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三十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書摘三百零九

  另外現今是一個患難的世道,天災人禍,常常發生。無論水火、戰爭、饑餓、瘟疫、蟲害、旱澇、怨家、對頭等,災患臨頭,只要肯至誠懇切,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決定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再有女人臨產,念觀世音,決定安然而生,沒有苦痛。即使長時間生不出來,將臨死亡,只要肯念觀世音,那也就立時而生了(要出聲念,不可心裡默念。因為這時須用力送子出,若默念,必致傷氣受病。旁邊照應的人,也代彼念。家中人,不在產房,也應該為念。不限在產房內、產房外,念之皆有利益也。平常於睡眠,與衣冠不整齊,及未洗漱,並沐浴、抽解、至不潔淨處,都應當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樣,出聲念於儀式不合,不是完全不可念也)。

  世間人無知,認為這種事是不好的。縱然平常有信心的人,也不敢教別人念,認為裸露不淨,念了有罪。不知道這時候母子性命相關,菩薩只是以度眾生為根本,這時只取那誠心,而裸露不淨,是出於不得已,不是故意不恭敬的可以相比。肯念,那孩子就出生了,不但沒有罪過,而且使母子同種善根(此見《藥師經》,非光杜撰。)。如果在平常,必須虔誠整潔,不可以拿這個特殊時刻為例,而散漫不恭敬,那罪過有天大了,這種事凡是念佛的人都不知道。我從前不知道俗習的謬誤,所以《文鈔》中都沒有說到,後來深知了,所以經常為一切人說,而那些依從的,沒有不當即得到效果的。這也是利人的一個方面啊。(文鈔續編·與馬星樵醫士書)

  書摘三百一十

  佛為大醫王,普遍醫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而生死大病,是由心而生起,所以先要把醫治心病作為前導。如果能依法修持,那身體的病就可以隨之而愈。身體的病有三種:一是宿業、二是內傷、三是外感。這三種病,只有宿業(往世造的業)難治。倘若能竭誠盡敬,發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超度往世所害的怨家對頭,它若離苦得樂,病人就可以業消病愈。不但不再為害,反而感激超度的恩,而在暗中護佑。凡是有這樣的病,以及醫這樣病的人,都不可不知這個道理。

  ……我從來不懂醫術的,很希望世上的人都沒有病,天天持念大悲咒,加持淨水。有長期患病,中西醫都不能治的,勸他戒殺護生,吃素念佛,以及念觀音菩薩。如果真的至誠,就可以立刻有轉機,不久自然好了;縱然是不馬上好,決沒有加重的道理,而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不用有什麼花費。

  你要學醫,雖然重在針灸藥品上,也須要有大菩提心,常以佛菩薩聖號,以及大悲咒,廣為自己和他人持誦,期望大家都獲得現生身心的安樂,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淨土。那就不辜負作為佛弟子,隨緣分隨能力,自利利他的大道了。如果像世間的庸醫,只為了得利,不把救人病苦當回事,縱使財發巨萬,也只落得自身永墮惡道,子孫成了敗類,或者究竟滅絕,白白浪費了自利利他的機會,反倒成了害人害己的惡果,可不悲哀嗎,可不畏懼嗎?《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只有世間的“大聰明人”,多數都是想得福樂,反召禍殃。你能不隨波逐流,應當可以得稱大國手的實名,否則便是民賊而已。如何取如何捨,請自己選擇吧。(文鈔續編·學醫發隱)

  書摘三百一十一

  人在幼小時,教養最重要,這是因為認知和識別剛剛開始,熏習容易接受。熏習善的,就成為善士;熏習惡的,就成為惡人。何況無父、無母,無衣、無食的孤兒呢?這種人得不到教養,不是餓死,就是流為乞丐,或者匪類,因為天賦的才德,由於貧困而不得發顯出來,不是可惜嗎?如果得到教養,如晉朝的釋道安、明朝的釋妙峰,用法道傳揚佛心,上宏佛法下化眾生;宋朝的呂文穆(呂蒙正)、范文正(范仲淹),用法道救濟時艱,繼往開來的,古今就不缺乏這樣的人。縱然是沒有這樣的天資,也應當養成良善,得以自主自立,而成為一鄉一縣的淳厚嚴謹的人士。因努力實行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而得以改變世道人心在不知不覺中,因此鞏固了國家的基本並且輔助了國家的治理,那利益就不只是在乎孤兒了啊。

