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書摘一百二十四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土法門的根本,而戒尤為重要。所以《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前兩條,多屬戒學內容,第三條就是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有了這三福,淨業就大功告成,往生上品。所以在淨土五經後面,附上《華嚴經淨行品》,以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希望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在“律儀戒”上執持不犯。進而得“定共戒”的制心不起,以及“道共戒”的超世情離妄念,斷除惑業證悟真如。但縱然是得到定共戒道共戒二種實際利益,還應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作為自利利他,維持佛法的模范。那麼講空不守戒的人,就沒有辦法以大乘法為借口,而因此壞亂佛法,誤導眾生啊。(文鈔三編·淨土五經跋)

  書摘一百二十五

  學佛的人,古今也有。剛開始知見比較高,極力自利利他,後來知見就偏執荒謬,並且引誘一班人學自己的邪知謬見,真是可悲可痛。探究他得這個毛病的根源,都是因為好戴高帽子,結果造成沒有知識的人,各個都給他高帽子戴。戴的太久,正知正見就失掉了,完全成了邪知邪見,縱然想救援,也有心無力,只好任他去。凡是好心學佛的人,都要讓他立志反省自己,如此才不至於產生這樣的結果啊。(文鈔三編·致楊慧通居士書)

  書摘一百二十六

  今天的學者,常常專說假話,不實際修行,用意是想沽名釣譽求得體面,並不是真實反省自己的過失而說的話啊。這是自暴自棄,是大妄語,是不知慚愧。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聖賢之徒;如果帶有這種習氣,那就是下流坯,是佛法的罪人,佛的逆子。有就改正,沒有就當作勉力。正直的心正直的行,才與佛相應合。另外自己既然修持淨土法門(謂改過遷善及念佛,即生即願往生西方淨土),也應當教一切相識的人,也修淨土法門。可以依照《龍舒淨土文》普勸門,讓他人隨緣分隨能力,種下這種不可思議的善根。既然想教別人,應該從親近的人開始,自己的妻妾子女,忍心不讓他們得這個利益嗎?周文王先管教妻子,然後管教兄弟,然後達到治理國家。世間和出世間自己先行然後再教化他人,沒有不是這樣的道理。

  你專求往生西方淨土,除了早晨十念外,凡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拉屎撒尿,一切時間,一切地點,都應當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放在心口上。只要是在如法的時間地點,出不出聲隨緣。如果大小便、睡眠,那只允許默念,切勿出聲,默念的功德和出聲是一樣的,出聲就不恭敬了。睡著出聲念不恭敬還會傷氣,不可不知。必須明白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說凡夫不能到,就是小乘聖人也不能到,因為那是大乘不可思議的境界啊,小乘聖人回心向大乘才能到。凡夫如果沒有信願感通佛,縱然是修其它一切勝行,包括持佛名號的勝行,也不能往生,因為信願最為要緊。淨土九祖蕅益大師說過:“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千佛出世不能改變的鐵案啊。能信得徹底,才算你西方淨土有份。(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書摘一百二十七

  接到來信,知道你克服習氣的心,又勤奮又懇切,而消除習氣的效果,沒有得到沒有見到,那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生死心不迫切,而只是將這個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土法門的願望,當作口頭上的活計,所以無實效啊。倘若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如今有幸得到這個大丈夫身,又聽到了最難聽到的淨土法門,還敢將有限的光陰,被玩樂享受消耗殆盡,讓它仍舊虛生浪死,仍然再沉淪六道,求出離生死根本沒有期止嗎?必須要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頭上。凡是不應該貪戀的境界現前,都知道這是我的湯鍋爐炭(比喻下地獄)啊,那就絕不會如飛蛾撲火,自己找燒死啊。凡是份內所應該做的事,就認為這是我出離苦海的慈悲航船啊,那就絕不至於應該做的還要謙讓,見仁義的事不管啊。這樣一來塵世的境界就可以作為入道的因緣,何必要斷絕塵緣,才能修道呢?其實心中有主見,不去隨境界轉,那煩惱就是解脫。

  所以《金剛經》總是教人心不住相。發心度盡一切眾生,而不執著能度眾生的我,所度的人與眾生,包括所得的無余涅槃的壽者相,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如果執著有個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以及無余涅槃的所度的法。那麼雖然度眾生,實際上對於一乘實相的道理,不能相契合。因為不明白眾生本體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聖的分別,結果是把無為的利益,變成有為的功德了。何況玩樂享受的貪戀會隨時發生呢?(增廣文鈔卷二·復寧波某居士書)

  書摘一百二十八

  如歌利王的割截佛陀前世忍辱仙人的身體,後來歌利王成為最初得到佛陀剃度的弟子憍陳如。這種好像太虛那麼大量的大菩提心,怎麼可以用凡夫的小知小見測量。必須知道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凡夫,心中是應當仰慕菩薩之道,但做事應當依凡夫的常理,否則對於住持佛法,就可能有妨礙。如果沒有證到無生法忍,就不住持佛法,也不適合學菩薩的能捨頭顱眼目腦髓等。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不堪忍受,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好處。凡夫必須按凡夫能做的去做,就可以啊。(增廣文鈔·復黃智海居士書)

  書摘一百二十九

  今天的人體質多數是單薄虛弱,所以不要隨便仿效古人。有人總是好圖虛名而過分苦行,那反而對於修道對於自身,都沒有利益。佛法的真益,要在至誠中得,不是做一個場面,就能成事了啊。(文鈔三編·復周智茂居士書一)

  書摘一百三十

  世上有很多不自量力的人,往往把菩薩所做的事,直接當作自己能做的事。而不知道自己在苦海中還沒有出來,怎麼能救所有苦海中的人?(文鈔三編·志梵居士書三)

