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
蓮花生大師 造頌伏藏
列繞朗巴大師 取藏
索達吉堪布 譯頌
加倍咒:(三遍)
嗡桑巴桑巴、波瑪納薩、瑪哈奘巴瓦吽帕的所哈。
頂禮阿彌陀佛!(此阿彌陀佛之修法,首先皈依及發心,復次進入此修法。)
皈依:(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發心:(三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
正行:
一切法皆空性中 當修周遍慈悲心
如是空性悲心中 萬物皆成極樂剎
蓮月墊上自心捨() 由彼發光成二利
其變自成出有壞 阿彌陀佛身紅色
一面二臂定印上 持著充滿甘露缽
兩足不變跏趺坐 三種法衣美妙身
圓滿一切相隨好 圓覺五身勝本性
現而無有自性者 心間月上紅捨()字
根本咒文右旋繞 由其發光諸善逝
如同所修迎請入 乍、吽、瓦m、火
咒文發光作二利 色現清淨無量光
聲響清淨心咒音 意聚清淨五智慧
大樂之中念心咒 (念一遍)
嗡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捨
回向:
願我迅速以此善 成就無量壽佛尊
一切眾生盡無余 悉臻彼等之勝位
一十一字根本咒,三十萬遍得悉地,
佛現攝於無緣中,其後回向發心願,
消除現世非時亡,來世極樂深捷徑,
是故具緣當修持。沙瑪耶!
能仁王吐單加措抄於列繞朗巴之伏藏原文也。
譯者贅語
淨土法門為顯密共通之法門,藏地雖於顯宗教法外,尚有無上密法與之並駕齊驅,然無論四大八小教派中的任何一宗,均以回向往生淨土為助行,即便眾多成就者也示現肉身直接飛往清淨剎土,藏地人民也以終生供僧布施,刻寫石經石咒,誦念觀音心咒、彌陀心咒與聖號等善行回向往生淨土,藏地僧俗崇奉的清淨剎土,有西方彌陀淨土、兜率彌勒淨土、香巴拉淨土等等,尤以西方淨土最為普遍,歷代各宗祖師都作有各類發願文及論著等行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以深廣的出世智慧,根據眾多的教證理證,再再贊歎西方極樂淨土法門是在末法時代最適合眾生根機,最見成效的法門,並诏示弟子門在廣泛聞思、心生定解的基礎上,以大圓滿法為宗,以西方淨土為歸,以此現世廣弘佛法,作獅子吼,來世徑登極樂,獲更高往生品位。法王平生之最大心願,是接引娑婆眾生悉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儀軌,是往昔蓮花生大師親自伏藏,法王前一世伏藏大師列日朗巴取出,列日朗巴大師受請至拉薩為十三世DL喇嘛吐單加措傳法灌頂,遣除障礙期間,由DL喇嘛筆錄成文,故具無比加持,法王此世專門撿出廣弘。每年秋季五明佛學院極樂法會即按此儀軌修持,法王並開許未受灌頂、傳承者也可照此而修。凡發願按此儀軌如理念滿30萬心咒與一百萬遍彌陀聖號,並誠心忏除以往罪業,今後不作重大罪業(即小乘的五無間罪,大乘的謗法罪,密乘的三昧耶根本罪)者,法王加持並保證其臨終時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願天下眾生,祈禱與彌陀無二之聖者法王,藉此儀軌出離無始輪回,往生極樂世界迅速圓成菩提。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敬禮上師阿彌陀佛!
敬禮上師蓮花生大師!
敬禮上師法王如意寶!
皈依上師三寶!
為一切眾生往生極樂速捷解脫發菩提心!
賢劫千佛的弘法期,以眾生奉行十善業的情況,大致分為四個時期,一是“圓滿時間”,即眾生奉行十善,未造十不善惡業,這是事部流行的時期;二是“二分時間”,即眾生奉行一半的十善,同時也造一半的十不善業,這是行部流行的時期;三是“三分時間”,即眾生奉行三分之一的十善,造三分之二的十不善業,這是瑜伽部流行的時期;四是“五濁惡世”,即眾生盡行使不善業,不行十善業,這是無上大圓滿流行的時期,隨著眾生的根機趨向下劣,煩惱增盛,故佛陀所開出的對治煩惱的法門也越趨殊勝,現在正值五濁惡世,經續中指出的最契符大眾根機的法門,在密宗,當屬無上大圓滿法,佛在《應成續》等續部中也說:“唯大圓滿法,堪可調化濁時眾生。”蓮花生大師也曾留下這樣的授記:“末法時代越黑暗,大圓滿的光輝將越耀眼。”而在顯宗中,則非淨土法門莫屬,佛在顯宗的《大集經》中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渡生死。”這兩個法門的共同特點,是信、願的自力與上師與佛陀加持的他力的圓滿結合。同時,淨土法門不但遍見於顯宗經論,在密宗中,同樣也有許多往生淨土,尤其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儀軌。在歷代密宗祖師中,臨終時仍選擇往生極樂世界也大有人在。故此,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的開篇就贊頌淨土法門說:“於是,凡一切有緣者,最勝之所求,是不住有寂之涅槃,無難而易獲此求之殊勝方便,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總括起來大致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密宗在念佛之外,尚有念咒的法門)。念佛的真正含義,是憶念佛陀,即憶念佛陀的慈悲、相好等的功德,其中最直接方便的,莫過於實相念佛,然實相念佛需有明師指點,否則不易入門。現在普遍奉行的是最後一種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即是口念佛的名號,它的特點是簡便易行,適合於所有修淨土法門的人,它的關鍵在於“真信切願”與“老實念佛”,“真信”是內心真正生起了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切願”是因為認識到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的苦難與危險與極樂世界的殊勝,而切實希望能轉生到極樂世界。只有生起了這樣的信願後,念佛才能獲得真實之利,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從古至今信願堅固,並老實念佛而獲往生的實例層出不窮,下面略舉幾例:
《龍舒淨土文》中記載:宋朝時有個僧人還俗回家,名字叫吳王夏,還俗後作了屠夫,每天殺雞鴨等度日,但在每次殺生前都說:“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連念幾聲佛。平時切肉時,念佛不斷。常教人誦經念佛。有一天,他眼睛上忽然生了一個如雞蛋大小的瘤子,他於是很惶怖,讓妻子給他造個小草庵,他晝夜念佛修忏,後來他告訴村人說:“我明天戌時走。”第二天晚上,給道友們說:“時間到了,好來念佛相助。”說完端坐,合掌念佛,忽然大聲說:“佛來了”,即逝去。
《染香集》中說:清朝時有個癡頭的道士,人很愚鈍,他的親屬亡故以後,他因愚笨而缺乏衣食,經常因艱困而睡在破房裡,後來有個陳道人收他當徒弟,令他每天掃地拾柴,晚課念佛號數百,禮拜以燒香一柱為時限。王癡頭誦佛不成音韻,每到昏沉欲睡時,陳道人就用長竿打他,並說:“看你愚昧的這個樣子,怎麼還不知道精進呢?”就這樣三年,一天王癡頭呵呵大笑,陳道人又拿竿子打他,此時王癡頭卻說:“今天你不能打我呀。”陳道人诘問為什麼?他說:“師父你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如果你能像我一樣老實念佛,早已往生西方見到佛了。”陳道人很驚奇,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第二天,王癡頭登上峭崖,面向西方合掌,站立而逝,火化後得二顆捨利。
在《西歸直指》中曾記載:清朝時有個木工叫沈承先,年齡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他堅持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法門,手不停斧頭,口不斷佛聲。臨終前,預知時至,提前三天向親友告別。在他臨終前一天,對家人說:“我明天要走了。”次日早上,沐浴更衣向西方趺坐念佛而往生。
