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一生中什麼最重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的一生中什麼事情最重要?”當人們被問及這個問題時,答案肯定是各種各樣的。因為生活在此世間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各不相同:在看重錢財的人心中,賺錢肯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看重親情的人心中,通過各種方法來護親伏怨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看重名聲地位的人心中,獲取名聲地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看重衣食住行的人心中,搞好衣食住行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看重享樂或睡眠者的心中,享受人生,讓自己舒舒服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人所看重的就是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而已。

  那麼,人的一生中究竟什麼事情最重要呢?答案是“學習最重要!”從所學的內容來說,學習“認識自心、改造自心”的學問比學習“認識外境、改造外境”的學問更重要;在學習“認識自心、改造自心”的學問中,學習佛陀所宣說的正法最為重要。因為世人皆為離苦得樂而活,但是,如果自心缺乏了知真理的智慧,對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以及真實義尚處於愚昧的狀態,則此人永遠無法離苦得樂。佛經中說,眾生因“惑”(也即無明愚癡)而造惡業(也即錯誤的行為和語言),因惡業而感受痛苦。所以,從智慧的角度來看,一切痛苦源於愚昧。

  例如,我們常見到世人為了一些小事而爭吵,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將事情搞得更加糟糕,致使爭吵的雙方都痛苦不堪,甚至釀成人命的也大有人在。仔細分析可以發現,世人爭吵的動機無非是為了解決問題,最終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但是由於沒有學習的緣故,也即沒有對爭吵會導致的真正結果加以觀察和分析,也沒有對解決問題的真正原因加以觀察和分析,而是潛意識中默認“吵架可以解決問題”,行為上也是按照這個不符合客觀真理的謬見行事,結果導致失敗。如果一個人通過學習,對吵架的可能結果加以觀察和分析就不難發現,100次的吵架幾乎有99次是會導致痛苦的,想通過吵架解決問題簡直是南轅北轍的做法。如果“吵架可以解決問題”的謬見還在一個人的心中存在著,則這個人將一直受害於這個謬見,謬見存在一天此人就會受害一天,存在一個月就會受害一個月,存在一年就會受害一年,存在一生就會受害一生,直到此人通過學習遣除了這個謬見,獲得了“吵架很難解決問題,還會將事情搞得更糟”的智慧之後,這個謬見的危害才會停止。因為獲得智慧、遣除這個謬見之後,此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盡量避免通過吵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從這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佛法的本體就是智慧,是對心靈奧秘以及宇宙萬象真理的揭示和反映,可以遣除我們心中的愚昧,讓我們獲得了知因果的盡所有智和了知諸法真相的如所有智,所以佛法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法寶。在佛寶、法寶、僧寶這三寶中,我們著重要皈依的是法寶。實際上,佛也無法直接賜給我們安樂,拔除我們的痛苦,像拋石塊一樣地將我們扔到極樂世界去。佛陀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唯一方法就是宣說揭示宇宙萬象真理的佛法,讓眾生通過學習佛法獲得智慧,然後依照智慧取捨自己的身口意,從而實現離苦得樂的目標。皈依佛寶的原因是因為佛陀宣說了可以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法寶,皈依僧寶的原因是因為僧寶在學習著法寶,在他們的身口意之中存在著法寶的緣故。所以,佛法僧三寶的核心就是法寶,法寶的本質就是智慧,精勤地學習佛陀所宣說的法寶就是真正的皈依三寶。

  世人無一不在為離苦得樂而活著,可是有幾個人知道離苦得樂的關鍵在於獲得智慧、遣除愚昧呢?只要自己的心中還存在著一個愚昧,則和這個愚昧所對應的痛苦和失敗將永遠不會被遣除,只有將這個愚昧遣除,代之以智慧,然後按照智慧去取捨身口意,我們就可以和這個愚昧所導致的痛苦永遠說“再見”了。

  所以,人的一生中“學習”這件事是最重要的!愚昧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被遣除,智慧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除了學習,根本不存在第二種遣除愚昧、獲得智慧的方法了。《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說,玉石不通過琢磨,永遠只能是一塊石頭,無法成為人們佩戴的玉器;同樣,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了知真理,並按照真理來取捨自己的身口意。確實,人如果不學習,就會“不知好歹”。例如,貪婪、爭吵、嫉妒、傲慢等會給自己帶來無邊的痛苦,但不通過學習加以觀察和分析,人們就會不知其“歹”,反而會樂此不疲;勤勉、好學、謙虛、誠實這些美德會給自他帶來很多幸福和安樂,但不通過學習加以觀察和分析,人們就會不知其“好”,對其反而絲毫不感興趣。

  《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意思是說,“學”到智慧之後,不斷“修習”,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孔子在敘述自己的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我十五歲時就開始立志要通過學習來獲得智慧,並改造自己的身口意;學習到三十歲時,對人生應該知道的大部分道理都獲得了定解;學習到四十歲時,內心的困惑就很少了;學到五十歲時,就通達了心靈的奧秘;學習到六十歲時,聽到、看到任何不悅意的事情,心中不會生起嗔心;學習到七十歲時,就能夠自在地駕馭自己的心,使之不逾越因果之道。由此可見,聖人孔子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實際上,孔子之所以成為一代聖人,完全歸功於勤奮學習。孔子自己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等至尊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也是通過勤奮好學而得以成就無上菩提的。有一次,世尊為了得到四句偈的道理,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了羅剎鬼;又有一次,貴為國王的世尊,為了從一個婆羅門那裡求得智慧,遣除相續中的愚昧,以燃燒自己身上的油脂來供養婆羅門。總之,世尊在因地時,為了得到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即使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等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今世在江瑪佛學院求學期間,住的是十分簡陋的草坯房,一年四季身上穿的都是從屍陀林撿來的破布做成的糞掃衣,用以止渴果腹的是僧團中所分下來的少量酸奶。為了獲得佛法的智慧,歷經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苦行。

  由此可見,所有的聖者都十分看重智慧,而輕視個人享樂,正如孔子所言:“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格言寶藏論》中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又說:“智者知識雖淵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長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所以,每一個希望離苦得樂的智者,應該將學習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秦東魁:手YIN的人運氣都不好,這是真的!
下一篇:仁清法師:夜叉和羅剎是什麼樣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