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語的果報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著
妄語
依照佛經的開示,我們放遠目光來觀察妄語業對今生後世所造成的後果。
即生之中,如果常以妄語欺騙、誹謗他人,必然會遭受到受害者的回報。因在凡夫世界,一般人生來就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除了已降伏自心的聖者,人都有“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如果我們騙人,受害者出於自尊,不甘被人欺騙,會在人群中揭露我們的惡行。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惡名迅速傳播開來,我們將會因此威信掃地、信譽一落千丈。從此之後即便我們說說的是真話,也會被視為謊言,人們都提防著以免上當受騙,誰都不會信任我們。這樣,在無人信任的困境下,總會感受到孤立無援的痛苦,生命將會因此萎縮,事業也會因此衰敗。
而在後世,隨著妄語黑業的牽引,必將墮入三惡道中。等到惡業消減,脫生人中,這時由於妄語余業的影響,反映在身心上則有種種語言方面的俱生報障,比如舌根不具,說話結結巴巴、口齒不清。在等流果方面,仍然有著愛說妄語的習氣,有時即使想說真話,也會不由自主地說成妄語;與人接觸時,會經常遭受他人的誹謗和欺騙,而且所說雖是實話,別人也不信受,即便是說正法,他人也不願聽聞。
《智度論》雲:“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報;五、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對比較嚴厲的對境如上師、正法、僧眾、父母等進行無理誹謗或是欺騙诳惑,將會遭致極其嚴重的慘報。以下兩例便是無因誹謗僧人而受慘報的公案。
一天,目犍連以神通去地獄,見一眾生身長數由旬在無間地獄裡受苦,以其業力顯現,有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燃燒得通紅的鋼板大地上釘住,許多農夫在其舌上驅牛耕犁,有時火焰熾燃,整個舌頭與身體都被焚燒燼盡,一會兒又復活過來;又有許多農夫在舌上驅牛耕地,耕牛與農夫的腳踏下去抬起來,每步都有一個兵器現出,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它痛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哀號。目犍連目睹此景,就用聲聞智慧入定觀察它前生究竟造了何等惡業,以致今生感受如是之苦,結果在其智慧所能觀察的生生世世中,只見此眾生一直都在無間地獄受苦,而且此獄壞時即轉生他獄,無有出期。目犍連思忖,只有遍知佛陀才能徹見究竟,於是剎那間返回捨衛城,將所見之事禀白世尊,並問上述業報的宿世因緣。
世尊告曰:“此眾生曾造極大惡業。往昔無失心如來出世之時,王宮中裡一位三藏法師,為王宮上下及內外城民恭敬供養承侍,衣食藥物非常富足。後一位是羅漢比丘的三藏法師率五百眷屬先在王宮小住後安住於宮外。此羅漢法師相貌莊嚴,具聖者之德行,很多人對他漸生敬信,恭敬供養承侍。宮內的三藏法師失去了往日的名聞利養,心生苦惱,欲作損害。於是他在很多人面前對羅漢法師作無因誹謗:‘那位三藏法師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邪知邪見,你們切莫依止,恭敬供養也沒有什麼實際利益……’聽了這些誹謗,很多人信以為真,之後不再恭敬供養羅漢法師。羅漢法師因此決定離開當地,以免他繼續無因誹謗造更多惡業。宮內的三藏法師自然很高興,名聞利養也恢復如前,但他死後卻墮入無間地獄。諸比丘,當時的三藏法師即今正在地獄中受無間痛苦的眾生。因他無因誹謗羅漢比丘,自無失心如來至現在我的教法下仍未得到解脫。”