《淨土聖賢錄》中說:民國時有個農民叫賴祥麟,嗜酒。在他六十歲左右時,兒子死了,於是他領著兒媳和孫子耕田自食。因為耕田很苦,於是他深厭人世煩苦,一直思念著離苦。後來聽了賴祥融居士講淨土法門,遂吃長齋而念佛,專志一心,求生西方。時間久了,愈念愈純熟,雖然平時終日作務,但是他卻不斷念佛,鄰居都喊他阿彌陀佛,他也隨聲應答:“阿彌陀佛。”到他七十歲時,忽然腳腫,便讓孫子向西方陳列香供,說:“西方境界太好了,你看有許多蓮花,我今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了。”孫子說:“爺爺你腳腫了,怎麼能去呢?”他說:“不是身體去,而是心去呀!”在香煙缭繞中面向西方趺坐念佛而逝。
以上事例中,雖不乏造惡愚癡之人,他們的見解看似也不多,但是他們有一個基本的特點,那就是從聽來的一點教言,抓住深信有上師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同時已從世事滄桑中,深切感受了娑婆世界的痛苦,切願離苦往生求安樂,靠著老實修行,臨終時潇灑往生。如《聽聞錄》說:“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屍羅,由戒故贊彼,其聞為圓滿。”因此,雖然聽聞的淨土教言比較少,由於能老實抓住要點去做,也必定解脫,故淨土教言也可說為“聞圓滿”、“聞解脫”。
如果我們也能像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一樣,本身也有較強的出離心,同時在聽聞了淨土法門後,能生起較為堅固的信願,老實念佛,那我們也會像這些先輩一樣,臨終安然往生西方。同時在平時守護好所受的戒律,力所能及地輔助善知識弘法,推動正信的佛學書刊的傳播,也能在為佛法的弘揚作出貢獻,積累起更深厚的往生資糧。但是應該看到的是,末法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疑惑心本來猛厲,分別心也習慣了外逸散動,他們若未能在聽聞淨土法門後,生起不變的信願,同時自身的人生經歷又未能使其產生出較強的出離心,則其念佛便不會真切,這樣泛泛悠悠地念過一段時間後,因未感受到佛法的清涼甘露,許多人就漸漸失去了耐心,於是“老實念佛”這一要求也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許多念佛多年的人,轉而去學“青海無上師”、“*輪功”等的歪門邪道,便已暴露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平時信願不堅固,念佛也不確實,能有多少把握在臨終這一緊要關頭不隨業力漂流,而提起念佛的正念呢?因此,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如果單純依靠持名念佛這一方法,排拒其余佛法對淨土法門的輔助,實際上已加大了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度,失去了他力提攜的這一優勢,使本是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卻變成了難行道。
正確的方法,是老老實實遵循佛陀所垂示的聞思修這一修學法則,聽聞、參閱經論,認真思維經論的意義,然後將思維所得的聖教意義用之於修持的實踐中,在包括淨土五經一論的大經論中,處處可見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論師對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宣揚、贊歎,每一處的宣揚、贊歎都有佛菩薩的密意,能從方方面面增強我們的信願,不可偏廢,無力閱讀的人,則應多聽聞他人關於淨土殊勝與娑婆苦難的開示。這時已能生起真信切願的人,應開始老實念佛,如果這時念佛仍不得力,則應及時反省自己在信、願、行三方面中哪一方面有欠缺,進行彌補。若信願不堅的人,則應拓寬視野,廣泛聞思、參閱各種經論,佛法時佛菩薩們智慧的結晶,學習後只能增上我們的信願、慧根,而不可能對往生西方產生障礙,比如學了因明,便具體知道佛法的殊勝之處,而不會再受各種邪說的蠱惑,也能從理論上確立極樂世界的超勝,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戒律,亦方面了知了具體的開遮持犯,減少了因破戒而導致的往生障礙,另一方面切實認識到了娑婆世界持戒、修行的難度,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俱捨,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有漏法而與無漏法的本質、特點、分類(如娑婆世界的現象、本質、成因)等等,在與極樂世界的對比之下,在理論的高度淡薄了對輪回世間的貪執,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中觀,了知了萬法的虛妄不實,更增強了往生的勇氣和信心;學了《現證莊嚴論》,詳細了知了佛菩薩的無盡悲願、功德,而生出無限向往之心,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同時在學習這些佛陀稱之為甘露妙法時,也學到了在念佛中有效地對治煩惱、使淨念相繼的方法,如俱捨中的白骨觀、中觀中的夢幻觀、空觀等等。在念佛不得力,枯燥乏味時,使用這些佛陀特別開出的對治妙方,使心念頓時清淨、淨念得以維系,從而真正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而有志於弘揚佛法,繼續慧命的佛弟子,則更應廣學經教,這樣不但避免了因所知不多而在講法中有意、無意所造下的謗法過失,而且因佛法的熏陶而容易生起真實信願,有因作法布施、法供養而積累了無上的福報,故其不但往生且品位更高。
有人提問,既然學這些經論最後的目的仍在於生起信願,老實念佛,那學與不學不是一樣嗎?其實大不一樣。以佛菩薩在經論中所開演的智慧武裝了自己的頭腦後,所生起信願的程度便遠非僅依靠自己所生起的泛泛的信願可比。又如果不學經較,不但人們的信願難以有效增上,而且一、二代後,人們便可能已不知戒律、唯識、般若為何物,佛教存在的基礎便遭到了破壞,無力面對各種疑惑、問難,佛教的命運便岌岌可危了。又有人問:聞思修是佛所制定的法則,但談玄說妙為何有為世人所譏?世人所譏的談玄說妙,是指未確立起聞為思、修打基礎的目的,僅僅為聞而聞,如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自責他早年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之類,或以經論充作談資,以抬高身價,這一類的談玄說妙因發心不正,違背了佛所確立的法則,自然被世人所譏,但以正確的發心而廣研經教,談玄說妙,則應極為倡導,如每天的皈依發誓時就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不需以談玄說妙理解佛意,又以何所思,從何起修?佛陀又何需辛勤說法(豈不也是談玄說妙!)四十九年,大迦葉等祖師為何又要數度結集起三藏,作為後人聞思修的基礎?可見,貿然否定談玄說妙的功德,不但忽視了佛所強調的聞思修的必要性,甚至在無意中作下捨法、謗法的大過,行者於此不可不慎。
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也與持名念佛一樣,都需廣泛的聞思為前導,同時,這三種方法若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則相得益彰,更能增上人們修法的信心。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儀軌,便是結合了觀想、觀像、持名(持咒),同時又有部分的實相修法。
首先解釋題目:
《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
所謂捷徑,是指修這個儀軌能使人迅速與阿彌陀佛相應,從而現世無有災禍,命終後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儀軌主要針對的是中下根弟子,中根人如理如量地按儀軌的要求觀修、念誦,念滿三十萬遍心咒以及一百萬遍“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便可獲得悉地(成就),下根人因聞思、信願尚淺,可以按儀軌的要求相似地觀修、念誦,以祈禱為主,成效也遠較一般的念誦顯著。
蓮花生大師伏藏
