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七集) 2007/4/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7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十善業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佛在本經裡為我們講解了十善業道以後,就給我們一條條詳細說明菩薩修法,人天、聲聞他們的修為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我們昨天學習了菩薩六度,六度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四無量心,這是生天的條件,也離不開十善業道。今天我們來講四攝法,四攝法也是菩薩所修的,請看經文: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這一段是講『四攝』,所謂四攝就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方法是菩薩用之來攝受眾生,這種方法用現代話來講,可以說是交際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能夠守住這四種交際法,一定人際關系和諧,你就會在大眾當中得到尊敬、愛戴。所以四攝的攝它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讓眾生愛你、親近你,這麼個意思。『莊嚴』,這裡講的是美好,四攝法能夠做出來,你的形象一定美好。如果你能夠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去行四攝法,你的四攝法才能夠圓滿,就叫做「四攝莊嚴」。
具體來說,四攝法第一條叫「布施」。布施,四攝裡頭的布施跟六度當中的布施不一樣,在六度裡面的布施它是放下,在四攝法裡的布施,用現在話來講,就叫做請客、送禮。跟人打好關系的第一步,我們要有一種布施奉獻的精神,如果能夠常請客、常送禮,自然就會讓人生歡喜心。我們請客、送禮並不是有利可圖我們才做,我們真的是為了跟對方結緣,讓對方對我生歡喜心,沒有任何的私利在裡面,這是無私的,這就是菩薩的布施。
你看師父上人跟宗教之間往來,他是用四攝法,叫做活學活用。四攝法頭一條布施,師父上人跟每個宗教來往都是送禮,都是請客。送什麼?不僅是每次拜訪宗教都必定送禮物,而且真正給他們供養,拿錢供養。他們有困難的、有需要的,比如說在新加坡,有一次一個天主教他們希望建個慈善醫院,這是好事,幫助病人,這是無畏布施。但是他們資金不足,所以向師父化緣,請求幫助。我們師父欣然就拿出五萬塊錢新加坡幣送給他,他們真正把這個事情能夠落實。後來這家醫院需要一部救護車,師父又捐錢給他們,送一部救護車。別人就對師父的行為不是很理解,就問師父說,這四眾供養的錢怎麼可以拿去供養外道?他把其他宗教當作外道。師父聽了之後就問他,你說辦醫院幫助這些病苦的人,我們佛教人士要不要去做?要!那你去做嗎?沒有這個財力。既然這是好事,我又沒有這個財力單獨做,別人已經做了,我們去隨喜,這不是一樣的嗎?為什麼要起分別心?
所以真正有大心量,菩薩的心量,你才能夠真正落實四攝法,否則只是學個名相,說懂得說,做不出來,宗教與宗教之間還是不能夠團結。為什麼?這第一條四攝法就沒落實。布施是結緣,你要跟這些宗教能結緣,宗教自然就能尊重你,我們要佛教得到世人的尊重,我們首先得要去尊重別人,哪有說我們不尊重別人,別人來尊重我們的道理?
具體的說布施有四種,布施一定要有廣大的心量,所以叫「遍施」,遍是周遍法界,那個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種布施在佛教裡的名詞叫做悉檀,所謂「四悉檀」,悉是熟悉的悉,就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指布施,這是梵文,叫檀那,檀那翻成中文就叫布施。四悉檀是什麼?第一個叫做「世界悉檀」,第二是「為人悉檀」,第三是「對治悉檀」,第四叫「第一義悉檀」。什麼叫做世界悉檀?世界是代表時空,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換句話說,世界就代表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都是,整個宇宙的眾生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樣叫做世界悉檀。它是讓我們修布施首先要把心量擴大,如果心量小那就做不了世界悉檀。不要說其他國土、其他星球的眾生不能夠包容,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你看其他的宗教都視為邪魔外道,不能夠去布施,這就心量不夠大,世界悉檀就沒辦法做到。佛法裡講怨親平等,哪怕是冤親債主,對我有仇的、跟我是怨敵的,我對他們的幫助還是這樣平等,還是這樣全心全意的去奉獻,這樣能夠感化他。
第二個悉檀叫做為人悉檀,這個「人」泛指一切眾生,為人就是為眾生。布施是為什麼?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為眾生著想,替眾生服務。想的都是為眾生的利益,根本把自己的利益忘掉了,這叫為人悉檀。今天有一位同修在今天開講之前還問我說,我們現在學習師父所說的放下,放下第一個要把自己的身家能夠放得下,把身家放下不是說不要了,身體也不要,家庭也不要了,不是。如何叫做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老念念想著自己,比如說想著自己前途如何打算,我的將來怎麼規劃,我要怎麼樣子能夠出名。想的都是名聞利養,那是自私自利,要把這些放下,這些念頭決定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它違背我們的性德,我們的性德是自他不二。我和眾生是一體的,要對這一條堅信不疑,如果有懷疑,那自私自利很難放得下。一到利益有沖突,自己的利益和眾生的利益有沖突的時候,就放不下了。為什麼?因為對佛的教誨不能夠深信,所以你要他為人,做為人悉檀他不敢做,他不肯做。
所以要放下,第一個要轉變觀念,要懂得雖然不能夠證入這個境界,也要深信這個境界是真實的。眾生與我是一體,我這個身體只是一個大我中的一個小水泡。我們經常用大海來做比喻,自性好比是大海,每一個身體,這麼多眾生每一個身體就是大海裡的水花、水泡,一滴水。千萬不要把這個水花、一滴水當作是自己,整個大海就是自己,一滴水只是我的一個小部分,其他的水花也是我,也是大海的一部分。我愛這個身體跟愛別的身體,是一樣的愛,平等的愛。有這種觀念的人他自私自利的念頭才肯放下,他起碼能承認這一點。要承認這一點當然也是需要多年的經教薰習,如果不是聽經多年,他不明白,他怎麼能放得下?所以通過學習經教,明白這個道理,轉變觀念,這就叫真修行。
