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細相六粗相 (共一集) 2008/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2004集) 檔名:29-14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這二十個字意思很深很廣,這是像方先生所說的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我們先把清涼大師的開示念一遍,清涼的《疏》:「次八中分二」,次八就是第二首到第九首,這八首偈頌。八首偈頌裡面分為兩大段,前面六首是「內證德」,後面兩首是「外化德」,這個很好懂,前面六首偈是講菩薩自己修證,後面是教化眾生,後兩首是講他教化眾生。「前中亦二」,前面又分為兩段,「前偈」,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首,「正明證入」,後面五首就是從第三首偈到第七首偈,這五首偈是「照境顯理」,這是先把段落交代清楚了。我們看這首偈的注解,「今初」,這就是剛才念的這首偈,「即菩提涅盤」,菩提涅盤從哪個?就是處,經文上『諸佛所得處』,這個「處」就是菩提涅盤。「以無所得,得菩提故」。處在這裡接著,「處即涅盤。本覺自然,故非造作。悟亦冥符,則智無分別。三細已盡,六粗亦然。又不可以識識,故無粗者。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這是粗細都不可得。「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這是解釋為什麼叫粗,為什麼叫細,有能證所證叫粗,「無能所證,目之為細。皆言語道斷,故並無之。菩提涅盤,絕心行故」。這一段文是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如果我們不細心去體會,還是很難理解。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成佛,這個地方就為我們說出來,諸佛是菩薩修行到圓滿,證得佛的果位,所以叫「諸佛所得處」,清涼跟我們講得很明了,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菩提跟涅盤。什麼叫菩提?什麼叫涅盤?這個名詞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菩提、涅盤都是梵語,翻成中文,菩提是智慧、是覺悟,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徹底的明白,這叫菩提。涅盤翻作圓寂、寂靜、滅。四谛裡苦集滅道,滅是什麼意思?滅是煩惱滅盡,是滅煩惱。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靜,也是寂滅。唯有妄想分別執著滅盡,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圓滿的現前,這個叫做涅盤。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涅盤就是死,所以很多人都說涅盤,佛入涅盤了,佛死了。死了不是涅盤,如果死了是涅盤,每個人最後都要證涅盤,哪有這個道理?證涅盤就成佛,不能說死了就成佛,這是一定要把意思懂得。入般涅盤確實不是死了才入,是活著時候證得的。所以涅盤又有兩種講法,叫有余依涅盤,另外一個叫無余依涅盤。有余依涅盤,已經證得涅盤了,身體在,還在這個世間,叫有余,這身體有余,小乘常講的。阿羅漢證得涅盤之後,身體不要了,他捨棄這個世間,確實捨棄六道輪回,他到四聖法界去,這個身體沒有了,我們叫無余依涅盤。可見得阿羅漢就生死自在,他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隨心所欲。
這個地方所講的涅盤不是小乘,這是大乘,而且所謂是一乘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怎麼得到的?這兩句話很重要,「以無所得,得菩提」,菩提是本覺。我們只要有所得就得不到,你想想為什麼得不到?有所得,這裡面有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有,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有所得!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全都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我們的本覺障礙住,所以它不能現前。必須是障礙去盡,本覺就現前,這就得菩提。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我們做不到,所以佛教導我們逐漸的放下,也就是次第放下;不能頓捨,就慢慢捨。先捨執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真正做到你就證阿羅漢果。這還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在執著上也得慢慢的放,先把它淡化。執著,對人對事對物有輕重不同,譬如我們把財看得很重,就是對財特別執著,你斷煩惱要從最重的先斷。就像治病一樣,人得了病,一身都是病,這個病是要命的,先治它,先把這個治好,其他的病不是很重要的,不會要命的,再慢慢的治,先治最重的。佛教給我們斷煩惱也用這個方法。我們如果對色看得很重,你就先在色上下手;對權力看得很重,你就在權力上下手;對名譽上看得很重,你就在名上下手。所以說每個人不一定,哪個煩惱最重、執著最重,先從它下手。首先淡薄,一年一年的淡薄下去。總而言之,斷第一個煩惱是最難的,最不容易的。第一個煩惱是最重的執著,慢慢的淡薄了,對其他的執著就很容易,頭一關過了以後,那就輕松多了,往後菩提路上就一帆風順。
