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陶淵明先生,質性自然,因家境貧乏,幼兒盈室,耕植不足以自給,在叔叔勸告下,不得已到離家百裡外的彭澤縣作個縣令。不久,就苦於官場的應酬,深愧平生志向。本想再忍一忍,後因妹妹過世,在情理上必須前去奔喪,於是自免去職,在官前後不過八十三天!
離官歸去,那是順了淵明的心,所以他寫了「歸去來辭」一文。文中有一段寫他歸家的心境說:
「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這段文字,把淵明先生「不如歸去」的心意,刻畫得淋漓盡致。歸家,是一條清清楚楚,靈靈覺覺,今是昨非,走對的路。在歸家的小舟裡,船兒搖得輕輕揚揚,風兒吹在身上飄飄然!歸心似箭還不時地向遠行的旅人問著,前頭的路還多遠啊?甚而怪起晨曦,怎麼不早些明起來,照亮歸家的路!當遠遠瞧見家中的屋檐時,心情頓時欣喜起來,腳步也飛奔加快了!
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思歸極樂能有淵明先生這般歸心似箭的心情,往生就十拿九穩了!民國四十五年冬天,雪廬老人在台中靈山寺佛七的第三天,以一首偈子勉勵大眾,這首偈子的題目是「迷途忘歸」。偈子說:
迷途一去箭離弦,檢點歸心淡似煙;
腸斷萬行慈母淚,連朝化雨寄君前。
眾生因一念無明不覺,墜落三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輪回路上,被內藏苦果的「財、色、名、食、睡」深深吸引。一旦貪染執著,便像離弦的飛箭,很快就沈淪下去難以自拔,早已忘記歸家的路怎麼走了。有幸聽聞佛法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三界不是我們的家,究盡安穩的家鄉是在西方極樂淨土。雖然曉得鄉關何處是了,若再細細檢點這歸家求生極樂的心情,卻淡似輕煙,若有若無,那裡有淵明先生「載欣載奔」的歸家懇切呢?
世間游子,未必人人都有倚門倚闾盼著歸家的慈母;但在極樂故鄉,卻有一位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娑婆游子早日歸鄉的彌陀慈母。可是,彌陀慈母失望了!因為眾生不能善體親心,肯一心歸命極樂的眾生是少之又少!想到還徘徊在三界迷途的浪子,歸心淡似一縷輕煙,彌陀慈母傷心悲痛到肝腸寸斷,淚眼萬行,滴滴淚化作朝朝雨,寄予念佛人。但願眾生能善體佛意,及早覺醒「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以「載欣載奔」的心情,奔向極樂家鄉鹄候多時的彌陀懷抱。
淨土念佛人能作此想,那怕是在靜中,或動中,或病中,或夢中,或臨終,都提得起佛號,因為視死如歸,歸心似箭,佛號一路念來載欣載奔,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一心只盼早日回歸安穩的極樂故鄉。
眾生歸心何以淡似煙呢?願不切也!信、願、念佛三資糧中,信願是決定往生與否的關鍵,故歸心要像烈火般的熾然,唯有深厭娑婆,方能深欣極樂,如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淵明先生深知「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厭惡為五斗米折腰的官場應酬,厭惡「心為形役」,故能強烈興起「歸去來兮」的念頭!
印光祖師詩雲:「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娑婆游子只要迷途思歸,發願願往生,當下就合了盼你早歸的彌陀大願。歸途上彌陀一路護念,而極樂故鄉正有無邊勝景待君遨游!胡不歸?復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