師父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過去就常常勸勉學人要改心,改心就是改變我們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變成什麼?大公無私,就把念頭轉變了。為什麼?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確實是錯誤的,要承認,那剩下來的這條路就好走了。自私自利是第一關,你踏過去以後,修行就愈來愈順,愈來愈快。昨天我跟師父坐在一起,很暫短的時間,在講經前,師父就跟我講了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他告訴我說,首先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這就進門了,進了門以後,以後的進步叫加速度,愈來愈快。所以這第一關最難,真是萬事開頭難。難要咬牙,要信得過,這樣的話真正發心為一切眾生,世界悉檀、為人悉檀你就能具足,你就能放下。然後邊放下就邊看破,放下之後你就得一點自在,得到自在,覺得真的放下好!繼續放。這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下面的「對治悉檀」,第三個對治悉檀也是教我們放下煩惱習氣的。對治,這是告訴我們,當我們拓開心量,當我們把自私自利放下以後,真正發心為佛法為眾生,那是真的,不是自己騙自己的。過去我們老是自己騙自己,不要說大家,就是我自己就是這樣,總以為我是放下自私自利了,但是真正到利害關頭就放不下。直到去年決心放下工作,那是自私自利放下一點了。我為什麼放下工作?確實不是為自己,不是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如果要求我就不會放下工作。我的工作很好,人人也羨慕,在澳洲,大學裡面也很器重我,連續兩年把我評為學校的優秀研究獎獲得者。在澳洲和紐西蘭地區,在金融領域裡面我也是有一定知名度,我的學術能夠排上前十位。但是如果求名聞利養,這一生會墮落,聽經教聽了這麼多年,這一點還總得明白。師父一勸我,我真的是叫水到渠成,自自然然放下。
放下工作那是放下第一步,對我來說,剩下的路就是這裡講了「對治悉檀」,得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做斗爭,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在這裡面努力。努力的方法,真的老師都已經給我們指出了道路,用練講,講席不斷,每天干,每天兩個小時講課。那備課,以前師父上人告訴我們,剛初學講經的時候,講一個小時要花上四十個小時備課,講兩個小時得花八十個小時。你看師長走過來了,他是一個真正吃過苦的人,對治悉檀他能做到家。這麼樣努力精進,真的執著分別妄想不容它起來,沒時間,哪有時間搞分別執著?哪有時間打妄想?自然就逼著自己向菩提道上進軍。
我們幸好在大學裡面講課也有過八年的教學經驗,所以在講課來說還算是有一點基礎。現在能夠每天講兩個小時,當然也是滿滿的,這樣好!真的,如果不吃苦,修行怎麼能夠成就?用學講經來對治,當我們講,講出來自己就不好意思犯。你說我們講十善業道,我們在這裡講的,讓人家斷惡修善,自己如果不斷惡修善怎麼行?所以教人真的先教己,聽經人的利益真的不如講經人的利益得到的多。真正入了門,才對我們師長生起無限感恩的心,這種感恩的心也是一種推動力,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用自己的行動來報恩。所以對治悉檀。
剛才的為人悉檀主要是生善,對治悉檀是破惡,合在一起是斷惡修善;前面世界悉檀是擴開心量。擴開心量以後要落實那就得斷惡修善,否則的話,心量你說打開了,那是虛的,不實在。
最後第四個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講的是真理。什麼是真理?這是佛家講的自性能現一切法,我們的妄心能變一切法,這是真理。懂得這個理以後,我們要朝著第一義去用功,知道妄心這個東西把自性所現的真實境界給扭曲了,妄念就變了,本來面目見不到了,所以要把妄心熄滅。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本性,這叫做第一義悉檀。能夠回歸本性,真的宇宙人生真相一切通達。
底下,剛才講布施,四攝的第一條,第二是講「愛語」,愛語就是利益眾生的語言。愛語不一定是好聽話,花言巧語聽起來好聽,不一定有受用,不一定得真利益。愛語是智慧的言語,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的,哪怕是講不好聽的話、罵他的話,責備他、教訓他,都是愛語。
第三個是「利行」,行就是指行為,利是利益,就是利益眾生的行為。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利益眾生,凡是利益自己的叫凡夫,佛菩薩是利益一切眾生。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倡構建和諧世界,這是好事,我們做的事情也要能夠幫助利益和諧世界。怎麼落實?古人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用教學的手段啟發大眾,恢復倫理道德,明了因果,斷惡修善,互相尊重,這就能夠構建和諧世界,這是利行。
第四個四攝法講的是「同事」,同事一般講叫和光同塵,這是佛菩薩能夠做到,跟一切眾生做相同的事,跟他和光同塵,就是混在一起,用這個方法啟發他覺悟。這個事情佛菩薩能夠做到,可是我們是凡夫,如果也跟那些凡夫眾生去同事,他造惡我也造惡,那可不得了,他墮落我們也跟著墮落。師父把同事講為與佛菩薩同事、與聖人同事,我們不要跟造惡的眾生同事,這樣我們這一生就不會墮落。等我們這一生往生了極樂世界,我們也成佛菩薩,那時候可以跟一切眾生同事,真的叫作「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哪怕是造貪瞋癡的罪業也是啟發眾生,為什麼?因為他心地平等、他心地清淨,不起心不動念,他念念都在自性當中,他不會受迷惑。哪怕是用貪瞋癡的手段,他也是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現階段真的要有自知之明,懂得什麼事能做,什麼事還不能做。我們現在功力不夠,所以要學習的是跟佛菩薩同事。佛菩薩的事業是什麼?兩個字,教學。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所做的事情是什麼?當他示現成佛以後,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每一天都在干,沒有一天停頓,這是佛菩薩事業。所以要讓眾生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學。我們現在年輕人如果能夠發心學講經,學習弘揚聖賢文化,對自己、對眾生都是莫大的利益,這是跟佛菩薩、跟聖賢同事。
