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 锺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09/4/16 中國廣東省興寧市佛教協會 檔名:57-01-01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們,大家早上好!非常感恩興寧市佛教協會對末學锺茂森邀請,讓我今天有這樣殊勝的緣分,跟諸位領導、諸位大德來做一個分享匯報。這次的因緣是佛教協會希望能夠在此地構建道風的建設,得到了本地宗教局領導們大力的支持,邀請茂森來給大家談一談「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這個題目確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題目,茂森也是覺得義不容辭,有這樣的一個緣分來給大家分享,也是向大家學習,跟大家請教。首先我想簡單的報告一下我自己的學佛歷程,讓大家對我有一個了解,然後再把我們的這些心得體會,跟大家在這兩天做個報告。末學大家看到年紀並不算大,今年三十六,中國人算法三十七,屬牛,今年本命年。差不多二十年前,茂森在廣州中山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有幸跟隨自己的母親到廣州的光孝寺,當時光孝寺的住持大和尚是上本下煥老法師。本煥長老我們大家都熟知,是我們國家的高僧之一,今年一百零三歲了。由於他的接引,我走進了佛門,之後又在廣州的六榕寺,在上雲下峰大和尚會下皈依;雲峰老法師前幾年已經往生了。皈依以後,經過兩位大德的指點,我和我母親就一起學佛,曾經參加過學佛的夏令營。
後來在一九九二年本煥老法師禮請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法師到廣州光孝寺講《阿彌陀經》,是一九九二年,十七年前。當時我母親從頭到尾把經聽了一遍,我因為要在大學讀書,雖然沒有聽經,但是也有緣跟淨空老法師見了一面,之後我就到美國去留學了,讀金融的碩士和博士。在讀博士期間經常到達拉斯,在淨空老法師的道場去學習,去打佛七,得以親近老法師,當時老法師已經是七十過了的一個老人。他當時指點我要好好讀書、要好好的讀《無量壽經》,好好學佛,我就依教奉行。在一九九九年,四年之後獲得博士的學位,結果就在美國德州大學任教,後來也就接我母親去美國一起居住。我們母子在課余時間、工余時間和節假日,都每天有聽經念佛、做早晚課共修。後來我在美國,美國政府它為了要留下我們,給我一個優秀教授與研究人才的這麼一個綠卡,就是永久居留的這麼一個身分。當時因為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法師在澳洲成立了淨宗學院,所以他召喚我從美國到澳洲去,所以我們就捨棄了美國高薪的待遇,就到澳洲布裡斯班。在那裡有一個昆士蘭大學,這個大學是在澳洲八大名校之一,正好銜接上,他們要招收教授,就請我去了。後來知道老法師也正是在昆士蘭大學做榮譽教授,代表教授的身分,代表大學去參加世界的這些國際和平與宗教團結的活動。當時老法師讓我給他做做翻譯,英文的翻譯,同時也就跟著他學習。在工作的過程中一直有在學習佛法,雖然把學佛和弘法做為一個副業,但是花的時間絕對不比正業少。
在二00六年底我在昆士蘭大學,大概也是三寶加持,自己也沒想到大學給我終身的教授這麼一個破格提升的機會,但是那時候學佛已經感覺到這個人生確實最有意義的事情不是自己得到一些名利,更重要的是能夠為這個社會、為這些眾生能夠做一點事情,既然已經知道學佛這麼好了,就有這個義務能夠把這些這麼好的教育跟大家分享。在師父上人的感召下,我就毅然的向大學提交了我的辭職函。當時,像我們國內也有一些大學,像廈門大學,他們想要創造世界的名牌,金融的品牌,所以就禮請一些國際知名的學者,想請一位主席教授,來帶動他們的金融研究,當時就以八十萬的年薪請我過去,另外還給五十萬的研究經費,送一套房子在大學校園裡面,另外還包吃。可是當時就想到,我們現在還算年輕,三十多歲,如果就一輩子做金融的教授好像於心不甘,於是就想到應該志取乎上。古人講,志取乎上,才僅得乎中;志取乎中,僅得乎下。就是你的志向很高,可能你只得到中中等等的成績;如果你的志向是中中等等,可能你只能得到下等的成績。我們學佛關鍵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連王位都可以捨掉,為了眾生、為了覺悟和解脫什麼都可以放下,我們這一點金融教授,這一點點薪水,有什麼放不下的?所以想到此地,於是就決心跟隨恩師淨空老和尚來學習,重新來做一名學生。
