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2/11/25 澳洲淨宗學院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給諸位同學談談《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請轉法錀”、“請佛住世”這兩願。
我們這些年來,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分量很大,內容非常豐富,學習的綱領一定要能掌握到,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華嚴經》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跟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尤其是普賢菩薩的十願,顯示出菩薩修行最高的境界,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
那我們要問,普賢菩薩所修的跟一般大乘菩薩有哪些不一樣?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學習的科目是相同的,理論的依據方法都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心量。大乘菩薩,我們常常讀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實在講非常偉大。我們聽到、看到了,怎麼會不羨慕?但是他跟普賢菩薩比,那還要差一等,這個要是不讀《華嚴經》不會知道的。佛在一切經裡頭都未曾說過,偶爾也談到,但是沒有在《華嚴》上講得這麼透徹,這麼詳細。那就是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它不是個平面的,我們今天講立體,也不是我們一般觀察想象當中的立體,不是的,它是重重無盡的重迭,不可思議!這個境界很難講,很不好懂,就是從比喻也沒有法子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但是在現在確實可以找到相似的。我們從這個相似的能夠體會到一些,這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昨天還讀到,昨天晚上末後兩個小時講到微細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說毛孔,毛孔是我們汗毛的毛孔;毛端,這個汗毛的尖端;微塵,肉眼看不見的。一般大乘經裡面,我們曾經聽到過,大概一般學佛的人都曉得,佛經裡面有所謂“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跟芝麻差不多大,你要曉得比毛孔大多了,我們這個汗毛孔芥菜子放不進去,芥菜子裡面可以把一座須彌山裝到裡面去,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怎麼裝在裡面?想不通!
佛經上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這一句話裡面,文章可多了,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這一句話講得好,太好了!我們為什麼不了解這個境界?就是因為我們有思有議,這個思跟議就把這個事實真相障礙住。如果你把思議這個念頭打掉,思是思惟想象、起心動念,議是言語議論,這個東西要是真的完全放下了,那個人入什麼境界?清淨寂滅。清淨寂滅的境界,這些障礙都打破,這個障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空間的維次,這個境界打破了。打破之後,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沒有大小,它都是自性變現的,大是自性,小也是自性;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來去,自性沒有生滅,所以大跟小是一。這才知道須彌山不大,芥菜子不小,這是一般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
《華嚴經》上講的這個微細,比大乘經上那有很大差別。《華嚴經》上講毛孔,毛孔比芥菜子小,小很多,裡面裝什麼東西?大千世界,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在這個一毛孔裡面。你曉得大千世界裡有多少須彌山?數不盡的須彌山,這不是在一個芥菜子裡頭,在毛孔裡面,在微塵裡面,所以這個世界重重無盡。毛孔裡面的世界,這個世界裡頭有佛,有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眾生。那些眾生他也有毛孔,那個毛孔裡頭同樣也有無量無邊大千世界,重重無盡。這是一切大乘經上佛沒講過的。這樣微細的境界,誰能入?普賢菩薩能入。說明大乘菩薩,這不是大乘菩薩境界,大乘菩薩聽說,不能夠入這個境界,普賢菩薩能入。能入就是能證,他能夠證明佛所講的沒有錯,是真的事實真相,不是假的。
這個境界真難懂,但是現在我們從電視熒光幕上,我們能體會到一些。為什麼?有相似的。電視熒光幕只有一個,我們收看頻道不一樣,畫面就不相同,按哪個頻道畫面就出來了,那個頻道就好像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今天只能看一個頻道,不能同時看所有頻道,這個意思就是說普賢菩薩有能力同時看所有頻道。大乘菩薩比不上,大乘菩薩可以同時看若干個頻道,不能看圓滿的,全部的他看不到。我們凡夫只能看一個頻道,他們能力比我們強,能同時看到好幾個頻道,一點都不雜亂,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凡夫如果說是兩個頻道畫面、三個頻道畫面,它就亂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科學技術比不上自性所現的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真的是數不盡的重迭,但是它一點都不雜亂。這是普賢菩薩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的地方。