總之就是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要曉得這個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能執著的分別執著心也不是真的,所執著的外面這些境界也是假的,實在講是一場空。為什麼這麼難斷?甚至於在大乘教裡面受過長時間的薰習,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依然還是放不下,這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深,墮落在六道裡面的時間太長,也就是說我們這些煩惱習氣真正叫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把它拔除。可是修行證果又非拔除不可,同學們要很認真的來干,為什麼?佛說得很好,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是世尊勉勵我們的話。我們在這個地方拔除,到極樂世界的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如果帶著這些重業到極樂世界,是沒事,極樂世界壽命長,慢慢在那裡斷,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向上提升。也就是極樂世界是不錯,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但是他進步慢。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大進大退,你真能夠忍得住,那個升的幅度就很高,一下就上升。忍不過,忍不過就下降。升得也快,降得也快,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曉得,為什麼不在這個世間提升?咬緊牙根,要捨。
章嘉大師當年教給我的放下,修行證果的秘訣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我們現在從經教裡面看破、明了了,但是沒有功夫,為什麼?功夫是放下。經上給我們講的貪瞋癡慢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都懂得了。貪瞋癡慢從哪裡生的?從妄想分別裡面生的。底下就講到,這裡講到三細六粗,這就說明我們的貪瞋癡慢怎麼來的。知道它是假的,就應該認真的把它斷掉。對人、對事、對物,對世間、對出世間,都不要執著,然後再提升,我也不分別了,到不分別是菩薩地位,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到不起心、不動念,菩提涅盤就圓滿證得。其他的都是假的,都是輪回心造輪回業,總是出不了六道輪回,學佛也不行,你沒有功夫的話,學佛出不了六道輪回,只是在佛法裡面結個善緣,種一點善根,來生來世遇到佛緣再接著干,這是事實真相。要知道我們每一位同學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什麼沒有出離六道?就是沒有真放下,或者是放下得不夠,你放得少,你的習氣還很濃,還常常起現行,所以沒有能夠出離六道輪回,念佛也不能往生。這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也總算是知道不少了,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念佛三昧。什麼叫念佛三昧?《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人決定往生。我們現在有沒有能做到一心不亂?嚴格的講,一心不亂不容易。什麼時候才到一心不亂?證阿羅漢果才到一心不亂。這樣看起來,我們學淨宗,這一生想成就就沒指望了。確實有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好在我們現在念的這個本子是羅什大師翻譯的,他老人家翻一心不亂,我們看看玄奘大師的翻譯本不是這個字,玄奘大師是直譯,照著梵文的原文直接翻譯,那是正確的。玄奘大師的譯本是怎麼譯的?叫一心系念。那這就好辦,它不是不亂,一心系念。一心系念是我的心常常念著阿彌陀佛就行,那就容易太多,我們真能做得到,一心不亂可做不到。我們想,鸠摩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說老實話,沒翻錯,一心不亂是什麼?在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一心系念,一心系念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這叫一心系念,這個我們能做到。佛來接引的時候,首先佛放光照你,一加持就把你的一心系念提升到一心不亂。他沒翻錯,祖師講的也是實話,不是假話。所以這兩種譯本一對照,我們就放心,我們也就明白了。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經要聽,為什麼?聽經明理,聽經也是修行,修什麼?修定修慧。怎麼叫修定?我們一心在聽經,雜念放下了,妄念就少,這就是定。天天受經教在薰習,智慧慢慢就增長,就逐漸了解,這是定慧等持。我們每天在一起這兩個小時,就是修定修慧。
這是講得菩提,需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之後,「本覺自然」,這就是解釋『無作無分別』,你的智慧自然現前,因為它是本有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他從哪裡看?從你本覺自然看,這是真的。可是你現在為什麼不覺?本覺變成不覺,那就是因為你有煩惱、分別、執著,這底下講三細六粗,所以你就變成不覺。後面兩句講到『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這是講到三細六粗,這是法相裡頭的專有名詞,三細相。什麼是三細相?「三細者,即根本無明之惑也。因對六粗,故名三細。」我們先說根本無明,惑,惑是三障之一,惑業苦,惑是迷惑。惑是什麼?惑就是無明,這裡講到無明的根。無明,你本來是明,現在不覺,你本來是本覺,本覺現在不覺了,不覺就叫無明,覺沒有了,你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你都不知道。多少科學家在研究,有沒有把事實真相解開?也不知道,沒有把握,都是在猜測,這個問題很嚴肅。佛經裡面講的是真的嗎?憑什麼?憑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他不是推想,他不是研究,他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釋迦牟尼放下了,阿彌陀佛也放下了,毗盧遮那也放下了,祖師大德當中放下的也很多,放下就是佛。在中國佛教裡面眾所周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的人,放下了,他放下的境界,跟諸位說,跟阿彌陀佛、跟毗盧遮那、跟釋迦牟尼完全是平等的,同一個境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佛身示現,六祖能大師是以祖師的身分出現,這就是《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完全是在平等境界當中,這個我們要知道。