蓮花生大師的功德事業已廣為人知,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身、觀世音菩薩的語與阿彌陀佛的意融合為一的化身,又稱為烏金第二佛,在開創了藏地的密乘,並留下了大量的伏藏後,飛往了烏金剎土,現在該剎土度化有緣眾生。“伏藏”,是蓮花生大師等大成就者們,將與未來眾生有緣的法本埋藏在崖石、湖泊、虛空等處,尤其是在無漏的大圓滿智慧上,並在伏藏品中寫明將來被發掘的時間,發掘者的姓名、面貌等,在伏藏期間派空行母、護法神加以保護,在因緣聚合之際,有緣的掘藏大師便把伏藏品發掘出,以利益當時及後來廣大眾生。上師法王如意寶至今為止開掘出了許多個伏藏品,有些已供奉在壇城中,加持弟子相續,上師同時也埋下了不少為將來的眾生預備的伏藏品。這個儀軌是蓮花生大師專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有緣眾生所造,並加以伏藏,足見是契合我們大眾的根機。能有此緣份值遇此殊勝修法,實是幸莫大焉。
列繞朗巴大師取藏
列繞朗巴大師是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一世,是蓮師大弟子多傑登炯的身、蓮師的語、亥母的意合集的化身,新龍人,是一位傑出的在家瑜伽師,顯現非凡的證悟與神通事業,留下了二十多函的論著和修法儀軌,這個儀軌是大師觀見機緣成熟,而應蓮師的懸記發掘出的。
頂禮阿彌陀佛
凡造儀軌、論著,首先需要致皈敬,以示內道著作,同時也祈消除造儀軌的違緣,此處蓮花生大師也不例外,因儀軌以阿彌陀佛為本尊,故先頂禮阿彌陀佛。
宗喀巴大師和麥彭仁波切分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白蓮論》中開示,凡修儀軌,在修法前都應有所准備,概括二師的說法即:
一、淨地設像:選擇一個白天無人畜等吵鬧之散亂聲,夜晚無非人干擾的安靜清潔的地方,把環境灑掃干淨接著選擇一個與修法儀軌相符的本尊相,大小在五寸左右,像體莊嚴,安置於離自己有一尺到一米左右的距離的佛案上。
二、莊嚴供具:盡自己能力供養,在供養圓滿後,應誦《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關鍵以清淨心而供養。
三、入座皈依:首先選擇適宜的床、坐墊或草等舒適的座具,然後以毗盧七法而安坐。即足:全跏趺或半跏趺;眼: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非過後仰,莫太前屈,端身正念;肩:平齊而住;頭: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保持端直;舌齒唇息:齒與唇自然放松,舌抵上鄂,出入息自然,漸至微細;手:結毗盧佛定印。具足此七法而入座皈依。
四、積資淨障:以積集資糧,忏悔業障之發心與頂禮、念佛、布施、持戒等行為而欣求修法。
五、三事求加持:即滅除不敬上師等邪見,生恭敬上師等正見,遣除一切內外障礙。
六、觀想聖尊:以毗盧七法坐在佛案前,兩眼直視佛像,佛像以已開光者為最佳,心裡對佛像生起歡喜心,祈求攝持,同時默記佛的殊妙相好。應注意的是,佛像是佛身相的代表,通過觀想佛像來達到憶念佛的真實相好的目的,因此不能把佛像觀成死板的一張畫像或照片,而是蘊涵; 無窮的智慧、功德與加持的力量。時間久了,佛像可在心裡顯現出來。初學者首先可看法衣等,看時要專注,心裡必須觀得明朗,經過一段時間,閉上眼睛,看看能不能顯現出佛像來,若不行,應再觀看,直至閉目可以觀起來為止。觀月輪上種子字,也以同樣的方式,首先寫標准咒文,然後觀看觀想,繼之將字排於月輪上,也就一觀可以清楚顯現,其他本尊修法可以相同方式而修。觀想時,觀得愈明朗清晰,修法的能力就愈強大。
(此阿彌陀佛之修法,首先皈依及發心,復次進入此修法)
凡屬內道的修法,修行前都要皈依三寶,在大乘中則需發起為救度一切曾作過母親的眾生而誓願成佛的決心,故在皈依後,還應加修發菩提心的偈頌,有的儀軌有特定的皈依、發心的偈子,這個儀軌中蓮師並沒有專門列出,故采用我們通常用來念誦修行的偈子。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皈依的修法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對於內道三寶發起堅定的誓願,即誓死不捨三寶的決心。什麼叫三寶呢?即:“諸佛”、“正法”、“賢聖僧”。“諸佛”也就是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相同的已證悟圓滿智慧的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導師,他們共同具足圓滿的法報化三身;“正法”即是本師及諸佛菩薩傳下來的教法欲證法,教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證法是戒定慧三學;“賢聖”僧,指初地以上的一個或多個大乘菩薩,如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等,以及四位或四位以上的凡夫比丘所組成的僧團,這佛法的“三寶尊”,是我們的皈依處。“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即從現在起乃至證得菩提成佛之間的生生世世,都皈依諸佛正法賢聖僧,不皈依除此以外的世間鬼神、上帝、梵天、帝釋等及外道。在皈依時,應觀想一切眾生欲自己在共同皈依。
真正成就的上師,就他本身而言,便是三寶的總集代表,當然也就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正代表,因此我們應把成就的上師與阿彌陀佛觀想成無二無別,以這個觀想的甚深緣起力,將會更有效地與上師三寶與阿彌陀佛相應,獲得他們的加持。為培養我們這個善根習氣,最好在平時稱呼阿彌陀佛時加稱為“上師”二字,稱為“上師阿彌陀佛”。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在與眾生共同皈依後,接著應進一步對眾生發菩提心,即是為利眾生願成佛。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兩種,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參考五加行的講義,即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萬行所積累的資糧,盡早成佛救度眾生。
這四句應合起來念三遍,第一遍是發起,第二遍是增上,第三遍是穩固,在這基礎上,為了使這發心更堅固,再念一遍生起四無量心的偈子: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
接下來開始正行的觀修、念誦:
一切法皆空性中
般若空性時諸佛之母,諸佛無一例外均因徹證空性而成佛,我們在修淨土的過程中,初學者可將阿彌陀佛當作實有的佛祈禱,西方聖境當作實有的境界來希冀,此土的煩惱痛苦當作實有的苦痛來厭棄,這樣雖然較不容易調整自心,與上師阿彌陀佛相應,但只要堅持不懈,無疑也還是可以因阿彌陀佛的無邊悲願而得渡,而已有聞思,對空性已有認識的人,則可以結合佛所著重弘揚的般若空性進行觀修。空性怎麼修呢?有上師指點的人,可當下安住於無生的大空性中,也可在空性的基礎上,再按蓮宗截流大師所說:“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進行觀修。一般的初學者,則可以通過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過夢,而且知道夢境都是虛幻不實的,而我們現在的狀態其實也是一場夢境,因為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然是夢境,那麼周圍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體、感情,這一切的一切本來都如鏡中花、水中月,並不實在,只是我們自作多情,太當真了,結果反把自己給套進去了,再進一步觀察,夢眾的一切,在醒來後,連那虛幻的相狀也找不回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到的這些虛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覺醒的佛陀面前,也是連其相狀也不可得的,即世俗萬法為本來空性,空性中本淨,無不淨的顯現,因此寬松下心來,不用去理會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現出來了。這個方法因為借助了我們所熟知的夢,故無論是哪種根機都很容易獲得經驗,不但在修行時,我們在平時行、住、坐、臥中,都應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夢,慢慢習慣後,你會發現怒氣可控制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緣變得融洽起來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嘗到了。觀一切法空性是這個儀軌正行修法的第一步,比較重要,根據上面的引導,大家都會感到並不困難,因此應認真練習,不能馬虎,否則如果將這一句很快地念過去,不思維內容,便不會體驗到這個儀軌的殊勝性。