普賢菩薩怎麼修的?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普賢菩薩將自性的性德圓滿落實了,百分之百的落實,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所以當位的普賢就是等覺菩薩。我們在大乘經上,《華嚴經》上,淨土經裡面所看到的,尤其《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修淨土的,實在講都是修的普賢行。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普賢的境界?說老實話,我們是掛名的普賢菩薩,不是真的,從來沒有認真的學習過。修學的理論跟方法,那就是全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圓圓滿滿包含了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絕對不是那個八十卷。那個八十卷就好像我這個講堂裡面《四庫全書》的目錄提要,全書你沒有看見,目錄提要。這些我們在大經裡面都跟諸位做了詳細報告。普賢菩薩能落實,所以他總結全經提出十個綱領,這叫“十大願王”。
十個綱領裡面,第一個“禮敬諸佛”。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從哪個地方入門?都是從“敬”從“誠”。過去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佛門廣大,經典豐富,浩如煙海,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讓我們很快的契入?印光大師說得好,有!他老人家只說兩個字,“誠敬”,真誠恭敬,就說這兩個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的標准很高,凡夫沒有。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也總結佛法學習的綱領,我總結的比印光大師要麻煩多了,他老人家總結兩個字,我講四個字“純淨純善”。他老人家講總持法門,說了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閒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六個字,把整個佛法總結進去,實在是了不起。這十六個字不好懂,所以我重新用二十個字,我這二十個字,說實在話沒有印光大師那十六個字好,但是我這個好懂。我這二十個字就是在佛像旁邊這一副對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好懂。這二十個字能落實,印光大師這十六個字的義趣你就明了了。
頭一個是真誠恭敬,誠敬。所以他頭一願“禮敬諸佛”,那個誠敬是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這個難,這是真心;能用真心的人,那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九法界他都超越了。用真心的人,不再用妄心,在《華嚴經》上講的,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用真心。九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用的還是妄心,不過那個妄心用得正,沒有用錯;六道裡面用的妄心,用錯了,沒有用得正,道理在這個地方。
“諸佛”,這又有講究了。我對於佛菩薩恭敬,我對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恭敬,我對我父母尊長恭敬,外人就不恭敬了,你那個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你的心不平等。到什麼時候你才真正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修禮敬,那就跟普賢菩薩有一點相應,這是隨順普賢菩薩大士之德。但是還入不了普賢菩薩的境界,為什麼?心量還是不夠大。所以諸佛是包括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范圍太大了;除自己之外,人人是諸佛,事事是諸佛,九法界不同的眾生全是諸佛。試問問,我們對於蚊蟲螞蟻,要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你對佛的恭敬心跟對螞蟻的恭敬心能不能平等?不能平等,你沒有修,“禮敬諸佛”你沒有做到。螞蟻也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牠將來一定會作佛,你怎麼能對牠不恭敬?你怎麼能對牠用差別待遇?所有一切動物都有佛性,所有一切植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一切法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佛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說起來,無情的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也是佛,它有法性,你不能不尊敬,你對它們不能夠輕慢。然後你才曉得“禮敬諸佛”真難修,真不容易!