自從我辭職以後,跟隨老法師在香港和在他的家鄉安徽省廬江縣,在攝影棚裡面練習講經,也講了儒釋道不同的經典、不同的專題,這兩年多來已經有七十多個,總共錄制的時間已經超過八百小時。今天很有緣分,承蒙宗教局和市佛教協會的厚愛,讓末學來給大家講這個道風建設。我想到,因為我最近,就是上個月底,參加我們國家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國家政協主席賈慶林同志,在接見我們部分的宗教代表們當中,給我們提了三點期望,也是中央對我們佛教人士三點要求。第一個,他說信仰要純正,第二,道風要嚴謹,第三,道德要高尚。這三點提得非常的好。我這兩天的報告就圍繞著賈主席這三點的希望來進行展開說明。也想到我們中國佛教協會前任的會長趙樸初老人,他已經過世多年,他生前一直也強調,我們佛教內要有五項建設,第一是信仰建設,這是核心,第二個是道風建設,這是根本,第三人才建設,這是關鍵,第四,教制的建設,這教制也就是我們佛教教育的制度,這是個基礎,還有第五是組織建設,這是保證。這些領導他們提出的觀點,非常適合我們現在佛教界的見解。所以我今天給大家先從信仰說起,再慢慢會談到道風和人才、教制、組織的這些建設。
談到信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說自己是信佛的,都說自己是佛教徒。我們想想,我們既然是佛教徒,對佛教有沒有真正的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教?什麼是佛教?怎麼個說法?當別人問起我們的時候,我能不能夠跟別人說清楚?這個問題確實我想不僅是現在,在過去也有很多搞不清楚,一談到佛教,別人說我們是迷信。他們這樣的批評,我們想想也不能說他錯,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自己確實不知道佛是什麼、佛教是什麼,我就信了,迷了之後再信就叫迷信。所以我們首先要有正信,正信是什麼?對佛教要有基本的認識,有了正知正見以後你信佛那才叫正信的佛法,這個很關鍵,否則別人說我們迷信,也不能說錯,我確實是迷信。現在要破迷開悟,要變成正信的佛教徒,人家問我們佛教是什麼?我們能夠說出個四五六,那別人就不敢說我們是迷信了。
什麼是佛?這佛是一句印度的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它全稱叫「佛陀耶」。什麼意思?中國的翻譯這個意思就叫覺者。所以佛就是覺悟者,你覺悟了就叫佛,不覺悟就叫凡夫。這個覺悟,他自己有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又能非常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種人才能稱為作佛。我們想到智慧,學佛目的就是為了求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智慧。如果說科學家或者是學者、博士、教授,好像都懂得很多,是不是有智慧?不一定,因為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知識是你學來的,你懂得很多,但是智慧,你是能夠很好的判斷、解決問題。科學家們他們有的也是真的很有聰明智慧,但是這種智慧它沒有辦法幫他解脫煩惱,不能叫做正智慧。
所以佛法裡面講的智慧一般稱為三種,一種叫一切智,一種叫道種智,一種叫一切種智。這一切智就是我們對宇宙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了解了,解決了,這叫一切智。道種智就是不僅對根本的問題認識了,而且對於宇宙的萬事萬物一切現象都能夠明了,這個種就是林林總總,森羅萬象的宇宙現象都能明了,這個智慧叫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我們這個根本的智慧和了解宇宙人生這些現象的智慧都得到圓滿,這叫一切種智,兩種智慧都圓滿。如果說你已經識得了根本,對宇宙人生的現象根本明了,佛他就會授予你一個學位,這個學位名稱叫做阿羅漢,叫羅漢。這個羅漢就是什麼?他已經把自己生死的問題解決了,他知道生死的根源在哪裡,他得到了一切智。可是他對於這宇宙人生真相這種種種的現象還沒有了解的完全清楚,所以他還要繼續修學。當他了解清楚以後他就得到道種智,佛再給他授一個學位,那他就叫做菩薩,菩薩也是個學位。假如能夠把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智慧圓滿,這就稱為佛。可見得佛教裡面它不是一般我們概念當中的宗教。佛教根本來說不是宗教,而是什麼?而是教育,它教育的內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學習有個階段,有層次,從羅漢,到菩薩,到佛,你看不同的學位,這不是跟大學裡教育體系很相似嗎?在大學裡面,你看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博士是大學裡面的最高學位,佛教的教育裡面也有三個學位,羅漢、菩薩和佛,佛是最高學位,你看看這是教育才有。