所以我們說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怎麼樣能夠圓修?那天我還請師父印證我的一點體會,我跟師父說,我們現在發心學習弘揚聖賢教育,這就是四攝圓修。你看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我是內財布施,我用我的身體、用我的思惟、精力這是內財;法布施,這是聖賢教育,法布施;無畏布施,啟發眾生覺悟,眾生覺悟,明了了事實真相,真的他可以放下畏懼,三種布施具足。愛語,你看教學,這是利益眾生的言語;利行,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同事,這是跟佛菩薩同事。所以學習講經真的四攝圓修,真的是佛菩薩的事業。這個四攝法知道這基礎就是十善業道。我們要學習講經,第一個要做的,我們自己要落實十善業,我們修的四攝才可靠,要不然就走歪了。四攝莊嚴了,就能夠攝化一切眾生,跟一切眾生結法緣。這是講四攝法。下面一大段,佛給我們講的是「三十七道品」,請先看經文: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這裡從『念處莊嚴故』一直到「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這一大段都是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總共分有七科,具體指的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還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也稱為七覺支,還有八正道分。三個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總共加起來三十七條,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總共分成七大類,可以說涵蓋了整個佛法,有些人認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修法,其實不然。在天台宗裡面,他把三十七道品在藏、通、別、圓四個教裡面都結合起來說,藏教那是小乘,三十七道品在小乘裡可以修,但是通教、別教、圓教這是大乘,大乘裡面還是修的三十七道品,乃至圓教的如來果位,也是三十七道品的圓滿落實而已,這個涵蓋了整個佛法,因此非常重要。三十七道品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可見得十善業是佛法根本的根本。
佛跟我們這裡都是簡說,首先是講的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講四種觀念,我們修行人應該有四種觀念。這種觀念能夠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就能夠得到莊嚴,這樣能夠『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所以,「修習四念處觀」要「善」修習,怎麼善?你能夠做到十善業道,你的四念處觀就叫做善修習。要不然沒有十善業,還在造十惡業,那個四念處觀不叫善,叫不善,不善修習,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具體來說這四念處,也就是四種觀念,第一條「觀身不淨」,第二條「觀受是苦」,第三條是「觀心無常」,第四條是「觀法無我」。
首先來講這一條,觀身不淨,這個講的是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個不清淨的東西,大家說是不是?你想想我們身體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每天雖然是洗澡,拿香水噴得香噴噴的,裡頭是臭烘烘的。你要不信你看看每天你大小便出來的味道,皮膚上毛孔出來的汗,兩天、三天沒洗澡那就不能忍受了,臭不可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出來都是不淨,你看眼出眼淚,那是眼睛的排洩物,耳朵有耳屎,鼻裡有鼻屎,身,你看常流不淨,連意念裡都是骯髒。所以古人形容身體叫做一個臭皮囊,確實也不過分。而且這個臭皮囊比真的臭皮囊還要臭,為什麼?真的臭皮囊你覺得臭你肯定兩頭的口都扎上,不讓臭味出來。我們身體兩頭都開著口,所以真的比臭皮囊還要臭。真的看清楚,對這個身體就不執著了。
而且這個身體不是我,大家應該值得高興,雖然那麼臭,幸虧它不是我,要是我就慘了,這麼臭的我,它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是真我。所以,我們的身體能放得下,不會為這個身體去造作罪業,為了滿足它的欲望常行不善。殺生,為了滿足口腹,殺害眾生生命;偷盜,為了養活身體,做偷盜的事情;邪YIN,為了滿足身體的欲望,干這個惡業,這都是迷惑顛倒。假如真能夠觀身不淨,就不會起這些惡念,比如說要斷YIN欲,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現在覺得很難斷,觀身不淨這條是個好方法。你看看這個身體流的這些膿屎,惡臭不堪,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再漂亮的女孩子身體裡都是一樣的,再想想幾天沒洗澡身體臭不可聞。
如果病了,病在床上沒人照顧的時候,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身體由於惡臭,招了很多蒼蠅、小蟲,看那個樣子很可怕。重病的時候臉色蒼白,皮包著骨,真的像個骷髅一樣,頭發蓬松的,原來的美色哪裡去了?再想想,到人死了之後,臭穢的東西在裡面發出臭味慢慢的散出來。他發霉了,他發酵了,招來很多小蟲在裡面開始滋生,然後咬出來,從皮膚往外咬,一個洞一個洞的出來,把你都嚇死了。原來的窈窕少女變成這個樣子,真的,哪怕是真的有欲火,一盆冷水澆頭,就冷卻下來。這就是佛門講的不淨觀,「觀身不淨」。這條方法很有效,有志於修行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妨可以用這種方法,遏制自己的欲念。
第二條觀念,四念處第二條是「觀受是苦」,受就是感受、享受。我們很多人是追求享受,老實告訴你,你所享受的只有一個字,苦,有什麼好享受?你想想一個人吃飽了,餓的時候他想吃,吃飽了之後你再讓他吃,吃不下撐著,那就苦了。這是從一個例子來說明,樣樣東西你以為是享受,真的給你享受,讓你十分充足的,當你過分,你就真的不敢再享受,證明所享受的都是苦。享受都是苦,更何況是說真正遭受痛苦,生老病死,那個真是苦,那叫做苦苦。苦苦裡面包含八種,剛才講到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指我們身體,這個身體總是不安,總是得病,這都是苦。
