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 常禮舉要(第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常禮舉要》,諸位觀眾,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上一集學習到《常禮舉要》居家第四條: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拿東西給你的時候是兩手還是一手,他總是我們的長輩,我們必須雙手來接,這是一種禮貌。平輩或是晚輩可以變通,如果他用一手拿給我們,我們也可以用一手接過來,可以不必用雙手來接。如果你覺得需要雙手接也可以,總是對人恭敬就好。如果你用雙手接是對他比較客氣一點,他自己也會想,比如你們是同輩,他用一手拿給你,你用雙手接過來,他也會想,你用雙手接東西,我用一手拿給你,如果他聰明的話,可能他就會有一點覺悟,無形中受到了教育,這是他的悟性高,他會覺悟,警覺性高他就會想到。這我們要懂得。所以悟是要開悟,開悟之後你才會活用,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悟,要有悟處。所以佛法說方便,方便我們要懂,所謂善巧方便,方便就是能變化,如果你不懂方便不會變化,讀書變成書呆子,學佛變成佛呆子,有的人都學呆了,這就錯了,所以必須要悟。如果你讀書讀成書呆子,學佛學成佛呆子,你就沒有受用,好處你就用不到,學得很死板。所以這個禮我們要學,要在生活中去練習。
以前的人,古人出生之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現在都不是教育,情形改變了。還有人認為說,你還在學這個,太古板了,他不以為然,你跟他說這個,他覺得現在時代不同了,這是古人的東西,他不認為需要這麼做。但是你要聽明白,不懂禮的人並不代表他就是壞人,他不是壞人,他只是沒學習禮,他的心地或許很好。他的心很好,好人,只是沒有禮貌,不懂禮貌。為什麼不懂?他沒學過。這在我們現實社會中看到很多,有的人很好,他心地很好,但是他不懂禮貌。不懂禮貌,心地很好,但是做出來的事情往往會去妨礙別人,讓別人心裡很難過,但是他不是壞心,他是好心,這就是不懂禮貌。現在不懂禮貌的很多,我們自己也不懂,我們不能以為自己懂得禮貌,我們也沒學過怎麼會懂?這本《常禮舉要》讀了以後還是不懂,要慢慢去學。如果不願意讀《常禮舉要》,他更加不懂,你說他懂,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再來人,佛菩薩再來的。如果是凡夫,你有學習都學不會了,何況你沒學,怎麼會懂?當然他不懂。所以這些都是不簡單的。
有人很有禮貌,他也不一定是好人,古時候的王莽,很有禮貌、很謙虛,心地卻很壞,看不出來他是假的,他也做得很自然。這些變化,我們要學這個悟。李老居士這麼說,我們學習也要舉一反三,舉出一樣你就能夠聯想到其他的。孔老夫子要教這種學生,如果說一樣只知道一樣,說兩樣知道兩樣,孔老夫子不教這種學生,沒有悟性,很難教。可是佛菩薩很慈悲,這種學生佛還是會教。不管是佛法、世間法總是要悟,要開悟,要知道舉一反三,舉出一件事情你就能聯想到其他的。譬如第一條,「為人子不晏起」,在家庭裡不能比父母晚起床,如果不在家裡就能夠晚起床了嗎?你如果這樣想就太呆板了,說一條知道一條。這一條是個代表,它是延伸到你整個的生活,你在家裡面或是出外旅行,或是一個公司團體,或是到另外一個環境,你就能睡得很晚嗎?不行,時間到還是要起來,你不起來就妨礙到別人,別人煮好飯在等你,要不要收起來?是不是妨礙別人?這就是舉一反三。你如果能夠舉一反三,自己就會進步很多。再說第五條: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徐行』是散步,「徐」是慢慢的走。「徐行後長」,慢慢的走在長者後面。這樣說誰都會說,長者在前面慢慢走,我們跟在長者後面,我們就跟著他慢慢走,這條這樣解釋沒有錯,就是如此。跟在長者後面慢慢走就對了,難道走快一點就錯了嗎?就不是叫後長了嗎?這當中還是要解釋,因為悟性不高的人體會不到,看一條學一條,學了以後不懂得活用。徐行是指什麼時候?沒事情的時候,逍遙自在的在那裡走路、散步,沒有事情、沒有要緊的事情。如果有緊急的事情,怎麼還能在長者後面慢慢走?那怎麼可以!譬如你要到車站買車票,時間快到了,叫你去買車票,長者在前面慢慢走,你就跟在他後面慢慢走,走到那裡車都開走了。
