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經六祖一問,志徹他就說了,我那麼害你,你卻幫助我度化我,我非常感激,所以從別處出家之後精進地修行,而且發願要弘揚佛法,以報你的恩德。我現在天天念《涅槃經》,但裡邊的很多法義不太懂,請你給我開示開示。
《涅槃經》是佛陀最後講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了義經典,也叫《大涅槃經》。從名詞上來講,“涅”的意思是不生,“槃”是不滅。“涅槃”其實指的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
志徹他提出了常和無常這兩個問題。什麼叫常和無常呢?永恆不變的這種現象我們叫它常。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變化的,我們把這種現象統統叫無常。志徹他就根據這個,請教六祖“常和無常義”。因為他還是不太徹底地了解,可能我們也不太了解,我們下面就看看六祖是怎麼回答的。
“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無常就是佛性,有常就是一切善惡諸法的分別心。六祖他是這麼回答志徹的。按照我們的思維,常應該是我們的佛性,無常才是我們的分別心。
志徹聽六祖這樣一解釋,就說了,師父呀,你說的和佛經上的可不一樣啊。經上是無常,你說是常,正好和佛經裡說的相反了,你說的不對吧。原文是這麼說的:“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他更疑惑了。
六祖就說,我以前聽過《涅槃經》,知道這經在講什麼,而且我現在給你說的,和經義一點兒也不差,也契合佛的本義。志徹說,我還是沒理解透,請師父好好給我講講吧。六祖下面就開始給他解釋了。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這一段,六祖一直是不離自性地給志徹講授我們的佛性。
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的佛性本來是沒有常和無常的。但是為什麼佛說有真常和有無常呢?是因為凡夫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凡夫執著世間都是真實的,對執著真常的人,所以佛就給講無常,讓他別執著這個。從了義的見解上說,也就是從《涅槃經》的見解上說,我們的佛性是遠離常和無常的。所以佛所講的常也好,無常也好,都是一種方便善巧。
舉個例子來說吧,在佛本來的這種圓融的證境當中,色和空是一樣的。當我們執著色的時候,佛就講色是空的,色是假相。但是我們光執著空的話,佛陀就講要聲色。佛給執著空或者執著色的人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這個道理,是為對治我們有兩邊嘛。本來色和空它們是一味一體,沒有分開的。換句話說,法身、報身和化身它們本來是一個,但是佛為什麼先講法身呢?是因為我們老認為這個身體是真身,而不了解身體內無相的法身是真身,所以佛陀給我們講法身。當我們老認為身體內無相的法身是真我,又執著它的話,佛又講報身和化身。
因為三身本來是一身。要執著法身了,就偏廢了報身和化身,所以佛為執著法身的人講報身和化身。
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了嗎?哈哈……不光是你們明白了,實際這時候志徹也明白了。
噢……鬧了半天佛性本來沒有常和無常,遠離常和無常。因為我們執著常,所以佛就講無常;我們執著這個真常的時候,佛就講無常。這是一種對治。志徹有很深的基礎,只是在這一點上沒有弄透徹,當他一下子去掉了對無常和真常的這種執著,就進入了通透的、本來清淨的狀態,進入了遠離常和無常的這種禅境。
志徹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就說了一個偈頌:“因守無常心”,因為我老守著這個無常的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就是不知道佛陀講的都是一種方便法;“猶春池拾礫。”意思說我們光撿石頭子了,看不到大海。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一個人去拿珠寶,他光注重漂亮的盒子了,結果沒拿珠寶,而把空盒子拿回來了。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我今天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遠離常和無常了,也就“不施功”了嘛。不執著常和無常了,也就是說現在我不執著這個是娑婆世界,我也不執著非得要追求極樂世界了。不執著這個輪回了,也不執著涅槃了,把我執和法執全放下,這時候就解脫了,我的真如佛性自然就現前了,因為佛性是本來清淨的;而且它又“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我得到這種狀態的時候,也不是師父給了我什麼,我也沒得到什麼。因為了無一物可得嘛。
六祖大師見志徹大悟了,就說:“汝今徹也,宜名志徹。”意思是說,你真正地悟透佛法啦,就叫志徹吧!這是張行昌改名為“志徹”的由來。
我們再分析一下志徹悟道的因緣。他來之前看《涅槃經》,他執著什麼了呢?佛講無常和真常,他就執著這個無常和真常了。哎呀!這都是苦的呀,是無常的呀,我一定要離開這個無常,離開這個苦海,要找到真常。實際上他執著在這種二元的對立上面,還是不能獲得解脫。我們的佛性遠離一切對治,沒有常和無常,也沒有天、魔,天和魔也是無二的。他聽六祖這麼一說,把心裡邊的這個疙瘩,或者說是執著的這一面給拿掉了,他就獲得了解脫。
這一段體現什麼呢?體現出六祖大師神通和悲心的力量,到後來又體現六祖大師善巧的這種慧力。六祖大師度的每一個弟子,實際上都能啟發我們,啟發我們要回歸到本位上。
他的每一個弟子都有一定的修學基礎,但修行上還是有所掛礙、有所執著。不是執著在空上,就是執著在有上,要不就是執著在真常和無常上,有的對文字特別執著,有的對法義特別執著。
《六祖壇經心要直解》頓漸品4 賜名志徹,釋常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