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徹悟大師語錄新白話版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知道小而不知道大,能見近而見不到遠,這是眾生的常態啊。如阿彌陀佛,對於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道啊。佛在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遍為惡世界的苦難眾生,發起四十八種大願,並久經長劫,依願修菩薩行,捨棄金轉輪王位,國家城邦和妻子眷屬,頭目腦髓,不知有幾千萬億次,這只是萬行中內外財布施的一行啊。這樣忍別人所不能忍的,行別人所不能行的,圓修萬行,力到極點功到純熟,莊嚴成就凈土,自己成就佛果,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取教化,讓他們生到淨土。那麼如果是為一人,眾多人也是一樣;如果是為眾多人,一人也是一樣。若是以眾多人的角度來看,佛就是普遍為一切眾生啊;若是以一人的角度來看,佛就是專為我一人啊。契合自性的大願,是為我發的啊;長劫大修行,是為我修的啊;極樂四淨土是為我莊嚴清淨啊;法報化三身是為我圓滿啊。甚至時時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相,全都是為我啊。我造業時,佛就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就救濟我;我皈命時,佛就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就加持我。佛之所以用種種的方式為我,不過是要我念佛啊,要我往生啊,要我永遠脫離所有苦,廣泛的受用法樂啊,要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到一生成佛而後已啊。噫!佛的深恩重德,不是父母可比的,哪怕是天地都不足以比喻佛恩的高厚了。沒有聽到開示,哪裡知道這個意義;沒有讀過佛經,哪裡明曉為個道理。從今以後,已經知道了,只有竭力精修,一生誠敬,拼命念佛而已,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一切眾生,被“利鈍十使”所驅使,久經長劫,輪回生死,受大苦惱,不能出離,可悲啊。所謂十使是什麼?就是身、邊、邪、見、戒,這是五利使,因為發起輕便容易。所以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是在利使的基礎上生出來的,是相對於利來說的。這利鈍十使,存在於眾生身上或多或少,各有偏重。如果帶著十使修道,只會增長邪見煩惱,決沒有相應的利益,如要斷滅十使實在太難。因為這十使,在四谛下分布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而要斷滅見惑,如斷四十裡寬廣的流水,何況思惑呢?如果見思二惑,毫發沒有斷盡,分段生死,就不能出離,這就是所謂的豎出三界啊,太難太難!然而這十使,總的叫做眾生知見。古大德認為眾生知見,須要用佛的知見對治。所謂佛的知見,就是現前沒有妄念的靈知啊。然而這靈知,不能單獨自立,必須隨緣生起,不隨佛界的緣起,便隨九界的緣起,除了十界外,沒有別的緣起。要隨佛界的緣起,不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但信的可貴在深,願的可貴在切,持名的可貴在專勤。果然以深切專勤的心,信願持名,就是以佛的知見而為知見。也就是在念念中,以佛的知見,對治眾生的知見啊。十使心中燃燒,只要設置一信願持名的心,就轉變眾生界的緣起,化為佛界的緣起,這在修道門中,就是點鐵成金極妙的法了。只須要勇於擔當,久久不變,保管金台可以坐等,寶蓮不久來迎,於是從這個凡聖同居土,生到那個凡聖同居土。橫出三界,比那豎出的,不也省力多了嗎?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沒有什麼病不能治的;是如意珠王,沒有什麼願不能滿足的;是生死苦海的慈航,沒有什麼苦不能度的;是無明長夜的慧燈,沒有什麼黑暗不能破除的。只要一入耳根,就是有緣,只要能有一念信心,便可以相應。信心果然真誠,願不特意發而自然發起。只將這信願二法,常存在心中,如忠臣尊奉英明皇帝君的密旨,孝子領受慈父的嚴命,牢記不忘,作為第一件要緊的事。不論處在什麼境界,靜的、鬧的、閒的、忙的,多念少念,總之都是往生的正因,但只怕把這事當作似有似無罷了。我們從無始大劫以來,長久在輪回中,怎麼能永遠不發起求出離的心,修向道的行呢?都是荒廢在因循守舊,敗壞在懈怠懶惰,所以常在生死中,受大苦惱。如今聽到持名念佛的簡要法門,如果還是依舊不改,安於現狀,可算是第一等沒有血性的漢子了。

