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月25日電 39歲的維吾爾族漢子阿裡木並不覺得自己是“草根英雄”。
1月13日,他登上新華社“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網絡人物頒獎台。領獎前一天,他卻私下問與他頗為相熟的記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個地方,自己烤烤肉串。幾天沒擺攤,手癢了……”
整整8年,在貴州省畢節市,阿裡木烤羊肉串賺錢為生,同時還用賣烤肉串攢下的10多萬元,資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他的故事,使無數網民為之動容,譽之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平凡如此,卻又不平凡如此,阿裡木其人其事,緣何打動人心?
網絡投票高居榜首——是什麼讓眾多網民“力挺”這位新疆漢子?
“阿裡木是個並不富裕的小商販,但財富有價,愛心無價。並不富裕的阿裡木用一顆赤誠之心,支撐起最樸實也最沉甸甸的慈善事業。”——網民“郭楊陽”如此評價。
2010年底,新華社發起“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人物評選。作為候選人之一,阿裡木最終獲得24萬多張網絡投票,高居榜首。
當年9月,阿裡木獲評貴州省道德模范,到任剛滿一個月的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被其感人故事深深打動,並號召全省人民向阿裡木學習。之後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栗戰書在不同地方、不同場合多次“力挺”阿裡木。
而在“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發起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也給阿裡木投了一票,稱他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
“一夜成名”之後,他依舊生活儉樸,依舊有滋有味地賣著肉串。1月16日,記者在阿裡木租住的陳舊磚木房內看到,房間裡僅有房東留下來的幾件簡陋家具,擺在客廳裡的台式電腦,是他最值錢的物件。記得兩年前,記者第一次采訪阿裡木時,他唯一的“電器”,是懸在天花板上的電燈。
這個身材壯實、經常胡子拉碴的新疆漢子,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20元的藍布褲子,一穿好幾年;他喜歡吃水果,為了便宜他常常挑快爛了的買,削掉壞的再吃;一個囊或兩個饅頭,加一杯水,就打發掉一頓飯。
這樣的生活,阿裡木卻覺得十分滿足:“生活嘛,吃飽就可以了”。
2002年,阿裡木路過貴州鎮遠縣,參與撲滅了一起山火,當地政府獎勵他300元現金。隨後,他通過畢節地區婦聯組織,將這筆獎金連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錢,捐給畢節學院一位因貧瀕臨辍學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錢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個很小的數目,對貧困生卻幫得上大忙。”
從此,阿裡木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資助學上。賣肉串,過去僅是他的“生計”,而這之後似乎多了些別的“意味”。
阿裡木幾乎沒有存款。他喜歡把掙來的錢一股腦兒塞進抽屜,用時再抓一把出來。到底賺了多少,資助了多少,他也沒個准數,“這麼多年,有多余的錢了就去資助,直接資助的學生有100多個,加起來有10多萬吧”。
賣一串羊肉串,毛利不過3毛錢,擱在兩年前,毛利僅兩毛錢。攢10萬元,至少要賣30多萬串。
在北京領獎間隙,游覽鳥巢,阿裡木還掛念著“老本行”,“要能在鳥巢邊上擺個羊肉串攤,生意肯定火爆,就能賺到更多錢幫助貧困孩子了”。
善良如阿裡木,以並不豐裕的收入卻念念不忘資助他人,不求回報,無涉名利,看似平常之舉,卻飽含著絕非平常的高尚精神特質。
“阿裡木叔叔由於家庭貧困,沒能讀太多書,他認為社會發展要從教育開始,因此他選擇資助貧困生,希望我們以後能對社會作貢獻。”--阿裡木資助的畢節實驗高中高二學生周勇說。
4年前,阿裡木揣著5000元錢,來到畢節學院,提出想資助一些困難學生。
“一大摞錢,什麼面值的都有,還帶著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畢節學院黨委副書記湯宇華清楚地記得,“我們的心情非常沉重,這個社會上有的是比阿裡木生活寬裕的人,這對他而言,幾乎是傾其所有。”