目犍連復問:“世尊,這個眾生到何時方得解脫?”世尊告曰:“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時它才能得到人身,在其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得到阿羅漢果位時,也是受很多人誹謗。以他無因謗三藏法師,以後生生世世會受很多人誹謗。”
佛世之時,能喜比丘一日以神通來到大海邊,見一裸體餓鬼長發披散遮覆全身,雙目失明,鼻孔和嘴裡不斷爬出很多小蟲噬食其肉,身體如同燒焦的木炭,渾身散發的臭氣遠達一由旬,身後有花斑惡狗追咬,餓鬼渾身痛苦不堪,在痛苦的逼迫下狂奔亂叫。當時能喜比丘用聲聞禅定智慧已經觀知宿因,但為利益眾生,能喜比丘返回捨衛城時,即將此事禀白於佛,請佛開示這一果報的前世業因。
世尊告曰:“昔日迦葉佛出世之時,一施主家生下一個很莊嚴的女孩,長大後對迦葉佛的教法生起信心,發心出家修學三藏,後成為說法上師,得到了許多供養,她曾勸勉很多施主發心修建經堂佛塔,供佛及僧。因為端莊美麗、年青有為且生於富貴之家,造就了她傲慢的性格。後來她犯了根本戒,仍然繼續享用僧眾財產,終為其他比丘尼發現並擬將她擯除。這時她生起了大嗔恨心,惡口罵人,無理誹謗其他有學、無學的比丘尼,誣其犯戒。此後她被逐出僧團,但仍惡習不改,在白衣面前四處言說僧眾本來沒有的過失,使僧眾之間互相產生邪見,白衣對僧眾也頗有微辭,有些不明事理,盲從邪說之人,對三寶退失信心,不再供養僧眾。當時的那位比丘尼即今之裸體餓鬼。因對有學、無學比丘尼眾惡心誹謗而轉生為餓鬼;因對僧眾無因誹謗、惡口相罵,故從口鼻爬出許多小蟲咬噬其肉;因破戒後繼續直接享用僧眾財物,以及無因誹謗僧眾使白衣退失信心,故為許多花斑惡狗緊追撕咬;因罵人時斜眼瞅人,故雙目瞎盲。”
妄語業中另一嚴重的情況是,已入佛門出家的修行人,如道心不真、名利之心未忘,一有此心,魔即入其心竅,令其發狂,於是處處攀緣、說上人法妄語。可憐這類人此生沒後,必如箭射一般直下地獄。《禅秘要經》雲:“若有四眾,於佛法中為利養故,貪求無厭,為好名聞而假偽作惡。實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貪利養故,自言坐禅,如此比丘犯偷蘭遮,過時不說,自不改悔,經須臾間即犯十三僧殘。若經一日至於二日,當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賊、羅剎魁脍,必墮惡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實不見白骨,自言見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諸天龍鬼神等,此惡人輩是波旬種,為妄語故自說言我得不淨觀乃至頂法。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於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啖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復剝皮。經五百身,還生人中,聾盲喑啞,癃殘百病,以為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
妄語亡失一切諸善本。如律藏中說:“如水器中之水傾倒後所剩甚微一般,其功德僅有少分而已;猶如剩余微量之水亦漏到地上一般,其梵淨行之功德皆漏盡無遺;猶如空空的容器倒放一般,梵淨行及所有的功德均一敗塗地;如同狂象無所不作一樣,愚癡說妄語之人無所不說。”