而且是什麼?宗教裡面講的是上帝、神是高不可攀,他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我們沒有辦法成為上帝,我們永遠只能做上帝的子民,所以宗教裡面講的關系是父子關系,天父跟我們子民的關系。可是佛教裡面它講的是師生關系,你看我們稱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叫「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己稱自己叫三寶弟子,你看弟子是學生,所以這是老師跟學生的關系,在教育裡才有。所以你把它看成宗教這個是誤會,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當然佛法裡面也有講到宗、有講到教,所謂宗門、教下,那個宗教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宗教,宗門是指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的修學法門這叫宗門,教下是通過研習教理,深入經藏,深入教典,這叫教下,所以宗門、教下簡稱宗教。佛法裡講宗、講教跟現在講的宗教不一樣。認識什麼是真正的佛教我們就不會迷信。釋迦牟尼佛他也是人,不過他是一個覺悟的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徹底覺悟,中國古人稱為聖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教我們每個人本來成佛,這《圓覺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是佛,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區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現在看看自己,照照鏡子,怎麼一點都不像佛,原因何在?這個原因在我們有妄想、有執著,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把妄想、執著放下了,你本來的佛性就現前,那你就成佛了。所以佛的教育無非就是讓我們回歸到自己本有的佛性,認識自己,也認識宇宙這個大環境,做一個覺悟的人,這是佛。
我們了解了什麼是佛,也知道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我們要看看佛教這門教育的創始人,首先我們要對他有個了解,對他不了解那我們跟誰學?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首先要把這老師得了解清楚。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一個人?他是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一個太子,這個太子是有智慧、有福報、有能力,在記載當中講他是文武雙全,非常聰明,所以深得自己父王的喜愛,他將來是要做國王的。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己活到了十九歲,竟然沒有到王宮外面去看一看,想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在王宮裡非常的舒服,吃穿用度都是極奢華的,所以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子的。所以他就出行了,到城外去看,結果一出城竟然就見到生老病死種種現象,看到人受這種老、得這個病和死的痛苦,突然就生起覺悟的心,看到人家有老、有病、有死就會想到自己,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有病的一天、有死的一天,我這個生死的問題怎麼個解決法?能不能夠不老、不病、不死?他提這個問題。你看釋迦牟尼佛不是個普通人,當時他還沒有出家,做太子,他叫悉達多太子,他就已經對這種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所以我們人不能夠僅在吃喝、男女上面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在深層次的生命問題那裡去思考。所以他在想,想不出來,於是他就決定出去遍訪明師,去學道。