所以,普賢菩薩對一切人,就像對諸佛如來一樣,決定沒有差別,恭敬供養。供養裡面,要知道第一殊勝的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也就是說老師教導我的,我統統都做到了,這是真供養。老師教我們怎樣對人,怎樣對事,怎樣對物。對事,一般講是對無情,植物、礦物、山河大地,我們對它要尊重,樹木花草要尊重,要愛護,要盡心盡力去照顧它,這叫盡性。物,物裡面包括的范圍很大,我們講人,在十法界裡頭有人道,還有其它的,還有九道,那個九道就用物來代表。我們一般講天地鬼神,這是“物”這個字裡頭包括了,物包括人,人不包括物,人是物裡面的一種。這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所有一切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統統要禮敬。為什麼?都是諸佛如來。誰懂得這個道理?誰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夠做到?儒家講“仁民愛物”,那個仁是仁慈的仁,民是對一般的庶民、一般的人民,要用仁慈的心去對待他,要愛一切物。儒家講得比較籠統,佛法講得微細;儒家講綱領,佛法講細目,儒跟佛要合起來看,你自自然然就恍然大悟了。
這是說明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不相同的所在,心量廣大,能入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迭的世界。如果這個重迭的世界還很難懂,真難懂;古時候高僧大德常常被邀請到皇宮裡面去說法、去講經,帝王大臣聽了也不懂。賢首國師很聰明(賢首是清涼的老師),講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國王有疑惑,他請國王做一個八角亭。那當然很容易,馬上造一個八角亭,然後賢首大師請皇帝在八角亭每一面,它有八面,每一面裝一個大的鏡子。鏡子照鏡子,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你看看那是什境界?皇帝走到亭子當中一站,八個鏡子一照,裡面無量無邊的人數不清。皇帝明白了,懂得了,重重無盡的法界。這是用這種方式做比喻,你從這個比喻裡頭能體會到少分。當然你沒有入真實的境界,但從這個地方你懂得了。世界確確實實就像這樣,像鏡子互相照,這裡面沒有止盡的,重重無盡,但是它又很有層次,它一點都不亂,並不會混攪在一起,不思議境界。古大德很聰明,用這些方法讓你能夠體會少分。
十願,今天我們這個時間,重點在“請轉法錀”。什麼叫法錀?什麼叫轉?法錀是釋迦牟尼佛用這個來表法,就像我們現在商業社會裡面,每一個公司有它自己的商標。佛在各地方教學,他也設計了這些商標,表法的。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到處講經教學,教的是什麼?這個標志就能顯示出來。佛法裡面的標志,通常用三種,三種都用得很普遍。第一個就是用法錀。輪是什麼?是圓,這一個形相確實相當奧妙。我們做學生時代,學幾何,幾何裡頭給我們講圓。圓一定有個心,圓心,圓心到底有沒有?圓心是個抽象概念,它確實有,但是它沒有痕跡。你要在圓心上點一點,那一點在顯微鏡放下來,那是很大的面積,那就不是點,幾何裡頭的點是抽象概念。點移動,線就出來了。點移動是線,線能看得見;線移動那是面,就更明顯;面移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立體,三度空間。單的這個面是兩度空間,面移動是三度空間,我們現在居住在三度空間裡面。佛用圓來表法,表得好!佛所講的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空間的一切人事物,這就像圓周。
這些人物從哪裡來的?一直到今天,千萬年來多少人在那裡研究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大問題!今天多少科學家、哲學家還在那裡研究,在探討,有許許多多的說法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呢?佛就用圓來代表。圓周從哪裡來的?從圓心來的。圓心從哪裡來的?圓心沒有,圓心是空,圓心是無,無中生有。那個無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真的什麼都沒有,那個好懂,那個空無好懂。佛法裡面講空,空會生有,所以佛經講“真空不空”,現的相,相叫妙有,“妙有非有”,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佛四十九年跟大家所說的,用這個東西來代表。它代表宇宙人生真相,代表空有同時,空有不二。《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色就是圓周,空就是圓心,妙極了!你想想看,在這個世間什麼東西能夠顯示出空有同時、空有不二?圓裡面顯示出來了。因此法錀是代表佛所教學的內容,宇宙人生真相,表這個意思。
轉是什麼?轉是推動,我們現在的話叫推行。轉法錀的意思,就是推動或者是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學,“轉法錀”三個字要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這個意思;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或者是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學,一點迷信都沒有。佛真的一生無條件的到處教導眾生,有教無類。所以釋迦牟尼佛要用今天我們的說法,給他老人家來定位,他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我們今天來看他,用這個名詞,那就是他的身分,他的地位。
