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帕格尼尼、彌爾頓三人被稱為世界傑出的三大怪才。怪就怪在這三人都是殘疾者:貝多芬是聞名全球的音樂家,是個聾子;帕格尼尼是聞名全球的小提琴師,是個啞巴;彌爾頓是英國詩人,是個瞎子。他們三位的一生同屬不幸,耳聾、口啞、眼瞎是多麼的痛苦啊!命運欺侮了他們。然而他們最終都成為不朽的巨人,驚世的天才。
聾子貝多芬、啞子帕格尼尼、瞎子彌爾頓這“三怪才”之所以能成才、成功,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有一個共同的秘決,那就是奮斗。唯有奮斗。唯有奮斗才能事業有成。不僅“三怪才”的成功是如此,古今中外,行行業業,千千萬萬個成功者也不例外。
志高志遠誠可貴,踏實奮斗價更高。無論是斗天,還是斗地;無論是抗敵,還是抗災;無論是創業,還是創先;無論是脫貧,還是致富;無論是奪冠,還是達標,唯靠奮斗方能成。
不服命運安排的貝多芬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最著名的是貝多芬。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因為他是人類同厄運進行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典范。
命運有時是很會捉弄人的,它讓人不寒而栗,它無常,它冷酷,它神出鬼沒,它沒有任何的同情心,它蠻不講理。
正當貝多芬帶著維也納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贊揚“不久將揚名世界”,躊躇滿志地想去掀開音樂史上新的一頁的時候,命運之神,開始同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音樂家開起了玩笑。命運之神,當然知道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聲音分不開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聲音都拉開距離。
命運之神,開始用無休無止的“嗡嗡”聲來徹底攪亂貝多芬的聽覺神經。敏感的貝多芬已預感到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即將來到自己的身邊。他整個年輕的心靈中被恐懼、痛苦、憂傷和憤怒所充滿。他來到無人的曠野中,對著上蒼,對著萬古不語的茫茫星空,撕扯著自己的頭發,悲憤地吶喊,請求上帝垂憐於自己,憤怒地詛咒,詛咒命運之神的不公。他沒有勇氣在人們面前承認自己將是聾子,沒有勇氣接受朋友們的安慰與同情,更沒有勇氣面對仇敵們的譏諷與嘲弄。他離開了城市,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各種各樣的聚會,也離開了本已和自己結下不解之緣的音樂,一個人忍受著內心的巨大痛苦,來到了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小村莊。在這裡,他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無奈,越來越悲觀厭世。最後貝多芬想到了死。
這是1802年10月的一天,秋風蕭瑟,草木凋零。貝多芬來到這個叫海利根的小村莊已經足有半年了。半年時間裡,為音樂而生的貝多芬竟然沒有和音樂發生過任何關系,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他拿起筆,想留下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的文字。在死之前,他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精神上的痛苦,自己在生與死之間進行的苦苦掙扎告訴世人。
“哦,你們把我當作或把我說成是心懷怨恨、瘋狂或憤世嫉俗的人,你們真是誤解我了!你們怎能知道在那些現象之下的隱秘原因。從孩提時,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對善良的意願懷有一種多情和善感。我總是准備去完成一番偉大的壯舉。但是現在我已陷入絕望的境況中,那是由於無知的醫生使我病情加劇,年復一年,他們騙我空存好轉的希望,最後讓我面對著的是一種不可醫治的絕症。我生就一種火一般熱情的氣質,甚至熱衷於社交活動,可我卻過早地被迫同人隔絕,過著孑然一身,孤孤單單的日子。有時候,我也萌發過戰勝這一切的念頭,但是,它總是被令我感到雙重悲慘的殘廢的聽覺頂了回來。我可不能對人家說:‘你們大聲講吧,放開嗓子叫吧,因為我是聾子!’啊,我怎能讓人知道我的聽覺出了毛病呢?聽覺於我本應比別人更為完善的,先前我的聽覺在音樂界也的確是個佼佼者啊。我可不能這樣對人家說喲。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這是它引導我走向孤獨,不可能有朋友跟我重修舊好,沒有相互傾吐衷腸的長談,沒有思想上的交流,社會不再需要我了。我真像一個亡命者在這裡苦熬著歲月。當我走近一群人,一陣戰栗便布滿了我全身,因為我唯恐別人發覺我是個聾子。”
“因此我最近在鄉下住了半年。我的高明醫生勸我盡量保護我的聽覺,這正合我現在的心意。不過有時候當我懷著一種要求社交的沖動,我就無法克制自己了。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陣陣笛聲而我一無所聞,或者,當他聽見牧童在歌唱我卻聽不見時,這是一種何等忍氣吞聲的事啊。這樣一類經歷幾乎使我陷入了絕望的境地:無需再猶豫了,我已經到了結束我的生命的邊緣。”
然而,貝多芬畢竟是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懷,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強的性格,他有蔑視一切的勇氣,他有他的偉大的使命。多少次痛苦的思索後,他終於醒悟:“假如我什麼都沒有創作就離開這世界,這是不可想象的。……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運搏斗,它不會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決定向命運挑戰。他受傷的心靈在慢慢痊愈,外來的災難開始轉變成貝多芬內在的一種力量。耳朵聾了,但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類精神上最崇高的聲音。聽不到聲音了,但貝多芬的音樂思想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深刻。在貝多芬以後的音樂創作中,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是一種嶄新而堅定的手法,深切而純潔的景象。
1803年,貝多芬繼他的《英雄變奏曲》之後,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無異於貝多芬的一部自傳,它向世人宣告:不服從命運安排的英雄,在同命運的抗爭中,戰勝了命運。
1807年,貝多芬創作完成《命運交響曲》。這部又叫《勝利交響曲》的作品,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同厄運進行頑強搏斗,終於獲得勝利的歷程。凶惡的命運之神在敲門,但不要害怕,更不要屈服,昂起頭,挺起胸,握緊拳頭,搏擊,搏擊,再搏擊,勝利屬於堅強不屈的人們。聽啊,聽那勝利的歡呼之聲!終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貝多芬用他的作品這樣告誡我們。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這是一部同《命運交響曲》一樣對後世產生至深至遠影響的作品。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觀眾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兩耳早已全聾的貝多芬當然不可能聽到這掌聲,好心的獨唱演員們提醒他看到了這激動人心的熱烈場面。
其實,貝多芬是不用提醒的。因為貝多芬雖然失去了雙耳的聽覺,但卻獲得了一副更為敏感而堅強的“心耳”,就是用這“心耳”,貝多芬去傾聽世界的聲音,去同人類進行摯誠而美好的交流。
貝多芬的聽力雖然過早地衰竭,最後歸於虛無,但他創作的脍炙人口的大量音樂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現出來的同命運做斗爭的勇氣、意志和力量,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衰竭,它們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