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第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  锺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  2009/4/17  中國廣省興寧市佛教協會  檔名:57-01-04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今天下午是最後一場的課程,我們這個道風建設的這個話題,希望到下午能夠進入高潮。今天早晨我們給大家報告了佛法修學的五個大的科目,所謂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今天早晨跟大家講到三福第一福和第二福,跟大家重復一遍,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今天上午是講到這前面兩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我們真正能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能得到人天福報,在世間你可以稱為一個善人。第二福是小乘的福,那就不僅是世間的福報,它是出世間,可以證得小乘果位,「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到第三福,這是大乘菩薩福,所謂「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我們先來講三福當中第一條「發菩提心」,菩提是一句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覺悟,所以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悟什麼?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相又是什麼?這個真相說來話長,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都是講事實真相,其中講最長的一個時期是般若這個部分,般若翻譯成中文叫智慧,就是講智慧這部分講得最長。四十九年裡面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是所謂的五時說法,第一時是華嚴時,第二時是阿含時,華嚴是在定中二七日,有的說是三七日當中所講的,阿含時只講了八年,度小乘的,然後講方等,方等講了十二年,然後講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後再講《法華》、講《涅槃》,這是五時說法。所以般若為主,般若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的師父上人過去把《般若經》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讀完之後他把整部《般若》總結出十二個字,我們聽到十二個字等於讀了一部《般若經》。十二個字是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再重復一遍,「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認識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是真正覺悟,那你發的菩提心就發得真實了。

  這一切法是宇宙萬法、一切現象,是什麼?無所有。現在科學家正在探測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現在分析,你看大家都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這是微觀世界裡面的結構,原子裡面有原子核,外面圍繞著電子在旋轉,原子核裡面又包含著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又是什麼組成的?科學家們分析到是由誇克組成的,誇克和電子這是物質的最小的一個單位,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物質了。那現在再探索,這些最小的微粒裡面還有沒有結構?科學家們發現原來還有,裡面還有東西,但是已經不是物質了,是什麼?科學家們他用一個名詞,叫做弦振動,琴弦,你看琴弦彈奏起來它要振動才發出音,一部大型的交響樂它是由不同的音符組成的,音符又是通過弦的振動而得到的。所以他們發現,科學家的發現,說原來這些基本微粒,最小的這些粒子裡面它是一種振動,一種振動而已。換句話說,這個宇宙怎麼生成的?講到根本,是由振動產生,振動組成了質子,組成了中子,組成了電子,再進而組成原子,進而組成分子,進而組成物質,進而組成我們見到的萬事萬物,大至星系、太空,小至基本微粒,統統都是由振動組成。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相當了不起。但是這個動,到底什麼動?科學家還沒有把它說清楚。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說科學發展需要依賴佛教,這是愛因斯坦說的,猶太人,美國大科學家,相對論的發明者,諾貝爾獎得主,他說的。可見得佛法裡講的是高等科學。

  這個問題,到底最後什麼在動?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佛法裡早講清楚了。你看看一千多年前,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他得了五祖的衣缽之後,隱居起來,在獵人隊裡隱居了十五年,然後到了廣州現在的光孝寺,過去叫法性寺,在那裡,那時候這個寺院的主持叫印宗法師,他在那裡講《涅槃經》。結果就像我們今天這樣,都在外面聽,樹下有兩個和尚在那裡爭執不休,為什麼?他倆看到風吹著幡在動。這個幡,你看我們在大殿裡面就看到,有幢、有幡,幢是圓筒形的,幡是一個旗子似的,如果是寺院裡面做法會,就把幡豎起來,周圍的人一看,今天寺院豎幡了,有法會,他就來了,如果今天有講經,他把幢豎起來,幢是圓筒形的,豎起來,叫高豎法幢,今天有講經,周圍的人都來聽。想當初,可能跟現在差不多,也是大家都來聽,結果門外有兩個人在那裡爭吵,看到風吹幡動,一個人說這是風在動,另外一個人說,不是風在動,是幡在動。不是幡動,沒有風幡怎麼動?他說我明明看到是幡動,兩個人爭吵不休。結果六祖惠能大師這個時候,他還沒出家,他已經得了衣缽,然後他就來到兩個人面前,跟兩個人說,你們別吵了,他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下子擺平了,兩個人都沒話說了。這印宗法師在裡頭一聽,覺得惠能大師見地太高,不是普通人,馬上請他過來坐,一問才知道原來他是黃梅得法的六祖。所以過去這些法師真是難得,沒有嫉妒心,見到六祖,當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得了衣缽,怎麼辦?還沒出家,馬上請他來弘法利生,給他剃度,印宗法師給六祖剃度,剃度了以後倒過來拜六祖惠能大師為師,帶著所有的信徒皈依他,聽他講法,這樣的法師難得,大護法,沒有嫉妒心。現在你說能夠說把自己所有的信徒統統帶來聽某一位法師講法,自己還拜他為師,這樣的心量很難找,所以這都是菩薩示現。所以六祖給我們講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的心在動,心不動境界不會動的。說老實話,心要是不動沒有境界了,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這些物從那兒現出來的?心動了,一動就現境界了。

  所以科學家們講的這個弦振動,什麼動?心在動,念頭在動,念頭動就產生了物質,這個境界是因為我們念頭一動感來的。你知道這個真相,你知道一切宇宙萬物真的無所有,你心裡動才產生。就像你作夢似的,大家都做過夢沒有?都做過夢吧?作夢的時候,你夢到山河大地,夢到很多人物,夢到譬如說在興寧這個地方,山清水秀的,在神光古寺大家一起聽經學習,這麼莊嚴的道場裡面,大家一起愉愉快快的度過兩天,夢得挺好的。那請問您了,你現在在做這個夢到底有還是沒有?我明明做這個夢,夢到這個夢境了,看到這麼多的人,很歡喜,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告訴你,這是夢,一醒來什麼都沒有了,空了;不是說你醒來才空,你作夢的時候那個當下還是空。夢!夢境是無所有的,它畢竟空、不可得,你想抓抓不住的。那個夢境從哪來的?從我們的作夢的心出來的,沒有作夢的心哪有夢境?你們去想想是不是?那作夢的心和夢境合成一體,它是一不是二,你去找那個心。當年禅宗二祖見達摩,請達摩祖師安心,二祖找心找不到,找了半天找不到,回頭跟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告訴他,「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都安好了。他心不安,他說你把心拿來給我,我給你安,他找也找不到。確實,心了不可得,那麼心所現的境界當然了不可得。你真正明了這些事實真相,真的要放下,不可得的東西你想去得,那叫愚癡,那不覺悟!無所有、畢竟空的這個境界,你去控制、你去占有,那叫自找苦吃,這個心就是覺悟的心,這就叫菩提心,這是理上我們要通。