欲界裡有苦苦,還有壞苦,壞苦就是你保不住東西,任何東西都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萬物有成住壞空;行苦,行就是念念不住,牽引這個苦。在欲界裡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具足。我們修行得禅定,上了色界天,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上了無色界,禅定功夫很深了,不僅欲望斷了,色界天人斷掉欲望,他有色身,無色界人連色身都沒有,我們稱為靈界。靈界他沒有了苦苦,因為沒有身體,他就不會有身體的苦,也沒有壞苦,沒有身體他就不會有成住壞空的苦,可是他有行苦。念念不住,他不能保持,最後有一天定功失掉了,他還是命終墮落。這種境界留不住,為什麼?因為他有妄念,他妄念壓不住,起來之後念念不住生滅,所以他就會有所現的這種行苦。真的三界裡面苦是離不了的,所以佛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要脫離三界。
第三條講的四念處,第三叫「觀心無常」,觀心無常是指觀我們的念頭,就是妄念。念頭無常,剎那剎那在生滅,停不下來。我們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從早上起來睜開眼開始,晚上睡覺不算,那你更控制不住自己。從早上起來,一直到晚上睡覺前,這段時間你看你生了多少念頭。就不要說一整天,就說我們現在在講課當中,大家能不能聚精會神的聽?能不能夠堅持一個小時?這裡面有沒有打妄念?自己觀察自己就知道了,真的念頭生滅,控制不住自己,這是觀心無常。要知道這個動著的念頭是妄念,它不是真的,叫妄,妄就不真。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我們真心,真心是不動。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以後,他講「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它不動,動的是妄念。我們真正要回歸到真實,那就是把不真實的放下,妄念放下,真心自然現前。
大家如果能夠這樣觀察自己的妄心在動,就能夠有這種觀照力,起碼你能覺察到念頭在動,有的人都覺察不出來,那更慘。能覺察了,什麼時候覺察?往往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能覺察,為什麼?因為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下來。就像一湖水,本來很多風浪,現在沒有風了,浪就平息下來,但是還有一點小漣漪,你能看得很清楚,妄念在動。那是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不念佛的時候,根本都覺察不出來。所以不要說要放下妄念,觀都觀不出來,觀心無常,你觀都觀不出來,那個就根本沒有修行。念佛的時候我們能觀察出來,聽經的時候也能觀察出來。聽的時候看看我「神」有沒有跑掉,聽漏了,聽漏了就說明你剛才起了妄念。所以聽經也要專心,不起心不動念的方法來聽,這個跟念佛的方法是一樣,修不起心不動念。不要老是尋思著剛才講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你這樣想的話就起心動念。所以聽經的時候就聚精會神聽,聽得懂就懂,聽不懂過去了,注重的是悟,悟是一下子現前,沒有一個過程。你要是思考一句話,咂這個滋味,咂著咂著才想明白,那種是起心動念了,那個聽經不會開悟的。所以觀心無常。
最後一個四念處,第四個是「觀法無我」。這個「我」就是指主體,就是一切萬法沒有主體,沒有自性,就是沒有主宰,這個意思。法包括宇宙萬法,就是一切的現象,眾生,有情眾生那是法,無情眾生也是法,樣樣都沒有一個主宰。為什麼?因為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它沒有一個主宰,它是各種因緣條件聚集的。比如說這支筆,這支筆由不同的成分構建,外殼是塑料,裡面有墨汁,還有一些有機玻璃等等,它是個組合體。你要把它拆開來說,這是個筆帽,一支筆你說哪支是它的主體?你不能說筆帽是剛才那支筆的主體,也不能說這支是主體,拆開來了,各有它自己那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是因緣和合的。你這樣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後,物質都由分子、原子組成。原子又分,分到電子、原子核,再往下分,原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由什麼構成的?一直分到最後,到最後沒有了。《金剛經》裡面稱這種相叫「一合相」,萬法都是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結構組成的。
物質是什麼?本空,沒有,是你的一個妄念,在科學家裡面講是一個磁場。所以愛因斯坦你看大科學家,他就知道,他說根本就沒有物質,只有什麼?只有「場」。物質是場強比較高的一種現象,場強比較低就是一般的真空,所以它沒有自性,不單沒有主體,沒有一個「我」,連物質本身都沒有,完全是一種妄念變現來的虛妄境界。所以說我們的身體就不能執著,真正懂得身體,你說那個是我?你說我鐘茂森,這個整體因緣和合就叫鐘茂森,那拆開了,你說我鼻子那塊叫鐘茂森,還是眼睛這塊叫鐘茂森?還是我的頭叫鐘茂森,我的胳膊叫鐘茂森?那一部分是?你一追問,真的沒有一部分成為鐘茂森,非得眾緣和合起來才假名為鐘茂森,真的是觀法無我。這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你能夠推演,一切萬法都是這樣的。這樣你的執著就能夠放下,就不會有占有的欲望,不會有控制的欲望,為什麼?你控制不到,了不可得。
這裡跟大家介紹了四念處,就是四種觀念,它們是我們修行人入門以後要修的,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這樣子就能夠落實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此地,感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請看《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剛才學習了四念處,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第一個科目,下面這個科目講的是「四正勤」,請看經文: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正勤』就是指三十七道品裡的四正勤,「勤」是指勤奮,要向著「正」的方向而去勤奮,這樣子走的是正路,我們的努力才有真正好的結果。如果不正,你再勤奮再努力那是南轅北轍,到最後得不到正果。正,何為正?最基本的是與十善相應,就叫正,所以要用十善令「正勤莊嚴」。這樣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正勤才能夠圓滿,十善業道是區別正邪的標准。