所以李老師在這裡說一個故事,他說在這裡講講不清楚,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以前某人,有一個人,都不會做事情,做什麼都不會,只好叫他去給人家當差。當差是什麼?去做便事,就是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當差就是別人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也不用本錢,也不用去學習,反正別人要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就好。在做工以前就有人教他規矩,有人跟他說,你現在要去做工有規矩,走路不能走在主人的前面,不可以走在他的前面,這條你記住了嗎?記住了。要記牢,你不能走在主人的前面。另一條也要緊,也有好處,什麼好處?你的東西主人不能用,主人的東西你可以用,這你要記住,記好,這條也要記住。還有一條,主人吃東西,你不能先吃,主人吃完了,剩下的你就可以吃,這條也要記住。跟他說這三條,記住了就能去做工了。
這一天主人走在路上,家裡准備晚飯。古時候天黑了,也沒有電燈、沒有路燈,家人說,某某人,你提個燈籠,古時候點的油燈,點蠟燭、點油燈,提個燈籠接老爺回來吃飯,天黑看不到路了,你去接老爺回來。這個人就出去,在路上見到主人,手裡提著燈籠,他就跑到主人的後面。主人說:你要走前面。他說:不行,不行,規矩是一定要走在主人後面,不能走在前面。怎麼說他都不肯去前面,主人被他氣得很。他提燈籠走在後面就看不到路了,叫他提燈籠去接主人,他要走前面照路主人才能看到路走,他說不行,規矩規定要走在主人的後面,主人被他氣得半死。這一天主人又出去,天晚了又要下雨,家人要他拿雨傘去接老爺。在路上見到主人,主人沒拿雨傘,主人說,你拿了雨傘來,我們一起用。他說:不行,不行,規矩是你的東西我可以用,我的東西你不能用,這我的。這第二回,主人又被他氣得半死,都沒有一點悟性。回去之後主人非常不高興,他太太跟他說好話也不行,主人被他氣到說不出話來,家裡就鬧出事情了,小孩子看到大人吵嘴就哭了。其他的大人趕快哄小孩吃奶,吃完了,剩下一些奶,這位當差做工的就跑過去拿來吃,說主人吃剩的他就可以吃,他全吃了。
這是李老師講的故事,這個故事現在還常常遇到,以前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們也常常犯這個毛病,以前跟師父住在一起,常被師父罵,罵到最後有一點開悟,什麼事情?坐電梯。坐電梯師父您要先進去,老和尚走第一個先進去,我們要走後面,長者先,幼者後,走在後面。走在後面電梯一到門打開,我們是不是在前面?我們要讓師父先走,站在那裡大家都不動。師父說:這樣我要怎麼出去?一直說師父您先走,你站在那裡都不動,我要怎麼出去?後來師父用趕的。現在還有,大家不要笑,現在還有這種情形。所以現在跟師父一起坐電梯,站前面的電梯一到趕快出去,師父才能出去,你擋在前面,請師父出去,他要怎麼出去?
還有帶路的,我到任何地方現在還是一樣,台灣也遇到,大陸也遇到,外國也有遇到。我第一次到那個地方,他說要帶我去吃飯,他又走在我後面,我一個人在前面亂走。「師父你走錯路了。」我說「走錯路了,你就要來帶路;不來帶路,又走在後面。」我是比較客氣,莊嚴師就比較凶,她就用凶的,到後面才稍微開悟,他才敢走在前面帶路。不然我們是第一次到那裡,也不知道餐廳在哪裡,他走後面說師父要走前面,弟子怎麼可以走在師父前面?這就是這一條,這要看情形,如果是這種情形就要帶路,不然師父怎麼知道路?他沒來過怎麼知道要去哪裡!所以我們要舉一反三,要知道舉出這條,我們就要知道跟這相關的要怎麼做。有事情的時候你就要走在前面,沒事情散步的時候,你就不能走在前面,走前面就失禮了。有一次在圖書館,有一次跟師父、師兄到市場散步,那次是真的散步,沒有買東西,師父叫我們兩個陪他去散步。悟本師兄走在師父前面,後來師父怎麼教訓他?師父就不走了,師兄說:師父怎麼不走了?「你走在前面。」師父就站在那裡不走。在市場裡我就知道師兄你又出問題了。像這種情形就不能走在師父前面,要走在師父的後面,如果要辦事情才能走在前面,要會變通。