  那麼在事上來講,一般來講,我們要發大願,所謂四弘誓願,這是我們平時做功課都常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弘是偉大,偉大的誓願。為什麼偉大?因為心量廣大,我不是說為只度我自己周邊的幾個人,我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親人才度,其他人就不度了,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僅是我周遭的人,不僅是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眾生,還有地球以外的,外太空的,宇宙無量無邊星系裡面的一切眾生,包括最小的細菌生靈,統統都是我們要度的對象,這是發大心!你學佛首先得發起這個大願,為什麼學佛?為度眾生。當然你要發度眾生的願你自己得要自度,自己都度不了,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你度誰?所以第二,接下來,你看發了度眾生的願,馬上就得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得自己斷煩惱,斷貪、瞋、癡、慢、疑,斷妄想分別執著,斷這些煩惱,斷了煩惱才能度眾生,煩惱斷了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這裡要注意,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這個順序不能顛倒。有些同修他說我學佛,那我就法門無量誓願學,讀經,今天讀《法華》,明天讀《楞嚴》,後天讀《華嚴》,再後天讀《圓覺》、《涅槃》、《般若》,一天一部,搞成大雜燴,學得很多很多,最後煩惱都沒斷,還是搞人我是非、貪瞋癡慢,自度都度不了,怎麼度眾生?所以我們先得斷煩惱。斷煩惱心要專,要持戒得定,得定開慧,這是斷煩惱,然後斷了煩惱才學法門。

  你看《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給我們做最好的樣子,他在文殊師利菩薩會下,先斷煩惱,把煩惱斷了,證得初住菩薩,然後才出去外面參學,五十三參,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那叫學法門。自己沒證得初住果位,你想去學法門,學來的往往是邪知邪見。即使讀佛經,還是讀成邪知邪見,為什麼?用自己的意思讀,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不解如來真實義,所理解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的意思。這就講要師承,很重要。所以我們學佛為什麼首先要依靠一個老師?這有師承,沒有師承靠自己去讀經,那就是古德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深奧,靠自己,再聰明的人他不懂,他得要老師幫助他,這才能夠深入到如來真實義,然後你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才能圓滿。這就是四弘誓願,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之後,底下講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有世間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這一般我們都講四聖谛,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因果。苦是果,咱們都覺得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怨憎會,苦!喜歡的往往不在,往往離去,討厭的往往天天在眼前,這是苦!求不得,想求求不到,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五陰熾盛,這個身心都受到煎熬,苦!我們人生真的是苦!苦是果,它的因在哪?因是我們的煩惱,集就是煩惱,煩惱不斷的累積就變成苦果。所以要斷煩惱才能夠脫離苦果,這就是講出世因果,滅、道,滅是滅煩惱,沒有苦了,這是果。大家都希望沒有煩惱,怎麼辦?得修道,這是出世間因果。一般人講你要懂得世間因果就了不得了,為什麼?你可以避免很多災難,你要是真正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老實話,你就不敢作惡了,所以因果教育應該大力提倡。我們師父講,古時候人們都受三種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教育。這三種教育是維系社會安定、和諧持久的最重要的因素,「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禮記》上說的。所以我們希望構建和諧社會,怎麼做?多辦教育。最重要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甚至倫理道德教育還比不上因果教育效果快速。人懂得倫理道德他恥於作惡,他覺得作惡很可恥。可是現在人沒有恥心了,他不以作惡為可恥,還以為自己作惡了不得,以惡為能。譬如說殺生,他覺得吃肉殺生正常,不吃是不正常,你看以惡為能。譬如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道德,他覺得你過時了,都什麼時代了,還講這個,完全已經沒有道德仁義這種觀念。那怎麼辦?還有得救,要用因果教育,因果,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惡。人之所以不能遵守倫理道德,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私心,自私自利。那自利,現在告訴你,你想自利你得要修善,你得斷惡,你才真正自利,你想得好你得修好,修善因得善報,你要是不肯修善因,還造惡,苦就等著你。他懂得這個道理他不敢作惡,因果教育在現代特別的需要。

  所以印光大師過去不遺余力的提倡因果教育,他印佛經還沒有印得這麼多,印三部因果的教材印得最多,第一部《太上感應篇》,第二部《安士全書》,第三部《了凡四訓》。這三部都不是佛法,嚴格來講它不算是佛經,但它是不是佛法?當然是佛法,教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就是佛法嗎?這些都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他是清朝干隆時代的一位居士,大居士,印光大師贊歎他是菩薩再來的,他寫這個《安士全書》,上半部是解釋《文昌帝君陰骘文》的,這是一個道家的經典,寫得很詳細、很精彩。末學去年把《文昌帝君陰骘文》的注解詳細的解釋一遍,用了一百個小時把它解釋了一遍,留下光盤,在網上有。安士先生在這個書裡面這樣說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這一語道破社會的治亂根本原因在哪裡。大家都懂得因果,不敢作惡了,世界不就是太平了嗎?社會就和諧了嗎?人人都不知道有因果,為所欲為,肆無忌憚,那這個社會就大亂了。所以我們現在希望構建和諧社會,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大力提倡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放在因果裡面講,真正幫助社會安定民心。

  印光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十三祖,他也是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印光大師你看他一生不求名利,他自己道風非常嚴謹,從來不積蓄財物,出家人真叫做四大皆空,什麼財物都不要,他不收出家弟子,不給人剃度,不傳戒,不擔任寺院的住持,不任執事,也不趕經忏,不做佛事,他只做一樁事情,專門是印經流通,那些信眾供養的錢他都不要,統統拿去印經去了,流通佛法。而自己一生深入經藏,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留下一部《印光大師文鈔》,真的是末世修行所依據的一個寶典。這裡講到世間的因果。那麼出世間的因果,這裡講的「深信因果」它放在大乘菩薩福裡面講,說明這個因果不是世間因果,菩薩難道還不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這個道理凡夫都懂,為什麼放在第三福菩薩福裡面?所以這個因果不是簡單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叫大因果,這個因果講得就很深了。首先我們得略略提一下剛才講到的宇宙是怎麼生成?剛才講宇宙是我們心動產生的,科學家講的弦振動,這個動實際上就是心動。