四正勤具體說是這以下四條,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這是指四正勤。從這四條我們可以看到,它用什麼來辨別善惡標准?它是用善惡這對立的兩方面來講。「已生惡」,已經發生的惡事,就是我們已經有的這些惡習、煩惱要讓它永斷。沒有生的惡,我們看到別人有,比如說愛談是非,或者是有貪心,這些惡我們可能沒有,那很好,要令不生。我們以他為戒,不可以像他那樣造作惡業。
「未生善」,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向別人學習,看到別人有善的趕緊學。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是指誰?我自己一個,善人,還有惡人,三個人在一起走,他們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他也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能夠向他學習效法,未生善令生;如果是惡人,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惡,趕快要注意警醒不能犯,未生惡令不生。但是如果看到他這個惡我們也有,我們也趕緊要改正自己的惡,所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己已生善要令增長,自己已經有的善法、有的優點,譬如說吃素,要讓它增長,要讓它保持。不要說家裡人不吃素,我自己吃素,看到別人吃肉味道很香,我就跟著他去,那你原來生的善就沒有辦法增長,沒有辦法保持。當然在家裡如果家裡人不吃素,我們也要用智慧懂得隨順,家庭要和睦,不可以因為我吃素搞得一家不安,為了你生煩惱,那也不對,結果變成未生惡你就令生了,那就不好,所以總是要用智慧。你可以吃肉邊菜,學習六祖和尚,慢慢的用你的真誠心去感化他,然後告訴他吃素健康,你看我吃素這麼多年了身體都沒病,讓家人知道你在關心他,家人慢慢就能夠懂得這些健康的知識。不僅是對身體健康有益,對心理健康也有益,也讓他「未生善令生」。所以這是四正勤。
四正勤建立在善惡,一對善惡標准上建立的,標准在哪裡?就是本經所講的十善業道。用什麼來判斷善還是惡?就用十善業道來對。比如說不殺生是善,我還有沒有殺生?如果有殺生,那是惡,已生惡要令斷。如果是現在我沒有殺生,以後不能殺,「未生惡令不生」,所以要懂得。用這個方法你就可以一條條對照,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是惡的哪些是善的,好好的去觀照。最後的目標希望做到「正勤莊嚴」,莊嚴是圓滿,你的正勤怎麼得以圓滿?就是你斷惡、修善都做到圓滿,那還是《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講的原則。經中講「菩薩有一法,能斷諸惡道苦」,這一法是什麼?就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你看這不是讓你的善念念增長嗎?這是正勤。不令毫分的不善間雜,這就是令你的惡永斷、不生,這是正勤莊嚴、圓滿了。
下面這一條,剛才講的四正勤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個科目,第三個科目講的是「四如意足」,也稱為「四神足」,請看經文: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
這一句是講要把十善業道落實在四如意足上面,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足就是指滿足,圓滿的意思,神足這個神代表我們的思惟、意識能夠讓他如意,這是現在人所希求的事事稱心如意。怎麼樣才能夠做到稱心如意?古人真的很會用藝術來教學,你看古人的如意,大家都見到過,有的是用玉做的,它的頭是彎回來的,過去人上朝的時候都會手扶著如意。如意是提醒什麼?回頭,告訴一個真理,回頭是岸,我們回頭了就得如意,不肯回頭,還在迷惑顛倒,得不到如意。回頭就是指放下,佛法裡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就是本經一開頭所講的「娑竭羅」,就是鹹水海,就是苦海。在苦海裡面你怎麼能找到岸?你往前去找,愈找是愈苦,一回頭,岸就在後邊。所以就是讓你放下,你放下,苦就沒有了,四如意足教我們放下。前面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科叫四念處,四念處是讓我們有這個觀念,觀身不淨這四個觀念,這是讓我們看破,看破就是讓我們明白;四如意足是教我們放下,看破放下這是佛法的真谛。四如意足具體說明包含以下四條,第一條叫做「欲如意足」,第二叫做「念如意足」,第三是「進如意足」,第四是「慧如意足」。欲念進慧四條,這四條都希望如意,都得到滿足。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欲如意足。欲就是我們講欲望,也就是眾生的希求,這種仰慕的事情,用我們現在人講的夢想,這個名詞。怎麼樣得到真正欲望、夢想的滿足、如意?如果是在六道輪回裡面永遠得不到,如意足是一種超然的心態,當我們能夠把欲望放下,你就得到欲如意足。你放下不,怎麼可能得到自在?沒聽說過「欲壑難填」嗎?你的欲望就像喝海水一樣,愈喝愈渴,愈渴又愈喝,惡性循環,怎麼可能得到如意?你怎麼可能知足?知足了,放下欲望,你就得到欲如意足。
現代你看我們整個社會,包括學校裡的教導,真叫是誤導眾生。教大家什麼?欲望,還說什麼社會的進步的動力是人的欲望,這句話聽起來很可怕。社會的動力是欲望,這個動力把社會推到哪裡去?大家都為了欲望,都在那裡爭利,互相的斗爭,孟子說的,「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這危險。現在不是講國,整個地球成了地球村,所以「上下交征利,其世危矣」,世界就危險了。天災人禍你看為什麼這麼頻仍,欲望真的是毀滅世界。為什麼我決定要離開商學院不教金融課了,為什麼?教不下去了。我們金融課的,經濟的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的基礎上,就是人要有欲望,人要競爭,如果沒有欲望,沒有競爭,現代經濟學理論全部沒有理論基礎。所以一套都是在誤導眾生,再這麼下去真的是誤人子弟。像以前李炳南老師所講的,將來可能墮二十層地獄,十九層的都沒有,可能是二十層。現在確實放下了,放下教世間的這種學術,變成教大眾聖賢覺悟,這等於是贖罪。過去誤導眾生,現在回頭,現在回頭是如意足,放下。
