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早期遍學印度近百種的修學方法,如初期祂所修的是用非想、非非想定的禅修方式,這是印度古早婆羅門教的法門,把眼、耳、鼻、舌、身、意完全地淨空,後來佛陀也修學了其他婆羅門教,及和這個法門相近的各式各樣禅修,但總覺隔靴搔癢,無法盡得奧妙之旨,覺得無法見性開悟,因此放棄一切所學。
中國佛教從漢明帝一直盛行到六朝,當時在中國幾乎只修學四谛、十二因緣,僧眾所傳授的也只是停留在小乘的淨緣思想和污染緣思想而已,這個時候還沒有發現,有任何僧眾、學者談論到大乘思想,但是小乘的修學方式著重在破除我執、斷除六根,但很容易變成法執,即便是修持四谛、十二因緣,最後也很容易掉入空亡之境,所以始終也不是究竟的方法。漸漸地有大乘的思想傳入中國,如《華嚴經》、《圓覺經》、《法華經》等等了義的經典傳入,經典裡面的思想帶來並注入了很多新生命,讓所有的佛子充滿了新希望,大乘的思想裡面所談,反而是把六根六塵、五蘊、十八戒、二十五種,以及凡夫一切的根塵見思,八萬四千一切所有的煩惱,轉化成為見性開悟的資糧。特別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的禅宗到此可說是黃金時期,尤其是唐代惠能大師,一花五葉之後,門風大振,開悟見性者多如過江之鲫,可謂百花盛開、百家爭鳴。在唐朝時中國的佛教也才比較有一些系統和分野,宗教所指其實也是從唐朝才開始有正確的分別,所謂「宗」是指見性開悟,佛陀在靈山一會時所傳別具隻眼的宗下心法,而「教下」所說都是經文妙旨和偈誦文字,但是無論是宗還是教,都有鼻息互通的關聯性,不能偏宗也不能偏教,否則這又是另外的一種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