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實相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前面講的“如是”,是一般的說法,就字面上的解釋。這個地方是就淨宗的說法,世尊為我們講解《彌陀經》的真實義,說得就深了。“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說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這個理很深、很妙。妙在什麼地方?妙在事、相、理是一個,這就妙了。許多大乘經為我們說“體、相、用”,體就是理;相就是現相;用就是事用,就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它就妙了。

  “如”,是不變的意思,永遠不變。我們世俗人所講的真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在佛經裡面就用“如”這一個字做代表,代表的是真理,永恆不變的真理。依這個理,這是最真實的,“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無非就是不錯,決定不錯,不錯就是“是”。可見得念佛這樁事情是有理論依據的,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理論依據。如果我們對這個完全明白,完全通達而沒有懷疑,我們自己平常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念佛”。它根據實相來的,理就是實相。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事跟理是一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是實相,事也是實相。可惜,知道實相的人太少了。你要是真正明了通達,聲聲阿彌陀佛是實相,一點都不錯!如果有一點懷疑,實相就沒有了。

  有幾位同修從外地來看我,他們聽了《無量壽經》的錄音帶,也在念阿彌陀佛,但是還有兼學一點其它的東西。今天來問我,我說都好,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那就不是實相。什麼叫“實相念佛”?我們常說的,“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那就是實相念佛。還有一絲毫放不下,還有一絲毫疑惑,那就不是實相,那就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理搞清楚也不遲。無論是理念、事念,“念”重要!

  實相妙理,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古德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實相。這個話很難懂。既然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念自性就好,何必還要念彌陀,還要求生淨土?彌陀跟淨土是事相,心性是實相。心性是“如”,彌陀淨土是“是”,如是。我們現前這個身體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這個地球,晚上我們看到太空無量的星星,這是我們自己唯心所變的。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虛空剎土,統統是唯心所現的。我們自己的身體,外面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現的,這是實相。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眼前一樣是。我們的心,真心變現的真土、真身,妄心變現的幻土、幻身。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虛幻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是假的,幻是剎那剎那在變的;真的是不變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古今不變!我們這個世界是妄想心變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滅,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生滅的世界。統統是自己變現,除了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禅是根據這個道理去修的,教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修的,念佛不例外,還是根據這個道理。佛說一切宗派,無量法門,我們所依據的理是一個;法門雖然多,殊途同歸,無二無別,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才相應?用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我們心裡面有一個妄念,心就不誠,就不是實相念佛,用真誠心。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一個定義:“一念不生謂誠。”我們心裡頭有一個念頭,就不誠,一念不生就是誠,就是真誠。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念,這樣念佛就是屬於實相念佛。這個的確是需要功夫,我們平常人念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不是真誠心,這是用妄心念佛。也好!開始用妄心,希望我們能夠達到用真誠之心,那就是要把一切妄緣統統捨掉。因為它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你把它放在心上干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所以不必想過去,不必想現在,也不必想未來,統統是虛妄的,《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你想那些干什麼?你一切都不想,真心顯露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有智慧的人懂得隨喜
下一篇:淨空法師:一句佛號是金剛種子,永遠不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