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修持任何法門,確定心性本身也是空性是很重要的,心如果是真常不變的,那外間所有一切地、水、火、風、山河大地應該也會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是這樣歷史都是白寫的,人物、風情如今為何都成昔日之歌,外面一切的可看和觀賞的景物就如同沉周的山水神畫一般,中國歷朝之中也唯獨只有明代出世的他這位大畫家可以被羅列進入成為《丹青志》中之翹楚者,你看他用墨所鈎畫出來的山水大地以及活靈活現的一隻隻生動的小燕停伫在栩栩如生的枝干上,既古拙又寫實,你看他直接超越了黃公望和王蒙的畫風之下所畫的方舟、亭台、泉石、瀑流,那種比例那種氣勢,連同朝的唐伯虎都自讚弗如。我們伫立在他的大作之前恍如超越了時光隧道,如果不是博物院的廣播聲打斷了你的思潮讓你返回現實,你便會置身於畫中而不自覺,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就如同畫中的意境一般,看起來都是真實不虛,可是過了當下便成歷史煙雲,就如同白居易的詩中所言:「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馀卻有馀。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眾生所迷惑的就如同這首詩裡面所說的重點,夢中說夢一般,我們現在六根所應對的六塵,其實沒有一個是真,沒有一處是實,永遠都是如白雲蒼狗一般無可捕捉,再偉大的人最後也會如同孔子最後病重時見到子貢一樣的感傷,只能說「時不我與」。即便門下賢士各為其服三年喪,但最後一個個弟子最終零零散散各自而去,如同虛空上面的點點寒星,最終還是躲不過時空的巨鷹對他們生命的掠食,這便是無常,同時也警惕我們凡所有相都是虛幻之相,因為無一真實故,全是自心所生、所變、所想,所以心的真正代言不是常,不是斷,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原因都是眾生一時的迷亂和認假為真,就像戀愛中的男女因為荷爾蒙的作崇激起了火光,但消逝之後還是會因了解而分開。如果可以認識到這一點,那便可以進一步清楚的意識到我們自心所生起的貪瞋癡慢疑也是如此,全部都是因為自我感覺良好和自以為是的錯覺,執著於迷戀的對境變成貪執,在意與瞋恨的對象而成憤怒,最後時空念頭的倒置了解到一切都成空幻,因此確定所有的貪執和妄想的本身原來不用我們去理會、催促或處理,它自己也會煙飛煙滅的,就跟清代的空氣和我們現在是了不相干一樣,你便會確定到這些就是空性。
當大手印修持進入到前面所說的「明」的階段的時候,會有一種現象產生,有時會矛盾在「明」和「空」之間,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想像心就如同頭頂上面的虛空,在雲朵剎時之間驅散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確定虛空中到底是有浮雲聚散的虛空還是萬裡無雲的虛空一般,有時候「明」比較弱勢的時候,「空」的氣勢會增強,心中對一切外境內情就會有種一切諸相都是空性的想法出現,這時六根所對原來真的都是空的,但這也是一種空執,最重要的在這個節眼上你的心要清楚地觀看著這個執空的想法,當你清楚看到的時候,同時它也轉成空性,也因此「空」和「不空」兩個同時都消失。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簡單地介紹初學佛者所應了解和遵守的修行基點之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