第二個四如意足所講的是念如意足,念是指一心正住的意思。念要純一,心要不動,就能夠得到念如意,就自在了。就像《金剛經》裡面,你看須菩提尊者他每天看世尊生活,這是世尊的常隨眾,就像我們現在老跟著師父,看著師父,每天看。早上起來,一直到出去外面托缽、講經回來,世尊回來之後,洗完腳上座。有一天須菩提就看明白了,他就痛哭流涕,看到世尊真的是如意、自在。他就向世尊請教:「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請教這兩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念頭應該住在哪裡?怎麼樣降服我們的妄念、妄心?這是一般修行人都遇到的困惑,不知道念住在哪裡,所以得不到念如意,世尊就給他講了一部《金剛經》就教導他。
《金剛經》告訴我們什麼?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念住在哪?要住在無所住,就是念不要住在任何的地方,叫無所住,你沒有下腳的地方,這聽起來很玄。後面世尊還給我們講一句「而生其心」,都沒有下腳處還怎麼生心?念頭都無所住了又怎麼生心?好像挺矛盾,真的我們凡夫不知道如何去下手。佛看到我們凡夫很可憐,真的教你這句話,你看根性利的人一聽就明白,六祖惠能一聽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我們真叫做業障深重,老聽都聽不明白。世尊看我們真可憐,怎麼辦?教導我們一個特別法門,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教我們念,念什麼?念阿彌陀佛,住在哪?住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其他的念全部放下,用這一念代替萬念,就不住其他的妄念,只住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這就是相似的無所住,我不住萬緣,萬緣放下,然後提起佛號,就叫而生其心。你看這句話很簡單,就念阿彌陀佛,這句就圓滿達到。應無所住,我就不起妄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而生其心,所以這個叫做微妙難思的法門。你看《金剛經》的玄理就這麼簡單我們就落實了,凡夫也有落腳處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金剛經》已經圓滿,得到念如意足。將來我們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更是如意,極樂世界如意是到圓滿,真的叫如意足了。
第三個四神足裡講的,四如意足裡第三是「進如意足」。進是指精進,不退步,人在菩提道上進步就快樂、就自在,就得到如意足;如果人要是退步,當然就會生煩惱,後悔、懊惱都會生起來,就得不到如意。所以,要真正得到修行的法喜,我們要精進。修學佛法一開頭都得吃苦,沒進門之前這一段是最困難,得咬著牙拼命干。等我們進了門嘗到法喜,這個時候別人拉我們退我們都不肯退,因為什麼?得到如意足了,用什麼方法?一開始的精進,得用功努力。精進這兩個字關鍵在精,精是因,進就是果,你要得到進步要懂得修因,因就是精,精就是不雜。就像師父提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不要搞很多門,學這個學哪個,學得亂七八糟的,頭腦糊裡糊塗,不精,不精就不進,不進你怎麼得到如意?所以師父上人告訴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專精,一部經一句佛號足夠,我們就念《無量壽經》,加上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一生成佛足矣!這樣的話,慢慢能夠體會到功夫就得力,得力了,如意就現前。
第四個講到是「慧如意足」。慧是指智慧,這個智慧是指般若自性的智慧,當我們修學前面的欲、念、進如意足,後面就能夠產生慧如意足。通過修行、修德能夠啟發性德,自性的智慧能夠流露出來。慧表現在心不顛倒,他不散亂,怎麼修?前面修念如意足,你的念純一。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念如意足修成功,也是精進修成功了,你慧就現前。《彌陀經》裡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講的念如意足,慧就是指心不顛倒,這是智慧現前。這四如意足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我們在這上面精進,能夠得到身心輕安快樂。身心都得到輕安,輕安就是法喜,離開了煩惱你就得到輕安快樂。身輕安,就是你身體覺得很輕便,走路都快了,好像身體彈性增加,柔軟度增加。為什麼?因為你心態柔軟,身就柔軟,心就快樂,這是你修四如意足的果報。底下講的是五根,請看經文: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這是指『五根』,這裡的「五根」和下面講的力,就是指五力,它們都講的同樣一個名目,這五個方面是指「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它的名相是一樣。比如說信,信根,信根就是有了根,根深它就有力,就像一棵樹,如果根很深扎在土裡,狂風暴雨都吹不倒,它就有力量,它就有信力。每一個有根之後就有力,根是因,力是果,所以五根和五力我們合在一起來講。我們把下面五力,「力莊嚴故」也念一念: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這是講五力,這兩條我們合在一起講,這是講五根五力。《彌陀經》裡面也講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都是三十七道品裡的科目,我們下面會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首先我們來看信根,五根也好,五力也好,首先講信,信根,信什麼?在《重訂教乘法數》裡頭是這樣解釋,信根是指「於諸谛理,信忍樂欲」,這也是本經所說的「深信堅固」,本經所說的『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這第一條是講信根。所以信什麼?信的是谛理,谛理就是指真理。什麼是真理?佛所說都是真理,我們能信。不但信能夠很堅固,而且能夠忍住,安住在這個信當中,這叫忍;不但能忍,而且還能樂於這種信中,能生起對佛的教誨一種深信不疑、愛樂的這種心。信確實是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裡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是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母親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功德,能養道,能長養善根,一切佛法首先要強調的是信,信是最重要的。
