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不修身,活著會苦業纏身!自然原理
世間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別的「理」,如天理、地理、人理、物理、情理、心理,乃至修行的道理等。
一個人希望自己有所進步、擴大、升華,也有他的理則,以下提供六點
自然的原理:
第一,動而後有力,人活著就要勞動。除了鍛煉體魄外,還可以訓練恆心毅力、培養突破困難的勇氣等。多一些活動,耐力、氣力自然就跟著來了。
第二、靜而後能明,佛教講「定而後發慧」,在每日的生活中,你可以安靜在一個地方,或者閱讀、寫作,甚至幾個小時不動,以寧靜對治動亂,心就容易澄澈如鏡,清明乍現了。
第三、大而後能容,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德莫觀失」才是人我相處之道。因此,不論是事業或是交友,你想要大、想要多,你的心量必須擴大,凡事都能夠容納,才容易成就。
第四、空而後能有,佛教講:「真空生妙有」
第五、虛而後能實,無論做人做事,都要留一點余地。不要像拳頭,統統打出去,就沒有氣力了。所謂:「勢不可使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你給別人留一點空間,留一些機會,凡事不必盡其在我,留一點保有實力,才能蓄勢待發。
第六、知而後能行。無論什麼事理、學問,必須要有真知實學,然後才能去實踐。《增一阿含經》說,有智能的人,對於未知之事,不貿然行事;對於已知且應該做的事,必定盡力完成。追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生活上能實踐,倘若知而不行,到最後只是一事無成、空談一場。
修身之道:
第一、眼不看不淨之事,人的認知,有許多都是藉由眼睛看來的。看的時候,如果心念不正,所看到的都是不淨,因此,要學習用淨眼看世間,用慧眼看出真、看出切、看出妙、看出好,看見一切前因後果,看出來龍去脈。
第二、耳不聽不善之音,不要聽是非而聽實話,不要聽惡言而聽善言,不要聽雜話而聽佛法,不要聽閒言而聽真理,能聽出有意義的內容,就會提升生命的層次。
第三、口不說傷人之語,能真誠懇切、融洽的與人談話,不但能結善緣,更能增進人際和諧的關系。
第四、面不露不悅之容。
心的調整
第一、歡笑由內心升起,內心常保愉悅,拉抬精神,不但有益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生活周遭增添歡喜。
第二、快樂用真情感受,人與人真情相待,情意交流,溫馨感動;男女真情交往,才能彼此忠誠,相互信賴;為政者以真情待眾,必得人心擁戴;從商者以真情往來,賺取情義無限。這些無形的真情獲得,才是真正的歡喜快樂,因此要感受快樂的真實,唯在點點滴滴出自真情。
第三、肚量要胸懷大眾,世間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煩惱,皆出於氣度狹小,只想到自己。想要泯滅戰爭、歧視、人我糾紛,唯有胸懷大眾,時常想到自他平等。故儒家講「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四海之內皆兄弟」,體現民胞物與的胸懷 ;佛教則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發揚同體共生的精神,如此,人心才能和諧,人間才 有和平。
第四、做事宜心甘情願。做事,能夠心甘情願、發心奉獻,工作起來不但不覺得累,反而快樂無比,擁有不絕的精力。反之,你滿懷抱怨、心生懈怠,情緒紛亂,就會事事受到阻礙,工作效率無法提升,達不到好的功績。因此,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做事,累時不覺累,苦時不覺苦,難時不覺難,具足勇氣解決問題,進而無事不辦。
如何走出陰影
第一、要將信仰化為力量,明白因緣果報的真理,了解前因後果的真相,會使我們懂得改善逆緣、培植好緣、廣結善緣、隨順因緣,知道人生禍福、好壞,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要將智能發出光明,凡事往大處著眼,能明理識大體。遇到逆境時,能鎮靜沉著,運用智能來轉境,應付事變。甚至對待生命中的無常,也能以智能觀照、放下,正見到世間苦空無常的現象,究明事理,從煩惱愚癡的人生中解脫。
第三、要將觀念重新整理,鼓起勇氣,面對突來的遭遇,了解世間變易難久,建立正確認識,才不會在不可逆轉的變化倉皇失措。建立正確觀念,就能再次展現嶄新的生命。