  那心怎麼個動?過去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有一段對話,在經典裡面有,這段話是這樣說到,「佛問彌勒」,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問到,彌勒菩薩他專門學唯識的,唯識宗的專家,這是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話,講出來是給我們聽的,他是教學。佛問彌勒,他說「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我們的心動了,這一動就產生念頭,現在問一下你,一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很粗,我們自己能覺察出來,這個粗的念頭裡面有幾個細念?細念裡面產生幾個相?這個相裡面有幾個識?識就是精神,相是物質。你看這是問什麼?心一動就產生宇宙,這個宇宙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個動了之後產生了幾個細念?細念裡面產生幾個物質世界?一個物質世界裡面有幾個精神世界?這是極高深的問題,問到宇宙的根源。彌勒菩薩回答說,「舉手彈指之頃」,這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是它的原文。這話很難懂,我跟大家解釋解釋,用白話就比較好懂。彌勒菩薩回答,他說舉手一彈指,這時間很短,一秒鐘我們厲害的可以彈四下,就是四分之一秒鐘裡面有多少個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就是十萬,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萬,三十二億乘上十萬,就是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這是彌勒菩薩他看到的境界。四分之一秒,一彈指,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那你說一秒鐘再乘上四,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這麼快速。然後告訴我們,「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一個念頭裡頭有物質世界,這叫形,形體,產生形體了,形體怎麼來的?念頭出生的,念頭一動就有形體出現,這是物質世界。形皆有識,物質世界裡面都有精神世界,所有的物質都有精神,即使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它都有精神,這個精神就是見聞覺知的功能,這告訴我們真相。你想想我們念頭多快速!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每一個念頭都產生一個宇宙,宇宙裡面包含著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個念頭很微細,我們沒辦法覺察,沒辦法執持,就是沒辦法把它控制住,不行,念頭不斷的生滅,停不下來。所以我們眼前這個宇宙是什麼?是念頭在相續,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連上一起了,所以每一念產生的宇宙也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連在一起了,這就是相續相。所以這個相續相本來是空的,為什麼?你念頭產生的,但是因為它相續,你就覺察不到它是空的,你以為它真有。

  就好像我們看電影,看電影的原理大家知道吧?你看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的,現在你用燈光把底片照在那個銀幕上,然後把這個燈光再熄滅,再換一張底片再照出去,一張接一張,很快速,一秒鐘二十四張,然後我們再看到銀幕上的電影,它就是情節生動,動作都連續起來了,其實你看看那個底片,是一張一張的。就好像人要抬一個手這個時間,它是好多張底片連續疊放在一起,第一張底片是這樣,第二張是這樣,第三張是這樣,第四張是這樣,把它連續起來,你看看他的手好像是相續的舉起來,其實一張一張不一樣,你看它底片就知道。你看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的換這種生滅,我們已經覺察不出來它是假的,以為它是真的,那現在告訴你,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生滅,你怎麼可能覺察它是假的?所以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就以為這是真的,現在我們的境界是真的,其實是假的。那假的,你認識到它是假的也沒用,它還在相續,因為你念頭沒辦法停止。所以開了悟以後怎麼辦?還是不行,念頭還是不能停止,那得悟後起修,你得修你的念頭。你知道你的境界是你念頭感應來的,念頭生出來的,所以你想好的境界你要生好的念頭,這叫善有善報,你生的是善念你才有善報,你要是生惡念,天天想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最後是惡報,境界是自己造的。那現在我們想成佛呢?想到極樂世界去呢?還是這個原理,那你就念佛,你這個念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統統是阿彌陀佛,我告訴你,你肯定成佛。這叫「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是大因果!《華嚴經》上講的。

  菩薩對這個還未必相信,當然是小菩薩,大菩薩都能相信,因為這個道理太深了。可是道理這麼深,為什麼你居然相信?剛才講的道理,大家明白的請舉手,沒幾個人明白。那麼請問,你平時有念佛的請舉手,這麼多,真的是讓我們歎為觀止。你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居然能念佛,這就是大善根!不明白你能肯念,能不能得到?照樣能得到,道理不懂沒關系,肯念就行,一句一句接著念這是你修因,修成佛的因,修往生淨土的因,最後你一定成佛,但是你要是不肯念佛,光懂得道理,這叫執理廢事,不肯念佛,最後還是不能往生淨土,還是不能成佛,還是該怎麼輪回怎麼輪回,該怎麼生死怎麼生死。所以我說的道理大家明不明白沒關系,你們肯念佛就行,肯念佛照樣往生,照樣成佛,這叫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得信得過,老實念佛,必定往生成佛。當然對於我們這種業障深重的知識分子來講,就是很多雜念,很愛懷疑,很愛問個為什麼,那就得把道理給弄清楚,才能老實念佛。現在我跟你們還差一截,你們已經到念佛的階段,我先得把道理搞清楚才能念佛,你看我善根不如你們。不過搞清楚道理有好處,夏蓮居大士說的,「理明則信深,信切則行專」,你這個道理能夠明白,道理愈透徹你信心愈深,你不會懷疑、不會動搖,境界現前了你能清楚。信深願就切了,什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深切。你知道這個世間都是空的、都是無常的,你能放得下,然後你求生淨土。信切則行專,你愈懇切的大願你的行為才能夠愈專心,一句佛號。

  所以你看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例子,你看蓮宗八祖蓮池大師,通宗通教,華嚴宗裡面他是祖師,專搞《華嚴》,搞到最後統統放下,說一句話什麼?「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蓮池大師都通了的人,他說三藏十二部經典給你去悟,我干什麼?我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八萬四千行,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修你去修,我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這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德說出來的真實語,你看祖師哪個不是這樣示現的?包括近代印光大師,到最後你看看他的關房,印光大師也是通宗通教,什麼都通了,在《大藏經》裡面深入三十年用的功力,最後也是一切放下,專念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關房裡面只供著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著一個大的字「死」,告訴我們隨時是死到臨頭,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常常念著自己命不長了,趕快修行。