  願仁人君子,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愛自己的孩子擴展到愛別人的孩子)的心,而齊心協力,贊助這件事,因此慰藉“孔子少懷、釋迦一子”(孔子希望凡是少年都給予關懷,佛看待眾生都如獨生子)的心(比喻聖人的境界不落空),那作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才算圓滿,沒有欠缺啊。忍不住用馨香早晚祈禱這件事(希望實現)。(文鈔續編卷下·上海市佛教會慈幼院序)

  書摘三百一十二

  古人說,師是人的模范啊。模不成為模,范不成為范,為害不小。須知人與天、地,並稱“三才”,才是才能。天不知多高多大,地不知多厚多廣,人以五、六尺長,六、七十歲的小小東西,怎麼可以與不可測量的天地並稱呢?須知天地雖然能生成萬物,如果沒有人的參贊教育,就不成世道。所以人能繼承往世的聖賢、開啟未來的學風,這是為父為師的責任。如果知道我作為人師的道理,縱然我沒有德感化人,也應當自己一舉一動,都不失儀范。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唯恐他人因我的不良而效仿我。那就可以學聖學賢,超凡入聖啊。(文鈔三編·復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書摘三百一十三

  二位身任軍官,更當嚴以律己,為士卒的模范。所謂以言語說教就會爭論,以身體力行才會服從啊。世間沒有一件事,不是以身體為本的。至於對士卒,應當以真誠對待,諄諄告誡。使他們各各都能守除暴安良,保綏百姓的意志。對別人像對自己,對自己像對別人,不相互欺陵侵奪;看他人的婦女,就如自己的姐妹,不敢起非分的妄念。必定要不辜負衛國保民的職責,那麼這個軍隊可不就是道德軍、仁義軍嗎?以道德仁義軍制敵,那就所向無敵,必能得勝。所以孔子說:“我戰則克”的話,就是這個意思啊。近世年年有戰事,稍有心存仁慈忠信,並念經念佛的,大多在槍林彈雨中,絕不受傷,這就是效果啊。(文鈔三編卷三·復(薛英慧,劉一鶴)二居士書)

  書摘三百一十四

  在政-府部門修行,不是專指誦經、持咒、念佛而已。必須盡自己的職責,除暴安良,包括所統領的士卒,一一都要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意志。那麼地方受福,而主將士卒都在不知不覺中消除業障,增長福壽啊。如果不以這件事,用懇切至誠心勸勉士卒。那兵士所到之處,地方受YIN掠的慘狀,就有不堪說的了。何況甚至還有毀燒房屋,殺人示威的呢?居士你如果能如此,用至誠心使士卒將地方人民當作自己家人想,不使他們受無謂的逼迫苦惱,那功德太大了。能夠這樣,再加上誦持經咒、念佛名號,那必定受到佛和上天的護佑。沒事時軍威遠鎮,盜賊逃避,有事時承蒙佛和上天的力量,克制敵軍,就是護國將軍,救世菩薩啊。(增廣文鈔卷二·復河南第五軍副司令部楊明齋書)

  書摘三百一十五

  現今世道人心,淪喪到極點,天災人禍,也頻繁到極點。或流布有益世道人心的善書,希望這樣同登覺岸;或拯濟遭水遭風的窮民,希望這樣死裡逃生。與其留資財供給子孫吃喝嫖賭,令人唾罵,不如自己做濟人濟世的事,為自己培來生福,為子孫作百千世的受用來得值啊。

  昔日范文正公(范仲淹)對別人像對自己;對不親的人像對親人;看天下就是一個家;看中國就像一個人。所以能夠從宋朝初年到清朝末年,足足一千年,子孫富貴不絕。長洲地區的彭氏家族努力行善事,從清朝初年以來,科甲考試天下第一,他家的狀元有四五人,而同胞兄弟也有名列前茅的,因為世世敬奉佛,敬奉《陰骘文》、《感應篇》。他們的志向固然是長想利益別人,而上天對他們當然長施厚報啊。