再看第六條: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這是說長輩、長者比我們年紀大的,或者是身分地位較高的,他來了,我們就不能坐著,『長者來必起立』。長者一般是指年紀比我們大的,大五歲、十歲、二十歲,這就是比我們年紀大的長者。另外還有身分地位比我們高的,可能他的年紀比我們輕,但是在社會上他的身分地位比我們高。譬如做官的,他的身分地位比我們高,但是他年紀比我們輕,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比我們高,這也是屬於長者,這你要會分辨。譬如做總統的四十歲,我六十歲,總統來了,我能坐著嗎?你是我的晚輩,這樣我就失禮了。所以長者也有這個含義在,這些我們都要知道。他來了,我們沒有站起來,對人就失禮了。
同輩的,譬如說辦公室裡面一樣是課員,一樣的職務是同等的。他走到我們的辦公桌來講話,你坐著跟他講,他站著講,這也是不禮貌。他走到你的辦公桌,他就算是客人,你在坐位上也要站起來。為什麼這樣說?以前李老居士在公家機關上班,常常看到辦公室裡面一些人就不是這樣,別的課員、同事來到他的辦公桌,他還是坐著講話,別人站著,他坐著。今天就不講這種教育了。應該要怎麼做?即使跟你再熟的人,他到你這裡來,你總是要有個表示,再熟也不能沒有禮貌,沒有禮數。除非旁邊有椅子,他來了,你坐著沒有站起來,請他坐著,這樣可以。不能說別人來到我們的辦公桌,站著跟我們說話,我們坐著講,這樣對人就失禮了。所以李老居士說你看看唱戲的,唱平劇或是台灣的地方戲劇歌仔戲,先出來的也要讓後出來的,太太後出來,先生先出來,也得「夫人請坐」,這是唱戲的。這是什麼?禮節。所以古時候的傳統戲劇,它就是一種教育。有人說,沒讀書他怎麼會懂?他去看戲,看戲就是接受戲劇的教育,他唱戲就是在教禮節。
像以前我喜歡看布袋戲,以前的布袋戲比較有古禮在,現在布袋戲演的都是刀光劍影,都沒有禮節。一個放劍光,一個關電源,電源一關刀光劍影就沒有了。以前傳統的布袋戲,小時候我的父親常常帶我去看布袋戲,口白都是文言文,所以有人問我,悟道法師,你怎麼會講台語的、經文怎麼能念漢語的,你有去學嗎?我說沒有。沒有怎麼會講?以前我的父親常帶我去看布袋戲、看歌仔戲,看南館的,看那些學的。還有一些老法師用台語講經,我十幾歲學佛聽台語講經,有一點印象。但是現在人就沒有了,現在人唱戲就沒有這一套了,所以現在的人都不懂禮節。所以古時候看戲也是上學,在學習,譬如古人送大人,送做官的人,恭送大人。大人說:免送。這些人要說:該然。該然是應該要送。等一下你們如果說:恭送師父,恭送法師。我說:免送。你們要說該然,應該的,應該要送,意思是這樣。應該要送,也要有動作,真的就要送,不能說該然,還站在那裡不動。當然我們這裡地方小,但是這個是禮節,在這裡跟大家說明,不是要你們一定要送。李老居士說活到老學到老,孔老夫子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孔老夫子說,到墳墓裡就不用學了,意思是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李老居士說,他也有很多字不懂,到台灣才學的。
『長者立不可坐』,往後一層,同事也是一樣。別人到我們這裡,各人有各人的禮貌,彼此都要有禮節。「長者來必起立」,現在不講這些了,現在的人不講這個禮,如果說現在的讀書人,現在讀書學校有教這個嗎?沒有。教了也沒有人要聽,沒有人接受,現在都去學西洋的,西洋學生上課的時候,兩隻腳放在桌子上晃來晃去,教授在上面講課,他兩隻腳放在書桌上晃來晃去,西洋有這種情形,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有這種情形,這些都是很差的習慣。從前士、農、工、商這四大類,社會上行業分成四大類,士是第一,讀書的。讀書為什麼擺在第一?因為讀書人無恆產而有恆心,他沒有財產,但是他的心是長久的,讀書人有些有錢有些沒錢,貧窮人他書讀很多,他什麼都學,沒有恆產沒關係,但是他有恆心,他沒有財產,但是他有恆心,恆心就是永久心、長遠心。我們一個人學東西做一個事業要有耐心、永久心就會成功,沒有恆心就不會成功,這是第一。