他一生從事多元文化社會的教學,而且是義務的教學;他教學,他不收學費,他不接受任何人對他的報酬。平等的教學,不分你是哪個國家人,不分你是哪個種族,也不分你是信仰什麼樣的宗教。只要你肯來學,他老人家就非常熱心來教導你,教你開智慧,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教你破迷開悟,教你轉凡成聖。這種偉大的教學,在佛法表法裡面叫轉法錀,所以我們對於轉法錀這個意思要搞得很清楚、很明了。
“請轉法錀”,這個實在講在世出世間來說是第一等好事,可以說人間天上再沒有一樁事情比請轉法錀這個事情有意義、有價值。中國古人懂得,那時候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禮記.學記》裡面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請轉法錀”就是提倡教學,是這麼個意思,千萬不要搞錯了。現在人粗心大意,對佛法深入研究的不多,所以許許多多佛教裡面的名詞術語都被誤解,非常可惜。佛法是真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隨順自性的教育,真正是究竟圓滿的教育。教學的內容非常廣大,我們這個世間大學要跟它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見大巫,沒有法子比,顯示出釋迦牟尼佛真的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他的智慧、能力從哪來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的!為什麼是平等的?釋迦牟尼佛自性顯現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芸芸眾生,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是自性所現的。釋迦牟尼佛是自性所現的,我們也是自性顯現的;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也有,哪個沒有?蚊蟲螞蟻也有,樹木花草都有,平等平等。但是現在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有,我們沒有,看看我們周邊所有一切人事物好像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佛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
我們為什麼沒有?佛說不是沒有,有,你現在有障礙。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不能現前是你有障礙,只要把障礙拿掉,你的本能就恢復。所以智慧德能相好是你本有的,只要把障礙拿掉就現前。這個障礙是什麼?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在大乘經裡面常講“無明”,無明是妄想,《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執著。如果我們今天給你講佛學這些名詞,講無明、講塵沙、講見思,不好懂,要解釋好半天,你還未必能夠聽得清楚。在《華嚴經》這樣講法好懂,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很深的概念,大致上模模糊糊能懂一點;這個東西是障礙。
所以佛在經上說,如果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六道輪回關鍵、真正形成的因素就是執著,你只要有執著,你就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執著那個念頭裡變出來的。只要把對一切法,我常講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如果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分別沒有了,恭喜你,十法界就沒有了,你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空間的維次,這個現象怎麼產生的?在佛法裡有正確答案,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所有一切不同維次空間全部都突破了。你生活范圍不一樣了,生活的空間擴大,真的是盡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生活空間,多麼舒服!得大自在,得真解脫。