  所謂執持名號,就是緊緊握住銘記在心的意思,也就是牢記在心而時刻不忘啊。稍有一念間斷,就不是執持啊;稍有一念夾雜,就不是執持啊。念念相續不斷,沒有夾雜沒有間歇,是真正的精進。精進不休止,就漸漸進入一心不亂,圓滿成就淨業了。如果達到一心不亂,仍然繼續精進不止,那就將要開啟智慧,發啟辯才,得到神通,成就念佛三昧,甚至種種靈異瑞相,都現前了,如蠟人向著火,薄的地方先熱透了。但不可以預先存有什麼效果的心,只應當致力於一心不亂罷了。一心不亂,是淨業的歸宿,淨土的大門,如果沒有進入這道門,終究不是很穩妥,學淨業的人可以不努力嗎?

  修習一切法門,貴在明了宗旨。今天的人只知萬法唯心造,不知心在萬法中;只知心外沒有佛,不知佛外沒有心;只知無量歸一,不知一能生無量;只知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不知轉自己歸山河大地。那麼既然不知心在萬法中,難道真的知道萬法唯心嗎?既然不知佛外沒有心,難道真的知道心外沒有佛嗎?所謂一個圓球,劈作兩半,分離就是兩邊受損,合起來就是雙美啊。所以念佛的人,必須以唯有佛與淨土為宗旨,如果唯有佛與淨土的宗旨不明了,那麼唯心的真義不成就。果然透徹唯心的真義,那麼唯有佛與淨土的宗旨自然成就。既然成就這個宗旨,那麼一句所念的佛,所生的淨土,全體大用,橫遍十方豎窮三世,單獨一體全都是真,包羅萬象沒有內外。所念的既然如此,能念的也一樣,所謂以實相的心,念實相的佛;以法界的心,念法界的佛。念念都是絕對,念念都是圓融,因為是絕對,全超一切法門沒有對等的;因為是圓融,全收一切法門沒有超出其外的。這叫做法無定相,遇緣就是宗旨,興起繁多的大用,有舉動必定全都是真。一句阿彌陀佛,須這麼信,這麼念,才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啊。

  眾生與佛不分別,平等共有的,只是這現前除去妄念的靈知罷了。諸佛因為隨了覺悟清淨的因緣,悟了又悟,淨了又淨,覺悟清淨到極點,所以他們的靈知橫向遍滿縱向窮盡,廣大無邊啊。眾生因為隨了迷惑染污的因緣,迷了又迷,染了又染,所以他們的靈知局促狹窄,微小陋劣啊。然而即使這微小的靈知,與諸佛廣大的靈知,本體不是兩個,絲毫沒有差別。假使它能隨了覺悟清淨的緣,業障消盡情識清空,那麼這微小的靈知,當下轉為廣大無邊的靈知了,如一點星火,能燒萬頃的荒田。但是這現前的一念靈知,若論所知的境界,確實有廣狹優劣的不同;若論能知的知見,就是全體沒有區別,如同樣都是火啊,燒檀就香,燒糞就臭。燒的東西雖然不一樣,能燒的火沒有兩樣。又如同樣都是水啊,清濁不同;同樣都是鏡子啊,昏暗明亮有不同。清濁雖然不一樣,濕的本性不是兩樣;昏暗明亮雖然不一樣,光的本體是相同的。水同樣是濕啊,混濁的水可以使它澄清;鏡子同樣是光啊,昏暗的鏡子可以使它磨亮。光的昏暗是因為帶有污垢罷了,污垢不是光,光是鏡子的本體啊。水的混濁是因為有雜塵罷了,雜塵不是濕,濕是水的本性啊。這一念靈知,如水的濕,如鏡子的光,如火的燃燒,全體都是無異啊。正因為那全體無異,所以在修道的方便門中,便有多門。有的仰慕那些聖人;有的尊重自己的靈性;有外慕聖人內重己靈的;有不慕聖人不重己靈的。倘若只是仰慕聖人的,如本分念佛的人,因為知道聖人都是已經先證到了自己的靈性,語言行為,都可以作為模范,我們如果不仰慕聖人,那就進修無路了。所以或者專持佛的名號,或者觀想佛的音容,身口意三業虔誠,一天六時敬禮,全心皈命佛,盡一生遵循,到那時因緣成熟,感應道交,心地大開﹐唯有靈光顯露,才知道我自己的靈性,原來與聖人是平等沒有區別的,也不可以不自己尊重自己啊。再說尊重自己靈性的,如宗門參禅的人,因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只想在十二時辰中,行住坐臥四威儀內,見到本來面目,受用本地風光,除去心性以外,絲毫沒有執取,所謂“任他千聖現,我有天真佛”啊。然後造詣功深,悟證已到極處,才知道一切聖人,都是很久以前已經先證到自己的靈性,尤其不可以不仰慕啊。那麼外面仰慕聖人內在尊重自己靈性的,而要尊重自己的靈性,必須仰慕聖人,也只有仰慕聖人,才正是尊重自己的靈性呢。那麼仰慕聖人,必須尊重自己的靈性,如果不尊重自己的靈性,怎麼能仰慕聖人呢?這就是內外交替雙修,心佛同等重要,既然沒有偏執,道的增進更加快速,直到功力功極其純熟,全體與心相應,才知道聖人,只不過先證到自己的靈性而已,不須要仰慕;而我自己的靈性,也不過是平等看齊聖人而已,哪裡須要尊重?那麼不仰慕聖人,不尊重自己靈性的,這就叫一絲不掛。心佛兩邊都遺忘,徹底撒開,完全沒有依賴,外面放下世界,內在脫離身心,一念不生起,萬緣都斷盡,直到久久功熟,圓滿證入,本來的靈性獨自顯露,聖人頓時看齊。雖然不仰慕聖人,卻很好的仰慕;雖然不尊重自己靈性,卻是真的尊重。這四個方面,學者自己衡量自己的根性,各隨各的好樂,只要一門深入,時間一久必定都有相應。千萬不可以妄生執著,隨便發議論,有門戶偏見,只認一法而排斥其他,不但違背妙道而成為障礙,更恐怕誹謗大法而招來罪過啊。