根本無明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什麼是妄想?起心動念。因為你的自性清淨心從來沒有過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想,你看看佛給它上面加個妄,它不是真的,這個字很重要。既然知道是妄了,知道妄怎麼樣?知道妄應該把它放下,這就對了。妄,這個妄想從哪裡來的?這個妄想幾時生的?妄中又加妄,那就叫什麼?愈迷愈深,那就錯了。你知道妄就趕快丟,沒事,不要在妄裡頭再生妄。我們現在凡夫是功夫不得力,境界不能夠提升,關鍵就在不肯把妄放下,而在妄上頭再加妄,麻煩在此地。我們在之前學過賢首大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在一起學習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總共用了九十六個小時學習他這篇的著作。真正在賢首大師開示裡面,如果我們明白了,有體會了,那好!都是佛來的,他不是假的,像賢首、清涼都是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都是諸佛如來,他們跟六祖大師沒有兩樣,對於《華嚴經》,你看造的這些疏、造的這些論、造的這些鈔,給我們解釋,我們依靠這些參考資料,才能夠真正對於佛說的經義能夠契入,能夠明了。可是真正契入,就像《還源觀》上講,你得放下,然後你見到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什麼?就是見自性清淨圓明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真的,它是個圓的,它沒有大小,它沒有去來,它沒有生滅,它能生萬法。這一句要記住,萬法怎麼生的?萬法是從妄念生的。所以萬法是什麼?萬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說明什麼?萬法是虛妄的。《般若經》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不要說十法界裡面是這樣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不例外,也是這樣的。那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相有性無,所以它是幻相,事有理無,你得要清楚,明了之後,你得大自在了。你在這個相裡面是游戲人間,你心地干干淨淨,那真的是快快樂樂的,你所表現的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為什麼?對事實真相一點都不迷惑,不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的法界,這叫你得到真實受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必須放下之後你才能得到。你要不放下的時候,你有憂慮,你有煩惱,你有痛苦,放下就沒有了,放下是正確的。
所以要曉得,這個宇宙跟我從哪裡來的?根本無明來的。諸位要記住,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看《還源觀》裡面第二段就講「起二用」,二用是什麼?宇宙出現了,宇宙這個幻相出現了,再來就是我出現了,我從哪裡來的?我出現了,我跟宇宙是同時出現。這個跟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完全不一樣,科學講宇宙是從大爆炸出現的,人類的發生大概有幾十萬年的歷史,逐漸進化來的,這在佛法裡講不通。佛法說宇宙跟我怎麼出生的?一時頓現,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就是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都是假的。什麼時候出現?當下一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現前的一念。你這一動念它就出現,你不動念它就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是一個接一個沒斷,如果念頭斷的話,這個現象就全沒有了,好像我們作夢醒過來了,那個夢中境界全沒有了,夢中那個意識境界你就斷掉,一斷掉它全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有兩句話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是把六道輪回比喻在作夢,只要你一醒過來,六道就不見了。我們是在夢中,沒有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再找六道找不到了。
起二用,它為什麼會生起?只要你有這個念頭,你又在起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老是放不下?你要曉得,它為什麼會起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本來有。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清楚了,你看他開悟了,他放下了、覺悟了、明白了,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著;「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涅盤;「本自具足」,這句話非常重要,具足什麼?具足這個世界,具足我這個身體,它本自具足。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它不起現行,沒這個事情,確實是清淨圓明體,我們就是體也不說了,確實叫清淨圓明,那什麼都沒有。清淨圓明就是淨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是永恆,寂是涅盤,光是菩提。它本來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現象,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可是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本來裡面就具足萬法,就具足我這個正報,它就具足。只要起心動念,它就出來了,起心動念就是他老人家末後所說的話,能生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怎麼生的?萬法是起心動念生的。