所以“請轉法錀”,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是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來給我們教學,教導我們,請他到這個地方來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這就叫“請轉法錀”。在世間法裡頭,佛法不離世間法。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很尊重世間法。世間法裡面對老師很尊重,“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禮節。大善知識不能不守禮,不守禮,人家輕賤你,輕賤這樣殊勝的教學,那他有罪過。因此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世間人不認識,沒有人來啟請,沒有人來請他教學。在這種情形之下,釋迦牟尼佛就走了,他就離開我們這個頻道,到別的頻道去了。就好像我們這個電視屏幕一樣,從我們這個頻道,他入到別的頻道去了。我們一般人講,死了,不在這個世間。不,人沒有死,每一個人都不會死。死是什麼?他轉入另外一個頻道。六道裡面就是六個不同的頻道,十法界是十個不同的頻道,一切眾生在這個空間裡頭常常換頻道。不過,迷惑顛倒的凡夫他不能自在,他是業力在主宰他;覺悟的人,自己很自在,自己想到哪個頻道就能入哪個頻道,一點障礙都沒有,他能夠突破頻道得大自在。
所以我們請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出現,我們要有眼光認識他,這是個好人,這是個真正有智慧、有修行、有德行的人,請他來教導我們,這叫“請轉法錀”。這是古時代,現在沒有了,現在大家把這個事情疏忽。在古時代,這是社會上最大的一樁大事情,“教學為先”。中國古代也有階級,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古語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讀書人多半是窮秀才,物質生活很艱難,但他很快樂,他有精神生活,他真的能夠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的心清淨,他有智慧,所以清苦的物質生活他沒有在意,他生活得很快樂。一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有人請他去教學,他能夠有好的學生,真正能夠接受他的教學,能夠承傳他的道業。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最大的快事。這是“請轉法錀”,千萬不要產生誤會。今天就講到此地。
最近這幾年,我遇到不少人來問我,法錀功是不是佛教?我解釋得很多,講經的時候說過,也有一些媒體記者訪問,也解答過。過去都有這些光盤保存到,在流通。
法錀功,“法錀”兩個字跟佛家所說的法錀相同,可是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們真正明白之後,你就能辨別它不是佛教,與佛教毫不相干。諸位要知道,佛教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學,佛教有許多宗派,宗派所依據的一定是佛教的經典,依照哪一部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修學,這是佛教,就像佛門裡面一個科系一樣,佛講的內容太豐富了。法錀功,我們沒有聽說它根據哪一部佛的經論來修學,這個沒有;沒有這個,當然跟佛教沒有絲毫的關系。所以我們要曉得,它那個法錀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懂。我們佛門裡面講的法錀是代表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相好講福報),這三個圓滿。這三種都是世間人所希求的,所以它代表圓滿。
佛家除了用“法錀”表法之外,還有用蓮花,蓮花用得比法錀還要多,還要普遍。為什麼?蓮花的意思更明顯,它代表出污泥而不染。蓮花的根生在泥土裡,泥土代表染污、代表六道輪回。它的莖在水裡面,水代表清淨,清淨代表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好比是清水。蓮花開在水上面,這就說明染淨兩邊它都不染著;不但染放下,淨也放下,這才叫真的清淨。
佛說法,清淨之法。世出世間,世間是六道,出世間是四聖法界,世出世間統統不染著。佛法的教學是教人這些東西,我們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了。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廣泛,博大精深,大學問。所以世間人修福,大家都曉得到佛門裡面來修福,這個理念正確,一點都沒有錯。到佛門裡面來,怎麼修福?啟建一個法會,做一堂佛事,或小的大悲忏、水忏,規模大一點的拜個梁皇忏,再大的做個水陸法會。這裡頭有沒有功德?如果你要碰到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定跟你說並無功德。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有沒有福德?福德有一點,不多,不大。
什麼樣的佛事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大福德?那就是“請轉法錀”,請法師、請善知識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時間短的講一、兩天,時間長的講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也有講三個月的。當然時間愈長,真的,那裡頭有功德,有大福德。為什麼?教化眾生,幫助一般社會大眾解決問題。他生活上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處事待人接物的問題,常常遭遇很難解決的問題,這一聽經全解決了,功德利益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善根深厚的人,往往聽的時候他開悟了。當然現在這個時代證果的人很少,佛陀當年講經說法,哪一次講經法會裡頭沒有開悟的,沒有證果的!這個我們在經上看得太多,那叫真實功德。所以啟請的人,就是發起,發起講經弘法這個大會的人,他有大福德,絕對不是拜忏、搞水陸法會能夠跟他相比。諸位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就明白了。