我們這次跟師父上個月到北京參加世界漢學大會,也看到不少的漢學家,有的對於佛法也很有研究,所謂佛學家。但是談了之後,總覺得他們對佛法還是並沒有深刻的體認,後來師父講說他們是搞佛學的,他們沒搞學佛,我就明白了,他們沒學佛。學佛第一個講的是信,他都沒信佛,他怎麼可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意義?道元功德母他沒有,他沒入道,還在門外,所以他沒信,沒信,他所學的只是皮毛常識而已。所以要信。學淨土的人,我們都很了解往生極樂世界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第一個就講信,信願行。你看信是非常重要,不僅是淨土宗,哪一個宗派確實都是以信為前提才能入。
信什麼?就拿我們淨土宗來講,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信。首先得信自,他叫信自,不是自信。現在人說很自信,你看我找工作表現得很自信,那個領導就很喜歡我,那不是這裡講的信自。蕅益大師講的信自是信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對這個信,這是六祖開悟以後第一句所說的。釋迦牟尼佛開悟以後他也說了一句,「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兩位佛,見性成佛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講了四句話,要我們信自。眾生(也就包括我們自己)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平等平等,沒有差別。六祖也是,六祖成佛了,五祖給他印證,六祖成佛以後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個人都有,眾生都有。所以五祖就給六祖印證,說你能夠識你的本性,那就是丈夫、天人師、佛,你就是佛。成佛了,他的觀念就是首先他明白了,他證明了宇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點不缺。我們雖然不能證入這個境界,但是首先得相信,所以信首先得信這個,信我本來是佛。
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這麼可憐?生老病死的折磨;愛別離,喜歡的要不到;怨憎會,討厭他的人他偏偏在我面前;求不得,想要的要不到;每天還受五陰熾盛身體折磨,心情又不好,為什麼這麼可憐?這是因為什麼?我們現在迷了,迷了怎麼覺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話就回歸本性。在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很容易就成佛。所謂成佛也不是有個佛的果給你成,就是讓你明白,原來我自性具足萬法,這個宇宙就是我自性變現。你能夠真正證明了佛所說的話,那就叫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得仰賴阿彌陀佛幫助我們成佛,我們得相信他,相信阿彌陀佛,他能夠有四十八大願,真的,他接引法界眾生到極樂世界去。
極樂世界真有,經上講的距此世界十萬億國土,真的,一點不假,絕對不是這是個理而已,不是,事相上真有,要相信。相信因,相信果,因,尤其要相信《華嚴經》裡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修這個淨因,將來感得往生淨土的果,這是因果絲毫不爽。不僅是說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就非得相信不可,那個都不相信,不可能再相信「念佛成佛」的因果。這是大因果,能夠相信,這樣才肯念佛,因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在作佛。念這一句就是一句,就是我念這句阿彌陀佛那個當下就是在作佛的時候,你不念你就不是佛,你念的時候就是佛。你這個念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真的是淨念。所以因果是同時,念佛的剎那際就是成佛的剎那際,一下又不念了,不念就墮回無明,那你就是凡夫了。
那要相信什麼?事、理。真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之事,真有,這不是假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真有。《無量壽經》裡講的,原來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是法藏比丘,國王位都不要了,出家修道,後來成佛,建立一個極樂世界,這個事都有。雖然是有,但是我們知道這些事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這是理。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真理。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所以我們要往生,其實是在我們心性當中往生。你去極樂世界,在相上講是有十萬億國土這麼遠,在理上講其實不隔毫末,一個毫毛的距離都沒有,為什麼?都在你一念當中,這一念心變現出來的淨土。我們的念頭從染念變成淨念,然後睜眼一看,原來就是在淨土當中。當然這是理,我們明白了就好,不能夠覺得「原來這麼簡單,不念佛也無所謂,到時候把念頭一轉就完了」。轉不過來,那得下死功夫,因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重了,你不肯死心念佛你那個念轉不過來,所以淨土還生不了。
所以蕅益大師的六信,真正信了你就有根,你有根你的心安住,就不動了,那就有力。所謂信力,你深信堅固就產生力量,所以《教乘法數》上講「信根增長,能破疑障」,這是講五力裡的信力。你有信的根,當然你的根往上長,這顆樹就有力量,能夠破疑障。疑真的是很麻煩,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如果有疑念,懷疑,你的心就不能清淨。怎麼樣來破疑障?我們修信,信心堅固,這疑就破掉了。當然信要深,我們要明理,我們不明理信很難深。有一種人那是上根利智,什麼?他是老實人,老實人你告訴他「念佛好,你就求生極樂世界」,就給他兩句話打發了,他就回去老老實實干。像師父常舉的鍋漏匠那個例子,他真老實,一點懷疑都沒有,他本身信根、信力就具足了。
我們現代的人不可能,很少見這種上根利智,都是什麼?中下根。什麼叫中下根?懷疑很重,佛講的是這樣嗎?我們師父講的可靠嗎?疑心重重。再給別人在耳邊吹吹風,疑心更起來了。極樂世界真有嗎?阿彌陀佛真能接引眾生嗎?法界宇宙這麼大,眾生這麼多,阿彌陀佛去接引眾生不是累死了嗎?你看這些都是疑心,這疑障,是對教理不明白。所以還得要學經教,懂得在淨土上面學三經,起碼是《無量壽經》、《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最破我們的那些疑慮的,特別是知識分子、愛轉牛角尖的、問題很多的,那都是疑心很重,學這個幫助我們破疑生信。
