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對治脾氣嗔恚的幾個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門品》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如果眾生多於嗔恚,能恆常恭敬的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離開嗔恚。

  本句經文的字面意思很明確清晰,如前一句離欲是一樣的結構,也強調了常念和恭敬這兩個點,那麼到底怎麼念才算是念?

  1.眾生平等,如果去除駕馭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就能減少因心念不平而產生的嗔恚

  先說一下嗔的部分。嗔恚是三毒之一,雖然怎麼排都不在前頭,可是貪嗔癡三者卻是鐵三角,但凡能發現一個,另外兩個必然存續其中,僅是看得到與否罷了。古德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可能生個氣,發個小脾氣,我們覺得也沒什麼的,但是對修行而言卻是很大的事情。比如我們同某人談話,話不投機半句都說不下去;如果覺得說不下去,找個機會離開就好,不必繼續說的;非要去說,又要讓人接受,這就是自討苦吃了。

  佛教當時在古印度倍受打壓誹謗的原因,最重要的並不是教義上有多高深、令外道多難堪,而是佛教破天荒的提出了一個“眾生平等”的觀點,既然是有情眾生,那麼就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所謂的你高我低,也確實不存在所謂的你高我低。從較長的時間線上來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高低,這一生投生權貴,某一生就可能卑賤如泥,這一生倥偬叱咤,某一生就可能如奴如婢,那麼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只是我們在這個時間點的剖面上看,發現有眾生在高處,有的眾生在低處的,有混的好,有過的慘的;如果多看幾世,真的這個高低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把這些起伏的生死、高低的交替,放在無量劫的輪回裡,真的就沒有所謂的起伏可談。亦如我們看到的光線是以波子、粒子的兩種形態出現的,我們即看不到光的波動性,也看不到光的粒子性,但光線不是平直一條線傳播的,只是光速太快,以肉眼無法觀察光的運動狀態。同樣道理,如果把光粒子的波動性,當成每一生的輪回中表現的高低錯落,那麼放在光速下,也就等同於從無量劫來看生死輪回,又哪裡有真正的波動起伏呢?所以眾生是平等的!既然平等,為什麼你就要順從我?為什麼我就要駕馭你的思想或者行為?

  正是因為在這個基礎觀點上,我們落實的不夠好,所以才會有駕馭他人的想法和行為,才會有讓某人如何如何的想法意圖。亦如我們同眾生的溝通,並非是我們強迫眾生一定要往生極樂或者按我們的意圖,如果當初遇到眾生,我就是這樣想、這樣做的,恐怕早早就被眾生打服服的了。好說好商量,你樂意離苦得樂,我願意分享方法;你願意親近佛法,我願幫忙;你願意出離當下的境界,我願意隨順你的善念。為什麼不打架啊?因為我站在你的利益點在考慮問題,你有什麼理由和我開戰啊?我在想著你的利益怎麼獲得啊,你和我打,是啥情況?誰會自己和自己做對?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著幫助你,而且幫助的深度、高度、長遠度都超越你自己能駕馭的范疇,有什麼可能會同他打?亦如佛對眾生,眾生為什麼要誹謗佛啊?只是不知道佛要幫助他罷了。所以我們學佛是否也要這樣落實啊?眾生都是平等的!我們明白了,怎麼敢去要求誰啊?最多就是建議、商量、勸解;如果不聽,那就要隨順他,不能強迫他。亦如之前說,某人做了種種惡事他下了地獄,他這樣做是對的;如果你去勸他:做如此惡事當落無間地獄!他會以為我們在咒罵他,因為他不信因果,不信善惡有報,不信輪回,不信六道,所以他要親自以身試法,要自己親臨地獄才真的能打破這種強烈的邪知邪見,通過入地獄受種種懲罰來破種種邪見,這沒有錯。

  有的人修學種種外道之法,他沒有錯。因為他的願念和對應的行為是配套的,就算口上說我想去什麼地方,但是行為卻是另一樣,輪回的時候看嘴說的,還是看他實際行做的?這就如很多人在喊:我要去極樂啊,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麼好,誰不想去?可是我們平時真的覺得娑婆就那麼難熬嗎?真的就覺得在娑婆的生活度日如年了嗎?可能還和娑婆的種種很暧昧,那麼和極樂的種種就稍有距離些。