當修周遍慈悲心
如果證悟了徹底的空性,心中便顯現起無緣的大悲心,便會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那樣無勤、任運地度化眾生,初學者通過聞思正確地理解了空性,或通過修行獲得一定的證悟後,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麼無牽無掛、灑脫自在,這時再看那些同樣也處在空性中,但因無端的執著而在輪回的幻化網中承受著各種各樣痛苦煎熬的眾生,心中便自然會生出由衷的慈悲心,同時通過佛的教誨,知道一切眾生曾作過自己的母親,知道了他們都對自己有一份特殊的恩德,因此更希望能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把他們引導到他們本來就具有大安樂的空性中去,以回報他們的恩德。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對已證得大空性的菩薩們的悲心有一段絕妙的譬喻:父母對出生不久的孩子疼愛有加,孩子不谙世情,用手擊打父母,父母非但不生氣,還轉而加深了對孩子的愛憐,菩薩也是一樣,視眾生如嬰兒,眾生對菩薩越打罵,菩薩反更增加了對眾生的慈愛關懷。我們初學者要做到這點頗不容易,但這是我們的目標,在現階段,我們至少應做到少侵犯、少觸惱別人,時時將心比心,試著將自己與他人的位置對調一下,多想一些別人的難處,多按《入菩薩行》“忍辱品”的要求去做,每天晚上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哪些言論、哪些行為損害了他人,是否應向他人道歉,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爭取使冒犯他人的次數有明顯的減少,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慢慢培養自己的慈心、悲心,只有這樣,才能使下面的觀想、持咒達到最大的效果,真實實現“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誓願。
龍樹菩薩幾乎是後代密宗、禅宗、中觀等所有法流的祖師,以中觀莊嚴了南贍部洲,他在圓寂後也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佛陀在《楞伽經》中也曾專門作了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弘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如是空性悲心中 萬物皆成極樂剎
前面修練了空性,增強了修行的信心,減少了觀想的難度,去除了浮躁不安的心理,又在空性中現起了慈悲之心,發起了真實救度眾生的心念,在這種祥和、慈愛的心態中,在將周圍的事物觀想為清淨、美妙的極樂聖境(具體可參照《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論中的描述,此不贅述)。對空性有所認識,對極樂聖境比較了解的人,可在一剎那中,在心裡幻想出一個具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寶珠嚴飾的極樂剎土,若空性尚未修到位的初學者,可先靜下心來,消除對外界的執著,再按經中所示幻觀出一個小的極樂剎土,再將其慢慢擴大,最後極樂剎土充遍了所有十方世界。觀想的目的,一是加深對極樂世界的感性認識,增加信願的熏染習氣;二是為下面如理持咒作好准備。因為在這種清淨的觀想中持咒,容易與佛相應,獲得佛殊勝的加持。
有人會問,我們娑婆世界這麼穢濁不堪,把它觀想成如此清淨的極樂剎土怎麼應理呢?其實這並不矛盾,觀想清淨的極樂剎土一方面是為往生作准備,因為觀想佛相與聖境可以積累起許多福報,尤其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其無邊悲願與福報所感得的一個清淨剎土,是最理想的修行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把一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都觀想成極樂剎土,可以極大地增強修行人對極樂淨土的歡喜心與往生的習氣,同時減少對娑婆世界各種無意義瑣事的沾染與執著習氣。另外,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上師阿彌陀佛看來,阿彌陀佛即是我們自己的究竟本性,娑婆世界的本質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關於這一點,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及《定解寶燈論》對第六問題的論述中有詳細的介紹,又比如傳燈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中說:“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又雲:“西方極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可見這樣的觀想不但不矛盾,更有其必要。
蓮月墊上自心捨(ZA:) 由彼發光成二利
在殊勝美妙的極樂世界中央,有一個由潔白的八葉(或十二葉)花瓣、紅色的花蕊所組成的蓮花座,蓮花座上鋪墊著一輪皎潔明亮的滿月,月亮上方,有一紅色的種子字(ZA:)字,閃閃發光,作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的二利。
捨字是阿彌陀佛的種子字,代表了阿彌陀佛五種功德中意的智慧,阿彌陀佛從其心間的捨字發光,而變現出了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師等報化身,實則他們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種子字是諸佛精華中的精華,恆時不斷地在作上供下施的事業,具體的功德、功用可聞思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這個捨字,同時也是我們的自心,因為我們自心的本性與上師阿彌陀佛的自心無二無別,因為心無形相的捨字這一方便來代表。
其變自成出有壞 阿彌陀佛身紅色
代表我們自心的捨字在一剎那間變成了通身紅色的出有壞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庸常不淨的身體在一剎那間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的相好身,端坐在白蓮月墊上。如果平時常對金剛薩埵佛尊、觀世音菩薩等本尊作祈禱,這時便可將平時所熟習的本尊在剎那間變化成上師阿彌陀佛。上師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光芒,又在“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在顯宗中,上師阿彌陀佛顯現金色相好身,在密宗中,因上師阿彌陀佛位於西方,故在五方佛中顯現為紅色相好身,就像東方的藥師佛常示現為藍色一樣。出有壞是梵語“薄伽梵”的意譯,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輪回和小乘灰身滅智的涅槃二邊,達到真正的實相;“有”是擁有、具有,即佛擁有超然卓立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的功德;“壞”是摧壞、摧毀,即佛已摧毀了一切的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和四魔(煩惱魔、蘊魔、天子魔、死魔)。而阿彌陀佛在這無上的功德之外,又特為十方眾生開出了簡便易行的往生法門,使無數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提早免除三塗八難之苦,在極樂世界親受諸佛菩薩的教誨,精進修行,即身成就,故我們更應感恩、皈敬。