  書摘一百三十一

  如果是普通人,那也不必要他研究遍所有深奧的經論,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淨土就可以了。這樣的人不放棄在家的事業,而又修出世間法,雖然好像平常無奇,而他得到的利益卻不可思議。這是因為愚夫愚婦,懵懵懂懂念佛,就能暗暗達到佛智,暗暗符合道妙,比什麼都懂的大通家的反復思量,整天在分別中亂想的人,受益多多啊。所以愚夫愚婦念佛,容易得益;大通家能完全放下,也容易得益。如果只是在義理上猜測的人,就不得益,反而可能得病,甚至沒有得益也說得益,那落入狂妄派裡也是有的。(增廣文鈔卷二·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書摘一百三十二

  你既然沒學問,但可以志誠懇切,早晚課誦,此外定時間念經(隨自己身份)。至於念佛,能按時念也好,否則,一天中隨便什麼時候,不分行、住、坐、臥(臥當默念,不宜出聲),總是以念佛為主要的事。但必須生信、發願,求往生西方淨土,千萬不可求來生福報,如果求來生福報,就是破戒違法。因為念佛法門,本來是教人求往生西方淨土的法門,你既然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淨土,又要求來生,是不遵循佛的教導,而這是佛教人必定要遵守的法則,你不肯遵守,所以是破戒違法。如果今生還有修持,來生一定有世間福報可享受,一旦享福,必定要造惡業(今之世道,亂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所釀成耳),既然造了惡業,那後來的苦報,不忍心多說啊。我這些話,聽不聽隨你,以後不許再來信,因為我年紀老了,不能應酬了。(文鈔續編·復傳德師書(民國二十年))

  書摘一百三十三

  某居士去年去世了,他先前妄發大心,要在這世間度人。民國九年(1920年)來到普陀山時被我呵斥,似乎轉變念頭了。他去世後,他兒子傳來訃告,說是睡了三天,不吃飯不說話就逝去了。看這樣的光景,好像不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樣子。所以要求往生西方淨土,應當放下這個世間,並且放下過分的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這必須自己是菩薩才可以。如果自己還是凡夫,就想擔任這樣的事,不但不能度人,也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都是得了這種病,還要認為那是有大菩提心。須知這個心先求往生才有益,不求往生,必須是菩薩才可以,否則為害不淺。)。過分的狂妄心,是真修行人的一大障礙,不可不知。再說某居士的為人,太過於好名聲,所以他所寫的書,全是模仿佛經的口氣。他以凡夫境界隨便濫充聖人的罪過,特別不輕,所以宏法的功夫,得不到實際效益。百年的時光,瞬間就過去了,希望你們專心致志在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上,而某居士就是一個大大的警策啊。(文鈔三編·復潘對凫居士書二)

  書摘一百三十四

  人生在世間,不可以無所作為,但只是盡自己的責任,決不要在盡責任之外,有非分的想法。士農工商,各管各的業務,作為養身養家的根本,然後隨緣分隨能力執持佛號,決心求往生西方淨土。凡是有能力做種種善事,或出錢財,或用語言,作為贊助,否則就發隨喜心,也是屬於功德。這樣培植福田,作往生的助行,如順水揚帆,再加上人力劃船,那麼到達彼岸,不是更快嗎?

  臘月三十日,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比喻人生的最後時刻)。倘若預先沒有准備好,那麼債主怨家,成群的來糾纏,哪裡容你躲得過去?臨命終時,就是一生的臘月三十日啊。倘若信願行三資糧沒有准備具足,貪嗔癡惡習還有存留,那無量劫以來的怨家債主,統統來逼債追討,哪肯饒你?別說不知淨土法門的人,無可奈何,只好隨著業力轉生下一世,即使知道淨土法門而沒有好好實修的人,也是這樣的結果,被惡業牽向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六道中,永遠輪回去啊。想要求出離苦海的關鍵,只有念念都怕死,怕死後墮落到三途惡道。那麼佛的念力自然純淨,淨土法門自然能成,一切塵俗妄境,自然不能干擾正念啊。(增廣文鈔卷二·復寧波某居士書)

  書摘一百三十五

  念佛必須善於發心,心為修持的主導。心如果與四宏誓願契合,那麼念一句佛,做一件善事,功德無量無邊,何況身口意三業,總是以念佛利益眾生為主呢?心如果只求自利,不願利人,所做的事雖然多,而所得的功德卻很少。要是再加上損人害人的意圖,以及自誇自傲的心,那所念的佛,所行的善,也不是完全沒有功德,但實際在百千萬億分中,僅僅得一分半分,而那惡念的罪過,也更不少。所以修行人,都必須善於發心,不只是念佛人啊。(增廣文鈔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書摘一百三十六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意思,是念到相應的時候,雖然常念佛,完全沒有“起心動念”的感覺(沒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就不念了)。雖然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者是憶念,所以說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啊。無念,不可認為是“不念”,無念而念,是說沒有起心動念的念相,而又念念無間。這種境界,很不容易得到,不可以隨便猜測以為得到了。

  人必須各守本分。你上有祖母、父母,下有小弟、妻室,而且職業極有空閒,最方便修持。不在這種情況下,真實用功,而妄想要出家修行,你出家能有這樣的好機緣,專心修道嗎?你不知道出家有出家的事,誰能夠什麼事都不管?就如我這樣沒什麼事的,也是一年到頭總在忙,沒有閒暇專心念佛,何況其他人呢?希望你隨緣分隨能力修持,不要有分外的想法,那就很幸運了。(增廣文鈔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上一篇:淨空法師:人身體的健康、疾病都是自己業力感應現前
下一篇: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十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