第四、要將精神給予武裝。要走出陰影,就要做好良好的心理建設,厚植自我的力量、開發潛能、建立信心、更新觀念、開啟智能,慈悲、慚愧、精進、忍耐…這些都是自己的精神武裝。
耕耘心田
第一、播撒善美的種子,一念善心、一句美言、一件善事,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都是成熟無限未來的好因好緣。
第二、灌溉忏悔的法水,
第三、施與肥沃的養分,花草樹木,因為施肥,而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的身體,有了飲食的補充及適當的休息,就能健康運作。相同的,我們的心,也需要施與勤勞、發心、慈悲、忍耐等種種良善的養份,才會有豐碩的成果。好比想擁有聰穎、通達、靈巧,必須施與智能、明理、判斷;祈願人緣有所收成,就必須主動、結緣、關 懷,人際之間就能自在、順利。
第四、啟發心靈的智能。語雲:「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能花。」農夫耕種,田裡雜草不除,難有收成;心中的田地,長出無明草,若不拔除,遇事就容易為境所轉、為情所困,難有所成。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無明起時,懂得覺照內心,當下降伏,智能自然會現前。
怎樣有【人緣】
第一、開放不固執,近代以來,已發展到多元化的時代,人與人關系密切,因此,凡事要以開放的胸襟,才能夠與人合作、進步快速。
第二、幽默不古板,人際相處難免有缺失,這時可以靠幽默來修補。尤其東方人的性格較為嚴謹、古板,容易墨守成規、停滯不前,遇到挫折難堪,一句幽默的話語,可以化解尴尬;一個嚴肅議題、僵持的議案,適時的幽默,消除凝重的氣氛。幽默,才能自在與人相處,增添歡喜。
第三、溫 馨不冷漠,冷漠是人際往來最大的障礙。當我們流露一副冷漠的表情,得到的反應,當然也是一副冷面孔。一個家庭冷漠,親情必定淡薄疏遠,沒有向心力;一個社會冷漠,彼此一定猜忌隔閡,難以產生信任。要化解心靈的寒冷,就要以溫馨來代替冷漠,就像太陽一出來,冰雪就漸漸融化了。
第四、真誠不矯情。有些人為了達到目的,總會玩一些小聰明、耍一些小把戲,或者做一些小動作,潛藏之下的是貪婪、勢利和傲慢。明·憨山大師雲:「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谄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不能誠以待人,總會遭到大眾批評,態度誠懇、如實莊重的言行,才能獲得信任與看重。
進步的方法
第一、溫故知新,新知識固然要追求,舊經驗也不可忽略,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驗可以作為求新、求進步的憑借。
第二、思而成慧,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因為有思想,故能開發智能。
第三、多提問題,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儒家講「學而不思則罔」;佛教主張「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第四、正反對照。不論是治學、立身處世,都要以智能來研究、辨別。佛法教我們透過「三法印」來印證、考查真理;乃至研究一段歷史、閱讀一個新聞事件等,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緣,都應該搜集各種不同的信息,探討、對照、印證,才厘清事實真相。
為人四要
第一、耳聽他人意見,傾聽是維護人際關系的一門藝術。歷史上,關羽由於過於自信,不聽他人意見而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勸勉劉禅「谘诹善道,察納雅言」,就是希望他能親近賢臣,聽取正確意見。學習傾聽,不僅是一種耐心、讓步和寬容,也可從中吸取經驗、增長智能。
第二、眼光廣闊遠大,一個人所以進步不大,大半在於眼光短小,只看到近處,看不到遠處;只看到淺處,看不到深處。假如只是汲汲眼前的利益得失,只顧小我而忘記大眾,如此心量,縱然有成就,也是極為有限。孔子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當眼光廣闊遠大,胸懷大志,眼前的短視小利,又如何撼動我們的雄心壯志呢?