《高僧傳》中說:唐朝法照大師,在衡州雲峰寺時,勤修不懈,親蒙文殊菩薩以威神攝入五台聖境。大師親禮文殊菩薩,並問:“佛法浩瀚,修何法門,最為其要?”菩薩說:“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令無休息。”問:“雲何念?”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並伸出金色手臂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速證菩提。”大師歡喜作禮而退。於是笃志念佛,誓生淨土。忽然一次見到一個梵僧佛陀波利說:“汝畢已就,後三年華開矣。”三年後,大師給大眾說:“吾行矣。”端坐而逝。
一面二臂定印上,持著充滿甘露缽
兩足不變跏趺坐,三種法衣美妙身
圓滿一切相隨好,圓覺五身勝本性
這是阿彌陀佛的形相,我們可以借助於佛案上的佛像進行觀想。佛的形相,同時代表著佛陀的功德國,阿彌陀佛是一面二臂,觀世音菩薩有時就可觀為一面四臂,或千手千眼等等。“一面”代表了阿彌陀佛遠離戲論的法身功德;“二臂”代表了佛方便與智慧的功德;“定印”代表了方便與智慧融為一體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甘露缽”代表了能滿足一切眾生的甘露一般的深廣教法。“兩足不變跏趺坐”代表阿彌陀佛不變動地安住於輪回捏 無二的平等性。“三種法衣”是祖衣、七衣、五衣,作為阿彌陀佛美妙身相的莊嚴。觀想力較好的人,這時還可觀想在上師阿彌陀佛座下,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無量聖眾圍繞聽法。
觀佛像的方法前面已提到,在觀阿彌陀佛佛像時,應把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與其功德結合起來,觀想出一個栩栩如生、親切而又慈悲的阿彌陀佛來,這樣才會容易感受佛陀的加持。
“圓覺五身勝本性”便是佛陀的功德。“圓覺”是指佛已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五身勝本性”是十方諸佛都具有的法身、報身、化身、菩提身、不變金剛身這殊勝的本性。
在西藏的大德喬麥仁波切,一生通達大乘密乘的經續論典,並造了廣為傳誦的《極樂願詞》,勸有緣眾生往生極樂。雖然大師顯密內義全已了然於胸,但是在顯現上,專志往生淨土,在他臨終時,以大神通智慧,偕著自己的母親、侍者及自家的犏牛和狗等牲畜,不捨肉身直接飛往極樂世界。
現而無有自性者
以上極樂剎土、蓮花、月輪、種子字、阿彌陀佛都是從空性中自然顯現的,沒有任何質礙,因此是“現而無有自性”,即有無窮的顯現,但沒有一絲實質的障礙,歷史上蓮花生大師示現的就是這種現而無有自性的光蘊虹身。初學者可以按前面介紹的夢境進行觀想。
心間月上紅捨(ZA:)字 根本咒文右圍繞
在阿彌陀佛的心間,有一個大小如芥子般的扁平、潔白的小月輪,在小月輪上有一個微細的紅色(ZA:)字,捨字周圍
有右向(順時針)排列的阿彌陀佛根本心咒咒文,所有的咒文都是豎立的,嗡字在捨字的前方,這個儀軌中的咒輪,是靜止不動的。
把月輪、種子字與根本咒輪觀想得很微細,目的是有效地幫助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想得越細,攝心的效果就越好。
由其發光諸善逝 如同所修迎請入
乍、吽、瓦m、火
觀想咒輪發出紅色的光,光芒照射著十方諸佛菩薩,把他們從各自的剎土中迎請來,一剎那間他們都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就像空中的雨滴紛紛落入在了大海中一樣,融入了剛才我們觀想的上師阿彌陀佛之中,並同時念乍、吽、瓦m、火這個迎請咒,這個咒語大致可理解為迎請、融入、變成無二、融為一體。
咒文發光作二利 色現清淨無量光
聲響清淨心咒音 意聚清淨五智慧
諸佛都總集到上師阿彌陀佛之中後,皺輪放射出萬仗的光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以積累自己的往生資糧,接著又從三個方面進一步觀想,即:一、觀想一切色,能見的山河屋捨等器世界為極樂淨土,一切能見的人、畜等眾生為上師阿彌陀佛的身體;二、觀想一切能聽到的風聲、雨聲、水聲等及人、畜的聲音等,全部變成心咒的清淨音聲;三、觀想眾生的心,即第六意識全部變成清淨佛陀的五種智慧。上根者可直接安住於這種境界修行,這是較為了義的修行,而中下根者,一直以這種方法練習後,也有很大的必要,即是增上對極樂世界的熏染習氣,因為在臨終時,前五根已逐漸失去功用,這時最為關鍵的便是生前所積累起來的信願的習氣,有了平時日積月累的熏染,這時便會依此慣性自然憶念起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而蒙獲阿彌陀佛的垂憐接引就像一個在水中掙扎的人,被人抓住頭發後,不由自主地被拖出水面救到岸上一樣。
《高僧傳》中記載:唐朝少康大師,從小出家,通達經論,善護毗尼,大師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時,每逢齋日,善信畢集,便升高座高聲念佛,大眾也跟著一起念佛,此時大多數人都可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其口中出,十聲十佛,猶如貫珠。大師說:“你們能夠見到佛的,必得往生。”大眾都很欣慰。當然也有不見佛的,自愧業重,便更加精勤。一天,大師忽然給大眾說:“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於是放異光數道而逝。
大樂之中念心咒
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捨
這裡所講的大樂,並不是一般世俗的快樂,而是我們的心安住在空性光明無別的定解中,證悟了實相,在實相中,一切色現、聲響、意聚都是佛的身語意,而其三門的本性又不是實有的,為本來清淨與平等無二的勝義谛本性,這樣就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因素,沒有任何痛苦,故叫大樂。在這大樂境界中念誦“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捨”。
不論顯宗密宗的淨土修行者,都應具有猛厲的信心。對上師阿彌陀佛生起真實信心時,會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為什麼要具足信心呢?在《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尤其對於依靠他力淨土法門與大圓滿法門來說,信心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澫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動,雨打不濕,如同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依教證可知,能夠往生與不能往生,全憑信心與願力的有與無。因此凡欲往生者,對上師阿彌陀佛及殊勝的法要生起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同樣,《無量光佛淨土功德莊嚴經》中宣說了往生淨土四大因,即憶念阿彌陀佛;積累善根;發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樂。麥彭仁波切在中引述了這四大因,並又引用佛經強調:“總之,對佛起信(信)及對淨土生起往生之意樂(願),此二極為重要。若具此二者,則能往生淨土。”