起心動念,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波動,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以前學經教學這麼多年也沒有搞得清楚,所以講不出來,沒搞得清楚怎麼能講得出來?這是到這兩年,我們看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恍然大悟。從前諸位聽我講經,我講到這個微細只講到《仁王經》的例子,因為《仁王經》是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就學過。《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以前都是講這個。但是我講這個講得很多,我有疑惑,我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的速度要比這個快,為什麼會比這個快?因為光的速度比《仁王經》上講的速度快。顯然佛是隨順眾生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讓大家知道這是虛妄的就好了,不要當真,實際上,現象的生滅的程度比這個快得多。到彌勒菩薩做報告的時候,我們就體會到,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能生萬法,萬法是這麼生的。
再講到三細相那就更細,三細相是什麼?就是這個一念,念念成形。我們現在算出來,就算彈指,我們一秒鐘彈得很快至少彈四次,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四,我們把它算出來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就一秒鐘,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滅。再個三細相,再乘三,就是那一念當中,那一念當中有三個現象,有業相、有見相、有境界相,境界相才是成形。這一念怎麼成形的?先是講業是動,業相就是動,一波動的時候,它就產生一個見相。我們把這個念一念:「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這句話一定要清楚。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句就是能大師講的這三句話。「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業就是動,因無明,無明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無明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間。無明在哪裡起的?沒有處所,這給你講真話。它要是有原因、有時間、有處所起的,那它就變成真的,它不是假的了。給你講的,他說它是虛妄,從真起妄,妄不是真,所以《華嚴經》上講妄想,這個時間是太短太短了。所以「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就變成業相。業相是什麼?就是波動的現象,最初是很微細。所以《起信論》上講,「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在這個極微細動的時候,你要不理它就沒事,它自然就靜止了。你要是「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好了,它愈來愈大,振動幅度愈來愈大,這就麻煩了。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說「真如不守自性」,這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有守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清淨寂滅的。它這個動,你管它干什麼?你不管它,不就沒事了嗎?就是管事管壞了。它為什麼要動?什麼時候動的?宇宙什麼時候起來的?搞這些,愈搞愈糟糕,全是你在打妄想,全都不是事實真相,佛講事實真相就在現前這一念。因為你不守自性,所以它念念相續。你要守住自性,守住自性是什麼?根本就不理它,就是什麼?我就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就回歸自性了嗎?你不就成佛了嗎?你不就證入常寂光了嗎?
有業、有動,有動就產生見,這個見就是《還源觀》裡面的起二用。見是什麼?見是見聞覺知,境界就是現相,就是物質現相,見就是精神現相,你看精神跟物質就起來了。這裡講的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彌勒菩薩講的是先講物質,後講精神,他講念念成形,形是境界相;形皆有識,識是見相。到底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給諸位說,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你想想看,那麼短的時間,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振動,在這一個振動裡面,你還分三個現象。你看振動,精神現相出來了、物質現相出來了,你知道這個多少微細?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三,這是什麼?這是三細相,太細了,愈說愈細。
我們先看「見相,見初動之相也」。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見到初動之相?佛講的是大乘圓教八地以上,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個微細的波動他覺察到了。七地以前知道,怎麼知道的?像我們現在一樣,佛在講經說法時告訴我們,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不是我們親證的境界,要到八地才親證,真正證實這個事實真相。這個現象還有個名詞叫轉相,「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這個能見就是見聞覺知,所以三細相裡頭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一定就有幻相出來,這個幻相就是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這個境界是初動的境界,「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這就是三細相。這個很好,把彌勒菩薩「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八個字解釋出來,三細相就是解釋這個。