他要幫助自己、也要幫助眾生解決這個大問題。他知道這個問題不是政治可以解決的,不是軍隊、武力可以解決的,不是經濟可以解決的,也不是科技可以解決的。如果這些可以解決他就不用出家了,他做他的皇帝,他將來繼位就當國王,他不就可以解決了嗎?他知道這些問題政治、經濟、科技、軍事都沒辦法解決,所以他就決定要出家。為什麼出家才能解決?出家是做老師,所以出家人稱為人天師表。出家的身分在古代你看特別受人尊重,為什麼?因為出家人是做老師的,而且這個老師是義務的老師,不收錢的,自己生活非常的簡樸。你看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一輩子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只吃一頓飯,中午那一頓,晚上睡覺就在大樹底下打打坐就過一夜。他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三件搭衣一個缽,缽是用來討飯的,乞食用的,這是他全部的財產。他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做什麼服務?教化眾生,做一個教育的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己一無所圖,所以備受社會大眾的尊重。不僅人尊重他,天上的人都尊重他,叫人天師表。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他的示現我們也要學習。
他十九歲出家,確實到處去尋訪明師指點,他學習學了十二年,當時印度是叫宗教之國,宗教特別發達,記載中說它是有九十六種宗教,他每一個宗教的明師都去拜訪。他是一個太子,又非常的聰明、好學,所以我們可想而知,這些老師對他一定是很厚愛的,所以必定是把自己平生所學都教給他。但是釋迦牟尼佛學了足足十二年,把這些宗教裡面的這些學問都學到了,發現還不能解決問題。他在甚深的禅定當中已經能看到六道輪回,可是他卻沒有辦法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六道是怎麼來的?第二個,為什麼會有六道?第三個,六道以外還有什麼世界?這三個問題他沒辦法解決。沒辦法,他只好走到恆河邊上,古印度有個恆河,在恆河邊上找了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後來就稱為菩提樹,就在樹下打坐,入甚深的禅定,然後他把自己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放下以後他就悟道了,經本上講他睹明星悟道,他睹明星突然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了,也就是說他對宇宙人生真相統統徹底明了。他才悟到一個什麼?原來人生真相跟你學不學沒關系,學了十二年還沒弄清楚,跟什麼有關系?跟你放下有關系。放下什麼?你看他證道以後,首先在定中講了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說到,「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眾生,每個人,在座的你,每個人統統都跟如來一樣,都有如來的智慧,都有如來的德能,都有如來的相好,換句話說,你本來就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佛?其實現在還是佛,只是你沒證得,你沒發現,你沒看到自己是佛。為什麼看不到?被障礙住了。什麼障礙?妄想、執著。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把妄想執著一放下,成佛了,然後告訴我們,你要是能放得下你也能成佛。
你看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他也給我們做同樣的示現,他跟釋迦牟尼佛出身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出身於名門貴族,他是太子,他學了十二年,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但是六祖惠能大師,咱們廣東人。昨天我們的領導跟我們講了一個,說咱們廣東人很值得驕傲,你看唐朝出了個六祖,近代出了孫中山,這兩位都是大名人。六祖惠能大師他一個字都不認識,我們現在講文盲,沒有文化,可是他到五祖忍和尚會下求法,五祖給他講了半部《金剛經》,《金剛經》還沒講完,《金剛經》不長,只有五千多字,講到一半,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六祖言下大悟,開悟了。怎麼開悟的?他把妄想執著放下,他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跟我們講了他的心得報告,這《壇經》上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看說了五樁事,講他所證悟的那個境界,悟什麼?悟自性,這見性,見性什麼?原來本來無一物,本自清淨,這個性本不生滅。我們的身體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可是性,這個自性沒有生滅,證得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是他本能,本來的面目,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他證得了。本自具足,他自己統統圓滿具足,而且自性本不動搖,不動搖,能生萬法,就是它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主宰。