  所以這裡講的「讀誦大乘」,這是大乘經典你真正透徹明了了,你才肯放下,自己放下了也勸別人放下,「勸進行者」,行者是別的修行人,這是你度眾生了,自行化他,這是菩薩第三福。這是講到三福,總共十一句,簡單的給大家報告。這三福非常的重要,無論我們修哪一個法門,必須要有這三福的基礎,有這三福,那你就是當之無愧的佛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只要你肯往生,願意往生,就決定可以往生。這三福,底下第二個科目叫六和,六和也是相當重要。六和,所謂第一「見和同解」,第二「戒和同修」,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無诤」,第五「意和同悅」,第六「利和同均」,六和。真正能夠把六和做到的這個團體這叫僧團。所以你看我們講「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僧團是一切團體裡面最尊貴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團體能夠修六和敬,所以能修六和敬的團體是人間最尊貴的團體。這個不一定是指出家人的團體,在家人你能夠在一起,四個人以上能夠修六和敬,您這個團體就是六和僧團。好比一家人,一家四口,你能夠在一家四口修六和敬,真正做到了,你這一家是僧團,你這個念佛堂二十個人,都能修六和敬,這二十個人是一個僧團。佛告訴我們,僧團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個地區如果有一個僧團出現,這一個地方周圍不遭災難,他有這樣大的功德,為什麼?龍天護佑,太難得了!但是現在找六和僧團難,為什麼?兩個人在一起都會吵架、都會爭,所以別說四個人了,六和難。但是你真學佛得要下這個功夫修六和敬,即使是很難相處的人,我們都要學會相處,修忍辱。

  六和第一條見和同解,見解要和,大家是志同道和的,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修同一個法門,大家在一起這才能和,大家如果知見不同,那你就不可能和。所以一個道場它自己要有自己修行的法門,願意來修這個法門的人他才一起來,來修。如果是知見不統一的,你來這裡不就是破壞這裡的道場嗎?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古人是懂規矩,我如果是念佛的,我絕對不會到禅宗道場去講念佛怎麼好,禅宗不行!不會這麼講,參禅的人也絕對不會到念佛堂裡面說你們念佛不行,參禅好!肯定不會這樣的,這叫自贊毀他。過去我們的師父淨空老法師,我們都知道他是專門弘揚淨宗念佛法門,在香港講經,香港的聖一老法師非常難得,他帶著他的信眾來聽我們師父講經。師父說他一生中只遇到兩個人,他是其中一個,其他人誰肯把自己的信徒帶到你那裡去聽,我的供養不都到你那兒去了?但是聖一老法師有這個肚量,帶著信徒來聽,然後還請老法師到他的道場去講,你看這個心量。老法師懂規矩,到人家禅宗道場,聖一老法師是修禅的,很難得他那裡還有幾十個專門坐禅的出家人,到人家禅宗道場不能說念佛。禅宗有一句話說,念佛一聲得漱口三天。什麼意思?就是你法門不能夠錯,不能夠亂,要專修,不是說念佛不好,不能夠修雜了,就這個意思。所以到禅宗道場講什麼?我們師父講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講這些禅宗的典籍,贊歎禅宗,贊歎他修學的法門,贊歎這個道場,贊歎這個道場主,這是懂規矩。

  贊歎完了之後,回來走在路上,老法師身邊的人就問老法師,說師父,你這麼贊歎禅宗,為什麼你自己不修禅宗?老法師怎麼說?我根性不夠,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所接引的,他自己明說了,是上上根人,老法師說我自己是中下根人,人家六祖惠能大師聽《金綱經》聽到半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你行嗎?不行,我是中下根人,不要說聽半部大徹大悟,念一輩子《金綱經》,還沒大徹大悟,我自己不行,所以我就老實念佛,自己謙卑,贊歎別人。確實,我現在跟老法師學,老法師說自己都是中下根人,那我是下下根人了,那我更得念佛。禅宗太好了,太高級了,可是我沒辦法修,業障深重,末法時代,佛講的,淨土成就。所以什麼?贊歎別人的法門,別人修,我們去贊歎、我們去護持,這是古人講的,「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不能夠說他修了一半你把他拉回來跟我修,這錯誤的。可是自己選擇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看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這就對了,然後選擇好,自己修自己的,贊歎別人。

  我們大家同修一個法門的人在一起,志同道合,這才能見和同解。見和同解,真正要做到見和同解,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得放下,自己有知見就不能和了,要放下自己的知見才能和。你看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見大家才能和,有一個人有自己知見就不能和了。那放下自己知見怎麼樣?一起聽佛的話,一起聽老師的話,這就見和同解了。最怕是有自己的意思,覺得自己了不起,自以為是,那都墮入了邪知邪見。見和同解這是六和的關鍵。完了之後,戒和同修就容易了,戒就是規矩,大家一起有個規矩,道場有道場的規矩,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這都是要遵守的。譬如說念佛堂早晚課怎麼定,大家定了下來,這樣子我們就要遵依這個規矩,不能一人講一套,那聽誰的?總得有一個規矩,這個規矩我們要遵守。如果你規矩不同,那你就到另外一個地方自己再成立一個道場,自己按自己的規矩行也行。譬如說念佛,我們師父講的,念阿彌陀佛,有的人喜歡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喜歡念四字的,阿彌陀佛,兩個就爭吵了,到底念哪一種?那最好是什麼?分開兩個道場,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在這邊念,念阿彌陀佛的在這邊念,你看這樣子大家就和了。所以規矩一定要遵守。當然這個戒,佛的教戒一定要遵守,譬如說五戒、十善,這是必須要遵守的。一個僧團,出家的僧團,每個人都要求做到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大家都做到了肯定這是最合格的僧團。在家人在一起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再往上就高不可攀,我們也不能夠要求。菩薩戒現在真正能做到的有幾個人?出家比丘戒、菩薩戒,真能做到的有幾人?