這是佛經裡面講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他能夠講得這麼詳細。他具有科學精神,因為佛絕對不是說,佛這麼說了,你們就相信,你們就接受,佛不是的,你們去親證。什麼時候你證得,那才是你的;你沒有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這不是你的。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相極其微細。我們真如不守自性,我們還要追究這個妄,這是虛妄的東西,這個妄念什麼理由生的?妄念什麼時候生的?妄念從哪裡生的?這就變成六粗。所以在三細相是一真法界,沒有六粗,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如果你再一追究這虛妄從哪裡來的,這境界立刻就變了,真的像萬花筒一樣,你一動,它又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就有六粗相出現了。你愈是想知道,這叫智相。你要知道佛在《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沒有智相,「無所不知」;如果你有知,那就有所不知。知是什麼?知是分別,比妄想的波大(妄想的波是很微細),智這個波就形成。六粗相怎麼來的?馬鳴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六粗」,是從,「謂由」就是是從,「業相、轉相、現相三細而生」。它為什麼會生?因為你想研究它,你要問這個東西從哪來的?什麼時候有的?好了,這一下這個波浪愈來愈大,所以智相出來了。
這六個粗的,第一個是智相,「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境界相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淨之相」。三細相現前,他不明了這是自心所現的相,他要去研究它從哪裡來、研究它幾時來、研究它為什麼會有,好了,這個麻煩就來了。所以妄起分別,分別就是有染淨,所以十法界裡面就有染淨,四聖法界是淨土,六凡是染土,就是染淨。沒有善惡,四聖法界沒有善惡,有染淨,因為他只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到六道凡夫裡面去,那就是染裡面,染裡面有善惡,淨裡頭沒有善惡,染裡頭有善惡,善就變成三善道,惡就變成三惡道,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有執著就有善惡,有分別就有染淨,分別執著都沒有,善惡染淨也就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回歸到三細相。回歸到三細相的時候,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講一真法界。如果真正能夠入大乘佛法少分,你對於現代這些科學跟哲學上所說的,你就知道它的問題在哪裡。科學,許多問題不能解決,宇宙是從大爆炸,是假設的,為什麼?沒辦法自圓其說。人類是從微細胞動物裡頭慢慢進化出來的,這個也不能自圓其說。進化為什麼不能都進化成人,還進化到畜生?是猴子進化出來的,那現在為什麼還有猴子,它為什麼不變成人?所以很難自圓其說。佛法裡頭沒這個東西,佛法講一時頓現,什麼時候?當下。當下這個時間多長?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三細六粗就從這個地方演變出來的。
我們現在也體會到古人講的,真如不守自性,這句話講得太好了。守自性是什麼?守自性就沒有妄念,就不去分別執著了。不守自性才分別執著,才要追究它什麼原因、幾時、在哪裡發生的,我們世間人現在都有這種習氣。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有沒有這個習氣?沒有,無論什麼事情發生,他如如不動。你要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什麼也不知道,這很奇怪。為什麼不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他的心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為什麼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怎麼不知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有所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障礙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什麼是智相?《起信論》裡這麼說,「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淨之相,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是名智相」。這境界裡頭,這裡頭沒有善惡只有染淨,這是十法界四聖法界的境界,他還有相續相,他要沒有相續就好了,沒有相續的時候,他就不會墮落。所以第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分別」,所以智相就是分別,三細相是起心動念,這個要搞清楚,那是很微細的振動,起心動念。智相就粗了,他就有分別。於愛的境界他就生樂,不愛的境界他就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是名相續相」。因為相續,所以這個幻相(虛幻的世界相)它不斷。智相、相續相並不穩定,它動的時候不穩定,就像萬花筒一樣,所以它千變萬化,這就是《還源觀》第三條講的「示三遍」,這個現象我們要知道。第一個就是智相跟相續相「周遍法界」。我們這個念頭,分別的念頭,起心動念的念頭,分別的念頭跟執著的念頭,再微細的念頭,不管是粗念、細念統統周遍法界,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到的,你就曉得它速度多大!物質境界裡頭速度最快的,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裡,電磁波的速度跟光差不多,可是不能跟我們念頭,就是起心動念是細念,分別執著是粗念,不能跟念頭這個波比,念頭一起來,這個波立刻就周遍法界,絕不是物質波動所能夠相比的。
