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忍成定,定中露出智慧
“忍辱”,是良藥,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闊天空;不能忍的人,去到哪,都是對立沖突,最後受傷的一定是自己。就如平常在報章上看到的社會新聞,總是有人因一時的沖動、控制不了脾氣,而釀成殺人放火的大禍,造成生命中無法彌補的遺憾。
忍,不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緒,還要忍外在種種的欲境的誘惑,譬如女色、橫財……因為能忍,所以,時時能清楚明白用理智去對待,人際互動關系就能圓融,人格、行事也就不會偏斜。何謂“忍辱”?
忍辱可分為“生忍”和“法忍”。“生忍”就是無論眾生以何種方法污辱毀訾、惡心加害於己,都能忍心不動;不因眾生對自己的恭敬而心生貪著、我慢。“法忍”則是對於心中的習氣,譬如貪、嗔、癡、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災人禍等境界,能夠不起心動念。不論是內在的煩惱或外在的災禍都要忍。
“忍”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事業《佛遺教經》中提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雖然不是事上、有形有相的苦行,但卻是心念上的苦行。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以及錯誤的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緒,所以,往往會因意見不同而產生摩擦,此時,就必須學習忍耐。如果每個人都放縱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團體就不能和合。因此,每個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知見,再從中溝通討論,就能夠作全盤、客觀的考量,進而達成共識,使得團體的運作更有效率。能夠忍,就有充分的時間讓自己調整心態,就不會一時沖動,做出不該做的事。因為忍,而成就寬闊的胸襟、豁達知足的個性,讓自己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圓滿人際關系、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乃至於因為少惱少怒,可以增進色身的健康。進一步,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心靈素質。
對修行人而言,“忍”更是轉凡成聖的關鍵。修行人要忍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要忍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愛,要忍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因為修行,為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及行為,進而達到解脫生死、出離輪回。由於沒之前對於六塵境界沒有正確認知,不知是因緣和合所生、緣起性空,所以在為人處事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回的因,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了講的真理,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忍心不動,安然面對。所以忍是修行的初步,能成就定力、戒行、智慧及福德,也是圓滿修行的資糧。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及一位小沙彌,因對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發生了口角,小沙彌便呵斥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難消,過了不久即病發往生,並投生為一條毒蛇,找到小沙彌欲報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兩人能解冤釋結,於是,來到小沙彌的住處為其說法,教導沙彌修觀想,向比丘頂禮;佛接著又為毒蛇說法:“汝於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燒,今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蛇聽聞佛陀開示後,心開意解,馬上命終,投生天道。
所以,修行人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要時時保持覺察、覺照,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及時地把錯誤的想法轉成正確的想法,如此,才能清淨三業,圓滿福慧。借假修真,以達究竟.初修習“忍辱”時,因要與自己的習氣背道而馳,心中一定會有百般的難受,能夠勉強自己忍下來,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降服自己的習氣、煩惱,對逆境、順境都能深信、甘心甘受,這就是達到“柔順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夠進一步保持不動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惡的相對境界,契悟到諸法實相,安住在不生不滅,就是成就“無生法忍”;更進一步契入佛果,達到究竟寂滅的境界,就是“寂滅忍”。
所以從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到達寂滅忍,需有種種的方法,來調伏己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切吉祥如意,無奈事與願違,所以每個人都在苦中打轉,經常聞、思、修,提示自己要行忍辱;更進一步,憶念生死輪回之苦,自當能忍色、忍欲、忍貪、嗔、癡等種種惡念、惡行。
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因為能常行不吝惜,守禁戒而不破,修忍辱而不生嗔恨,深入禅定,如高山安住,因而感得三十二相。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由此可知,忍辱並非懦弱;能夠忍辱,調伏自己習氣者,才是真正知因識果、明是非的大丈夫,學佛就是學著增長定力,定在深信因果上,定在正知正見上,定在念念為眾生的願力上,定中才能露出智慧,如來勝法只有一個,就是處處覺悟,念念不捨眾生,學佛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忍辱,久忍成定,定中露出智慧!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