長三寸,跳到容器裡。金剛仙對眾僧說:“這是龍了。我要到海門,用藥煮成膏塗抹腳上,渡海就如走平地。”當夜有白衣老漢帶著轉關榼(能轉換的酒壺)到寺裡對僕人傳經說:“知道金剛仙好喝酒。這酒壺一邊是美灑一邊是毒灑,酒壺就是晉惠帝曾經用來毒死牛將軍的啊。現今有黃金一百兩送給您,是為了讓您拿這酒毒那金剛仙。這僧人無緣無故,要用我兒子做膏藥,我痛恨他到深入骨髓,但沒辦法無可奈何。”傳經歡喜接受了黃金和酒壺,知道轉關的方法後去見金剛仙。金剛仙拿酒杯正要喝,忽然有幾歲的小兒跳出來用手蓋住杯子,說:“酒是龍送來毒害師父的。”金剛仙很吃驚盤問傳經,傳經於是不敢隱瞞都坦白了。金剛仙問小兒:“你是什麼人來相救?”小兒說:“我是昔日的蜘蛛啊。如今已經脫離惡業,轉生為人七歲了。我的魂比常人靈一點,知道師父有難所以飛魂來救護。”說完消失。眾僧聽到了,都禮拜金剛仙,請求放了龍子。金剛仙不得已只好放了,後來金剛仙果然乘船回天竺了。
懷信
釋懷信,住在廣陵沒有別的什麼奇跡。唐會昌三年(唐武宗滅佛時期)是癸亥(天干地支)年,武宗因為信趙歸真(邪道士提倡滅佛)排斥毀謗佛門,將要消滅教法。有淮南詞客劉隱之漫游四明山,旅途停船的晚上,做夢如在海上,回頭見一座塔向東移動,是淮南西靈寺塔,那塔的高聳比起胡太後(北魏時期)的永寧塔要差一點罷了。塔的第三層見到釋懷信靠著欄桿與劉隱之交談,並且說:“暫時送塔過東海,十天後就回來。”幾天後劉隱之回到揚州,就去拜見懷信,懷信說:“記得海上相見的時候嗎?”劉隱之就全明白了。幾天後天火燒光了塔,暴雨及時傾斜下來,旁邊有草堂一點沒有受損。這樣看來,東海人見到永寧塔不是假的了。
智廣
釋智廣,姓崔氏,不知是什麼人。德行一向完備,道根特別堅固,教化洪大清雅,特有奇蹤顯現。凡是有各種病證的來找他,就用竹片當手杖一指病痛,病人一撲倒就好了,腿彎曲的就直起,腿跛的就奔跑。後來更加神驗,或遇病人給一巴掌一喝叱就好了,或吩咐燒紙串,散發飲食,或遇到很痛苦的,折紙蘸水貼痛處也好了。曾經沿著江水、溝渠、池塘給食物念咒喂魚,經過一夜那魚就長二尺以上,大約億萬多都浮在水面死了,其實他是隨流水救魚類往生忉利天啊。鹹通初年智廣到九座山(屬福建),忽然遇到巨蟒要來吞他,他的錫杖自動飛去撐住蟒口,然後他就到蟒的口中盤坐入定,神來謝罪智廣不理睬,等到智廣出定時蟒已化為石頭了。後來當地雷雨大作,湧起沙子鋪成平地,山神移走了大山,四方光照明亮,漸漸修成九座寺。乾符三年智廣圓寂了。
從谏
釋從谏,姓張氏,是南陽人。遷居到廣陵就隨當地人的姓,身高八尺眉目奇特,人到壯年忽然頓悟真理,於是捨棄妻子剃發出家了。從此精研禅觀,心境明白,不到十年,年長大德都推崇佩服他了。後來到洛陽就住在敬愛寺,他的德行受到信眾的敬仰,每次赴齋供都是與賓頭盧尊者對坐用餐,他被人天的敬重到了這樣的程度。唐武宗繼皇位後改年號會昌,喜歡道教,不喜歡佛教,就下旨毀滅佛教的廟塔,沙門還俗。起初從谏戴黑帽穿麻衣(世俗打扮)潛藏在皇甫枚(晚唐文學家)的溫泉別墅,後山岡上喬木茂密,有巨石平坦,從谏夏天常在那裡靜坐,或補僧衣。忽然有一天黑雲大雨,電閃雷鳴,打在石頭上,其他人跑到林中,從谏卻安然盤坐,好像沒有聽到。有人來問,從谏慢慢說:“不過是惡畜生(惡龍)而已。”大中初年唐宣宗恢復佛教,從谏回到東都洛陽故居。他的兒子從廣陵來找他,正好在院門口相遇,從谏相貌威嚴莊重,他兒子不再認識他了,就禮拜並問從谏住哪裡,從谏抬手一指說:“近東頭。”