第二個特性是「出生無盡」,隨著你的念頭,外面這個境界在變。我們常講,善的念頭、清淨的念頭就變成淨土,染污的念頭、不善的念頭就變成我們現在地球上這個樣子,這就是相宗經論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起心動念,所現的;變化,變化是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我們要想把地球變成極樂世界,能不能?能,在理論上講能,只要地球上的人都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所以環境是隨著我們念頭轉的。我們念頭不善,這環境就變成很惡劣;念頭要是善的,這環境就變成很美好,就這個道理。從哪裡轉?從我們自己內心去轉,這個要緊!如果我們從外面轉,叫別人轉,永遠沒希望,一定要從自己內心轉,為什麼?因為環境是我自心變現的。你的環境是你的自心變現的,他的環境是他的自心變現的。我們現在三個人都在一起,我們所變現的各個不相同,但是又相似,這個相似叫「同分見妄」,見是看見,妄是妄相,同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環境感受不一樣,那叫「別業見妄」。諸佛菩薩如果跟我們在一起,他跟我們在一起,他現的也是同分見妄。他的感受呢?他的感受跟極樂世界一樣。他看的時候,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在這裡造作一些是糊塗佛,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他的心是清淨平等。那我們凡夫,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看到善人歡喜,看到惡人討厭,你就在造業,你就墮落了。我們把這個當作是真實,佛菩薩看到是幻相,那怎麼會一樣?所以智相、相續相這兩個是講分別。
下面講執取相、計名字相,這兩條是講執著,愈來愈嚴重了。「執取相:謂依前相續」,依前面的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著故,是名執取相」。這裡面最重要就是心起了著,著是什麼?我們說個簡單的,諸位容易懂,控制、占有,這是執著。你想控制他,對人、對事、對物,只要有控制的念頭,有占有的念頭,那就是執著。沒有執著,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更沒有占有的念頭,你才能隨緣,隨緣你就得自在。你有控制,你有占有,你就有苦頭受了。這是六粗裡前面兩條是分別,後面兩條是執著,最後兩條是造業受報。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心不起執著,這是什麼人?阿羅漢,你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真得大自在,那就是《還源觀》第四條教給我們四種性德。《還源觀》第三條的三遍,最後一個我要說一說,我們都得把它記住,包含空有,你心量多大!「含容空有」,含就是包含。含空,包含空,就是我們講的「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沙界」。你本來的心量是那麼大,遍法界虛空界是在你胸中,在你心裡頭。現在心量變成這麼小,連一個人都不能容,一個物也不能容,你太苦了,本來沒有苦,是你因為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全是假的,統統沒有了,它自然含容空有。
了解事實真相,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這是四德,這個四德是性德,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一點勉強都沒有。第一個是「隨緣妙用」,隨緣,隨著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菩薩就應。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他雖然應化在我們人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妙。起作用的時候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好像他也有妄想、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他那是什麼?那是假的,像唱戲一樣表演的,實際上完全沒有,叫妙用。第二個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世間人做好樣子,叫「威儀有則」。威儀是行住坐臥,則是原則,他有原則、有規矩,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那就是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個都相應。如果講得更簡單一點,在中國就是五倫八德,他自自然然的,他不會違背,像孔子所說的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純熟了,隨心所欲,與五倫八德完全相應,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第三,那也很重要,這是性德,每個人都有的,「柔和質直」。柔和表現在外面,謙虛、恭敬,對人、對事、對萬物都是那麼樣的謙虛、恭敬,柔和。質直就是真誠,沒有一絲毫虛偽,對一切法、對一切人。末後一條,第四個「代眾生苦」,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在六道輪回裡頭受苦報,這些菩薩到這裡來應化干什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無非為這個而已。所以《還源觀》裡最精彩的就是前面這四段,後面兩段是教我們修行。