你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三十歲示現成道,緊接著就是教學,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休息。那個教學就是上課,每天給大家上課,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沒有做過法會。諸位一定要清楚,釋迦牟尼佛沒有召集大家在一起打個佛七,打個禅七,從來沒有過。你們在《大藏經》裡去查,你查不到,沒有。他老人家所做的是教學,若不是講經說法,就是答復四眾弟子的疑問。我們在經論上看到,許許多多經論都是一問一答,這些答問都傳下來了,我們今天稱之為經典。最著名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從頭到尾都是在辯論,開智慧!許許多多現在人所講的尖端問題,沒有法子解答的問題,釋迦牟尼佛都能夠以善巧方便全都給解答了。所以古人講“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法華》平等,一乘因果。《華嚴經》裡面講五周因果,《法華經》講一乘因果。《華嚴》被過去祖師大德尊稱為圓滿的佛法,近代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稱《華嚴經》為佛法概論,用今天的名詞來說,佛法概論;換句話說,其它一切經論都是概論某一部分、某一章、某一節細說,《華嚴經》是最完整的,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懂得。
佛法裡面還有一種表法的,卍字。卍字用得比較少,卍字表吉祥,也就是說佛的教學是吉祥的。佛的教學確確實實能給一切眾生帶來幸福美滿,現前就得受用,沒有一句話是談玄說妙,沒有!不切實際,與日常生活完全脫節的,這是佛不講的。佛所講的字字句句,你現在就用得上,真難得,真不容易!這麼好的東西,很可惜,很少人發心來學習。我是在年輕二十六歲的時候接觸到,接觸到這個,發現世間有這麼好的東西。沒有發現那就沒有話說了,發現之後,我有責任,我有義務,好好的來學這一門東西,把這一門東西發揚光大,介紹給社會大眾。無量無邊真實殊勝的利益,天上人間找不到的,所以稱之為寶,法寶。
由此可知,這個啟請就叫“請轉法錀”,啟請善知識講經說法是最大的福報。你啟請,你一定要破費、要費用,這些費用是財布施;你請這個善友來給你講經說法,法布施;這裡面還包括無畏布施,所以佛講的三種布施具足。就世間人來講,果報呢?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果報統統具足,這才叫真正圓滿。
但是你得要知道,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夠參加一次講學?像我們現在辦的這個佛學講座,一期是七十天,算是長的,兩個多月。能夠參加這一屆,他就能開悟了嗎?他就能證果了嗎?難!這個從前李老師跟我講過,他講那個話的意思是勸我。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走動,到處講經弘法。老師說:好是好,跟很多人結了法緣,幾個人聽你一次講經,他就開悟了?一個也沒有。所以李老師最後講:只有你自己得利益,別人得不到利益。話是實話,一點沒錯。
要怎樣才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一定要長住在那個地方,這就是“請佛住世”。什麼人請?這個地方真正有善根、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知道,發現一個真的好老師,想盡一切方法把這個老師留下來,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長年的在教導,地方人有福了。這就不是短期的,長期教學,這種人不容易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真的許許多多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真的有福德、有智慧。其實那些人不是凡夫,都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凡夫不可能,哪有這種遠見,哪有這麼大的智能!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一台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還有許許多多諸佛菩薩來唱配角,做他的學生,做他的護法,這一台戲才唱得圓滿。不是凡人,凡人決定做不到。現在這個世間眾生福薄,福薄沒有辦法感得這麼多的聖賢示現。
