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眾生的行為習慣,各種習氣都在業力之下因果之中
在宿世的輪回裡,各自都建立了自己的行為習慣,也積累了相當的業力習氣,如果沒有人攪動這個趨勢,生到死的歷程就會非常的清晰,可以一眼就看穿一輩子的生死。這種生死就是宿命輪回了,都在業力之下因果之中。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保有的自我的業力習氣和行為習慣,當我們遇到某個事情時,做出的選擇往往是由習慣行為做第一決定因素,而非是理智情感。當遇到某個事情,可能理智還沒上線,感性還沒建立,已經做出預判了,這個預判是誰做出來的?行為習慣使然。
我們遇到了一個新的事物,但是老的習慣卻做出了預判,從而非常大比重地影響了我們的抉擇,也就是說,當一個看似沒有任何差別的選擇題裡,因為我們的預判參與其中,往往某個選擇項目的出現率可以非常高,乃至達到90%以上;如果這個人稍微固執一點,他的選擇項目就會百分百,就算是新鮮事物他依然會做出滿足自己執著的選擇,而非是建立在對事物的分析觀察上。就像走路,往往會下意識的走了某條路,當你意識到這種選擇的時候,可能這條路是沒參與主觀意圖前一直如此選擇的。其他的事情也類似,當我們遇到了某個事情,理論上說是一次提示覺醒的機會,可是因為我們執著的貫徹了某個喜好標准、執行了某個固有的評判標准,無法在其中獲得對應的覺醒和提示。
2.佛門中求男、求女、求長壽、求健康、求富貴、求地位、求名望、求貪愛,沒問題都可以求,但是要如理如法地求。
世人普遍是淺視嚴重,往往都希望念十聲佛號就馬上得了無窮利益,各位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於是就有些人希望馬上見到奉行的結果,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就搞起了奇怪的事情,也確實很快的求來了,那麼他求得的所謂利益是真的利益嗎?如果不是通過如理如法求得的利益,都是不穩定、不清淨的。比如說某人求財,那麼正統佛教理論一定會說:你若求財,當行布施,財布施得財富!這是雷打不動的規律,他聽到了去奉行財布施的細則,這是如法;而他求財的目的很健康,這是如理。
如理是不違背佛陀的定制,在求索裡沒有觸犯這些,就沒問題;如法就是遵循教導的方法去落實,這樣求得的利益是穩定的、是清淨的、是堅固的。有的人不想這樣求,因為畢竟還要學習,還要落實,還要奉行,還要配合悔過等等,覺得很麻煩。
有人找某些能人異士給自己改命。能求得的利益也都是我們本次生死福報裡攜帶的,而一生的福報數量是有限的,有些人不懂得這個,就各種求啊,我要這個,我要那啊,欲望縱橫;又不懂得種福德、培植福報。或許能求得到,但本應該在七十年裡陸續體現的福報,在三十年內就取用完畢了,余下的四十年怎麼活?
對六道眾生而言,福報就等於壽命,福報用盡壽命也就等同於零,壽命為零,一般眾生也就死掉了。還有一類稍微特殊的,福報沒有了,但是壽命還有,這是留下壽命接受懲罰的,這樣的日子更苦。所以懂得人天乘如理如法求福報的原則,就要兩手抓,一方面要如法奉行,一方面要減少沒必要的福報消耗,也就是培福和惜福要並進了。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