所以我們要學,學把控制、占有淡化,常常想到:我到這個世間來,什麼也沒帶來,將來我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過眼雲煙,一切都隨緣,何必要控制?更何必要去占有?占有是錯誤的,為什麼?占不到。這麼多年來,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遍,人要覺悟,人不是說死了你才真的覺悟,死了也不覺悟。可是我們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說我們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睡覺睡著不是等於死人一樣嗎?人在睡著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知道。你在睡著的時候,試問這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包括身體都不是,要覺悟!所以睡覺,宗門常講「你會麼?」會睡覺的他就覺悟了,他成佛了,不會睡覺的那就迷惑顛倒。會睡覺的時候就覺悟,曉得人生如夢,一場夢,時時刻刻都警覺自己,都提醒自己,這樣才能夠真正放得下,真正把分別執著淡化。只要這個東西一淡化,佛說得好,煩惱習氣少一分,菩提智慧就長一分,真的互為消長。
為什麼我們今天不開智慧?就是我們天天長的是什麼?天天長的是煩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天天長,所以智慧就消了。如果我們這個東西少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年比一年少。我現在教人,那是什麼?那真有大福德的人,在這個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什麼人?他什麼事可以不要做,每天聽經念佛。開頭從哪裡入門?每天聽《華嚴經》,現在《華嚴經》我們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一天聽八個小時,認真聽經,早晚念佛,早晚課念佛,早晨念兩個鐘點佛,晚上念兩個鐘點佛,這是一天十二個小時,這是世間第一等福報的人。如果這樣子修,我相信兩年他的心定下來,清淨心現前。四年、五年,開智慧了,他要是求生淨土,決定不在凡聖同居土,最低限度也是方便有余土。如果開智慧了,他就生實報莊嚴土。有這麼大福報的人。這樣福報的人有沒有?有,很多,但他自己不肯干,他自己有業障。肯干,他只要有一筆錢,能夠有五年的生活費用,五年可以不干事,找個山上蓋個小茅蓬,他就在那裡真干,我們現在光碟很多,他可以天天聽,這樣下來的時候,我相信,我估計四年到五年會開悟。如果要真有志同道合的三個、五個在一塊修行,彼此互相照顧,能夠請一、二個人燒飯、打掃環境照顧你,這是現在真正選佛道場,他怎麼會不成就?沒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修行成佛不難,只要你會。你想你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密集的聽就不打妄想了,你不聽經的時候就胡思亂想。我這一生當中還能得一點清淨心,全靠著每天讀經,每天跟大家來分享我所讀經的心得,靠這個。所以成佛不是難事,修行證果不算艱難,就在乎你肯不肯干。
第四「計名字相」,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計較,嚴重的執著,不知道名字性空。我們看這裡的注解,「謂依前妄執」,執著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分別假名言說之相,是名計名字相」。下面有個注解,什麼叫假名?「假名者,虛假之名,謂依前執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論起惑。」都是論起惑的時候,就是執取相裡面講的起心,我們講控制、占有,他有這個念頭。有控制的念頭、有占有的念頭,或者是我們講過去生中帶著這個習氣,對於一切都執著,連這個假名也執著。這一執著,他就起業,就造業,所以第五個是「起業相:謂依前名字,執取生著」。執著取生著,這個著是什麼?這個著就是控制占有的行為,這個不是意念,他真的控制、真的占有了。真控制、真占有就造業,這起業相,「造種種業」。造業,我們真的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業習。凡夫確實這樣的,從早到晚,尤其是現在的人,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而且確實有不少人念頭不善,損人利己是在造業。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捨己為人也是在造業。損人利己是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捨己為人是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都出不了六道輪回,這真的。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跟我們表現的是捨己為人,他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他沒有念頭,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就知道了,沒有分別執著就不造業。不造業,佛教的名詞叫淨業。他確實表現的給眾生做好樣子,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給眾生做樣子,他自己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過,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這是淨業。淨業的果報,沒有開悟,就是沒有見性,果報在四聖法界。他要是開悟,開悟果報就在一真法界,在實報莊嚴土,不在十法界裡頭。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尤其現在這個亂世,真的到了最緊急的關頭,我們能夠有這個緣分的話,放下萬緣好好的來修行提升自己。好好修行,頭一個修清淨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用什麼方法放?我自己的經驗,我的業障重,叫我靜坐沒有辦法,為什麼?會打妄想,伏不住。叫我念佛,念佛也伏不住,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有妄想,功夫很難得力。