佛法總在緣!李老師當年就勸我,要長住一個地方,不要老是走動,你才會有成就。我跟老師報告,我說這個道理我知道,但是緣不成熟,我很想住在這邊一個地方,我沒有地方住!你們同學大家都知道,我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建過道場,都是住別人的地方。住別人的地方要看別人的臉色,他歡喜,我們多住幾天;他一不高興,趕緊就要告辭。不要等到人家面孔板起來趕你走,那就不好意思。察言觀色,看到他的態度稍稍涼了、降溫了,這個時候你要有聰明,趕緊走。為什麼?以後還好見面。到他那個心要涼了之後,你再走,以後不好見面。這是我的環境不一樣,所以不得不到處去弘法,跟各個地方的同修結善緣、結法緣。結法緣當中還有一個目的,希望哪個地方真的有善知識能夠幫助我,讓我安定長住在那個地方,我有這個希望;始終沒有!
有一些人是很想讓我在那裡長住,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有心有力,像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有這個心,也有這個力,環境他做不到。這是什麼環境?韓館長往生之後,留下這個包袱,這些悟字輩的出家人這麼多,這是個包袱,我受這個牽累。這些人在新加坡,在新加坡只有我一個拿到新加坡永久居留,其它的都是工作准證、學習准證,期限一年,心都不定。如果李木源居士把悟字輩的全部都辦成新加坡永久居留,那我就老老實實乖乖的永遠住在新加坡了,怎麼會跑到這裡來?所以這是外面環境不相同。
那麼到這一邊,我們的外面環境比新加坡好一些,我們這些悟字輩的同學,有不少已經拿到工作准證。此地的工作准證是兩年,兩年到期之後,可以再續兩年,在這個地方住四年之後,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這個條件在新加坡沒有。所以這個在佛法講緣,內在的緣,外面的緣;緣不具足,你想住在這個地方,不可能,逼著你不能不走。現在我們在澳洲,確實這個地方給予我們是天時地利人和,我理當在此地住下來,不再走動。為什麼還要去走動?這個走動,你們同修都曉得,我為什麼要到各個地方去走動?為了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為這個。還是不能夠安居在一處,為什麼?這個工作沒有人去做。
現在這個社會非常不安定,沖突的事件此起彼落,頻率一年比一年增多,這個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許許多多人為這個事情操勞憂慮。《曲禮》裡面教導我們,“安安而能遷”,我們今天固然有這麼個小環境,身安心安,可是看到這個動亂,我們不能不盡一點棉薄之力。希望把這個沖突化解,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過節要把它解開,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
這是這幾年我參與多元文化,接觸不同的族群跟宗教,到澳洲我也是為這樁事情到此地來的。澳洲在推動多元文化,他們這個國家聯邦政府有多元文化部,地方政府有多元文化局,政府設的有專門機構在推動。更難得的是它把這個實際推行交給學校去辦,這個好,這是真正社會的福音。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做,是用居士林的名義,畢竟是一個宗教團體,辦事當然有困難。現在在此地學校推動,格裡菲斯大學來推動,大學不屬於哪個宗教的,不屬於哪個族群的,中立的,好辦事。
我們在新加坡,過去我們想去訪問哪個宗教團體,一定我們要請求李木源居士介紹。在此地不需要,我們寫一封信,或者打個電話到學校多元文化館,學校有個多元文化館,這裡面有負責任辦事的秘書,只要通知他,我們想訪問哪些宗教團體,他馬上就給我們連系,方便多了。我們看到政府的官員,學校裡面的教授、校長,對於多元文化的推動,那麼樣的熱心,那麼樣的認真,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多少年來,我心目當中希望建個彌陀村,這個理念我講了很多次,辦一個模范的老人福利事業,希望讓老年人真正能夠過他一生當中最幸福、最圓滿的生活,老年享福。我這個願望念念在心裡頭。在美國是老人公寓,在此地則稱作退休村,在中國是養老院、安養院。我們如何把退休村,把老人學校,把宗教教學,融合成一體,這才真正是幸福美滿。
早晨我用兩個小時把我這個理想說出來,現在看是可能有機緣實現。將來在哪裡去做?非常可能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上一次我跟市長在一起吃飯,跟他提過,他很有興趣,非常歡迎我到那邊去建一個退休村。我這個退休村是老年的大學,老人大學是多元文化的,這不是口頭上說,是多元文化的落實,我們要做出實驗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我們會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處。這是一個雛型,告訴世間人,不同宗教可以做朋友,可以變成一家人。這個退休村裡面,有佛堂、有講堂、也有基督教堂、也有清真寺,裡面住眾他信仰什麼宗教,我們都給他建這個宗教的祈禱修學的場所,我們是一家人。所有這些不同宗教的道場建在一起,當中是個圓,這個圓的是什麼都沒有,所有不同的宗教道場建立在圓周上,這個圓是我們共同的,這個大型的活動就在當中圓場裡面來做。
不同宗教,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不同的科目。我們是同一個學校同學,所學的科系不相同,怎麼可以對立?要彼此互補互助,要彼此合作,共同創造我們幸福美滿的社會,幸福美滿的人生。因此,我們有建立這個設施的必要,否則的話,像一般退休村、老人公寓,人家已經做那麼多了,我們再做有什麼意思?沒有意思。現在我在此地細心觀察,這個緣有一點眉目了,加緊努力,把這個事情促成。過幾天我又得到香港,為了促成這件事情,集合海內外同修的人力物力,這是二十一世紀我們學佛同學的新興事業,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我想了二十多年,希望諺語所謂的“心想事成”,這樣一個退休村建立,這個退休村就是道場,多元文化道場。《華嚴經》上這兩句“請轉法錀,請佛住世”,真正落實在黃金海岸,真的落實。