他兒子走後他就關門不出,他是這樣的割裂愛網。鹹通丙戌年的夏天五月,忽然到所有熟識的信眾家,對他們都說:“多建福業。貧道我秋初要遠行,所以來告別了。”到了秋天七月初,清早起來洗手上香,念彌勒如來,遂後右側而臥。呼叫弟子玄章等人告誡說:“人生難得,惡道容易沉淪。唯有歸命釋尊,努力修行,龍華會(是彌勒佛再興佛教時的法會)上再相見。生命是有限的,暫時與你們告別。”當天圓寂了,享年八十多歲。玄章等人依照從谏的遺囑送屍體到建春門外屍陀林中布施給鳥獸。三天後再去看,肌膚形貌還像活著,卻沒有東西敢靠近。於是用餅食蓋在上面,過一夜有狼狐來過的跡像,只是吃了餅食,遺體依舊完好。最後依照天竺法火化後,收起余灰建白塔在路邊,春秋有香火祭祀。
普聞
釋普聞,是唐僖宗的第三個兒子。生下來就吉祥,眉目風骨清純如畫,天性不沾葷,僖宗很鐘愛他,但他沒有經營世俗的興趣,僖宗千方百計的熏陶感染他但始終不能挽回。中和元年天下大亂,僖宗逃到蜀地,親王宗室都跑了,普聞斷發出家隨意閒游去拜見石霜慶諸。慶諸對他驚歎說:“你是乘願力再來卻生在帝王家,脫身出來跟我是火中蓮花啊(比喻少有)。”普聞夜裡到慶諸房間問祖師的故事,慶諸說:“等到山點頭,就對你說。”普聞因此契悟了。依止慶諸幾年,才請求周游名山(訪問各處大德),慶諸說:“逢干即止。遇陳便住。”於是出外遠游。經過昭武山到大干山,遙望那山巅繁茂深秀,問當地父老鄉親:“那裡有人住嗎?”老人說:“有一個叫陳嗣的,在那裡隱居很久了。”普聞這才想起師父慶諸的話,就撥草上山。陳嗣一見普聞就分出地方讓他一起住,普聞然後向陳嗣要菜種子一斗斛,陳嗣說:“哪有斗斛?”給他一大把,普聞就到山裡開墾耕種。後來谷口外的人相互傳說:“先前的僧人進山到現在不出來,一定是被老虎吃了。”前往探視發現茅廬一所,有幾個幫工的人聽從普聞使喚,而山嶺上的菜已經變青了,原來種菜的,是山神在出力,幫工的是老虎啊。陳嗣覺得普聞勝過自己於是說:“我住在這裡常常苦惱惡獸毒蟲太多,您來以後都消失了,您的道德不是我能達到的,我種下的緣屬於您的嗎?”很快普聞的德行就傳播聞名了,信眾都來雲集,遂後建成了大叢林寺院。忽然有老人來跪請說:“我是龍。家在這山上,行雨不稱職,被上天責罰應當死罪,願您救護我。”普聞說:“你得罪上天我怎麼能救護呢?不過你換個形象來吧。”老人瞬間化為小蛇,普聞用錫杖引它進入淨瓶。良久風雷圍繞坐榻,地動山搖,普聞安坐到天亮。這時天空晴朗,蛇從瓶中出來,片刻又化為老人形象表示感謝說:“若不是借師父的法力,那我就血肉髒污這地方了。沒有什麼報答大德,山中沒有水怎麼能安定眾人,就用水維護師父的道場吧。”當即在山谷盡頭刮成石洞泉水湧出,開始涓涓細流,最後闊大,就成了一個湖,現今在半山的名叫龍湖,就是這麼來的。寒冬不結冰大旱不干枯,流向四方灌溉田地幾百頃,當地人因為它的神奇建祠堂在上面,年年按時祭祀。現今上元節(正月十五)是普聞的誕辰,龍必定來朝拜感謝,有祥雲瑞氣的感應。寺院右邊十五裡遠處有隋朝義寧的歐陽太守廟,就是今天的福善王,廟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了,廟裡的神極為靈驗,對當地有禍福影響,民眾敬畏祭祀天天不斷,普聞見了很憐憫。一天柱杖到祠堂,說偈講法,又與神約定說:“能吃素不殺生才可以做鄰居。”