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的國家科技發達,經濟增長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這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幸福,人們的經濟負擔越來越大,生活的負擔越來越沉重,從而導致了金錢和權利,高於一切的價值觀念。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甚至不懂什麼是人情和道德,對名譽和地位的崇拜空前高漲,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被無情地踩在腳下。盡管如此人們的心靈照樣無限空虛,精神世界無比脆弱,而內心的貪婪和欲望卻日益膨脹,幾經崩潰的邊緣。於是,很多人挖空心思地去尋求解脫。
尋求解脫並沒有不對,但許多人根本不顧自己是否具備這個能力,偏偏喜歡做美夢,每天夢想自己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開豪華汽車、出入高檔娛樂場所、身邊陪伴的是美女或帥哥。當夢想不能照亮現實就牢騷滿,怨聲載道,不禁發出陣陣感歎“生活啊!你為什麼總跟我過不去”?豈不知這都是自己的貪心在作祟。
民間有一個《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是描寫貪心的最好佐證。相傳在宋仁年間,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被凍得身體僵直,非常可憐,他就把小蛇揣在懷裡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裡,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一棵小小的靈芝,蛇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派人四處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下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
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也因此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睛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條大蛇的眼睛,許諾“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順理成章地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會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剛走到近前,就被大蛇吞進肚子裡再也沒出來。這個故事把人的貪心描寫得入木三分,他警示後人千萬要節制自己的貪心。
有的人為了尋求解脫,他們跑進寺院或道觀,尋找高僧遍訪名師,理由是解脫煩惱尋求大道。其實他們的行為只是轉換了一個角色繼續演戲,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求法修道並不合理,也不具備求學修道的條件,他們主要的目的是逃避風險,推卸責任。還有很多人投奔寺院的目的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們把寺院當成舞台,把佛法當成劇本,把善男信女當成觀眾。其實人的一生本來就如戲如夢,但是人生的大戲與這些人的表演,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的表演就是自欺欺人,最終的結果是自我毀滅,他們把逃避心當成了出離心,把袈裟當成了戲裝,把佛法當成賺錢的工具,這能成佛嗎?
很多人問:“為什麼我們現在學佛修道這麼難?總是反反復復、斷斷續續、時好時壞?”這就是因為你還沒有斷掉人間的貪婪,沒有看破世間的痛苦,也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如果你斷掉了貪婪、看破了輪回、具備了出離心,那麼你學佛修行一定會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並且很快就會知道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頃刻之間就能安下心來,學佛修道也很快有所證悟。
出離心真的那麼重要嗎?現在我來告訴你,它不是一般凡夫可以想象的重要!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就是出離心,在你的相續之中還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之前,你的學佛和修道都屬於世間法,也就是輪回法。因為你對輪回法還有貪戀,沒有真正看破輪回,也不能放下世間的一切。再有在你的相續中放下了輪回的包袱才算有了出離心,用一顆出離心去學佛修行都屬於出世間法。