所以有一些同學問我,這個退休村建好之後,他說:法師,你住不住在那裡頭?我當然住在裡面。我們這邊同學聽到就慌了,他說:師父,你走了,我們這兒怎麼辦?我說我們這一邊,這是淨宗學院,布裡斯本有淨宗學會,黃金海岸有AMITABHA CITY。這三個道場,學院是培養講經的人才,這個地方重點是轉迷為悟;布裡斯本淨宗學會,那個地方是教人念佛,是教大家轉惡為善;將來黃金海岸建的這個退休村,退休村又要提升一層,那個地方將來居住在那邊的同學,我們的目標是轉凡成聖。這三個道場雖然是三個不同的處所,我們在精神、在理念、在活動密切合作。需要講學的,這個學院派同學去,去講學;需要領眾,大家在一起熏修,那這個就是學會,淨宗學會它要負責來帶頭,所以我們要密切配合。我們肯定要邀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老教授,這些人有道德、有學問、有愛心,年歲大了退休,沒有地方發揮,這些人是寶,我們要請他來講學,我們給他做專輯,所以我們每一道場都有攝影棚。
這些老人,退休的老教授散布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們想方法聯系,請他來。我想一次請兩位,給他錄專輯,他的專輯錄完了,他回去之後,我們再請兩位來,這個工作不能中斷。他所錄的專輯,我們相信比他過去在學校教的內容更豐富、更精彩。他的東西永遠流傳後世,將來有這個機緣,我們可以把這些東西放在衛星電視台傳播,利益世界一切眾生,讓他們能夠聽到正面的教誨,聽到倫常道德的言論。
這些老人要是樂意,長住在我們的退休村,我們當然歡迎。我們有義務照顧,照顧他一輩子。他把他一生所學的、所知道的、所體會到的,能夠在攝影棚裡面全部給我們錄下來,這是法寶。我相信會有很多年輕人來發心,從他的錄相錄音整理出來,將來就是書本,可以出版流通,所以這是一個文化事業。不但是老人福利事業,是個文化教育的事業,非常有意義。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文藝的活動,老人娛樂的節目,我們會排得很多,我們會想得很周到,我們也時時跟這些老人在一塊研究,他們喜歡看些什麼節目,喜歡聽些什麼東西,我們到處去收集,滿他的願望。所以娛樂節目裡面,可能從最古老的到最現代的,那就是綜合的文藝節目,老少鹹宜,雅俗共賞。決定不許老人吃了飯在那裡看太陽,在那裡胡思妄想,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記住古聖先賢的教誨,要幫助這些老人永遠保持正思惟,沒有邪念,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懼,身心安穩,自在快樂。
將來這個退休村可能很多人都想到這裡面來,怕的是地方太小,不能容納。不過沒有關系,這一個退休村做成功,人太多了,我們再開辟第二個,再開辟第三個,將來就變成一個像連鎖店一樣,我們有一個大公司來管理。我過去在布裡斯本參觀一個退休村,它是一個公司,它有四個退休村,這個公司所有一切員工大概有一千五百人,是一個很大的組織。
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聖賢教學的生活,可以在這個地方落實。我的想象之中,不但是佛陀教育落實,儒家教育落實,我還要幫助基督教落實,天主教落實,伊斯蘭教,幫助其它不同的宗教,都能夠落實他們固有的文化,都能夠發揚光大。這個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美不勝收,就像花園一樣,我們走進去欣賞許許多多不同的品種,你看不盡。千萬不要有一個錯誤思想,這個花園裡頭品種統一,不一樣的全去掉,有什麼好看?再大的花園,看一兩朵花就夠了,統統都一樣,沒意思!
所以我們要肯定文化是多元的,生活也是多元的。我常講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多元的,身體許多不同的器官,那就是多元的。不能說只喜歡一樣,我只喜歡眼睛,眼睛不錯,它會看,其它的耳朵、鼻子不會看,不要了;不要了,眼睛也活不成。所以知道身是多元,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是個多元的,宇宙是多元的。如果你要是反抗多元,就與宇宙自然法則相違背,違背宇宙自然法則,一定不健康。所以健康的社會、健康的人生、健康的生活是多元的,譬如我們飲食,我們飲食為什麼吃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東西?你要認為不一樣東西,我們要排斥,好,你每天吃一樣東西,行不行?某一種的食物對我們某一個器官裡頭有特別的好處,對其他的則未必。多想想你才會開悟,你才會明了,你才不再固執,不再執著。
所有一切的罪過,所有一切的災難,沒有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來的。這個災禍的根源,我們要覺悟,我們要捨棄,我們走向多元文化。我們把心量擴大,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一切眾生跟我自己一體,一家人,你說這多和睦,多快樂,多幸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勸學
下一篇:淨空法師:為師及教學之道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