  不僅是現在,當年清朝初年,你看蕅益大師,這是專門研究戒律的,他研究律藏研究了三十八年,留下很大量的律學的著作。他告訴我們,南宋以後中國就沒有比丘,為什麼?比丘戒做不到,二百五十條比丘戒真的沒有了,沒有比丘,再以後就更難,沒有了,就不可能有了,因為比丘戒規定,五比丘才能給授比丘戒,一個比丘都找不到了,那何來五個比丘?所以蕅益大師自己稱自己叫菩薩戒沙彌。所以這是真懂戒律,他不稱自己是比丘,稱自己是沙彌,但是他做到菩薩戒了。可是他的弟子成時法師,他老師的境界達不到,菩薩戒、沙彌戒他沒做到,他只能稱自己出家優婆塞,他是出家人,優婆塞是在家的男居士,持五戒的叫優婆塞,他是等於是出了家之後能持五戒的,這叫出家優婆塞。這是真懂戒律的人!近代弘一大師,這是近代律宗的祖師,也是專門研究南山律宗的,他說自己是什麼?也是出家優婆塞,而且只能是多分優婆塞。什麼叫多分?不是滿分的,就是五戒都不是一百分,多分,大概七、八十分能夠可以。所以五戒能夠持得好,這個人在現代就可以說是聖賢人,不殺生、不偷盜、不YIN欲、不妄語、不飲酒,你真能做到你就是當代的聖賢,你能夠紹隆佛種、弘法利生。弘一大師也是真懂戒律的人,但是我們現在至少要做到五戒,五戒十善那得做到,雖然達不到滿分,至少也得要六十分,合格才行。然後身和同住,大家在一起同住要和睦,不要起爭執。口和無诤,口要和,不要爭吵,不要互相起口角。意和同悅,大家心裡心連著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共同為一個目標,紹隆佛種,弘法利生,自度度他,意和同悅。最後一條,利和同均,所有的利益大家平分。

  所以談到佛教,很多人覺得好像跟共產主義有抵觸,其實一點抵觸都沒有,為什麼?利和同均這是講共產,這三千年前佛僧團裡面就已經實現了共產主義。你看所有的生活物品大家平均分配,就是連吃飯的時候,乞食乞回來的飲食,大家都要放在一起,放在一個大鍋裡面合在一起平分來吃。所以你看古德講的,一缽千家飯,每個人一缽裡面都有千家飯。為什麼?佛當年在世,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弟子,每個人出去托缽,托完回來之後大家把飯菜都放在一起,和勻了,大家分一點,這不是一個缽裡就有千家的飯嗎?這共產主義。真正生活用度,物質生活平均分配,人就不會有不平。這六和敬要做到,真正做到這就是如法的僧團,人天恭敬,龍天護佑,可以幫助這個世間消災免難。所以我們真想學佛,真想救世,從我做起,不要人家跟我和,而要求自己跟人家和,你要要求人家跟我和,告訴你,你永遠不能和,你只能要求自己跟別人和。

  下來講三學,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剛才講持戒講了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定它是樞紐、是關鍵,我們持戒能不能夠得定?從這裡可以看我們持戒持得如不如法。我們看到不少持戒的人,好家伙,一說持戒,形式上做得挺標准的,譬如說他能夠過午不食,譬如說他能夠不倒單,做的這些形式都相當的厲害,但是他眼裡老是看別人的過失,自己持戒,看別人犯戒,口上還批評,這種人有沒有得定?沒有得定。所以持戒最重要的是什麼?心地要清淨。還老看人家的過失,心不清淨,沒有定。沒有定,倒過來說,他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要真正往自己內心深處裡下功夫。真正持戒人極其謙卑,像弘一大師、像印光大師,那是真正持戒人。印光大師說自己是常慚愧僧,慚愧!我曾經跟我母親到過靈巖山,當年印光大師所在的道場,看過他的關房,還有印光祖師的展覽廳。有一幅對聯我印象極其深刻,這是印祖親筆寫的,上聯我忘了,下聯我記得很清楚,他說是「餓鬼畜生尚難求」。什麼意思?說自己,自己這一輩子沒有修行,來生必墮惡道,墮惡道想得個餓鬼道,想得個畜生道,尚難求,都求不到。那你想想,三惡道裡面除了餓鬼道和畜生道,底下還有一道是什麼?地獄道,印光大師自己說。為什麼?他知道佛的教誡很多自己沒有做到的話,那真的是下地獄。所以古德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所以印祖說這話讓我當時大吃一驚,印光大師何許人也,他說「餓鬼畜生尚難求」,那我呢?我到哪一道?

  所以我們不管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假如不認真的修行,這三惡道真的難免。所以印祖常慚愧!這是真善知識,一切都放下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只有阿彌陀佛威神誓願接引我們往生,帶業往生,業障重沒辦法,帶業往生,心慚愧,知道自己不行。弘一大師也是一個跟印光大師同樣的人,你看他到晚年的時候,他用兩句詩文來形容自己,說自己是「二一老人」,二一是兩個一,是什麼兩個一?第一個,「一事無成人漸老」,自己修學一事無成,開悟見性證果沒有成就,怎麼辦?現在人慢慢老了,生死臨頭了,沒有成就。第二個一呢?「一文不值何消說」,自己算不了什麼,一文不值,何消說,不用談了,弘一大師自己說自己。你看看人家祖師大德那種慚愧心,慚愧是善心所,人知道慚愧有救,人不知道慚愧就沒救了。所以弘一大師最後往生,往生得很殊勝,他是吉祥臥走的,你看他的遺像,非常標准,六十二歲往生淨土。所以真正持戒人心生慚愧,一定是韬光養晦,自己祕密的持戒,不敢要求別人,更不敢去批評、指責別人,這個人才得定,他才開智慧。一切的法門都是修戒定慧的,定是樞紐。所以不論你修什麼法門,目標都在得定,得了定必定開智慧。所以宗門用參禅、參究的方法,念佛,淨土法門用念佛的方法,教下是深入經藏的,用止觀的方法,學密的用持咒,三密相應,這也是得定。你看方法雖然不同,它都是修定,修了定他就開智慧,而定的基礎在於戒行,這是講到三學。

  底下一個科目我們來講六度,這是菩薩行了。六度,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六度。這個度就是解脫的意思,度煩惱、度生死,你能夠依這六個菩薩行來修,你就能夠解脫煩惱、解脫生死。第一個我們講布施,布施一般講三種布施,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財得財富的果報;布施法,你講經說法,你能教導別人,這是布施法,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布施無畏,你不要殺害眾生,你能吃素,你能夠放生,這是布施無畏,還有幫助病人、幫助老人,老人、病人都很苦,你去服務他、幫助他,這是無畏布施,你自己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好因那你得真干。這個布施度什麼?度悭貪,這個悭,悭就是吝啬、小氣,貪是貪婪,無始劫來我們都養成悭貪的習氣,吝啬、不肯幫助人、不肯布施、貪婪,我們用布施來把我們這個煩惱度掉。所以你看,你肯布施你這個煩惱就解脫了,這是六度這個度的意思。那麼真正布施是講什麼?講放下。菩薩六度是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個六塵境界都得捨掉,內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要捨掉,放下,就是一般念佛堂裡面主持念佛的法師常常提醒我們的,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大布施,布施就有功德。