妄語感受他人誹謗果報的公案:往昔罽賓國有阿羅漢離越,在山中坐禅時,有人失牛,循著足跡來到他的住處,當時他正在煮草染衣,以宿業力,只見法衣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染草變作牛肉,所持缽盂變作牛頭。見此情景,此人就將離越捉縛交付於王,王即付獄。獄中一晃就是十二年,其間,離越常為獄監飼馬除糞。離越有五百位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他們觀覓師父,但不知所在。在業緣將盡時,有一弟子觀見師父原來在罽賓獄中,就來告王:“我師在獄中,願王裁決處理。”王即派人去獄中核查,使者到了獄中,只看見一人容顏憔悴,須發極長,在為獄監飼馬除糞。使者返回後向王禀報,未曾見有沙門離越。弟子又對王說:“願王下令:凡是比丘都允許出獄。”王即如是宣布。離越聽到此話,頓時須發自落,袈裟披身,踴出虛空顯現十種神變。王見此情景,五體投地,對離越說:“尊者,願您接受我的忏悔。”且問:“尊者以何業緣,感得獄中受苦?”離越答道:“往昔,我也曾失牛,跟蹤尋牛,當時誣謗他人偷牛,經一日夜。後來墮於三塗,受苦無量,余殃未盡,今日得羅漢果,仍受報應被人誣謗。”因為離越前世所謗的是辟支佛,以此因緣而感得此報。
人生不可能總是風平浪靜的,在一生中我們可能會“無端”受到他人的誣陷誹謗,甚至因此而锒铛下獄。那時我們應該堅信三世因果,知道這是自己往昔妄語誹謗他人的果報,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有了這種達觀的心態,就能逆來順受、隨緣消舊業而不造新殃。像離越阿羅漢是知命的聖人,所以能夠默默地順受宿業的果報,無怨無尤地隨緣度過十二年飼馬除糞的獄中生涯。
相比起一般的語言,誓言、諾言猶不可虛妄。因為輕諾者必遭人怨,輕誓者必受天誅。
宋欽宗北狩時,已經立成和議,顯仁皇後即將回國。當時欽宗皇帝挽著皇後的手,哭著說:“我如能南歸,即使作太乙宮使,也於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奢望。”皇後則對欽宗皇帝發誓:“我南歸後,如不來迎陛下,當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時,根本不見有迎復先皇之意。皇後怃然,卻不敢力言,不久即雙目失明。當時雖然廣募醫療,卻無人能治皇後的眼病。後有道士入宮,用金針一撥,左眼頓時復明,皇後心喜,請求再治右眼。道士說:“皇後,您用一眼看視,另一眼該履行您的誓言。”皇後聞言悚然起謝,道士竟自離去。
佛世有位微妙比丘尼,往昔曾作長者妻,家境巨富,但無子息,因妒忌妾生男兒,私自將兒殺死。見妾怨罵,長者妻詛咒發誓:“我如殺你子,讓我夫被蛇咬,所生子被水漂狼吃,讓我自食子肉,身被活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長者妻死後,墮於地獄,受苦無量。地獄罪畢,投生為梵志女,懷孕滿月之時,和丈夫回娘家,途中臨產,宿於樹下。不料丈夫被毒蛇咬死,婦人悲痛迷悶,待天已初曉,婦人手牽大兒、懷抱小兒哭著繼續前行。途中被大河所阻,沒有渡船,於是留下大兒,先送小兒到對岸,然後入水來接大兒。兒見母來赴水抱母,不幸被水沖走。婦人又回來抱小兒,卻見兒被狼叼去,血肉淋漓。婦人悲痛,肝腸寸斷。後於途中又遇一人,是父母的相識,婦人向他訴說自己的苦難,並問父母平安與否。對方說:“近日你父母家失火,全家都死於火災。”後婦人又嫁人,不久懷孕。一日將產,丈夫飲酒歸來,婦正分娩,無人開門,丈夫破門而入,喪心病狂,將婦毒打,又將產兒放入鍋中煮,強逼婦人吞食,婦人被逼無奈,強吞一口,當即痛入心肝,因此棄夫遠逃。到波羅奈國時,在一樹下歇息,遇一喪妻不久之人,遂與他結為夫妻。才過數日,夫又命喪黃泉。依當地的國法,如果丈夫生時,夫妻相愛,夫死之後妻要為夫殉葬,婦難免此難,又被活埋。恰逢群賊前來盜墓,因而得以生還。婦人自想:宿世造何罪業,竟如是連遭奇禍。聽說釋迦如來正在祗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於過去曾供養辟支佛飲食,發願修行,所以值遇佛陀,得證羅漢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