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它以時為綱,以事為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1、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如果用錯了方法去愛,反而會愛得越深傷害越大。父母對孩子亦是如此,若疼愛自己的子女沒有正確的方法,那麼愛就會變成傷害。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3、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作為長輩乃至一家之主,對於處理家庭問題上,有時候明明知道,卻知而不見。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之擦則無徒,”以這種方式來處理問題,不僅僅是一種心胸寬闊的表現,也在於難得糊塗。
4、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抗拒寒冷的方法是穿厚厚的棉服,抵御流言的方法莫不過是提高自我的修為。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若能夠知足,便不會受到屈辱;若懂得適可而止則會規避危險。
6、緣木求魚 升山采珠。
爬到樹上去捉魚,又到山上去采珍珠,采取這種錯誤的方法,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達到目的。
7、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真正有思想的、有內涵的人,是不會隨波逐流的,是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存在的人。
8、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真誠的谏言會讓人聽著很不舒服,就像是苦口的藥令人難以下咽。
9、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善於作戰的人能夠根據時事的發展從最有利的方面去引導,我們也應學會注意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便有可能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1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正如每個人的面貌也沒有相同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這也是人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