  另外還有一種是持戒,持戒也是修功德。這個持戒不僅是一般講的五戒、十戒、菩薩戒這些戒律,還有廣泛的含義,就是諸佛的教誡,佛教導我們這麼做的我們就這麼做,這叫持戒。那持戒度什麼?度惡業,我們生生世世有造惡的習氣,現在用持戒把我們的惡業給壓住、控制住,最後化解。第三條忍辱,這個忍辱其實在印度的梵文裡面就是說忍耐的意思,就是人我們要有耐心,要忍耐。可是到中國來之後,翻經的法師他就忍字後面加個辱,為什麼?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你看「士可殺不可辱」,你把我的頭砍下來可以,你不能侮辱我,中國人有這種對辱的看法非常的深。結果這些翻譯經典的祖師他就很善巧,忍字後面加個辱,你辱都能忍你還有什麼不能忍?什麼都能忍,所以我們要忍辱。修學確實是不容易,你看修行要吃苦頭的,特別是年紀大的老菩薩,今天見到很多,對你們都很感佩,很佩服。為什麼?年紀大了還能肯修行,了不起!修行,你看叫你念佛,從早念到晚,這挺累的,要克服很多的身體上的、環境上的這些障礙,而且還有春夏秋冬、天氣炎熱,氣候的這些問題,我們都能克服住,冬天忍住寒冷,夏天忍住炎熱,這都是忍耐。還有什麼?人事上的也要忍,人我的是非,人家對我的誤會,人家對我的無理的要求、批評指責,這些我們都要忍耐,不忍那你就生煩惱了。所以忍辱度什麼?度瞋恚,把無始劫來瞋恚的習氣給度掉。

  第四個方面是精進,什麼叫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我們希望修學能夠提升、能夠進步,那得怎麼樣?得精,也就是一門深入你才能夠稱為精,你精才能夠進。很多人學佛方法都用錯了,以為一學佛就天天讀大經大論,三藏十二部一部部的讀,結果這種不叫精進,為什麼?他不專,心要定在一個法門上。譬如說我念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專學淨土經典,學上三年我心定了,我一門深入。念佛念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進步。今天學一點,明天學一點,東拉一下,西扯一下,學到最後什麼都學不成,叫樣樣通是樣樣松,這個不叫精進,這叫雜進、叫亂進,他不能有成就。所以精進心才能夠定,定在一個法門上,定在一部經典上,一門深入,勇猛精進,你決定成就,而且時間很短你就能成就,這個是祕訣。所以精進度什麼?度懈怠,人老是懈怠,他不願意奮進,用精進來把自己懈怠的毛病給度掉。

  第五講禅定,這慢慢就提升了,禅定是什麼?心不散亂,禅定度散亂。這個禅定不是說修禅宗的人才修禅定,其實所有的法門都是修禅定。那什麼叫禅定?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壇經》裡面給我們做了一個定義,下了一個定義,什麼叫禅定?外不著相叫禅,內不動心叫定。這就明了了,什麼叫禅?禅就是見到外面的境界你不能動心。見到好吃的馬上就流口水,動心了,著相了,見到美色心也動了,起邪念了,這也是動了。對世間法能夠不動了,看到佛法,這個人學《華嚴》,了不起,我也來學《華嚴》,看到那個人,那個人讀《法華》,我也來讀《法華》,過兩天看到這個人參禅的,我就跟他參禅去了,再過兩個月看到這個人持密咒,我也跟他持密去了,這就是沒有定,外著相、內動心,這就沒有禅定。所以禅定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金剛經》裡講的話,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叫禅定。你不論修什麼法門,你念佛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人在你面前批評你、罵你,你還是念你的阿彌陀佛,什麼誘惑在你面前,你還是阿彌陀佛,這就是禅定。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禅定稱為什麼?一心不亂,這一心是什麼?念佛的心,念佛不亂這叫做禅定。最怕是亂,有的人念佛他是什麼?一邊念一邊睜大眼睛到處看,外去著相,然後看到某個人做錯了一件事,馬上就說他,看到這個東西發生一件事情馬上就去動了,這就是沒有禅定,他的心不在佛號上,他亂了,不是不亂。

  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指智慧,這個智慧是講到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用般若來度愚癡。這個般若是建立在前面五度的基礎上,我們能夠修布施,能修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才能有般若。所以六度裡面,前五度是行門,般若是解門,認識宇宙人生真相叫看破,前面五度叫放下,放下什麼?你看你修布施,放下悭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你能精進,放下懈怠,你能夠禅定,就放下散亂,這是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所以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輔相成,整個學佛學到最後就是看破放下的圓滿而已。所以這個六度你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那我們看不破怎麼辦?看不破先從放下入手,聽了佛講的你得真干,就放下。那你放不下怎麼辦?放不下得看破,你得多聽經,明白道理你就看破了,看破了就能放下,相輔相成。好,這是講到六度。

  最後一個科目是十大願王,前面講的六度是菩薩的行門,假如沒有十大願王,這個菩薩行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所修的,幫助我們證得大圓滿。這十大願王是在《華嚴經》裡面,到末後《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先把名目給大家念一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所修的,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華嚴經主,他修十大願王能夠幫助我們圓滿成佛。第一條「禮敬諸佛」,這個諸佛是誰?我們講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叫三世諸佛。那過去佛和現在佛是已經成了的佛,未來佛是誰?未來佛就是你們大家,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將來必定能成佛的,這叫未來佛,現在還是眾生,還是凡夫。那普賢菩薩對我們還是這樣禮敬,見到我們,頂禮、鞠躬、合掌問訊,禮節很周到,這是禮敬諸佛。為什麼他能禮敬諸佛?因為普賢菩薩眼裡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圓覺經》裡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大家都是佛,本來就是佛,不是說我們過去是佛,現在不是佛了,沒有的事。他說本來成佛,就是說我們現在就是佛,這個我們要承認。現在是佛,為什麼我不像個佛?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不能夠證得我們的本來面目,而普賢菩薩就看出來了,你看你現在就是佛,你不承認自己是佛也不行,你就是佛,他看到了。所以他對你的禮敬就像禮敬佛一樣,真正認識到這個他禮敬的心才生起來,他是平等的禮敬,沒有分別的,連對螞蟻昆蟲他都這樣禮敬,這真學佛。