  因為不能理解眾生平等,才會有駕馭、凌駕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這就有了高低之別,也就有了輪回的實質。到底什麼是輪回?就是來來回回、起起落落,我們的心念不平,就會起伏不斷;我們的心念裡又同這娑婆粘連不清,這就是來來回回。所以你對娑婆還有貪戀,哪怕一草一木也是生死之所由來,你對任何還有高下之別,就是起伏輪轉之勢。

  2.使自己的心念從貪嗔癡中轉出來貼在覺正淨上的兩個方法,轉化脾氣嗔恚

  理解了這些,我們想一想這個脾氣嗔恚,怎麼發得起來?有一句話適用於任何我們忍受不了的情況,就是:這些都會過去的!於是好的也會過去,你俊美皎皎會過去;你落魄難支也會過去;你財富傾國會過去;你眼波傾城也會過去,好的不好的,一切的一切都會過去的,你所擁有的一切,快樂悲傷都會過去的。因為這些都是不長久的,所以為那些不長久的東西發脾氣,這很不明智。就像天上來了一片雲彩,遮擋了星月,我們就且歌且舞,這真的有意義嗎?嗔很容易,但是嗔的結果很難收拾,一念的容易,對應百萬的眾多。各位思維,這可真是:因微而果卓,因小而果巨。嗔對自己本身是一種傷害,對他人也是一種傷害,對環境也是如此。就像新聞報道了一個案例,某人為了報復,點火燒仇人東西,結果死傷眾多。這個火就把自己燒的嘎嘣脆孜然味了。這是把嗔毒釋放出來了,就像這個人渾身著火一般,誰靠近他都不舒服,看著就想遠遠繞道走。

  怎麼對治?經文給出的方法還是念菩薩,對應心法是恭敬,對應的行為是常念。當我們脾氣熾盛的時候,想著觀世音菩薩一襲白衣,清靜淡然,衣袂飄然,不執不住,手中淨瓶,八功德水充滿,其水凜冽,清涼柔軟。能這樣念菩薩脾氣還好嗎?還有脾氣嗎?

  之前分享過一個簡單觀法,就是當自己脾氣起來了,馬上念菩薩:想著觀音菩薩手裡的淨瓶,慢慢傾倒八功德水,滴滴灑在頭頂,流淌而下,全身都在八功德水的包圍和沖洗下,火氣頓消。只要你能做得了這個觀法,火氣絕對會秒滅。當我們想著菩薩的莊嚴,菩薩的清靜,菩薩的自在,菩薩的平等柔和,此刻的心已經沒有在發脾氣上了。就像這時灶口裡雖然有火,但是我們在思維憶念菩薩,這個火就算可以很大,只要你不離開憶念菩薩,我們沒有為灶下的火續燃料,這個火一定會消減;注意力投放在觀察菩薩上略長一點,火因為沒有燃料必滅無疑。

  所以這一刻會用心,就是貼在菩薩上。我這著火了,就心心念念是自己著火的事情,念頭都轉不開、推不開,這個火只能是越發不可自控。這和生死是一樣的,我們總在想著自己的那點貪嗔癡,生死就會捆綁我們如死豬一般。如果從投心在自己的貪嗔癡中轉出來,貼在覺正淨上,就是會轉了。只是需要練習,需要敦促自己落實方法,讓方法在對治問題上,而不是存在記事本,或者可有可無的什麼載體上。只有你掌握了,會運用了這個方法,它才是你的;不然就算聽了千百遍,也不是你的,也不得其用,不得其利。佛法可以煥發力量,就是要把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才會有切身的感觸:哦,原來是這樣的!這個時候水涼水熱,外人豈可道也?你自己才能知道啊。

  3. 以恭敬心恆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佛法僧三個角度契入進去,對治脾氣嗔恚

  亦如本句經文,我們是否對自己的脾氣有信心啊?是否能避免,百萬障門開的結果啊?是否能避免功德林被焚的結果啊?是否能避免害人害己的雙輸結果啊?是否能免八萬劫護法不臨的局面啊?因為我們是凡夫,對此可能沒什麼信心,所以才更需要學佛啊,才更急需獲得真實有效的佛法的幫助。但聽聞到了,能否馬上落實貫徹在自己身心上呢?