  會稽地區的道尹(官名)黃涵之,名慶瀾,非常信佛法,吃長素念佛。前年台州有災,大力捐赈;今年災難更大,因為捐款不容易,災民又可憐,打算燃燒手指來籌赈災捐款,也許可以感發人心。救得一個人,功德尚且無量,何況很多人呢?讓我代他募捐,我自愧沒有德,說話誰肯聽,因為你親戚的憂思,感動了我的心。倘若他憐憫兒孫中年夭折,為他行赈濟的事,用來超度那靈魂,為自己培福德,甚至緣及兒孫;或超薦父母宗親;或祈禱家門安泰。只要是出自誠心,絕不會不得福報的。現今的人,多數是借公濟私,所以人們難以相信。如果論黃涵之的為人,可算是官長中數一數二的。他在寧波,每年布施藥物,應當超過二萬元,何況還施送善書,以及種種善事呢?他的為官,是用家資貼補的,不是害民誤國來肥自家的人可比的啊。張瑞曾與他是施送善書的朋友,瑞曾在揚州設立一個借錢利平民的機構(不要利,只還本),寫信請涵之在寧波開辦,涵之就開辦。凡是做小生意沒有本錢的,都可以無所憂慮啊。就這一件事,可以知道大概了。(文鈔三編卷四·復劉觀善居士書二)

  書摘三百一十六

  如來講的經典,因果通三世;一般人生子女,大概有四種因。“因果通三世”的:第一是現報,就是現在作善作惡,現生就獲得福獲得殃,如考上狀元,現身得功名,這是凡夫肉眼能看見的;第二是生報,就是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有道德,子孫才發達,這是凡夫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天眼還能看見(今生、來生,都對本人來說的。但是隔世的事,難以明白,就按祖父子孫來說吧,想要人明白了。不可以因為詞影響了意義,至禱);第三是後報,就是今生作善作惡,到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甚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才受善惡的果報,如商、周的帝王霸業,實際是從稷幫助舜契幫助禹開始的。如果是三、四生等,天眼還能見到;如果是百千萬劫,天眼就不能見到,聲聞(阿羅漢)的道眼,還能見到;如果是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只有如來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圓明才能見到。尚且不是聲聞道眼的境界,何況天眼、肉眼呢?知道這個三報的意義,那作善就降吉祥,作不善就降災殃,聖人的話本來沒有差錯。富貴貧賤、長壽短壽發不發達,天命也沒有過偏失。外境的緣到來,就像鏡子裡的影像,智者只修飾鏡外的容貌,愚人只會憎惡鏡裡的影子。逆來順受,才是樂天主義,不怨天不尤人,才可以安身立命。

  “子女有四種因”的: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報恩”的:就是父母對於子女,往世有恩,為了報恩的原故,來做子女。就會服侍奉養,活著照顧死了安葬,必定使活著的親人高興,死後祭鬼享受。甚至是為國為民,名垂青史,讓天下後世,敬仰他的為人而且也敬仰他的父母。如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都是宋朝名臣,史公是清朝初的狀元。四公都是信佛,只有忠肅悟入的比較深,因為前世都是高僧,所以雖然處在富貴中,還能不迷失本因了),今世的孝子賢孫,都是這一類啊。“報怨”的:就是父母往世對於子女有負恩的,為了報仇怨的原故,來做子女。小的就是不孝順父母的心,大的就是惹禍牽連父母的人身;生前沒有一點好處奉養,死後還要受羞辱。又有更嚴重的,身居高官,圖謀不軌,遭到滅門滅族,掘墳挖墓,使天下後世,唾罵他的為人並且涉及他的父母。如奸臣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就是啊。“償債”的:子女往世欠父母錢財,為了償債的原故,來做子女。如果欠的多,就可以養父母一直到老;如果欠的少,就不免半途而去(短壽)。如學業剛成名而喪命,經商才得利而喪身。“討債”的:就是父母往世欠子女錢財,為了討債的原故,來做子女。小債就白費學費、聘金、請老師、娶妻,以及種種教誨,希望成名成家,而大的命限到了,忽然死掉。大債就不止這樣了,必要使傾業蕩產,家敗人亡才罷休。(增廣文鈔·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

 

上一篇: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三十八)
下一篇: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四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