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俗化
當今教內外人士對淨土宗存在許多誤解,如有人把淨土思想視為典型的出世思想,並把它與庸俗化聯系起來而加以呵責。如有位學者認為:淨土思想贊美西方極樂世界而厭棄現實人間,捨棄難行的菩薩道而用易行的念佛門,先成就自己而後度眾生,強調出世而荒廢入世事業。淨土宗典型的出世思想是佛教出世思想的重要來源,明清以來禅宗的衰退和淨宗的興盛,對中國佛教越來越走向出世負有重要責任。 筆者認為這樣責難淨土宗有失公允。
“出世”思想並非淨土宗所獨有,而是一切宗教追求的終極目的,是包括佛教在內的所有宗教的永恆主題,也是一切宗教賴以生存的依據。若沒有“出世”作為宗教信仰的核心,那麼宗教就不成其為宗教,與世事俗物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故“出世”思想不能成為責難佛教或淨土宗的理由。至於明清以來禅宗的衰退,這是由禅宗自身的特點和問題所導致的,並不能歸罪於淨土宗的興盛。根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淨土宗的興盛正表明它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宋代以降,中國佛教出現了各宗歸淨,禅淨合流的趨勢,這是歷史的選擇,說明易行的念佛法門更容易被人接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佛教有別於印度原始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原始佛教極端的出世傾向與中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因為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主張積極入世的。所以佛教傳入中土後,為了能夠在中土扎根、開花、結果,不得不向中國傳統文化作出妥協和讓步。印度原始佛教的出世傾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入世精神經過長期的磨合與調和終於從最初的相互拒斥而最終達到相互滲透和融合,使出世與入世的統一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中國佛教各宗派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入世精神,但相比之下,淨土宗的入世精神更為顯著。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佛教各宗派中,淨土宗的信徒最多,並且絕大部分信眾是在家居士,正是淨土宗真正把中國佛教從“寺僧佛教”變為“民眾佛教”。第二,淨土宗的出世要義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而入世要義則是提倡學佛即學做人,使佛法與世法、學佛與學做人融為一體。第三,現代淨土宗的弘傳融入了世俗教育理念。如當代淨土宗的大德淨空法師一再提倡,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也不是迷信,而是智信和正信。淨土宗教育理念的世俗化傾向使淨土法門更容易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同時也使受過科學和唯物主義教育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減少了對宗教思想的排斥。綜上所述,可以說淨土宗是最具有入世精神的佛教宗派。
誠然,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出世,但在現代,佛教要求完全出世是不可能的。當今世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達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傳媒、信息、網絡越來越發達,城鄉之間的差別在逐漸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人們很難脫離群體和社會而獨處。佛教徒想完全離群索居、避世清修是不可能的。同樣道理,佛教想完全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和發展也是不可能的。佛法的所謂出世不是消極避世或棄世,而是教人開啟自性智慧,破迷得悟,離苦得樂。這種覺悟不是在避世或棄世中實現的,而應當在入世中實現,正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出世與入世的統一這是現代佛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兩者的統一使中國佛教、尤其是使主要流傳於民間的淨土宗不斷地向世俗化方向發展。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超越輪回,解脫生死,進入涅槃境界。但世俗的五欲之樂對人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一般的信眾信仰佛教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超越輪回,達到涅槃,而是為了獲得今生或來生的福報,在輪回圈中取得較好的位置。在民間,一般信眾或者希望死後往生天界成仙得道,盡享天國諸樂,或者希望來生再得人身,投胎到富貴人家過衣食無憂的好生活。千余年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信仰在民間流行不衰恐怕與這個因素大有關系。
涅槃是出世間的境界,對於一般信眾而言,涅槃境界不但難於達到,且過於玄虛,很難為普通人所理解。所以一般信眾對於涅槃缺乏熱情。類似於基督教天國的佛國淨土盡管不是人間的住所,但畢竟不象涅槃那麼玄虛抽象。淨土宗經典所描繪的淨土勝境具有世俗化特征,它是具象的、實實在在的,那裡的一切景物和物件都是在人間可以見到的。可以這麼說,人間一切良辰美景、稀世珍寶都“堆放”在佛國淨土了,淨土是一個類似於人間仙境的理想居所,既有世間的特性,又有出世間的特性,是虛幻性和現實性的統一,人們可以通過想象理解佛國淨土依正莊嚴的美妙境界,且往生淨土比達到涅槃相對容易些,因而淨土信仰最合普通民眾的心意,這種信仰在民間大受歡迎,廣為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隨著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體制等的變革,佛教的入世轉型勢在必行。現代淨土宗提倡在出世精神指導下的入世,入世並不是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而是為了弘法利生,濟世救人,為眾生和社會服務。在淨土宗的教義中,出世和入世並不矛盾、對立,出世是目標,入世是手段或途徑,入世是為了更好地出世,即讓更多的人覺悟、讓更多的人得解脫。入世不僅僅指參與政治,而是應積極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學佛不僅是為了自我解脫,更是為了利益眾生、普度眾生。因此現代淨土宗把關注社會人生提到很高的地位,提倡學佛應不離世事,不離眾生,而不能避世淨修,只為自度。
當今,教界和學界的有識之士都在呼吁佛教的現代化轉型。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應當立足於現世和人生,把和平、民主、平等、自由等人類的政治理想融入現代佛教思想。而佛教的世俗化則是佛教現代化轉型的第一步。佛教想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向世俗化。佛教的世俗化指的是佛教以人間活動為主要目的,重視現世人生,把大乘菩薩道貫徹在人間的各種事業上,以佛教精神教化世間民眾,使佛教服務於社會人生,同時仍不否定佛法中出世思想的重大意義,不放棄以修證成佛為終極目的的佛教根本旨趣。簡單說,佛教的世俗化是要求佛教把出世與入世、超越性與現實性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佛教既不失其宗教之本質,又使其具有輔世作用。毋容置疑,淨土宗因其修持方法的世俗化成了佛教現代化轉型的排頭兵,為佛教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生樹立了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