當晚父老鄉親夢到神說:“我如今受禅師的戒不再吃肉食,祭祀我就像比丘的飯就可以了。”祭祀改肉食為素食,至今在還遵守,神與人相互心安。神顯靈異,護持這山,有人說:“普聞師曾經與神比試過法力。廟旁邊有大松樹參天,普聞抬手拉下樹干掃地三圈,而神才掃二圈,於是神屈服了。”一天普聞召集徒眾說:“我要走了,寺院的事務交給聰教二弟子。”並說偈語:“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以君。我斂目時齊聽取。”全寺眾人悲痛,堅持請求普聞為佛法留下來住世。普聞說:“你們難道不知道達磨祖師穿一只鞋西歸、普化禅師圓寂時全身脫去不見屍首的意義嗎?怎麼用來去生滅看待我啊?”然後跨著老虎,凌晨時分到達信州應邀受齋供,到那裡的僧房受供後向主人再要一份給老虎,主人認為普聞是一個人獨行不同意再給,普聞於是要水一杯,含口水噴到手杖上,手杖化為老虎,普聞跨上去走了。到了開元寺,龍湖寺的僧人追來,普聞說:“我不再回山了,已經有聰禅師住持了。”所以龍湖寺沒有開山祖師的塔,只有跨虎庵,作為古今的證明。又有普聞禅師照水自畫的寫真像,至今還在,朝廷封賜名號圓覺禅師,凡是有人祈禱,感應如回聲一樣靈。而寺院前有普聞種的杉樹,至今有時生出異常的花。
懷浚
釋懷浚,不知是什麼人。憨直而且狂放,能預知未來的事,那感應如神。乾寧年間忽然到巴東,並且能草書,筆法天然就會。有時在寺院道觀店堂集市的牆壁上書寫佛經道法,甚至詩詞歌賦、粗言俗語等等,沒有不到筆端的了。與他交談唯唯諾諾而已,鄉裡人以神聖對待他。州官於公擔心他惑亂眾人,把他關進牢獄審問,他用詩詞回答,意思是家在閩川的西或東,弄不明白到底什麼意思,但章句奢華,州官感到神異就放了他,又細看他的文字以為是海上來的,猜測他屬於杯渡(古代高僧)一類的高人吧。行旅的人經過當地必定停船拜訪他,詢問去上下游的吉凶、貿易買賣的順不順,有客人懇請,懷浚只寫三五行字,始終不明說,事後多有應驗。當時荊南(南平國)大校(副將軍)周崇賓來拜訪,懷浚寫文字給他:“付皇都勘。”(意思是到荊南國都要當心)周後來到京城(荊南國都)進貢,因為正好宋朝軍隊討伐南方,周在京城就當了俘虜,結果被殺了。押牙(侍衛官)孫道能來拜訪,懷浚寫文字是:“付竹林寺。”當年孫死了,安葬在古竹林寺的舊址處。皇甫铉知州(州官)來拜訪,懷浚就畫一人帶著枷鎖,一女子在旁邊,不久皇甫因為娶民家女遭遇官司,被官府禁锢了。有叫穆昭嗣的,是波斯人,從小愛好藥術,隨父親來拜訪,懷浚就畫道士手提葫蘆乘著雲,寫文字是:“指揮使高某牒衙推。”穆後來因為醫術有效,南平王高從誨要他放棄道術做官,任職府衙推(副官一類)。宋朝軍隊討伐荊州,懷浚就寫詩給南平王說:“馬頭漸入揚州路,親眷應須洗眼看。”當年南平國高氏投降宋朝,才沒有了被重重包圍的困擾。懷浚的其他神異奇跡大多是這一類啊。曾經有一天在庭院前的芭蕉葉上寫道:“今天還債消業。”州縣沒有人注意這話什麼意思,往來的人多有看見他的字也不在意,忽然被別人殺害身首異處。刺史為他火化了。
辛七師
辛七師,是陝人,辛是他的姓。小時候就很嚴謹,從不調皮玩笑,他父母都奇怪並且憐愛他。十歲時喜好佛法,天天閱讀佛書,無師自通能懂梵音。後來父親任陝州郡守,先是郡南有瓦窯七所,當父親去世後,辛七悲哀過度,一天發狂悄悄跑了。他家僕人追蹤到郡南,見辛七在一瓦窯中端坐,身上有奇光燦爛像金色,僕人很驚異。再到另一瓦窯,又見一個辛七在裡面,這樣看過七個窯,都有一個辛七在裡面,從此陝人稱呼他為辛七師。