從外頭來的客人,不論他穿什麼都要整整齊齊,穿戴整齊。做生意的人雖然穿綢緞,一副很有錢的模樣,讀書人不管他穿的是破衣,有錢人也不敢坐在他的旁邊,甚至不敢去陪他。怕什麼?怕讀書人在桌上給他考試,他如果不會就很丟臉、很漏氣了。所以古時候很有錢的生意人也不敢坐在窮秀才的旁邊。所以從前凡是士農工商,商是在最後面,商就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是排在最後面的。一般的商店櫃檯,平常大家都坐著,商店沒有客人來,櫃檯的人就坐著;有客人來了,大家都站起來。李老居士說這種情形他都看過。我們現在看電視古代的連續劇可能還看得到,古人的禮節。再看第七條: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踱來踱去』是在面前走來走去,長者坐在那裡,他在前面散步,走來走去,這也很失禮。這條是說不在長者坐的面前。長者站著說話又另當別論,也就是說他站在那裡跟別人講話,你在那裡走就比較沒關係。譬如長者坐著跟別人講話,做晚輩的不是出去就是要站在旁邊侍候,看長者是不是有什麼吩咐,需要什麼要服務他,要站在旁邊侍候,不然就是在外面。長者坐著跟人講話,你在他面前走來走去,那就叫做目中無人,不把長者放在眼裡。尤其以前的年輕人,只要有長者在,就不敢在長者面前走來走去,這是表示尊敬。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這是說站不能站在門中間那裡,你站在那裡,別人要出入就不方便,不能站在那裡。進去別人家裡,過門不能踩『門限』,「門限」就是門檻,不能踩門檻,要跨過去,不能踩。門的中間不是我們站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那裡。你站在那裡,有人要進來,要從兩旁邊過,從兩邊走。門限(門檻),現在新式的公寓可能就沒有了,舊式的房子還有。我們現在去寺廟還有,所以我們進去寺廟不能踩寺廟的門檻,要跨過去。寺廟大多數是三個門,中間正門我們不要走,有特別的事情才能走,有很多寺廟平常中間的正門不開,像台北的行天宮(恩主宮)平常大門不開,開兩邊左右的門,平常大門是不開的。以前大的寺廟或是孔子廟的大門誰才能走?皇帝才能走,平常人不能走,平常也不開放,都走兩邊的門。我們在寺廟,戒場也教我們走兩邊,寺廟中間有一個中門,旁邊左右有兩個門,你從左邊進去左腳要先踏進去,從右邊就要右腳先踏進去,跨過門檻。下面第九: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這條我們如果念得熟了,跟我們學佛就大有關係。為什麼大有關係?修淨土目的就是得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目的是得一心不亂。什麼是不亂?李老居士講的這條就是不亂。不亂就是永遠不變,永遠不改變。我今天做什麼功課,到臨死斷氣了也是做這樣的功夫,這就是不改變,這樣就能往生,一直保持到我們往生都不改變。如果今天這樣修,明天那樣做,心裡就亂七八糟,心不定,一下念這個,一下修那個,修得一大堆,修得很複雜,心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心就亂了。我們可以去看唱戲,唱戲表演也是都很整齊,整整齊齊一點都不會亂七八糟,這是說唱戲的。每個行業都一樣,都有它的規矩,你遵守規矩就不會亂,如果不遵守規矩就會亂,亂就影響我們念佛功夫。所以舉出唱戲這件事情,所有行業都一樣。所以你的心定在做一件事情,專心去做,把它做好,有條不紊的做,這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包括穿衣吃飯、泡茶招待客人都一心不亂。不是只有念佛一心不亂,做其他的就亂七八糟。你說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做事情亂七八糟,你說了誰會相信?大家都不相信。所以你念佛一心不亂,表現在你的生活上就是整齊,有條不紊,不會亂。這是說規矩,我們要做到一心不亂,在生活中就要遵循規矩,專心。