什麼才是出離心呢?就是對輪回、世間法沒有絲毫貪戀和留戀,內心只想認識世間並希求涅槃,這就是出離心。真正具備出離心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全部代價,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世間之法,我們千萬不能被動放棄,應該在看破或者自動的基礎上安詳自然地放下。
放棄和放下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道理和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只要是被動的、逃避的、留戀的或不得已的都叫作放棄,放棄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痛苦;只要是自動的、向前的、精進的、敢於面對的、沒有貪戀或心甘情願的都叫作放下,放下的結果是輕松自在,幸福快樂。為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絕對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要勇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要以堅強樂觀的態度積極面對,這樣的人才是一位真正學佛修行的人。看破輪回與世間諸法的人,任何煩惱和障礙對他都無法阻擋,他對世間一切看似美好的東西不會留戀,因為他知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假象與虛幻,猶如夢幻和泡影稍縱即逝,所以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境遇,不管是順境和逆境,他會以不變之心應萬變之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看破輪回與世間八法的境界,也是具備出離心而成就圓滿佛的境界。
過去有一位貴族青年,他娶了一位相好莊嚴、貌若天仙的妻子。這位青年有一頂祖傳的寶石冠,價值連城。結婚那天他親手給妻子戴上了這頂寶石冠,妻子在桂冠的輝映下更加楚楚動人,那真是傾國傾城,一時間她的美貌名揚四方。這個消息不翼而飛也傳進了王宮。國王知道後,便下令去搶奪這頂價值連城的寶石冠。青年知道後就問妻子:“你願意把寶冠獻給國王嗎?妻子搖了搖頭,說:“不,我不願意!”丈夫聽了妻子的回答,做好了誓死也要保護妻子與她的心愛之物的決心,可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國王竟然放棄了奪取寶冠的計劃。有一天這位青年偶然遇到一位得道的高僧,在高僧的指點下他皈依了佛門,開始學習雍仲本教。這一天家裡突然來了一名乞丐,乞丐見到貴族青年雙膝跪地,苦苦地哀求:“離這裡不遠的地方有個村莊,那個村子的人們正在承受著饑餓之苦即將面對死亡,求貴人一定去救救他們。”聽了乞丐的哀求,男人問妻子:“你願意把寶石冠給那些窮苦人嗎?”妻子說:“只要你願意我就願意!”於是,這位貴族青年賣掉了寶石冠,把錢全部捐贈給了那些窮人,因此全村老少全部得到了救度。後來這件事又傳進了王宮,國王被貴族青年慈悲濟世的精神所感動,將貴族青年招進王宮封為國師。這個故事說明了在被迫下不要放棄,那樣只有終生痛苦,只有自願放下才會得到功德和利益。
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在萬般無奈之下,被迫放棄自己的追求而學習佛法,大家試想,懷著不得已而為之的心態去學佛,怎麼會嘗到法喜的妙味呢?就像讓兩個不相愛的人結婚,怎麼可以獲得婚姻的幸福呢?這樣的行為就是被動的放棄,這樣的心也不是出離心而是逃避,這樣的做法不是智慧而是愚癡,就連做人最起碼的准則都不具備,還談何學佛?佛是建立在做好人的基礎上,加以修煉自然而成,當你做人成功的時候,離佛也就不遠了。
出離心和逃避心的區別:二者之間的含義大相徑庭,其結果也有天淵之別。出離心來自於對世間法的看破和對輪回的厭惡,真正的出離心並不是放棄工作和責任,放棄熱忱和善良,是對隱藏在自心的貪戀、嗔恨乃至愚癡的出離,對我執和法執的出離,出離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對萬物徹底的認識,面對誘惑不留心、不貪戀、無欲無求。他們的責任是轉小我為大我、化小愛為大愛,將眾生的生死攸關放在第一,為了群眾甚至可以失去自己的生命。出離心並不是“消極厭世”的思想和行為,那是一顆勇敢的心、無所畏懼的心、無有掛礙的心。過去有無數大德為了救度眾生不惜付出生命,他們堅強勇敢、豁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令無數後人禮敬和膜拜。