對於初學者來說,最能幫助信願增長的方便是無常觀,無常觀是佛所開示的對治對世間貪著的最直接的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增強修行人往生的信願,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巴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等對無常觀都有極為剀切的開示,近代的印光大師時時提倡學人以無常觀相警醒,不忘求生西方之念,如雲:“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並在室中,掛一大大的“死”字,以為自警,亦為後人效范。
四大假合的肉身無有任何堅固的實質,於何時何地無常大鬼到來沒有誰能把握,我們的壽命自有生以來根本就無有增長,時時刻刻在減少之中,猶如流水一樣,剎那不停,一年中十二月,一月中三十天,一天中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鐘,分分秒秒從不停息,我們就像屠宰場中的牛羊,步步逼近死亡。如《無常經》中說:死亡來時,無論是空中、海中、山中一切所處都不能避,初劫、中劫、末劫一切時中無有機會不死,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身體,豐富的財寶,無礙的神通、辯才,高效的藥力,靈驗的神咒,都不能抵御死亡。命將終時,哪怕長壽佛灌頂、藥師佛送藥,都無濟於事。
人們在死期到來之時,只能空手離開人間,大家都去過屍陀林,見到過一具赤裸裸的屍體擺在屍陀林的大石台上,令人望而生畏,昔日的權威、美貌、強健、富足此時都已不起任何作用,一群禿鹫圍食之下,二三分鐘後便已成一具白色骨架。
由於人的本能有強烈生存的欲望,故對死亡有極大的恐怖心理,而且死亡後無有伴侶,只有自己獨自一人漂泊於中陰界,所能依靠的,只有佛陀的正法。因此應遵循噶舉大德噶m巴的教導:“現在就應該去畏懼死亡,死期來臨時就不會感到恐懼。”發起今日必死的心,不去作今世無意義的事業,就像一個人有很多怨敵,須時時防備,以防突然遭害。佛陀曾說:“諸比丘人壽短促,不久便至來世,故當作善,當行梵行。”又說:“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日一夜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日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頓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吞下四五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此等稱為住於放逸比丘,遲緩的修習為漏盡而念死。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一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呼吸或出入息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此等稱為住於不放逸比丘,敏捷的修習為漏盡而念死。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大自然帶給了人類取之不盡的物質條件,而又無時無刻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巨浪所到之處,推倒房屋,淹沒莊稼,卷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而我們弱小的生命在面對強大的自然災害時,表現出來的只有驚恐和無助。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死於自然災害的兒童就約有三萬人,有的人認為死亡是老年人的事,我年紀還輕,但黃泉路上無老少,古德不是已教誡我們“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了嗎?
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剎那之間將整個唐山市變為一片廢墟,無有一所房屋幸免,時間大約在凌晨四點鐘睡夢中的男女老幼共計二十萬人死於災難中,這正如怙主龍樹菩薩所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被風吹,呼氣吸氣沉睡中,能得覺醒極稀奇。”
近期台灣省以台中為中心發生大地震,震級為7.3級,死亡2000多人,余震6000多次,無家可歸的有幾萬人,整個台灣省人民不敢居住在家中,只能在露天中住宿。
從以上外在的因緣中,顯然可見死緣眾多死時無定,再看一下我們的身體,《法句經》中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我們貪執的色身本是眾苦來源,同時其本身又極其危脆,外不能抵御寒熱、擊打,一點點的傷害也會導致死亡,如同水泡,微風拂過隨即消失,內不能抵御四大不調而引生的疾病死緣,哪怕輕微的病因也會死去,還有人與非人、魔鬼的損害,猛獸的吞噬,火災、風災、水災、地震、饑荒、瘟疫等等災難的圍繞,有時為了生活而奔波時,生緣卻變成死緣。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人住死緣內,如風中之燈。”就是說人的壽命無常如同曠野中的一盞燈,四面八方吹來的風都會使其熄滅,所以說死緣眾多,活緣極少。清朝的朗然尼師,幼小時見嫂嫂產難之苦,發誓不嫁,後出家淨他庵,專修淨土,閒時忙時從不間斷,七十一歲時,告訴她的徒弟說:“我在三個月中三次夢見寶池,自己跏趺坐在蓮花中,往生肯定有緣份。”說後無病坐逝。這就是真實畏懼死無常,而放下一切,求得往生的最好例子。
不但在這一期生命的盡頭,有一個大無常正等著我們,就是在這一期生命中,我們也無時不感受著各種無常的變化。《佛說無常經》說:“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此經中還說:“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如,乖離亦如是。”說明一切法因緣所生,緣滅則法滅,都是暫時性的,即使妻兒也如同旅店中的客人,有緣則合無緣則離。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時節遷移四季交替,由於無常本性,有誰能留得百花爭艷的季節不變呢?一年中春夏秋冬交替變遷,也是在顯現無常的真義,春天來時溫暖的陽光灑向大地,此時冰雪融化,樹上枝條抽出新芽,土地上鑽出嫩嫩的小草,細雨綿綿滋潤著大地,祥和的春風拂面時讓人心曠神怡,整個大地洋溢著勃勃生機,夏天到時,草地上一片青翠,到處開滿絢麗多彩的鮮花,小蜜蜂在花叢中上下飛舞,河中的小魚悠游自在,小鳥在茂密的樹林中歡快地歌唱,優美的大自然風光如同天界的樂園。當秋季來臨時,一片片樹葉隨秋風飄落,百花叢已失去了夏日的絢麗,漸次凋謝,清晨一層濃霜覆蓋大地,秋風吹起,讓人感到陣陣寒意,夕陽下的原野已是一片淒涼影象。冬季時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如同刀割,手指被凍得粗腫疼痛,河面上結起了厚厚的冰層,大地被凍得堅硬如石,皚皚白雪鋪滿山川,空中的太陽已失去昔日的炎勢,枯草在寒風中搖擺,往昔勃勃生機已不復存在,夏日裡百花爭艷的絢麗場面已成為回憶,如是春夏秋冬因時節不同而轉變更替,前後不同的顯現都是無常的本性。
一切積聚終將散盡,許多人上半生受用圓滿,下半生一切財產受用耗盡饑餓而死,就像在1997年發生的大股災,股價突然下跌,使昨天還是腰纏百萬的大富翁,今日已成了負債累累的窮漢,由於無法償還,被迫跳樓自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帕蕩巴大師以前教誡當熱地區的人們時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切莫惡語爭吵當熱瓦。”現在共居一處的師徒、父子夫妻、道友等和睦相處,但最終無有方法不分離,如果死亡無常到來則馬上分手,所以與任何人相處都應當以慈悲心相待,結下善緣,成為自己修習佛法的增上緣,不傷惱別人,這也是作為修行者應當重視的修法。