  這個敬很重要,你看儒家《禮記》裡面一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統統都恭敬,就是佛家這裡講的禮敬諸佛的意思。不僅是動物、人要尊敬,連桌椅板凳、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統統要禮敬,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禮敬。那你說怎麼禮敬這個桌椅板凳?是不是我給它頂禮,我給它鞠躬,這叫禮敬它?不是,你得要循著它的規律,你看這個桌子,你把它擺正,這是對它的禮敬,你把它擦得干干淨淨,這是禮敬,一張紙你不能亂扔,亂扔就不敬,你把它恭恭敬敬的疊得整整齊齊的把它放到一邊,這是禮敬。我記得我在二000年到新加坡跟我母親一起拜見淨空老法師,老人家請我喝茶,我當時對他的一個動作印象深刻,什麼動作?他喝茶,旁邊放一張紙巾,一般擦臉、擦口的紙巾,他把這個紙巾擦完之後,恭恭敬敬、認認真真的把它疊好放在一邊,到擦嘴的時候又把它恭恭敬敬拿起來,擦好了之後又恭恭敬敬的放在一邊。你看這麼小的動作,他做得很自然,我看得很認真,印象深刻,忽然就悟到什麼叫禮敬諸佛,你看老法師對一張紙巾都這樣禮敬,這叫禮敬諸佛。所以有禮敬的心,敬人、敬事、敬物,無不敬,這是禮敬諸佛,普賢菩薩所修。

  第二條「稱贊如來」,我們對諸佛,尤其是未來佛,一切眾生,要禮敬,像佛一樣的禮敬,平等的禮敬,但是在稱贊方面我們就得有選擇,不能夠隨便亂贊。為什麼?因為眾生裡面他的行為有善的、有惡的,我們稱贊的,稱贊的是善的,稱贊跟性德相應的,這叫稱贊如來。那些不善的、不好的,我們見到了,我們對他禮敬,但是不贊歎,叫敬而遠之。你看看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這個原則,不是說見到那個惡人、那個壞人,我們對他不敬了,討厭他,甚至很傲慢的去批評、去指責,那就不是禮敬,我們見到他對他禮敬,跟對佛一樣禮敬。我們拜佛,拜佛為的什麼?把我們禮敬的心生起來,然後去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你這個拜佛才有功德。上了佛堂拜佛,出去外面罵人,那怎麼叫做禮敬諸佛?這學佛學歪了。所以禮敬一切眾生,但是我們只贊歎善的,這是鼓勵大家學善、學好,對那些惡的,我們只禮敬不贊歎,這就好。

  第三「廣修供養」,供養,你看這裡講的,不講布施講供養,菩薩六度講布施,他這裡講供養,供養的心比布施的心更加恭敬,如同供養諸佛一樣供養一切眾生,這是普賢行。《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廣修供養這個供養裡面最殊勝的叫法供養。供養有三種,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不講布施了,講供養。那三種供養裡面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法供養有七種,第一種如教修行供養,這是最殊勝的。講什麼意思?就是依教奉行,聽了佛的話不折不扣的去照做,佛教我們做我們就做,佛教我們不做我們就不做,認真的修行,這是真正的供養,供養諸佛。所以我們老法師告訴我們,學佛首先得放下,放下什麼?十六個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貪瞋癡慢要放下,把這個十六個字放下那才到門口,再跨一步才進門,你真干,真干這是法供養。

  第四種「忏悔業障」。學佛的人可能都會覺得自己業障很重,過去做了很多的惡事、錯事,天天到佛菩薩面前去忏悔,把過去做的全部又重復的講一遍,天天講一遍,以為這叫做忏悔業障。這是不是忏悔業障?不是,這不僅不是忏悔業障,反而加重業障,為什麼?過去是身體造作罪業,現在在佛菩薩面前口裡再造一次,念頭裡頭再想一次,好了,身、口、意,先是身造作,跟著口再造一遍,意再造一遍,這個業障是愈造愈深重,哪是忏悔業障?所以什麼叫真忏悔我們也得了解,真忏悔叫後不再造,過去做錯了,以後再也不做了,這叫真忏悔。不是重重復復在佛菩薩面前唠叨。所以後不再造這真忏悔,業障就消除了。

  第五「隨喜功德」。這隨喜功德,見到別人的功德我們要生隨喜心,我們要歡喜,這是幫助我們化除嫉妒的煩惱。人與生俱來的煩惱,嫉妒是一分。你看小孩,即使是嬰兒,他都有嫉妒心,看到另外一個嬰兒有糖吃,他自己沒有,他心裡都不高興,嫉妒!所以要斷這個煩惱要修隨喜功德,看到人家有糖吃如同自己有糖吃,看見人家做功德、修善事,如同自己做功德、修善事,歡喜!不僅隨喜,而且幫助他、成就他。像當年印宗大師成就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這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是一樣大的,為什麼?因為你幫助他,你跟他的心是一樣的,幫助眾生,只是你的條件還不如他,那他做了不是比我做更好嗎?我自己做還要辛苦,他去做了,我幫助他,我還沒那麼辛苦,何樂而不為?所以這個心量要廣大。

  第六「請轉法輪」,這是弘揚佛法,請大善知識來講經說法,這是請轉法輪。請轉法輪功德很大,為什麼?眾生聽到佛法就能開悟、就能解脫,功德是請法的人。像這次末學能夠來到此地,完全是興寧市佛教協會的啟請,所以真正要感謝得感謝他們,沒有他們啟請,我們這兩天也不可能有這麼殊勝的法緣一起來學習。你看這一次的法緣特別殊勝,大家的心求法心切,大家這麼安靜,全場秩序這麼良好。一開始我們的公安部門還有點擔心,這麼多人聚會,會不會出現問題?來了一天一看,行了,沒問題了,佛教是很和諧的。你看大家做個好樣子,這就是護持佛法。你看龍天都作美,這兩天本來天氣預報說下雨的,結果昨天我們大家還有點擔心,說下雨大家怎麼辦?結果我們這個念佛堂的曾居士說,不會下雨的,龍天一定護持,果不其然,現在陽光明媚。這是什麼?大家求法的心感應。所以請轉法輪功德很大。請轉法輪用現在話來講就是辦聖賢教育的事業,推動教學。