第三、身體勤勞力行。
第四、心意靈巧通達。一個靈巧通達的人,做事上懂得顧全大局,委屈求全,處事上能夠明白事理,知道進退,在與人相處上,懂得為人設想,尊重他人。這樣的人,怎麼不會獲得人緣,受人重用呢?因此,學習心意靈巧通達,實在是為人處世的重要關鍵。
認錯的好處
第一、受人敬重,歷史上,大禹「聞過則拜」,所以為人尊敬;歷代君主如漢武帝、康熙等,曾下诏罪己,而為後人稱歎。美國總統柯林頓鬧出绯聞案,但勇敢公開向全美人民道歉,終能獲得大家的諒解。「認錯」不但不會貶低自己的身分,反而贏得更多的尊重。
第二、提升向上,佛教十分注重「認錯」的修持,除布薩、三番羯磨外,還有各種忏悔法門,藉由這些法門,可以自淨其意、向上提升。犯錯而知悔改,能夠長養內心清淨的種子,能與真理相應、與正法感應道交,提升生命向上的力量。
第三、認清自我,人如果沒有時時自我省察,認清自己的長短缺失,很容易得意忘形而失敗。好比項羽不認錯,自刎於烏江,臨終前還喊著:「天亡我也!天亡我也!」反觀劉邦和曹操,因為聽從谏言,改正過失,而成就霸業。人的成敗得失關鍵,與能否認錯有密切關系,能夠認清自己,改變錯誤、習氣,修身修德,才有美好的未來。
第四、身心改造。我們常常為了保護自己、推卸責任而與人爭吵,其實,認錯未必是輸,認錯不但表現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甚至化暴戾為祥和。現在科技講「基因改造」,吾人在無明愚癡中,也應力求「身心改造」,才能根本解決煩惱。
健全自我
第一、自我檢查,凡事把握現在,自我省察,反求諸己,了解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才能漸趨成熟,未來的腳步也才會更明確、更為穩健。
第二、自我訓練,古聖先賢莫不以自我訓練而成就大業,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要開發生命的潛能,唯有自己努力創造人生,才能到達。
第三、自我修正,六祖惠能大師說:「改過必生智能,護短心內非賢。」確實,一個肯自我修正的人,必定充滿智能。
第四、自我承擔。成熟的人懂得承擔。承擔過錯、承擔重任、承擔磨練、承擔失敗,甚至承擔自己的煩惱生死大事。
為人四不
第一、不虧人,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所不公與欠缺,在吃虧時不計較,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不比較,可以學會處世的退讓。鮑叔牙肯吃虧,不但交到一位好朋友,自己也流芳萬世;哲學家蘇格拉底臨終前,猶不忘記虧欠鄰人一只雞尚未償還。一般人大都不願意「吃虧」,其實喜歡占便宜的人,到頭來是真正吃虧的人。
第二、不昧心,任何人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不能不怕自己的良心,不能不怕因果報應。古德雲:「誠者萬善之本。」
第三、不欺瞞,現在是講究「透明化」的時代,凡事要能攤在陽光下,經得起別人的檢視。古人有「君子不欺暗室」之教,曾子也雲:「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一個人有「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蕩胸懷,不論臨眾或獨處,都能光明磊落、表裡如一,沒有半分偽裝巧飾,心地質直無曲,就能夠得到大眾信賴與尊重。
第四、不遮掩。人都會有所期望與追求,正當的欲求是被允許的。孔子言:「君子坦蕩蕩。」君子行事不遮掩,即使犯錯也不怕人知,因為他們有心改過,甚至慶幸他人知道,以此警惕自己不能蒙混過關,自我欺瞞。因此,即使是一個平凡人,如果他的思想行為有如朗月入懷,光明徹見,所行所欲,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處,自然有他的人格與修養。
可與不可
第一、做人可善不可惡。
第二、立志可大不可小,有一句話說:「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立志小,心量當然有限;立志大,利益千萬人,成就當然無限。你立下大志,有願景、有目標,就能經得起時間、挫折的考驗,煩惱、苦惱的試煉,忍耐得了千辛萬苦。因此,無論做任何工作,甚至修行,能夠立下大志願,努力實踐,成就會在前頭等著你。
第三、說話可易不可難,有人說話喜歡繞圈子,讓人聽不懂他要說的重點;有人喜歡咬文嚼字,讓人聽得一頭霧水;有人為了表現自己很有學問,繁復論述,大家只有似懂非懂。其實,講話最重要的是簡單明了,深入淺出,讓人聽得懂,才能達到講說的目的。
第四、做事可好不可壞。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