很快,畢節學院決定配套5000元,將這筆全校金額最小的助學金命名為“阿裡木助學金”。
“沒讀書缺文化,我只會烤羊肉串,絕不能讓那些貧困孩子和我一樣。”阿裡木讀到高二就參軍入伍,對文化教育,他有著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變人的思想和命運”。
身邊的朋友沒少勸阿裡木攢些錢,買套房,改善條件,可他總“聽不進”。
阿裡木有個樸素的想法:“把字寫在石頭上,可以保存到永遠;把字寫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時。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省下的錢,幫那些孩子學文化,心裡很開心。”阿裡木說。
2007年11月,得知大方縣達溪鎮聚河小學大部分學生沒有書包後,阿裡木從批發市場買了181個新書包。由於交通閉塞,不通汽車,他和朋友在農戶家借了一匹馬,“路太陡了,下坡時,大伙要拉住馬尾巴,馬才不會滾下去。”
翻山越嶺2個多小時後,阿裡木走進聚河小學破舊的教學樓,將新書包遞到每一個孩子手中,“自然條件太惡劣了。如果把我放在那兒,我都堅持不下來”。
事先得知聚河小學長時間沒舉行過升旗儀式,阿裡木還特意帶來了一面五星紅旗。架竹竿,穿旗繩,阿裡木和師生們站在狹窄的操場上唱起《國歌》,一起注視著五星紅旗在山溝裡冉冉升起,迎風招展。
如今,阿裡木又開始考慮更長遠的資助計劃,他打算未來10年攢錢辦一所留守兒童學校,讓那些得不到父母溫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眼下,阿裡木還想娶個老婆,“要求不高,她一定要能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繼續資助貧困孩子”。
“接受過別人幫助的阿裡木,把傳遞愛心當成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他身上洋溢的是互幫互助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畢節地委書記秦如培說。
去年4月14日,得知玉樹地震的消息後,阿裡木第3天就攜帶裝有行軍床、被褥以及鍋碗瓢盆的兩大包行李,從貴陽飛往西寧,奔赴玉樹救援。強忍著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痛欲裂和惡心嘔吐,阿裡木帶著在西寧用8000多元購置的牛肉和蔬菜,趕到災區協助部隊官兵施救。
“地震後的景象太慘烈了,大家只有攜手起來,才能共渡難關。”在隨後的6天裡,阿裡木如重回軍營般,協助戰士們抬傷員、架帳篷、卸物資,“救援步入正軌後,我就帶著兩套衣服和一雙鞋回家,其余的都留給災民了”。
“我做的一切,都是對那些在自己困難時刻伸出援手的好人的感激。”樂於助人的阿裡木,永遠記得在最困難時幫助過自己的人。
出生在新疆和靜縣乃門莫敦鄉的阿裡木,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當地供銷社職工,一家9口,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生活。讀到高二時,家裡沒法再供阿裡木上學,他選擇了參軍。後來復員回到地方。
2002年,剛到畢節時,阿裡木孑然一身,“身上只有10塊錢和一個烤箱,買一塊錢的饅頭,一塊錢的荞涼粉,6塊5毛錢買1斤羊肉,穿成35串,能賣17塊5毛錢。”
“這世上總有好人。”阿裡木說,一個農民工兄弟請他吃過一頓兩塊錢的豆花飯,“我知道兩塊錢對他來說,賺得也不容易,那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一頓飯”。
隨後,一個並不太熟悉的酒吧老板借給他100塊錢。有了本錢,阿裡木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錢如數歸還,“到如今,我們都還是好朋友”。
“人關心人多一點,這個社會就多一點和諧。”阿裡木對記者說,“我的朋友,我就是這樣想的。”
如今,一首寫給阿裡木的歌曲《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初稿已完成。新疆著名指揮家奴斯萊提作曲:“在阿裡木身上我們看到了維吾爾青年質樸、憨厚、熱心助人的精神,他是鼓舞人心的好榜樣!”
1月13日,登上頒獎台的那一刻,阿裡木眼眶紅了;接過獎杯,這個維族漢子再也忍不住眼淚:“我很激動……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能站在這個台上。”
阿裡木說,他始終銘記當兵時老班長說過的一句話:“小的是家,大的是國家。國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時候,能站出來的,都是英雄”。(記者周之江、李勁峰、王橙澄、史競男、毛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