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期文獻《法句經》中的偈頌說:“心念先於萬物;萬物都有心念在前,是心念所造”。這句偈頌強調的是體察、克制自己思想的重要性。心念先於行動,任何行為最初必定發生在人的心念中。心念有善念,有惡念,善念使人前進,惡念使人倒退。要使自己只生善念而不生惡念,就必須學會克己,而克己則是一樁難事。克己之難與調養心念的重要,這是《法句經》討論的重要議題。如《法句經》說:“如同造箭者修直其箭一樣,智者直養其心念,心念不安,易變,很難引導與克制。”
如果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萬物是心念所造”,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但是我們不能這樣理解這句偈頌。佛教本質上是一種精神修持,而不是哲學,所以佛教教義的真理性不應該以哲學上的認識論去衡量。佛教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這樣的界定毫無意義。因為每一種理論或觀點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某個范圍內被視為真理的理論或觀點到了另一個范圍也許就成了謬誤。相反,在某個范圍內被視為謬誤的理論或觀點到了另一個范圍也許就變成真理了。看一個理論或觀點是否正確,一定要把它放在它所隸屬的特定的范圍內進行考察。
佛法的理論核心和哲學基石是緣起說,實際上,緣起說是真正徹底的辯證法,是真正圓融智慧的哲學,它是心物一元論,主張無論是心還是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並無永恆獨立的的實體存在,即心物其自性皆為空。所以佛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既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就看你在哪個范圍應用佛法。在精神修持領域,"萬物是心念所造”,或曰“一切唯心造”,這種觀點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