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呢?這裡的“知”是“智”的通假字,“好知”就是喜愛智慧。“好知不好學”的人雖然主觀上也喜愛智慧,表面上也閱讀一些經書論典,或者聽聞智者的言論,但是由於“不好學”的緣故,對所學的智慧淺嘗辄止,因而所得到的智慧往往只停留在“聞慧”的層次上,更深層次的“思慧”和“修慧”根本沒有在其自相續中生起來。有時候,由於沒有好學的精神,學習沒有刨根問底的習慣,誤解、邪解經論教言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有時候,由於自己尚無判斷能力,甚至閱讀不正確的書籍,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一些邪知邪論也不自知。
《俱捨論》中說,所謂“聞慧”只是詞句層次的了知,而“思慧”是通過對詞句中所蘊含義理的不斷觀察和思維,從而在內心對詞句中所蘊含的義理在思維層次上獲得更加深刻的定解,而“修慧”是指自心對所獲得的定解通過禅定等方法不斷串習和安住後,自心無需再借助詞句和思維即能任運具備的智慧。例如,某人聽說了“自私不好,慈悲利他好”的詞句之後,自己也能重復此詞句,但是未必真正觀察過該詞句中所蘊含的道理,此時此人只是獲得了“聞慧”;如果進一步在“聞慧”的基礎上,不斷觀察和思維為什麼“自私不好,慈悲利他好”,就會漸漸對該詞句所蘊含的義理生起定解,此時此人所獲得的智慧就是“思慧”;有了“思慧”,未必能夠真正做到慈悲不自私,如果此人在“思慧”的基礎上,進一步不斷串習慈悲、戒除自私,漸漸就會越來越慈悲,如果無需借助於詞句和思維,慈悲能在此人相續中任運生起,此時此人就獲得了“修慧”。又如,某人讀了幾遍《金剛經》中的句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之後,就能背誦該偈頌,但是對這句話的真實義理到底是什麼未必理解,此時此人所獲得的智慧就是“聞慧”;如果進一步對該偈頌進行不斷的思維,用各種教證和理證來不斷觀察為什麼像山河、大地、房屋、樹木這樣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境、幻化、水泡、影子、露水、閃電”一般,雖然顯現在我們面前,但是無有任何自性,這樣就會在心中對“萬法皆空”的智慧生起定解,此時這個人就獲得了“思慧”。獲得“思慧”層次上的空性智慧,此時還沒有真正證悟空性,如果在“思慧”的基礎上,進一步用觀察和安住輪番而修的方法,讓自心不斷安住在空性的覺受和體驗之中,久久無需借助詞句和思維,空性的覺受在自相續中能夠任運生起時,此人就獲得了空性的“修慧”。
由此觀之,“好知不好學”之人,由於“好知”之故,可以獲得一些“聞慧”和少許“思慧”,由於“不好學”之故,也即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學習,“思慧”就無法進一步深入和圓滿,“修慧”也無法在其心中生起。在這些人心中,雖然知道一些詞句上的道理,但是由於沒有深入思考和實踐的緣故,這些道理還處於真偽混雜、紙上談兵的層次,是似是而非的“智慧”,離真實的智慧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些人往往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真實的智慧,於是行為上就會“放心大膽”按照其所理解的“道理”去做,但是由於其所理解的“道理”並非真實的道理,所以其取捨必然會招致最後的失敗,因此說這些人在取捨上的“放心大膽”實際上已經成了“放蕩不羁”。孔子在這裡用“蕩”這個字,活靈活現地將這類人的形相躍然紙上。人怎樣是“蕩”呢?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明明是錯誤的,卻自認為正確;明明是下劣的,卻自認為很高明;明明是惡,卻自認為善;明明愚昧不堪,卻自認為聰明不凡。所以,“蕩”實際上是無知和傲慢相結合的產物。