  佛教說的這個念字,從始至終就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叨咕叨咕絮叨的意思,不是豌豆射手那樣一個接一個的噴,那只能叫做絮叨叨,不叫念;所以常常要加個憶字,來讓我們明白憶念才是真念。於是恆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以恭敬心,可滅諸有苦。這個憶念的難度比叨咕念低很多,因為貼到核心處,是直接占領心頭陣地,而不是跑到嘴皮子上;只是我們用叨咕念的形式,提醒自己用心想著他、念著他、憶著他、思著他,這樣的念才得大利益。

  怎麼思?怎麼憶?怎麼念?以佛法僧三個角度契入進去,最低層面是念僧,把佛菩薩當成一個比丘僧來念,我們心裡想的是一個比丘的樣子,僅是這個比丘是某佛某菩薩罷了。

  我們現在普遍用的念佛的方法,都是念比丘僧的形式,把佛菩薩當成一個人物來念了。既然是人物必然有對應角色,只是名字不同罷了,這種念可以方便入手,比如我們知道觀像念佛中提到“佛的三十二相”,從頭頂的無見頂相,到腳下的千輻輪相,一個一個地觀,一個一個地想,這是在念一個佛的樣子,就是以相在念佛,以比丘相在念佛。在念僧上繼續進一步,就要去思維此尊佛菩薩的種種行德、種種事跡、種種對應的身份、言行等等。比如一念阿彌陀佛,就想到在極樂世界巨大的樹下,阿彌陀佛坐在下面為於會大眾宣講法要,其中聽法的菩薩海會雲集,聽法的羅漢也是層層疊疊坐滿虛空,這是在念佛的身份和言行。

  從念法的角度來說,阿彌陀佛講了什麼啊?我們要想這個了!於是念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講什麼了?我們熟悉的是《心經》,熟悉的是《耳根圓通》,這都是觀音菩薩自訴的經文,可是這都太形式了,到底他講了什麼樣的法,真的落在我們心裡了,讓我們一提觀世音菩薩就能想到他說了這樣的話?我們很難上到這個高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到底講了什麼。

  《普門品》涉及到三十二應身,在《耳根圓通》裡說得更仔細些,因眾生有什麼求,菩薩講對應什麼法。若有眾生當脫其輪,菩薩為其講法幫助他脫離當下的境界。於是如有眾生當以佛身得度,觀世音菩薩現佛身為他講法,可能並非這個眾生真的需要聽佛講法,而是他就信佛,不信別的,所以除此之外的三十一應身對這個眾生沒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因為如此執著,所以菩薩的廣大救度,我們只能適用一小條。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形態能激發、度脫我們呢?所以千萬不要說:如果佛住世,我肯定去隨佛修行!千萬不要這樣說,因為很多聖人住世的時候,也沒見大家像瘋狂粉絲那樣圍追堵截。於是我們當扪心自問,到底我要解脫什麼呢?到底我要學到什麼呢?於是我要學個善法,那麼世間善人可為師矣。

  因為在念法的層面,我們就要落實在解讀經文裡了。經文讀不出味道,菩薩講了什麼?就算滿篇都是菩薩親口說的,但是我們也依然不知道菩薩到底說了什麼,這就沒辦法落實念法了。所以讀經,會讀經,讀懂經文,在擴充念佛手段心法上,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問題。你如果明白了菩薩在講什麼法,那麼就有了念菩薩僧和念菩薩法兩個大的契入點,就不容易疲勞,更容易落實恆常憶念,也才能更大幾率的獲得經文提到的種種利益。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50》

 

上一篇:印光大師:《道德叢書》允為痼疾之良藥迷途之導師
下一篇:忏悔,忏悔,再忏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