簡師
雲居山的道簡禅師,早已拜先雲居膺禅師做弟子,是堂中的第一座(寺廟中地位最高)。當先雲居要圓寂時,主事僧請問:“誰可以繼承衣缽?”先雲居說:“堂中的道簡。”主事僧意思要另選一個合適的,眾人說:“第二座可以,不過先按禮儀邀請。第一座如果謙讓,就堅持請第二座。”道簡已經秘密授記了,所以不太推辭,就自己拿道具進入方丈室,召集眾人講法。主事僧等人不滿意,所以不循舊規,道簡察覺他們的情緒,就悄悄離去。當夜雲居山的安樂樹神大聲哭泣,天亮後主事僧和大眾追到麥莊,悔過哀痛請道簡回歸寺院。眾人聽到空中連聲唱道:“和尚來了。”
契此
釋契此,不清楚他的家族,有人說是四明人。形體肥胖,額頭前突,大腹便便,說話沒有常理,睡臥很隨意。常常用禅杖扛著布袋到集市,見到東西就要。至於各種醬料、鹹魚腌菜,接過來就放入口中,留一點放入布袋,號稱為長汀子布袋師。曾在雪中臥到而身上沒有雪,人們因為這事感到他很神奇。又曾向人要食物,住店就賣了,布袋中都是各種自身用具。給他人示現吉凶必定有征兆表現,高溫干旱就拖著高齒木屐在市橋上翹起膝蓋睡覺,大雨水澇就穿濕草鞋,人們根據這些表現來預知。天復年間在奉川鄉圓寂,縣裡人共同掩埋他,後來有人在別的州見到他,也是扛著布袋行走。江浙一帶多有他的畫像。
阿足師
阿足師,不知他的來歷。樣子癡呆糊塗,神情不聰慧。有時說的話卻沒有不是先知稱覺。居住雖然沒有固定多數時候是在阌鄉,爭先恐後禮拜他的人來往不斷,大施主們的布施供養毫不狼猶豫,人們或者憂愁或者疾病,得到他的指點,應驗都很神速。當時陝州有富豪叫張臻的,家財萬貫,只有一個兒子才十七歲,天生的愚鈍,手腳不直,言語不清,惟獨愛吃好像填不滿的溝壑。父母鐘愛盡力照顧,請醫求藥不管千裡萬裡,十多年來家業快耗盡了。有人對張說:“阿足賢聖是現世的活佛,為什麼不去求告?希望他給治好。”張與妻子來到阌鄉,叩頭流淚求阿足拯救。阿足過了很久,對張說:“你的冤業沒有散,還須要十年。憐愍你的勤懇,為你除去吧。”就吩咐選擇日子在河邊辦供齋法會,廣召信眾來共同觀看度脫冤業,並要張帶兒子也來道場。當時眾人認為阿足要施展神通,而圍觀的人如一面牆,正在人們踮起腳張望時,阿足指派身強力壯的人三四個,搶過張的兒子扔到河裡,張和參加法會的人不知怎麼回事,阿足回頭對張說:“為你除去災禍了。”過了很久張的兒子忽然在下流十幾步遠處立在水面,手指他的父母說:“與你的冤仇,是前世的緣業,幸虧遇到聖人,就這樣化解了,否則沒有完的時候。”挺身高呼,並不像愚鈍的樣子,轉眼沉到水裡不知去向。
惟靖
釋惟靖,是吳門人。三十歲進入國寧寺巡僧房,大聲說:“要人出家請留。”下到經藏院,見了二眾僧人和大德慧政,便跪拜表示誠心,願能容納他奉侍佛教。慧政應允給他剃度,在天台山受具足戒。惟靖曾經星夜到禅林寺吃晨粥,而多有虎豹隨他一起到寺門,老虎就在門外盤踞像是等候,惟靖出來老虎又跟著他走,天亮後留下虎的痕跡極多,惟靖怕人知道用鋤頭消除虎跡。忽然患背瘡困倦睡著了,有鸩鳥(一種毒鳥)拉糞便在他的瘡上,不久痊愈。又用冰雪和粳米半斗拌在一起存放,每天和菜煮著吃,粳米放在地窖中,過了很長時間米還是不減少,惟靖就埋掉了說:“我這樣做是不合理的啊。”惟靖圓寂時,享年七十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