  第七請佛住世,佛如果住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眾生就得度了,沒有佛法眾生如同在漫漫的長夜當中,沒有辦法覺悟,很苦!佛現在不在了,留下經典在,經典要有人去弘揚,我們能夠請善知識來這個地方弘揚經典、弘揚佛陀的教育,這就是請佛住世。那請佛住世最重要的自己得真干,用自己的真修行請佛住世。像我們現在都希望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法師長住世間,老人家八十三歲了,老人家常講,怎麼樣請善知識住世?善知識教導的大家得真干、真去落實,他才喜歡、願意留在這裡。不是說大家用多少多少錢,多少多少物質供養,講人情,就能請得了善知識,善知識不看這些,真正請善知識住世我們要依教奉行,聽懂了就得做,依教奉行才真正請善知識,不肯干的,哪怕是禮節再周到,供養再豐富,善知識不會來的。

  第八常隨佛學,這是我們要學習佛法。這個常是恆常,永恆不斷,天天干,年年干,一輩子干,生生世世干,這是常隨佛學。一直學到什麼時候為止?學到你圓滿成佛,你的佛學才叫圓滿。然後成佛怎麼辦?還要回來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還要示現一個學佛的樣子,還得努力的去學,那是做給大家看,示現的,做常隨佛學的好樣子。所以你看看,這叫常,永恆的,成了佛還要干。

  第九恆順眾生,恆也是永恆,永恆的隨順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恆順眾生是讓眾生生歡喜心。有同修曾經跟我講過,說我學佛之後好像家裡關系搞得特別僵,為什麼?明白了,原來他天天說他爸爸吃肉,吃肉是殺生、造業,學了佛法之後好像看家裡人個個都在造作罪業,看都不順眼,當然把家裡關系搞得很僵,為什麼?他不能恆順眾生。學了佛,你怎麼樣子才叫做真學佛?第一個你得家庭關系得處理好,學佛你人變得更孝順,家裡人都更歡喜你,他才肯學,要不然他怎麼能接受你的教導?先得讓他生歡喜心。

  第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講的回向眾生、回向菩提。所修的功德不是為自己,一絲一毫的功德統統為一切眾生,而且心量廣大。普賢菩薩跟其他菩薩不一樣就是在他的心量廣大,念念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個眾生都不漏,都是他回向、都是他幫助的對象,這是十大願王,我們簡單的介紹到此地。

  十大願王在《華嚴經》裡最後導歸極樂,這普賢菩薩他在《華嚴經》的法會上給我們做個好樣子,他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品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你看他自己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這樣的大願,你看十大願王,要自己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十大願王才真正圓滿成就,現前成就此大願,而且一切圓滿盡無余,統統大圓滿,這就是成佛了。所以普賢菩薩是最後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法門這是普賢菩薩示現的,必須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大圓滿!普賢菩薩何許人也?等覺菩薩,尚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是什麼人?跟普賢菩薩差遠了,我們還覺得自己不錯,不肯求生淨土,普賢菩薩搖頭。特別是現在末法時代,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用《大集經》裡面的意思,他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祖,生前通宗通教,通律還通儒,世法出世法都通的。他告訴我們,現在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很難見得一個真正得道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基本不太可能。那億億人裡面有沒有我自己一個?地球上現在七十億人口,還不到億億,那有沒有我這一個?不保險,罕一得道,太稀罕了,惟有依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才能夠得度生死。所以《大集經》上告訴我們,「若人專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你能夠專心念阿彌陀佛,本身修的就是禅,這個禅是無上禅、深妙禅,無上深妙禅。所以前面講的六度怎麼樣圓滿?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你能夠真念阿彌陀佛,你這菩薩六度就圓滿了。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往生彼國已,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現前成就十大願王,你十大願王也圓滿了,前面講的三福、六和、三學,這裡講六度、十大願王,五大科目,怎麼圓滿?你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能往生就大圓滿,統統都做到。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都極力弘揚念阿彌陀佛的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原因在此地。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這裡已經要接近尾聲,我想最後用簡單的一些話,把我們這兩天所做的報告給大家做一個總結。我們這裡講的是「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那麼這個道風前面講了很多,最重要的,必須從我自己做起,從我道場做起,不能要求別人,不能要求別的道場,自己真干,先落實道風,自然能影響別人。出家、在家四眾同修,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知道,佛法極其衰微,為什麼?成就的人太少。不要看好像說經典流通得很多,那是個表象,佛法興不興旺在於修行人多不多,在於成就的人多不多。我們不能夠去要求別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有使命感,這一生遇到佛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太難得了!這麼殊勝的因緣,我們要感恩佛陀、感恩我們的師長,真正這一生有得度生死的機會,這個恩德太大了。我們要感恩一定要依教奉行,以真實修行來感恩、來供養,。有使命感,護持正法。護持正法不在於經典流通多少,在於我們自己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真正依教奉行就是護持正法。有能力的在家、出家的大德,出來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是真正如來的家業。古人講的,紹隆佛種,弘法利生,當然首推出家人,所謂法賴僧傳。佛法要出家人來承擔,可是在家人同樣也能承擔,都要有這種使命,以弘法為事業,以度生為己任,要有這種使命感。另外互相的要團結,互相的贊歎,互相的幫助,不能夠分宗派、起對立,誰也看不起誰,我這個道場要我的信徒,我們的信徒不能到你那裡去,你的信徒不能到我這兒來,自己拉門派、拉山頭,釋迦牟尼佛看了都掉眼淚。《弟子規》上講的「兄弟睦,孝在中」,每一個宗派都是兄弟一樣,大家能夠團結和睦才能振興佛教,而且是,古德講的,「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互相贊歎,這才能夠幫助佛教。

  蕅益大師他有幾句話,講到他心中理想的修行人的風范,跟大家簡單的讀一讀。「骨宜剛」,有剛的骨氣,「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智慧要增長,「福宜惜」,我們要惜福,「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這是對上面要恭敬,對佛、對老師要恭敬,對下也要謙虛,「處同輩宜退讓」,這就是蕅益大師講到的修道人的風范。關於道場它的風范,我這裡摘錄了百丈大師叢林要則二十條,給大家簡單念一下,因為時間到了,我就不太多的分析。他說「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力為有功。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這二十則可以需要的話跟這邊佛教協會來要個復印件。

  今天我們就把我們所談的這些報告就圓滿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有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上一篇: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殺生分途
下一篇: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慈移定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