『立不一足跛』,「立」是指站著,站著要兩隻腳站正,不能只有一隻腳,另外一隻晃來晃去,這叫「一足跛」。跛是什麼?跛腳。你兩隻腳好好的,不能站著好像是跛腳,那就很難看了,這是站的功夫。你自己不管在什麼地方,站就是要站得正,佛門四威儀說,「立如松」,立就是站,好像一棵松樹一樣,直直的站在那裡。如果有去過阿裡山,在山上看樹很直,一棵一棵筆直的站在那裡,我們站就要像那個姿勢。「坐如鐘」,坐著要像寺裡的大鐘。「行如風」,走路要像風。「臥如弓」,像弓箭,躺著要吉祥臥,像弓箭一樣。站要站好,當兵如果有經過訓練的大家都知道,立正就是要站好、站直。這是表示恭敬,如果站的不好很隨便,表示我們不恭敬。《禮記》開頭有三條:「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辭」,這是身、口、意皆要求敬。這三條,從前在清朝時代,我們都沒見過,現在是看電視連續劇才看到。古時候清朝的人頭髮都梳長長的辮子,天氣炎熱,這個連續劇我曾看過,那條辮子就盤起來、纏起來放在頭上,因為天氣熱。如果走在街上看到朋友、看到認識的人就趕緊放下來。衣冠身體一切都要整齊,這表示什麼?表示對人的恭敬,恭敬人。
李老居士說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當官的,以前有一位不懂規矩的候補官,夏天的時候要去見巡撫,巡撫是像現在的省長。規定夏天不可以拿扇子來搧,要見高層的長官不能拿扇子。這個候補官見到撫台大人,當時天氣很熱,古人穿官服穿了一身衣裳又不能脫,他偷偷的拿把扇子在搧。這個撫台大人也不好,這個候補官也失禮。這個撫台大人就要作弄他,當時侍者端茶給客人的時候,撫台看他拿扇子在那裡搧著,他說「天氣熱,你的帽子可以摘下。」古時候清朝當官戴的官帽,拿下來比較涼。候補官說「好,摘了下來。」這個候補官還沒有警覺到,還沒有覺悟,摘下來扇子還在繼續搧。巡撫又繼續說,「天氣太熱,乾脆你的衣服順便脫下來。」按照規矩你得穿著外套對人才有禮貌,才有恭敬,撫台就作弄他說,乾脆你衣服脫下來比較涼,他真的脫下來。候補官說,「好,真好,趕快脫下來。」等他脫了衣服,這時巡撫說,「喝茶。」從前官場說喝茶的意思就是送客,這是官場的規矩,喝茶就是端茶送客。主人一喊喝茶,門口侍候的人就掀起簾子,喊什麼?送客,就送客了。做大官的人只要站起來往裡頭走就行了,剩下是你的事情,他就進去了。主人都進去了,候補官這個客人還能坐在那裡嗎?也不能再坐了,這時候他就很難堪,一手拿帽子,衣服也來不及穿,人家要送客了,外面還有轎子在等,就很狼狽的走出去。這是說古代的一個故事。
我們現代也是要有禮貌。譬如辦喜事,過去台北有一個同修嫁女兒穿運動服,要我去當證婚人,我嚇一跳,辦這個事情怎麼能穿運動服?他說公園運動剛回來,這時候穿這種衣服就比較沒禮貌了。但是我看很多人都這樣,他沒有注意到這個。衣服,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這也是一種禮節。運動服是你在運動的時候穿的,但是現在是嫁女兒、娶媳婦,有親家要來,親家穿西裝打領帶,你穿運動服,這對人就失禮了。
『坐勿展腳如箕』,「箕」是畚箕,大家都有看過畚箕,畚箕口開開的。坐的時候不要把腳打開像畚箕,這就很難看,也會妨礙別人。坐著把腳伸出去,別人經過會踢到,這是說坐。『睡眠不仰不伏』,睡覺的時候,我們現在睡都不標准,睡覺要像佛門裡面四威儀,佛陀的吉祥臥,就是右手托腮,右臥。躺著像弓箭的弓一樣,這樣比較不會作惡夢。如果躺在那裡嘴巴張開,又會打呼的人,躺在那裡四腳朝天就像死人一樣,死人的屍體就是這樣,那就不好看。或是趴著,趴著是餓鬼的睡法,現在很多人都趴著睡,不然就四腳朝天,但是佛教我們要『右臥如弓』,像弓箭一樣,叫做吉祥臥,這樣才標准。這對身體也較有幫助,不會壓迫心髒,睡到半夜不會心髒麻痺。根據人的身體生理,這樣睡法對五髒最好。如果吃太飽,躺著四腳朝天,肚子就像一塊磚頭壓著,我有試過,如果右臥就比較輕鬆,所以這個我們也要練習。雖然現在不習慣,還是要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此地。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常禮舉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1/1/22 台灣台南華藏蓮社 檔名:WD20-014-0004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勸谏的智慧
下一篇:淨空法師: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