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孩子沒有志向怎麼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營造好的薰習環境
孩子沒有志向,我們做父母的要反思,我們有沒有在孩子的心裡表現出有志向的態度?因為要培養孩子有志向,是要在父母、長者立志的環境中去薰習。我在高中念書的時候,對中文很懼怕,因為在念初中時,有一次老師發了一篇作文范本,讓我們做參考。我的老師介紹這篇文章時說:“這篇作文的作者是我們初三的學生寫的,她叫蔡蓉青,在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語文程度為何如此懸殊?”我聽了老師的話,真是無地自容,因為蔡蓉青是我的二姐。老師這麼說,對我的內心是很大的沖擊,從此我上國文課,頭都抬不起來。所以,當老師的人不能用很犀利的言詞對待學生,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信心。
我從念初中起,就一直對語文沒有信心。上了高中,有一次上課,我的老師叫著我的名字說:“蔡禮旭,你站起來,上國文課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確實在求學過程中,我的語文一直都不好,但是在學習古文當中,我對兩篇文章的印象特別深刻,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孔明的《出師表》。當我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句時,本來還不大清醒的我,突然立即感覺到眼前一片光明,但這個光明只有幾十秒的時間就熄滅了。當我又讀到孔明的《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時,眼前又放光明了,但還是幾十秒又不見了。雖然這個光芒沒有持續,但是我從此喜歡上了聖賢學問,所以在十多年之後,當我又重新學習聖賢之教時,真的是法喜充滿。因此,當孩子沒有志向的時候,做父母、做老師的就一定要營造機會,讓孩子去薰習聖賢的風范,孩子才會有遠大的志向。
我想,假如從小老師就把范仲淹的故事、孔明的故事告訴我,我今天的成就一定更加不同。我們都是在升學主義、應試教育之下長大的,愈讀書心量愈狹窄。回想起求學的過程,看到同學考得比我們的分數高時,自己的內心就不舒服,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之下,把我們的心胸變小了。
在深圳有些孩子從小就讀誦經典,他們在這種聖賢胸懷的氛圍中薰習。有一天,老師問這些孩子說:“假如你有一億元,你要做什麼事情?”第一個,孩子說:“我要蓋一間學校,讓更多的人能得到聖賢的教誨。”第二個,孩子說:“我要蓋一間醫院,能讓病苦的人得到好的醫治。”第三個,孩子說:“我要成立一個電視台,能播放好的教育影響更多的人。”第四個,孩子說:“我以後要當蔡老師。”因為這個孩子六歲多的時候,我到深圳講課,他常常都來聽。有一位母親聽到她孩子的志向之後,也沒有表現得很高興,而是立刻問孩子:“你一定要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這些事情嗎?”讓孩子去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錢的時候才能做。接著母親又說:“請問蔡老師有沒有一億?”孩子就明白了,很多事你當下覺得可以做的,就要立刻去做。所以,我們引導孩子立志,絕對不是讓他的志向立得很遙遠。我們會告訴他,你可以當下立志做個孝子,當下立志做個好學生,當下立志做個好公民,這些都是讓孩子有個人生目標,他就會積極學習。
您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志向?為什麼這些孩子有這樣的志向?環境的薰陶,環境的教育。因為他們的父母讓孩子所接觸到的,都是這些學習聖賢學問的長輩和小朋友,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志向。教育有言教、身教,還有環境的薰陶也很重要。
學習聖賢經典引導孩子見賢思齊
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習首重立志,所謂“學貴立志”。我們在海口主辦教師課程,第一節課我們跟所有的老師共同立了一個志向,即“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個結果,要先種什麼因?要在每個人的心中先種下仁愛思想的因。我們要把聖賢的仁愛思想觀、聖賢的智慧承傳給下一代。“開太平”是結果,“繼絕學”是種因;為往聖繼絕學,才能承先啟後,要承先自己就要先學好。
有一位教小學五年級的老師,他有“繼絕學”的使命,每天除了教書以外,還安排三個小時深入聖賢經典。每天早上他很早到教室,讀誦《弟子規》、《孝經》。他的學生一進門,本來還拎著早餐准備坐著慢慢吃,當看到老師正襟危坐在讀經時,學生們立刻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把經書拿起來跟著老師一起讀誦。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由於他的用心,他們班的成績還有禮貌都有很大的進步。校長看到以後問他:“你們班是如何教的,怎麼會教得這樣好?”老師跟校長說:“因為我請了數 百位古聖先賢來教我們的孩子。”
中國有一套書叫做《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多位聖哲人的故事,分為八個單元,就是“八德”,依據“孝、 、 忠、信、禮、義、廉、恥”而編纂出來的。他每天跟學生講兩、三個德育故事,這些孩子看了以後懂得見賢思齊。然後又以《弟子規》作為班規,學生犯錯不需要老師開口,自己就知道錯在哪一句。譬如在教室奔跑撞到椅子,學生會說什麼?“寬轉彎,勿觸稜”、“事勿忙,忙多錯”。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會想到“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於認錯,勇於改過,不會推诿,不會掩飾,也會想到“德有傷,贻親羞”。
由於他們班上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又得到校長的肯定和重視,後來就邀請我們中心的老師去跟全校的老師做了兩次演講,我們也把《弟子規》發送到他們學校。所以,一個人立定志向要為往聖繼絕學,他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展,自我的要求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位老師跟我們接觸了半年時間,他就開始跟著我到中國大陸去演講,把他的經驗貢獻給其他地區的老師跟家長。
當我們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規》的教誨,他這一生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踏實,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力。為往聖繼絕學,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們有這一念真心,而且真正發出來,就可以立志做到為往聖繼絕學。這不是一句口號,是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如此才能帶動孩子學習和落實,我們要時時處處做孩子的榜樣,所以我們可以先立志做孩子們的好榜樣。
除此之外,我們在家庭要立志做好父母,在公司要立志做好長官、好同事,在社會中要立志做好公民。有位老師坐公車,看到一位長者上來,他立刻站起來讓座。結果接連有四個人讓座,他看了很受感動,眼淚差點掉下來,由此他印證了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當我們有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會風氣,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謹小慎微,會克制自己,我們的道德、學問也因立志而不斷地提升。
我們在深圳面對的都是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問孩子們,讀書要做什麼?他們的答案會很標准:“要做聖人!”他們說不做聖人,為何還要讀書?他們在幼兒園外面時,一路上會爭先恐後,做什麼?撿垃圾。他們一看到垃圾就好像看到寶貝一樣,覺得我可以為社會付出。剛好在路上遇到了一群下課的初中生,這些初中生手上拿著雪糕,邊吃邊丟垃圾。當他們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撿垃圾時,本來要丟垃圾突然停住,然後有一個初中生就對其他同學說:“我們別丟了,這麼小的孩子都在撿。”這些小朋友的內心感覺到,原來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響社會,所以我立志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志向就好像人生的一個目標、一個終點,志立對了,這一生才不會白來一遭。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如何幫助子女立定人生志向
下一篇:蔡禮旭:教孩子懂得學做仁人君子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