同樣親怨也是無常的,我們無始以來所結怨親無量,尤其是現在,人們都以自我為中心,在與親朋好友親密交往的過程中,難免互有抵觸,於是怨氣逐漸郁積,導致不少親友最後都冷冷地分手,甚至反目為仇,而怨敵有時卻又莫名其妙地會變成親人。從前阿羅漢嘎達亞那(迦旃延)尊者去化緣時,看到一施主懷抱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魚肉,還用石頭驅趕正在咬魚骨頭的一條母狗。尊者以神通觀察,發現那魚正是施主父親的轉世,母狗是他母親的轉世,懷中的孩子是他前世殺害自己的仇敵轉世償還宿債,於是尊者感歎道:“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
世間人們追求安樂而厭棄痛苦,但苦樂往往不隨人們的意志而轉變,有的人上半生貧苦而下半生時來運轉,生活安樂;也有以上半生安樂度日,下半生窮困潦倒。有的人追求快樂卻偏偏運遭華蓋,飽受滄桑,也有在受苦時反獲得意外的收獲,而獲得快樂。
有的人上半生殺生無量而下半生修法忏悔而往生淨土;有的人上半生精進修法而下半生放逸傲慢,臨終無法得到佛法利益,有的修行者內心中稍微有一點修法功德,受到贊歎,心生傲慢,逐漸的修法功德消失迨盡。故米拉日巴大師教導修行人應遠離塵囂,矢志不移:“無人山谷巖洞中,恆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為三世佛,強烈堅信永不離。”
從以上列舉的方方面面看來,世間上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長久,故佛在《雜阿含經》中說:我以一切行是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受悉是苦。人們在這無常中終日追求的五欲享受,哪裡會有真正的快樂,只有像喝鹽水止渴的人,會越喝越渴壽命的短暫,如閃電飛瀑,轉眼將是來世。反觀我們卻被太多的世事纏繞身心,浪費了寶貴時間,這樣活上一百年,時間也還是都被虛度浪費,因此應該生慚愧心,下決心一定從此時此地起努力修行。
噶舉派一位大德曾說過:“如果死無常沒有在自己內心生起來,就是:‘密集’大法也未為深,內心生起死無常時,哪怕三句皈依也是很深的。”我們希求即生解脫,證悟無上光明大圓滿或往生清淨剎土,但若貪著世間,一切修法都將只成為形象,就像一個木頭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沒有實質。佛陀曾說:“我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真正的修法人不會對自己不負責任,不會將生死大事當作兒戲,而且發真實的信願,一心一意祈禱怙主上師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這便是修習無上大法,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索甲仁波切一斷對無常的開示發人深省:“你真正了解和體悟無常的真義嗎?你已經將無常與每一個念頭呼吸與動作相結合,因而改變你的生活了嗎?請你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是否每一刻都記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個人、每一樣東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因此時時刻刻都能夠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對於死亡和無常的認識,是否已經迫切道每一秒鐘都在追求開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就算真正了解無常的真理了。”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一再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同時,再再告誡我們不能造下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大障礙:五無間罪和誹謗正法。對於已入密乘的人,還要加上不能破根本三昧耶。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輪僧,後二種在佛去世後便已不可能造下,第三種因後楊示現為阿羅漢的極為稀有,故也很難造下,前二種在一般有良知的人也不可能去造最應引起我們警惕的是誹謗正法和破三昧耶。關於誹謗正法及其過失,佛在《地藏十輪經》第三品“無依行品”中有一段極為明確的開示:“復次善男子,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谄曲愚癡,懷聰明慢,於三寶所無淳淨心,不見不畏後世苦果。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緣覺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在第四品“有依行品”中佛重又強調說:“善男子,如來無有所說名字,言說音聲,空無果者,無不皆為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毀謗如來所說正法,壞諸有情正法眼罪,過諸無間、似無間等無量重罪,若有於我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習行大無利行,亦令一切有情習行大無利行。”
《遍攝一切研磨經》說:“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從教證而知,謗法的罪相非常地細微,只要論及法義時,語言未經觀察,便容易造下謗法罪。《三摩地王經》中說:“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殺盡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殺一阿羅漢即墮無間地獄受苦無量,何況殺無數羅漢之罪?而謗法之罪比這還更重要。佛法是佛陀及諸大聖者為我們各種根機的弟子所開示的聖教,無一不是甘露、醍醐,我們在學佛之初作三皈依時,皈依法寶便包含了從小乘、大乘顯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沒有將任何一種佛法排拒在外,《四十二章經》記載了佛曾說過的這麼一句話:“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悅,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又有“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以上經文為極清楚明了,大家應再三研讀,牢記於心,若有師心自用,以狹隘的情見妄測、評說聖教時,即應立即警醒。或有人想:雖然從上面的佛經教證衡量,我以前所說的一些言論已屬謗法,但當時不知謗法之過,不知者不得罪,該不會有大罪吧?但佛經中指出謗法之罪時並無有此不知者不得罪的開許處,故凡已造謗法罪的人,必須毫無隱瞞,誠心發露忏悔,以此忏悔力,再加以猛厲信願,或可尚因彌陀悲願而獲救度,否則只有親墮無間地獄,消除此業,別無他途。
儀軌的正行到此結束,下面是後行發願回向:
願我迅速以此善 成就無量壽佛尊
一切眾生盡無余 悉臻彼等之勝位