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是消極的處世心態。逃避的本質是本來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和壓力,總是不願意面對也不知如何面對,茫然不知所措,猶如失去斗志的士兵,面對敵人不去積極作戰,總是選擇投降或臨陣脫逃。逃避就是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熱忱和善良。逃避的人不但沒有快樂反而會越來越痛苦,因為他對世間諸法的貪戀,導致了他的貪心日益膨脹,膨脹的後果就是破滅,所以他們沒有絲毫快樂而言。例如,古代的犯人必須要披帶枷鎖,有很多犯人為了減輕痛苦,不惜重金去賄賂獄卒,目的是松開枷鎖,雖然套在脖子上的枷鎖暫時得到了松懈,但內心的枷鎖依然緊鎖,所以他們無法獲得永恆的快樂。要想徹底打開枷鎖出離囚籠,只有積極改造、痛改前非,讓枷鎖時刻鞭策自己要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刑滿釋放之日,不但身上的枷鎖被打開,心中的枷鎖也徹底摘除,這才是根本的解脫。愛逃避的人連自己的家人都不去關照,更不要奢望他去關照眾生。逃避心是軟弱的表現,是恐懼的心態,他的心中只會保全自·己,所以逃避者除了痛苦以外永遠沒有快樂。很多人將“出離”和“逃避”等同,將“放下”和“放棄”混淆,這就是顛倒混亂的思維。
前不久有個弟子給我發來一條信息:“師父,我已經生起了出離心。”我問:“如何生起呢?”他說:“我已經放下了父母、妻子和兒女,也拋棄了工作和家庭進入寺院學佛修道。現在我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被生活的重擔壓得透不過氣來,好開心、好輕松啊!”我回復道:“哦,隨喜!原來你學會了逃避。”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人生太煩惱了、太辛苦了,就想到了逃避,什麼家啊、父母啊、兒女啊、責任啊統統拋到腦後,每天癡迷於燒香磕頭、誦經念佛,並且認為自己的做法很如法,這就是放下。其實這不是放下而是放棄,這不是出離心而是逃避心!懷著放棄、逃避的心態去學佛,就是學到天荒地老也不能領悟佛法要旨。
逃避學佛修道能成就嗎?從字面上來講,逃避一詞本身就含有貶義,逃避的行為和心態更不被世人接受。大家認真地想一想,一個錯誤的心態又導致了錯誤的行為,怎麼會有正確的結果呢?這樣的行為和心態就是做世間事都難以成功,更何況是出世間、了生死的佛法呢?很多初學者把逃避當出離、把放棄當放下,總羨慕出家人“青燈古佛,黃卷為伴”的清淨生活,希望能找一片心外淨土與志同道合的同修談經論道,悠然自得,無欲無求。但生活總是那麼殘酷,理想與現實就像一個是黑夜一個是白天,永遠無法共同享有。你是否知道,當自己的心不清淨時走到哪裡都找不到一寸淨土,只要自心清淨當下的一切時一切處那就是淨土。逃避和放棄的心本來就是污染之心,如何獲得淨土呢?我經常跟弟子們講:“出家要心出家才對,如果心沒有出家身體出家也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心出家了,身體不出家也是真出家。”不是嗎?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心、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即使你到了寺院一樣會有看不慣的事、看不起的人,照樣會有人背後對你說三道四,流言蜚語,你照樣煩惱不堪、痛苦重重,這樣的心態不可能達到究竟的圓滿。
出離心的生起,能讓我們自覺抵制五欲紅塵的侵襲,不與之同流合污,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內在的覺知,不會被世間的一切現象所污垢,對於世間諸法不留心、不分別,更不會執著,雖然身處紅塵,照樣會得到清淨的戒體。人們只要認識到娑婆世界的淒苦、輪回的痛苦,就可以從內心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因為具備了出離心才會尋求合理的解脫方法,不但會改變你的整個人生,世界也會隨之改變。實際上三界六道都有不同的痛苦,出離心不是針對某個世界,而是針對整個宇宙乃至輪回。所以,真正的出離心既是出世間的大願力,也是出世間的大事業。
真正的出離心,不是讓我們出離家庭和世界,也不是讓我們放棄當下的世界,而是通過自己的悟性和清淨心,去認知世界的真相;出離心也不是讓我們避世隱居,而是讓我們認識世間的本意,時刻保持這份清醒的覺知,並與之融為一體。不被世間的酸甜苦辣、榮辱興衰等暫時的假象而牽絆,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只有具備這樣的品質,你的內心才能充滿活力,自然獲得心願圓滿。出離心是解脫的因,結果就是超出輪回進入出世間獲得涅槃。出離心的本身就是放下,而放下的勇氣就是大智慧,有了這種大智慧才能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出離心就是無有掛礙,沒有掛礙就沒有恐懼,沒有恐懼的心才勇於面對、敢於承擔。
那我們如何生起出離心呢?唯有通過學佛修行,觀照人身難得、諸行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的真相,為六道眾生勇發慈悲和菩提心,這樣才能發出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務必不斷培養並日益鞏固自己的出離心,敢於面對、勇於擔當,用不了多久你一定會獲得無邊無際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