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不學習的壞處(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學習有哪些壞處呢?孔子曾用“六言六弊”進行過精辟的論述。《論語》中記載,孔子有一次問他的學生仲由說:“仲由,你聽說過‘六言六弊’的道理嗎?”(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仲由回答說:“我沒有聽說過!”(對曰:“未也。”)孔子說:“你坐下來,我告訴你!內心仁慈卻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就是愚癡;喜愛智慧卻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就是行為放蕩;講信用但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性情直率但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就是語言刻薄;勇敢而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就是給人添亂子;剛強而不好學,這種人的弊病就是狂妄。”(“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我們知道,學習就會獲得智慧、明白事理;而不學習,心中則不會產生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內心是什麼樣子呢?首先,對什麼樣的“因”會導致什麼樣的“果”或處於渾然無知的狀態,或處於謬知的狀態。例如,明明人有前世和來世,卻渾然無知或誤認為沒有;明明內心的安樂或痛苦來源於內心看待事物的態度,卻誤認為是外境造成的;明明發火吵架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給自他帶來更多的痛苦,卻誤認為通過發火吵架可以解決問題;明明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反而誤認為有益等等。其次,沒有智慧對事物的真實義也會處於愚昧和謬知狀態。例如,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壽命、家庭、事業等等,明明是無常的,終有壞滅的一天,內心卻認為這些將會永恆不變、長久存在;明明是痛苦的事情,卻執為快樂,明明是快樂的事情,卻執為痛苦;明明一切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只是諸多成分的聚合,卻誤認為有自性;美女或俊男的身體明明只是由一層表皮包裹著種種不淨物,但卻誤認為美好、清淨。所以,人不學習,內心就會充滿種種困惑和疑慮,充滿種種愚癡和執著,於是諸多痛苦就會蜂湧而來。

  仁慈、聰明、講信用、率直、勇敢、剛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培養的美德,但是這些美德如果沒有用智慧來攝持,則不是真實的美德。因為缺少了智慧,這些美德未必能夠讓自己和他人離苦得樂。就像絹布和塑料做的假花,看起來也很美麗一樣,但是卻不能結出任何果實;同樣,沒有智慧攝持的這些美德,根本不會使自他離苦得樂。金礦通過火燒等方法冶煉就能煉出金子;同樣,仁慈等美德,如果沒有用智慧火來冶煉,也永遠是沒有任何用途的“礦石”而已。

  下面來觀察,為什麼“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呢?我們知道,仁慈是一種利益他人的心,光有這種利益他人的秉性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利他,或者雖然主觀上的發心是想利他的,但是客觀上的行為卻損害了他人。有人經常抱怨自己“好心辦不成好事”,其實這種情況是自己沒有智慧造成的。譬如,僅僅有想到某處去的想法和願望還是不夠的,需要具備眼睛和腳,沒有眼睛和腳永遠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到某處去”的動機就好比是“仁慈”,“眼睛和腳”就好比是“智慧”。

  例如,當今時代,很多父母對子女可謂仁慈之至:含在嘴裡怕融化了,抱在懷裡怕壓著了,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發現不良習氣,也一味包庇縱容,不行管教,最後等到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養了一個“豺狼”,要不得、扔不得,萬分痛苦。由於孩子自小養成了什麼事情也不做的習慣,所有的事情,家長全部“慈悲地”代勞了,於是孩子長大之後,仍然什麼事情也不會做。由於自小家長就處處以孩子為中心,所以長大了,孩子仍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根本不知道關心和愛護別人。曾經有幾個家長向我痛苦地訴說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不懂事,並請教我佛教裡面有什麼“神奇的、不可思議的”好方法來讓自己的孩子突然轉變。我誠懇地告知他們:“即使佛陀親自降臨也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方法!你們過去對孩子的溺愛是‘因’,現在孩子不懂事是‘果’,什麼‘因’對應什麼樣的‘果’,‘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就是真正的佛法!要想讓孩子轉變,從現在開始進行正確的教育,如果教育成功了,以此為‘因’,孩子將來或許還能轉變。從正確的‘因’來求自己所需要的‘果’,這就是真正的佛法了!”所以,僅有對子女的慈愛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智慧,看不到前因後果,害了自己和子女也是有可能的。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只與主人相依為命的猴子。一天中午,主人在午睡,好心的猴子在一旁守護。有一只蒼蠅飛來,落在了主人鼻子上,為了讓主人能夠睡好,猴子便用手驅趕蒼蠅,可是那只蒼蠅就是不知趣,飛起來之後,又落在了主人的鼻子上,這樣反復多次。猴子終於忍耐不住心頭的怒火,在邊上操起一塊石頭,向著主人鼻子上的蒼蠅砸過去,結果蒼蠅沒有砸到,主人的鼻子被砸得血流不止。猴子的發心不能不算慈悲,但是沒有智慧的緣故,反而給主人帶來了傷害。

  還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兩個讀書人,他們是鄰居,共同在百裡之外的學堂讀書,因思念父母和妻子,便一同起早步行回家,趕到家的時候,已經天黑。其中有一個人的父母,看到兒子回來,非常高興,趕緊准備好酒好菜,吃完後便讓他和妻子同寢。另外一個人的父親由於具有智慧,想到兒子一天走了一百多裡的路,已經非常疲倦了,如果讓他和妻子立即住在一起,難免會發生男女之事,按照中醫的說法,累極之後行房,輕則傷身,重則染上不治之症。於是,他故意嚴厲呵斥兒子不好好學習、貪圖家室,一邊責備一邊佯裝氣憤,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並吩咐僕人,將其關在柴房裡過夜。兒子先是感到很委屈,到了第二天傳來同窗好友因貪圖男女之事而暴斃的消息後,他終於知道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從這個故事來看,有智慧才能將慈悲落實到實處,沒有智慧則慈悲根本沒有落腳點。

  《入菩薩行論》中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在這個世界上,哪有人不希望得到安樂呢?又有誰希望得到痛苦呢?可是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離苦得樂永遠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夢想而已;在這個世界上,心腸好的,也不乏其人,可是沒有智慧,心腸好也未必真的能夠幫助別人。所以,學佛不僅首先要有一副好心腸,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獲得智慧。在大乘佛法菩提心的修法中,首先需要練習救度眾生的“願菩提心”,然後要修習“行菩提心”,所謂“行菩提心”就是奉行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在這六度中,第六度智慧好比是眼睛,前五度好比是腳。沒有智慧攝持的前五度,如同無眼之人,哪兒也去不了。

  人心中的智慧從何而來呢?須知,智慧不會自動在一個人的心中無因而生,也不會主動從他人的心中或者從經書上跑到我們的心中來。智慧唯一是靠學習而得到!所謂學習,用佛教中的話來說,就是“聞思修”。“聞思”是“學”,“修”是“習”。由聽聞可以得到聞慧;在得到聞慧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可以得到思慧;在得到思慧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實踐,就可以得到修慧。“聞思修”是獲得智慧的唯一途徑,每一個希望離苦得樂的人,每一個發了願菩提心要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過學習獲得智慧!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下一篇:人間天:對佛法僧三寶诋毀、誹謗或經典不恭敬的果報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