《大學》中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是說,對萬事萬物的道理進行認真觀察和研究之後,智慧就會漸漸臻於圓滿,智慧圓滿之後意就誠——也即內心會誠心誠意地按照真理辦事,人做到意誠之後所思所想就正確,所思所想正確行為語言就會正確,行為語言正確家庭就和諧幸福,家庭和諧幸福則國家(或單位)就會秩序井然,國家長治久安則天下就會太平。由此可見,智慧圓滿才會意誠,意誠的表現就是小心翼翼,始終保持正知正念,唯恐自己的身口意違越真理——也即因果規律和諸法實相。而“蕩”剛好和“意誠”相反,思想、行為、語言極其放肆,無所顧忌,不畏因果。所以,“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這句話實際上是從反面解釋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的道理。如果一個人不好好地學習,就不會有圓滿的智慧,智慧不圓滿,意就不誠,意不誠的表現就是在身口意方面放蕩不羁。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智慧不圓滿而行為放蕩不羁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不少人思考之後,認為人自私自利是“合情合理”的,於是在思想、行為和語言上往往會極其放肆地為個人謀取私利,呵護所謂的自我。有權的,便放肆地貪污受賄;有力氣的,便會放肆地以力欺人;有點小聰明的,便會放肆地以小聰明騙人;能說會道的,便會放肆地以口欺人。事實上,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格物知至”而造成的放蕩。如果我們願意坐下來仔細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自私自利實際上有百害而無一利。自私是我們整天悶悶不樂的根本原因,自私使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無法停息,自私使我們的內心處於永無停息的追求之中,自私使我們時常怒火中燒不得安寧,自私使我們傲慢無禮、無視他人的所思所想,自私使我們嫉妒他人的安樂和成就,自私鑄就了世間的一切悲劇和痛苦,自私會使我們墮入三惡趣受苦,自私使我們無法成就高尚的人格,自私使我們內心無法對可憐的眾生生起慈悲。又如,有人認為殺生吃肉無有惡業、可以滋補身體,於是便放肆地殺生吃肉;有人認為只要無人知曉,貪污受賄或盜竊就不要緊,於是便乘“四下無人”之際放肆地貪污或盜竊;有人認為貪圖女色並不是什麼惡業,於是便放肆地邪YIN;有人認為,說謊無有惡業,於是便放肆地說謊;有人認為惡口傷人可以解決問題,於是便肆無忌憚地譏毀別人;有人認為挑撥離間也不會有什麼惡報,於是便隨意地用言語破壞他人之間的關系;有人認為說一些绮語也沒有什麼惡業,於是常常口說绮語;有人認為貪嗔癡是存在於心中的,只要沒有付諸行動,可能也沒有關系吧,於是便放縱內心的貪嗔癡。實際上,凡是放肆地行持十惡業者,都是沒有好好觀察和學習十惡業的危害所致。又如,有些人稍微聽聞了一些佛法中關於空性的道理,就認為反正“萬法皆空”,取捨因果也沒有什麼必要了,於是在行為上就開始放蕩不羁起來了,吃肉、喝酒、邪YIN、說謊樣樣皆沾染。古人說:“無知者無畏”,這句話一語道中了一個人放肆的原因是無知,而無知的原因則是不好學。
麥彭尊者在《二規教言》中也說:“聰明智慧未究竟,聰明邪慧狡猾因,詭計多端假精靈,此乃放逸之過失。”意思是,有一類智慧沒有臻於究竟的人,他們會耍小聰明,內心狡猾、詭計多端,以為沒有什麼過失,這實際上是由於放逸而造成的危害。事實上,仔細觀察就會知道,“小聰明”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有時雖然暫時得到了所期望的結果,卻會導致更多的過患和痛苦。
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不學習怎麼會有智慧呢?不實踐怎麼會有真知灼見呢?沒有智慧,怎麼會按真理辦事呢?不按真理辦事,怎麼會讓自他離苦得樂呢?所以,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從“好學”開始!(未完待續)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