這是回向偈(儀軌下面有“其後回向發心願”,但無專門的回向偈,故此處從別的儀軌中引用了這一回向偈),即願以此善根,能迅速成就無量壽佛的功德,同時令一切眾生,都獲得同樣的果位。這裡的發願修成無量壽佛,同時已包含了發願在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於回向,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言回向發願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又說:“心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猶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同時此處也可加念各類淨土回向文,以及《普賢行願品》、《入菩薩行論回向品》等回向文,龍樹菩薩曾說在沒有時間的情況下,可誦《普賢行願品》中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二頌,同樣可以得到大乘的回向功德。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勝利道歌》在最後也勸人回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此善根願諸眾,解脫輪回深淵境,有緣弟子令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淨土學人的回向,就是把一切積資忏罪的資糧全部存入極樂世界的銀行,到自己臨命終時,悉皆取出,以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否則,若不回向,則在生起猛厲嗔恚、邪見等煩惱時,就極易燒毀自己的善根,所以應發願供養、回向自己的一切善根,願無邊有情得以快速往生,故請佛陀無相銀行幫我保存,不會怕誰偷了去,不怕煩惱燒毀,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故此,做完善業後馬上回向,何樂而不為呢?!同時,在作完其余善行之後,也應像印光大師所開示的那樣:“無論誦何經,持何咒,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宗之宗旨。”
從此以下儀軌中的小字,修法時不用念誦。
一十一字根本咒,三十萬遍得悉地。
《大威德續》中說:“或是愚笨堅信者,彼修所得諸成就。”又說:“堅定信心而修持,設若虛空成無有,然咒悉地無不成,世間諸天與仙人,所說明咒亦不欺,況說遠離欲貪者,所說密咒之行持,過去未欺當不欺。”即只要以堅定的信心念誦密咒,必定可獲得悉地,即使是只具世間禅定的天人、仙人,他們所說的明咒也可產生實際作用,則更何況是佛的咒語呢?如果已具足信心,即使未能完全按儀軌如理修持,只要念滿心咒三十萬遍,就一定可得成就,往生極樂世界(法王從嚴要求,讓我們增念一百萬遍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在這個儀軌後面有兩個印作為證明。 一個是法王的上師永單加措及吐單曲配的印,這是很有加持的。下面那個印是法王自己的印。通過蓋這兩個印,主要是引證:如果任何人修這個法,遠離五逆與謗法罪,專心以三門念誦心咒三十萬遍,此人一定往生極樂,擔保人就是法王與傳承上師。
關於修行淨土的驗相,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中總結說:“總之,首先了知往生功德和能夠往生之理後,日夜不斷,勵力勤修,一切善根皆為往生淨土而回向。若如是行持,則上等者,於今世能親見啊彌陀佛,並得授記往生彼剎之相;中等者,獲得證相試加持;下等者亦於夢中能見淨土和啊彌陀佛,此即往生之善根習氣故,如是細微之意樂習氣能作往生之因,是因佛陀之誓力故。”
在《淨土教言》中麥彭仁波切接著又論述即使未生起此類明顯證相,也可因為堅定的信願往生,並解釋了其中的原因:“若雖未得如是明顯之相,但由於今生發猛厲之信心與意樂者亦可往生,甚至於臨終之時,使聞佛號,並對此起信願者,亦能往生,因臨死之際,所緣諸心識,皆具強力,並依啊彌陀佛之殊勝誓願力故。在中陰之時,若能意念佛號者,亦能作立即往生彼剎之因,因於中陰之時,其容易轉變,並佛陀之誓願極具強力故。是故無論於今生、或臨終、或中陰時,皆當修行此要,乃極為重要也。”
《佛祖統紀》中講:唐朝的善導大師,精勤禮念,每入室常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然寒冬臘月冰凍的天氣,亦須流其口出,十至百千,光亦如之,人皆能見。大師若出室,則演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為利生事,雖然成就極勝,但三十余年未嘗睡眠。除了沐浴外,從不脫衣,護持戒品絲毫不犯。絕意名利,離諸戲笑,每到自己獨行之時,不與人共行,恐談世事,妨修道正業。臨終時登上寺前榴樹,向西方祝願而說:“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於是端身站立而化。`
佛現攝於無緣中 其後回向發心願
觀想上師啊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悉皆化為光明,最後一切都容入無緣的大智慧空性中,其後在此境界中回向發心願。上根人可以安住於這種境界中,無緣回向,中、下根人則可以按上面的回向偈誠心回向。
消除現世非死亡 來世極樂深捷徑
這是這個儀軌的不共同利益,通過修練上師啊彌陀佛修法,就能夠消除一切世間的恆禍,如地、水、火、風四大的災難及車、船、飛機等失事的災難以及刀、兵、饑馑等突然死亡的災難,直到來世自己往生極樂,獲得無量壽,得一切自在,得一切佛庇護,根本遣除一切違緣,所以這真是甚深快捷的成就門徑。
據《佛祖統紀》記載:宋朝時有位慈雲大師,最初時他學習戒律,繼之研究天台教觀,勤苦自勵。後往寶雲寺行般舟三昧,積勞嘔血,兩腳的皮都裂開了,然而他卻以死自誓。夜裡夢見觀音菩薩手指其口,牽引出很多蟲,並灌以甘露,頓覺身心清涼,病患頓失,慧辯無礙,於是發誓往生西方。臨終前,略示生病,不求醫藥,仍為大眾講說法要,以一住香的時間禮佛,請佛證明往生極樂,至晚上坐脫。
是故具緣當修持
這裡面的具緣,是指所有對淨土法門能產生信願的人,因為本儀軌適合在修行人中占絕大多數的中、下根人,同時也有適合上根者的修法,針對末法眾生分別心強,疑惑重的特點,通過引導,將分別妄念轉為寂止,將疑惑轉為信心,達到萬修萬人去的目的。
在二百年前,大成就者菩薩金剛就曾按“五圓滿”預言,在“單金”神山與“啊拉達則”神山中間的“喇榮”溝,將有位蓮師化身的大成就者明為“晉美”,給四眾眷屬傳授佛法,他的事業將充遍世界個個角落,凡與這位大成就者結緣的人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在法王因這個授記,出現於世,這是諸佛菩薩的慈悲與眾生福報聚合的結果,是末法時代中一個稀有的奇跡。正如菩提金剛大師所授記的,上師法王如意寶弘法的最大心願便是使所有結緣的眾生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學院裡,每天的講法結束後,念誦《普賢行原品》回向時,法王要求最後將所有功德都回向到使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每年今秋,學院裡都要舉行極樂大法會,在法會上,法王進行阿彌陀佛的灌頂,講說淨土的經論,與大眾一起按《極樂捷徑》的儀軌修持,並同時派活佛、堪布在藏區各地舉行極樂大法會,勸導所有的信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已舉行過的大法會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一次是在喇榮溝山腳下的大草壩上參加者累計達40萬人,一次在新龍,累計達到目的50萬人,一次在康定,累計達到一個新的水平60萬人,每次都雲集了從西藏、青海趕來的喇嘛、牧民、農民,他們所發願念誦的啊彌陀佛心咒多達數萬億,並在法會中,經法王開導、勸說,化解了許多民間的宿怨新仇。法王在去海外弘法時,所到之處也都傳授了這個儀軌,並勸所有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並且在一次講法中,法王對藏族的居士說:“你們一生中所造的惡業不少,今生更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苦難,凡與我結過緣的人,因信願不足或業障過重,今生未能如願往生,無論下一世你們轉生到哪一道中,我都將化身到你們身邊,度化你們直到你們往生極樂世界為止。”當時,藏族居士們感動的淚水直流,久久難以平靜。
沙瑪耶!
沙瑪耶表示此儀軌是密法,但法王如意寶已特殊開許無論是否得過灌頂與傳乘的人,都可按此儀軌修持。
能仁王土單加措抄於列繞朗巴之伏藏原文也。
能仁王土單加措即第十三世DL喇嘛,他當時請列繞朗巴大師到拉薩遣除違緣。
吉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