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榮華富貴不是我們不要,而是我們有更高的目標,有更大的事要做。不能因為其他事影響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為什麼說“欲得先捨,捨了才得”呢?當你的右手沒有拿到東西的時候,讓你先放下左手的東西,那是很難的。可是世間的規則就是這麼微妙,想要右手得到東西,必須先放下左手的東西。
修道尤其如此。並非開悟以後才能放能捨,在沒有開悟得道之前能捨能放,你自然就得道了。未得先捨是有根器之舉,是一種膽識和魄力。在沒有得到之前先放棄,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心量!所以說修道非一般人所能為,甚至帝王將相都無法做到!基督教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上帝關了一道門,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能把你所有的門都關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窗都為你打開。道也是如此,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我們出家人捨棄了世間的功名利祿、恩愛親情,照理講,我們捨棄了,放下了,在修道這方面必然會有所得。事實也是如此,所謂“在這一面放下多少,在另一面就會得到多少”。
佛門裡所說的捨棄、放下,並不是指把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捨棄、放下,它的真實含義是:你不被萬事萬物所主宰,你是萬事萬物的主宰。這就是一個學佛者所擁有的境界和氣量。
並不是嘗試過,擁有過,體驗過,才能真正看破放下。針對這個問題,我把人分為三等:上等根器,不需經歷,一樣看破放下。吃他人之塹,長自己之智,通過對事物的觀察、思考,引以為鑒,讀懂了,就悟到了。比如看到春天樹木抽枝發芽,秋天樹葉枯黃凋落,一綠一黃,一生一落,通過這些外緣就悟到了。
這是上等根器的人。中等根器的人必須自己親身經歷,摔了跟頭,心靈受到了打擊,才會看破放下,然後也悟到了。下等根器的人,也可以說是沒有根器的人,同樣一件事發生在他身上,十次百次他都不會領悟,不會悟到。為什麼?因為他的眼睛永遠朝外看,不會往內省,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對的都是“我”,錯的永遠是別人。這種人沒有自知之明。認識別人,了解別人,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要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太難了!
我們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是因為娑婆世界有適合我們生存發展的空間。換一個角度講,就是我們的屬性、品質和這個世界相悉相同。有一天我們成就了,不需要在這個娑婆世界生存發展了,我們會帶著一種更高的境界到另一個時空去。
我們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出現的每一個人,既是護道之人,也是毀道之人,就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為什麼佛教說世間的一切沒有好壞之分,只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凡夫永遠是以一顆凡夫的心去面對眼前的一切,所以總有好壞之分。而聖人永遠是以聖人之心去面對,所以沒有好壞。佛門裡面就是以佛的思想、佛的智慧、佛給我們制定的清規戒律,來看待社會,看待人生。
凡夫的心靈空間充滿了種種欲望。即便我們學佛修道,也是一種欲望,而且學佛修道是何等大的欲望!這個欲望比追逐世間功名利祿的欲望還要大。
你們可以想象,世間上的事都不想做,人都不想做,想做出世間的事,想做佛的工作,想學佛,想成佛,你說我們的氣魄、膽量和膽識有多大!我們所要付出的,要超出世間人很多倍。世間的事是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出世間的事是了生死。既然我們已經想到,而且已經付諸行動努力在做了,我們就要做到底!
一個出家人想有所成就,想超凡脫俗,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有忘我的精神、犧牲的精神、奉獻的精神,只有這樣,你追求的理想才能實現。為了追求你的理想,你要吃盡人間的苦頭,受盡委屈和冤枉。
如果你承受住了,你注定會成就;如果你只吃了一半苦,做了一半工作,就頂不住,受不了,退下來了,那麼你前面所吃的苦、所受的罪,都白吃白受了。一個人走回頭路的代價,遠比走到目標的代價大。如果你堅定信念地走下去,一定會知道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