  《楞伽經》說:“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聖人的知見,傳授下來的,就是妄想沒有自性)”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起信論》說:“若有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故。(如果有能觀察到無念,就是趨向佛智)”《華嚴合論》說:“頓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悟到一念緣起本來沒有生滅,就超出三乘權學的知見)”這些佛經祖語,菩薩善知識的論述,都是就現前這一念進行指點,顯明妄性本空啊。那麼妄性本空而真性本有,不是佛是什麼?只是眾生隨污染的緣太久,還不能頓時恢復那本空罷了。須要清淨緣起,漸漸轉變,用我這個佛的因心,念我這個心的果佛。因果從來相互交徹,心佛本來就是一如。而我這個心的果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來不可思議。並且我這個佛的因心,深信切願,專懇持名,也是不可思議。能在念念中,澄清所有的染污,圓融顯現本有空性當下契合靈性源頭,直接趣入果海,那麼清淨的緣,沒有超過這個念佛的。但在念時,應當萬緣放下,只有這一念提起,如救頭上燃火,如失去父母,如母雞抱卵,如龍養寶珠。不求小的效果,不求速成,只是一心常那麼念,就是無上的深妙禅門。這個六根身體和器世界,暗暗隨著心,在每一念中轉變,大概不是凡心肉眼,所能知見的啊。到了這一生臨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然出現在面前,或顯現異香天樂,各種靈瑞相,正是世人所謂的淨業成就。那麼淨業的成就,難道是在此時嗎?

  念佛應當生起四種心,哪四種心呢?一是無始劫以來造業到今天,應當生起慚愧心;二是能聽聞這個法門,應當生起欣喜慶幸的心;三是因為無始的業障,這個法門難遭難遇,應當生起悲痛心。四是佛這樣的慈悲,應當生起感激心。這四種心中有其中一種,淨業就能成就。念佛應當長久,不可以間斷。間斷,淨業也不能有成就。長久應當勇猛,不可以懈怠。懈怠,淨業也不能成就。長久不勇猛,就有退步;勇猛不長久,就沒有進步。

  正當念佛時,不可以有別的想法,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止;正當念佛時,須要了了分明,能夠了了分明,就是觀。一念中止觀都具足了,不是另有止觀。止就是定的因,定就是止的果;觀就是慧的因,慧就是觀的果。一念不生起,了了分明,就是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起,就是照而寂。能夠這樣的,淨業必然沒有不成就,這樣成就的,都是上品。一人甚至百千萬億人,這樣的修,都是這樣的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慎重嗎?

 

上一篇:淨空法師:念佛往生淨土就永遠脫離輪回
下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祖師的判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