這是講信根和信力。真正信心清淨,《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這是明心見性。信心真的精純了,清淨了,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個時候這種心就是淨心,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的你能夠悟(就是開悟)、證入佛法界,實相你就見到了。
底下第二根講的進根,進是指精進,在《重訂教乘法數》裡講,進根是「信諸法故,倍策精進」,這也是本經經文裡所講的「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底下的「精勤匪懈」。所以,精進就是講我們不懈怠,精進建立在信根的基礎上,如果你都不相信怎麼可能精進?叫你念佛,你都搞不明白念佛是怎麼回事,念佛干什麼?有事我去享受一下不好嗎?念佛多枯燥。你看他不明白,他不信,怎麼可能精進?他得明白了,真正深信不疑,沒人督促他他就肯精進。所以要信,就是剛才講的蕅益大師的六信都具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個信不是表層的,真的是骨髓裡他就是這個觀念,他就能夠精進起來。
精進什麼?看破放下,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在這方面精進。就是我們這裡所講到的在十善業上面精進,在四攝、在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前面講的四無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方面去精進。一般初學來說,這些名目很多,好像記都記不住,你讓我怎麼在這上面精進?你記不住也沒關系,就教你一條「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總能記得住吧!六個字都記不住,那就「阿彌陀佛」四個字,這總能記得住。你就記住阿彌陀佛就成了,那就叫精進,時時處處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放在心裡,念頭不會移開,總放在這句名號上面,這叫真精進!有了這種精進,這個根產生力量這是所謂「精進力」,精進力他講的是「進根增長,能破懈怠」,有精進當然就不會懈怠。
第三個,五根五力的第三條講的是「念」,念根、念力。念根《教乘法數》裡面講說「於正助道,憶念不忘」,也是本經所講的「常無迷忘」,就是他不忘。什麼東西不忘?於正助道,正道和助道兩方面他不忘,不忘就是總掛在心裡,他心裡頭老有這個事。什麼叫正?什麼叫助?每個法門裡面都有正行和助行,正就是為主的,助是幫助你,幫助正的。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都明了,正修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正,正道,正修。助修就是指斷惡修善,像《觀經》裡講的三福,還有師父所提的六和敬、戒定慧三學、六度(菩薩的六度)、還有普賢十願,這是我們師父給我們開出的五個修學科目,都屬於助修,助就是幫助我們。這些前面還要特別點出,《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儒釋道的德行基礎科目都是我們的助修。
你光有正道沒有助修也很難成就,除非你真的是老實人,真的助修都做圓滿,真的念念就阿彌陀佛,念念不移,那你就念這一句夠了,助修都圓滿了。但是我們念頭還不淨,還夾雜,還起自私自利,還有貪瞋癡慢,助修非常重要。有念根的,就是他在正助道憶念不忘,就是不忘念佛、不忘修善,在斷惡修善的時候,心裡還是掛著阿彌陀佛。怎麼叫掛著阿彌陀佛?就是心裡真有。這心裡真有,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舉了一個生活例子,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什麼叫心裡真有?像老母雞生蛋,生蛋孵小雞。現在我們在城市裡的人,看不到母雞生蛋孵小雞是什麼樣?雞蛋都是超級市場貨櫃裡頭的。我小時候是在農村,所以我對這個事情很知道。老母雞生蛋,生出來之後就得整天孵著蛋,為什麼?保持那個蛋的溫度,用它的體溫保持它,不能冷了,冷了小雞就死在裡面。老母雞它也出去找食,找食它不能出去太久,出去太久蛋冷了就不行,所以它出去一下又回來,找了食又回來,總是保持著蛋的溫度。你看老母雞心裡真有,真有那個蛋,它口裡可能沒有老念著蛋啊蛋啊,它沒有這麼念,可它心裡真掛著這事。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得這麼樣,比如做事情,你要修善,比如說做善事,要動腦筋,要動我們的身口意,都要去造作,佛號暫時放下。放下了其實還有,為什麼?我們老記掛著念佛,求生淨土,這事我們不能忘,一輩子不忘。等到一沒事了,我們這事又提起來,又念佛了,這是心裡真有。
不是口裡老是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老想著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哪個是假的,沒有用處。要心裡真有,這叫念,念根,憶念不忘。有了這個根之後就產生力,就是「念根增長,能破昏忘」。你這個力量就是能夠破你的昏迷,你不迷了,你心裡老掛著這件事情,往生淨土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這事不能忘。所以昏忘沒有了。
底下第四條是「定根」,定根是指「攝心正助,相應不散」。攝心就叫定,也是指本經的『寂然調順』,把心攝住。為什麼?因為我們念純一了,心就攝住,攝了心就得定,它不散亂。相應是指跟實相相應,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與實相相應,心就得到寂然,自然心就得到清淨。「調順」,調是指身體很輕安,順是指心情很快樂、很順心,這是得定了的法喜。他就能夠「定根增長,能破散亂」,他有定的根,他就不散亂,我們說得禅定,念佛得功夫成片。
最後第五根是「慧根」,「以觀自照,決擇分明」,這是《教乘法數》上講的,對應本經的『斷諸煩惱』。慧怎麼起來的?觀照。觀照功夫能夠幫我們增長智慧,增長智慧表現在決擇分明。我們選擇,知道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斷惡修善;能夠破迷開悟,他就能夠斷一切煩惱,這個慧就有根。有根之後產生力,慧根增長就能破愚迷,真正智慧現前,愚癡迷惑顛倒就沒有了。所以五根、五力就是告訴我們,信進念定慧這是修學的次第,首先要信心,然後精進,精進就是保持我們念頭純一,修念佛法門,最後得禅定,得了禅定開智慧。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今天講得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