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多多的學佛者,窮忙了一輩子,但是連最基本的佛法和其他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到底是在哪裡?為什麽要學佛?目的是什麽?佛教中各乘的差別與修法又是為何?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佛法到底和其他宗教有沒有差別?有些人連四谛、十二因緣都無法搞清楚,你再進一步問他,如果完全沒有佛法,還可不可以成佛?他也沒辦法告訴你,實際上有所謂的辟支佛,祂就是在無佛的時代中,因為證悟到十二因緣,而獲得了不究竟的佛位,祂主要是去了悟了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處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生緣、老死,這個辟支佛在沒有佛出生的時候,主要是修持這十二種因緣而有所了悟,因此稱祂為緣覺。修持聲聞緣覺乘最重要的離不開戒律,修持離不開定和慧,小乘智慧的獲得,主要是靠修持苦、寂、滅、道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和八正道,總共是三十七種修持的支分法,配合不淨觀、白骨觀、五停心觀等,目的是藉由這些修法讓自己的煩惱妄想可以停歇下來。小乘的經論裡面也有很多對治貪、瞋、癡的方法,最後要達到人無我的空性境界,獲得阿羅漢的果位,雖然小乘的修行人經過七返人間,最後得到阿羅漢的究竟果位,但是這個時候所證得空性只屬於某一部分,並非究竟的空性,因為還缺乏「法無我」的范圍,因此這個空就不是究竟的空,跟大乘是有差別的。小乘從無常心配合人無我,再加上出離心配合戒律,可以修持十二種苦行,最後獲得了聲聞緣覺的覺悟。只不過小乘在修持去除我執時,仍然有「一念清淨」,這個「一念清淨」其實就是一個法執,雖然一路修持已經把我執、我相全部淨化,可因法執還存在著,應該要繼續去修持如何斷除法執、空諸所有,才是小乘行者應該努力放下的。
關於菩薩乘和小乘修行上所要注意的有所不同,大乘菩薩講究發心,配合六度行使一切的萬種佛行事業,因此需要了解如何生起正確的菩提心,所以有菩提心戒的設立,行使四十六種應該遵守的規矩。積極地來說明的話,離不開攝善法戒、別解脫戒和饒益有情戒,其中的饒益有情是積極地訓練自己,如何對一切眾生生起救助的願力和行為。但由於時空背景的關係,很多人雖然有心要持守戒律,因種種現實生活的問題,終究很容易會有所觸犯,所以通常我都會建議先從練習持守在家五戒和十善戒,開始慢慢學習,等到自己在食衣住行、人際關係、工作事業、婚姻、家庭都完全可以自己主宰,並且完全可以了解到每一條戒律,它如何遵守和行使,再去受持是比較穩當的。千萬不要趕時髦,看到名僧、高僧傳戒,也不管自己有無持守的本事,就沖動的跑去受戒,受戒簡單,守戒其實不是那麽容易,先不要管所謂的有無開遮的通權方便,總是受戒又犯戒,畢竟是有缺漏的,所以可以先學習如何發心,了解如何正確地行使慈悲喜捨、四無量的修持,大乘菩薩主要以學習發心為上,就如維摩诘大士所說:「只要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等同出家。」在《大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裡面,須菩提也曾經請問過佛陀:「什麽是菩薩行?」佛就說:「只要可以行使般若波羅蜜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叫做菩薩行。」《華嚴經》裡面也有說到:「菩提心是產生一切菩薩行的根本,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也都是從菩提心所出。」所以從釋迦牟尼佛在各大經典當中,其實已經都很清楚地開示,最重要大乘的菩薩是以發起菩提心為最重要,因此它是俱足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成佛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來源。
曉得了如何發心之後,定跟慧也是大乘行者所應該要了解的。這裡面功課頗多,大乘菩薩必須要有空性的基本禅定素養,講到空性就必須要去了解和修持大小般若部的內容,特別是裡面所提到的大大小小空性修持的法門,也要學習善財童子為了利益眾生,遍參一切菩薩的經歷,才能體會到所謂的六度和萬行。菩薩到成佛的路途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這中間要從資糧道到加行、見和修,所以過去從這裡面說到了菩薩修行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便是從這裡來區分的,這中間菩薩還要從初地、二地漸漸一路修到金剛喻定,才能修成正等正覺。所以菩薩乘和金剛乘講的,又不是同一條路線,因為它不強調即身成佛,如果在金剛乘有它的善巧和圓滿之處,是配合修持四加行,而把資糧道等等菩薩的路途給縮短了,應用中觀見思想,配合修持大手印和大圓滿,直接在這一世當中就可以即身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