所以我選擇的方法是讀經,不但讀經,我選擇講經,因為講經你就不能不認真,你要不認真的話,經文沒有搞清楚,你上台就下不了台,我用這個方法來對付自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干了五十七年,所以能夠保持到現在這個清淨心,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我這幾年有這麼個緣分,參與聯合國做化解沖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麼一樁事情,這個事是好事,是當前這個世間迫切需要的事情,我參與了,我做到什麼時候為止?給諸位說,我做到明年為止。明年我還有個活動,有個大型的活動,做完之後不干了。我也去找一個地方,我跟外面隔絕,但是我還是繼續講我的《華嚴經》,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念佛求生淨土。我懂得這個方法,我告訴別人,我自己不能不干,我自己會很認真的去干。可是我們講經,或者還有一些願意跟我在一起學習的,我常講找個十個、二十個人,搞一個小道場。我們講經有網路,用網路既可以獨善其身,同時也能夠兼善天下,就是跟外面不再往來了,天天講經,佛學答問也沒有了,不要再答問了,已經答問很多了,有問題找從前答問也許都可以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認真干。我們將化解沖突的方法,促進安定和平這些理念、方法在聯合國做報告、做介紹,大家都知道就行了。該怎麼做?讓這些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們去做。
起業跟前面的執取,這是我們要把它分別出來,前面執取是你有這個念頭,沒有行為,有控制的念頭,有占有的念頭,沒有行為,這是在四聖法界,就是有習氣,它沒有現行。起業相,這裡頭「執取生著」,這是有行為,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他確實有嚴重的控制跟占有的欲念,所以他就造業了。末後是「業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謂業系縛,則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業系苦相」。這個就是六道輪回。造業必定感受果報,善業有三善道,三善道裡面有不少修行人修定,佛法裡面所講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它的效果能伏煩惱。煩惱伏不住,你得不到定;煩惱控制住,人就得定,雖有煩惱習氣,它不起作用。得定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所以四禅是生四禅天,四空定就生無色界天,這是四禅八定。色界天初禅以下的這叫欲界天,欲界有六層,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的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是中國人所講的玉皇大帝,這兩層天很容易去,為什麼?修福就行了,有福報就能去,上品十善。如果再上去,再上去就是夜摩天,第三層,兜率天第四層,化樂天第五層,他化自在天第六層,上面四層還得要修一點定功,單單上品十善不行,所以他們也修定,這個定叫未到定,沒有達到初禅的標准,達到初禅標准他就到色界去了。像我們講考試一樣,如果是初禅的標准需要一百分,滿分,那他們不到,他們只有九十分,那就是他化自在天;要是七十分,那就是化樂天;六十分就是兜率天;五十分大概就是夜摩天,都不及格,所以他要修一點定,未到定。如果我們只修上品十善,沒有禅定的功夫,也就是心還不能清淨,憑著福報生四王、忉利。
在佛門裡面我們講超度亡靈,你看看古大德,大家最熟悉的是梁皇寶忏,梁武帝請寶志公,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請他主持法會超度他的妃子,也只能幫助她生忉利天,為什麼?修福。也就是我的福報可以給你,我的定慧不能給你,定慧是功德,所以功德不能給人,福德可以給人。我有大福德送給你,可以幫助你生天,但是往上去忉利天以上要有功德,少分的功德幫助你往上提升,但是不出六道,都不能解決問題。要出六道必須是把執著斷得干干淨淨,從哪裡開始?從控制、從占有,還有更微細的,從對立。這是我常常講的,自從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提出這個,我們化解沖突,沖突的發生是從對立。我們從內心化解與一切人的對立,不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就對立不起來。對立是雙方的,我一方不對立的時候,他就不能跟我對立。對人的對立要化解,對事的對立要化解,對一切萬物的對立都要化解,要從這裡下手。對立就是見惑裡面的邊見,然後慢慢的我執再淡化,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過分重視這個身是我是很麻煩的。所以佛法裡常講,你要借這個假身體去修真,不要修身。人都為了這個身體健康,好好保養這個身體,錯誤。為什麼?你身見放不下,六道出不去,再說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很嚴重的障礙。身體不能不照顧,不能過分的照顧。
佛法裡面鍛煉身體的方法是拜佛、是靜坐。諸位要曉得,止靜也是養生之道,它是從意念、從清淨心,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所以你看天天打坐修禅定的,他身體健康。虛雲老和尚這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家一百二十歲,他沒有任何運動,他每天就是坐禅,有的時候一入定的時候,長時間的,三個多月他才出定,短的就常常我們見到的,一個星期、半個月,這是平常事,他自己不知道時間,半個月一出定的時候,他覺得時間好像才十幾分鐘,人家告訴他半個月了,他自己覺得很快。所以佛門裡有修身的大道,所以我們要著重提升自己的靈性,比保養這個身體還要重要,這才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地方說「則有生死逼迫之苦」,這就是輪回,六道輪回。三細六粗,我們就學到此地。這首偈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後面的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