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主要記錄的是六祖在娑婆世界最後的因緣。他在七月一日說,我不久要離世,弟子們有什麼疑問盡管問。他真正圓寂的時間是八月三日,相距也就是一個月零兩天。在七月八日這一天,六祖又開始講法了。我們先看經文: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第一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捨多尊者,十九鸠摩羅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捨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七月八號這天,六祖把弟子們召集到身邊,對他們說,我要回新州了,你們快去給我准備一條船。弟子們猜到六祖是要去新州圓寂,一聽就都急了,要挽留六祖。六祖就說,諸佛也要示現涅槃,何況我們這些還沒有達到佛陀境界的修行者,“有來有去,理亦常然。”
大家知道挽留不住了,於是就問了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大家可以當成典故。
一個問題是:“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了八個字:“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就是真正通達道法的人,自然就是我的傳人;不通達的,雖然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我真正的傳人。
又有弟子問:“您以後會有什麼難嗎?”六祖說,我圓寂五、六年後,有一個人要取我的首級,並說了四句預言:“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這四句話什麼意思呢?
第一句“頭上養親”,是說為什麼有人要取他的首級。有這麼一個故事:在韓國有一個出家人叫金大悲,他特別孝順母親,也特別崇拜六祖大師。但他產生了一個古怪的念頭,就是想把六祖大師的頭請到家裡來,像供養自己的母親一樣供養,這就是“頭上養親”。
第二句“口裡須餐”,六祖的肉身放到了塔裡,金大悲想取六祖的頭,但他自己做不到,於是就去找一個叫張淨滿的強盜,並給了張淨滿很多錢。張淨滿為了糊口,就答應幫他來偷六祖的頭,這就是“口裡須餐”。
第三句“遇滿之難”,就是差點遇到被張淨滿割掉首級這一難。
第四句“楊柳為官”, 張淨滿偷六祖首級的時候,邊上有很多看守,他來了之後就被抓住了。當時審問張淨滿的是兩個官,一個姓楊一個姓柳的,這就是“楊柳為官”。
六祖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東方來指的是哪裡呢?指的是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還有金剛薩埵佛的東方現喜佛剎土。六祖預言說,我走七十年後,會出現兩個菩薩,一個示現出家,一個示現在家,他們來弘揚禅宗,來住持正法眼藏。這兩個菩薩是誰呢?出家的是懷讓禅師最著名的弟子馬祖道一,在家的就是在家居士們的典范——龐蘊龐居士。
龐居士一家四口:龐居士、龐婆、女兒、兒子,他們這四口人全都獲得了解脫。關於他們圓寂時是怎麼示現的,有一段小故事:
龐居士要圓寂的時候,讓他媳婦龐婆去叫在地裡干活的女兒,說,我要走了。女兒知道之後就說,嗨!那我先走吧,她在地裡面一坐就走了。龐婆回來說女兒早走了,龐居士也就坐化了。龐婆一看,在屋裡一盤腿,也走了。在外地的兒子回來之後,把父母、妹妹的屍體火化完之後,在旁邊一坐,也就走了。這說明他們一家四口全部都是得道的修行者。
龐居士一家還給我們留下了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難難難、易易易、不難也不易”偈頌,什麼意思呢?就是修道剛開始很難。因為要把這些私心雜念和對世間的執著歸攏起來,然後能夠看破,能夠放下,這要有一個了解的過程和一個修證的過程,確實很難。所以龐居士想到修道的難,就說:“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比喻修道難的程度像拿麻油往樹上攤一樣,一攤就流下來,根本攤不上去,更何況要攤十擔。
龐婆做的跟龐居士的不一樣,她說修道很容易,一點兒也不難。為什麼呢?因為通過艱苦卓絕的修證之後,修行慢慢就變得簡單了,所以她說:“易、易、易,如下眠床腳踏地。”就是說修行解脫之後,修行像把腳從床上放到地下一樣,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因為龐婆到這個程度,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已經能達到解脫了,做什麼都是修行了,就像六祖講的“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龐居士的女兒做的是:“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祖師”指的是我們的本師。意思是修道沒有難和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如來的顯現。他女兒已經修證到看什麼都是佛法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眾又問六祖,禅法從什麼時候開始傳下來的?六祖說,佛陀在無量世之前就有,“不可計也。”只要有佛出世都要傳承這個禅法,我們現在實際上是從七佛之一的釋迦牟尼佛算起,最先傳給迦葉尊者,然後代代相傳,傳到達摩祖師是第二十八代,最後傳到我惠能,算是第三十三祖,這就是禅宗的傳承。
六祖之後沒再設立祖師位,後來形成了禅宗五派,其中南岳懷讓禅師門下弟子創建了臨濟宗和沩仰宗,青原行思禅師門下弟子創建了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
虛雲和尚承嗣禅宗五派,是我們當代禅宗的高僧大德,在虛雲和尚之前,禅宗也出過很多的大禅師,包括趙州禅師、大慧宗杲禅師、鄧隱峰禅師等,他們也有論著,如《碧巖錄》、《五燈會元》《證道歌》等。
在禅宗《六祖壇經》可以說是排第一位,和達摩祖師的《達摩二入四行觀》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些我們在這裡就不介紹了。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谛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到了八月初三號,六祖對弟子們說,你們都坐好,我馬上就要走了,今天舉行一個告別儀式。
這個時候,法海最後又問了一遍六祖,師父啊,你給我們留下什麼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六祖說,你們要仔細聽,不要打妄想。“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按大家習慣應該說:“若識佛性,即能成佛”,那六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六祖這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眾生都具有佛性,要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佛,我們自然也就是佛了。我們現在是眾生,如果了解了自己的佛性,就和佛是沒有兩樣了。反過來,佛要是迷於自性的話,也叫眾生。眾生和佛的差別在哪兒呢?就在於迷和覺的差別。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這是告訴我們,不要懷疑這個真心就是佛。起心動念是不是佛性的妙用啊?這個聽法、講法的是我真心的顯現嗎?那我的佛性跟佛的怎麼不一樣呢?要是這麼一懷疑,就不會保任,就不知道怎麼修了。六祖反復地講,就是怕我們懷疑。
我們要是不懷疑——哎呀,這個弄半天就是我的佛性啊!這時候,就知道都是佛性光芒的顯現,干什麼都知道它是妙用了。念念都能清楚了達的話,就能成就,就能解脫。真正有善根的人,理解之後念念都這麼做,這就跟六祖一樣了。禅法就這麼修!
現在是一個業障多、福薄慧淺的時代,我們不敢相信、不敢承認自己是佛,這就需要還得有個台階。包括觀修,觀想佛在頭頂,最後慢慢佛融入自身,自身再成為佛,有這麼個次第。其實我們本來和佛無二無別。所以,六祖叮囑:“更莫狐疑”,就是不要再瞎猜想了,趕緊地相信它,信受它,運用它,就解決問題了。哈哈……我們現在有人好像還在懷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個大家都知道,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六祖壇經心要直解》付矚品3 宣說傳承,留開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