所以釋迦牟尼佛證到了這一樣,然後啟發我們眾生說其實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天天勤勤懇懇的工作,做什麼?就是教育,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你就證得,因為那是你本有的。釋迦牟尼佛你看很慈悲,他給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做最好的示現,你看他出家,出家這也是個行業,什麼行業?這是社會的義務工作者這個行業,專門從事教育事業,所以他不從事生產。就好像大學的老師,他不從事農耕生產,但是他也對社會起到很好的貢獻,他能夠幫助社會。那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有三個方面,一個斷惡修善,第二個破迷開悟,第三是轉凡成聖。眾生先讓他從惡,造惡回頭去行善,做個好人,這是第一個層次。做了好人以後還不夠,還要繼續做什麼?做一個覺悟的人。所以破迷開悟,不要再迷惑顛倒了,要覺悟。再往上提升,覺悟圓滿了就做聖人了,轉凡夫成聖人,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就教這些。
他講學的地方很簡陋,你看他可能在恆河邊,可能在大樹下,大家弟子們圍在一起他就講經說法。沒我們現在的好,我們在這裡大殿裡頭,大家有聽麥克風,有桌椅板凳,這個條件比釋迦牟尼佛當年要好。當然釋迦牟尼佛他有能力,他講話不用麥克風,講的聲音每個人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咱們就不行,我們得用麥克風,不用麥克風,別說後排的人聽不到,恐怕前排的人都聽得很不清楚。他一生不建道場,他不做住持,更不搞這些法會、做佛事,也不收人錢財的供養,他收什麼供養?只收四種供養,叫四事供養,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供養,沒有錢財。衣服很簡單,三衣,出家人講的五衣、七衣、二十五條衣。你看我們現在搭那個袈裟,是現在變了樣子,在釋迦牟尼佛時代那就是一塊布,捆在身上,沒有衣服穿的,把身上裹一裹就行了。當然印度是熱,在北方,在中國北方就受不了。到了中國以後把袈裟做為一個禮服了,等於是紀念當年釋迦牟尼佛的意義。袈裟的涵義是什麼?叫做染色衣,中文叫染色衣。為什麼叫染色衣?因為出家人他們自己沒有錢去買衣服,怎麼做衣服?從那些垃圾堆裡頭,別人不要的那些衣物把它撿回來,看到還有用的那些布料,把它剪下來,一塊一塊的縫起來,拼湊起一塊大的布。因為這個布的顏色都不一樣,所以要染色,染成同一種顏色,搭在身上就比較莊嚴一點。所以你看袈裟都是一塊一塊的,那是什麼?在過去就是一塊一塊布接起來的,現在我們做袈裟不是像以前那樣,現在是故意把它做成一塊一塊的,那個是紀念的意義。所以你看生活這麼簡樸。
吃的飲食日中一食,出家戒律裡面有規定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已經是比日中一食還要低一點了,日中一食是一天只吃一頓飯,過午不食還有早餐和午餐,晚餐不吃。所以他怎麼吃?去乞食,每家每戶去,看他們吃剩的飯菜施捨一點。一家施捨的飯菜往往不夠,所以一般都要乞好幾家,但是他們規定不能夠超過七家,今天我乞食最多只走七家,七家都乞不到就回來,今天就不用了。乞食的過程中,施主給我們飯菜,我們向他說法,施主是財物、衣食供養,我們是對他法供養,要對他說法。所以出家人以弘法為家業,他們的事業就是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在有病的時候才接受這些信眾們的醫藥。還有臥具,是什麼?臥具它不是床,就是一塊布,我們有時候看到寺院裡的住持老和尚他在拜佛的時候,在蒲團上鋪一塊布,那個布其實是臥具演變出來的。以前臥具是什麼?這塊布鋪到大樹底下,不能躺著,因為那個布很小,只能打坐,在樹下打坐過一夜,臥具是這麼用的。所以你想想出家人的生活這麼簡單,他有道心。因為佛告訴我們,錢財多了,名聞利養多了,道心就退失了。所以佛制定的戒律,絕對禁止出家人向人要錢財,做這些事情是不如法的。
佛他也接受信徒道場的供養,但是道場絕對不是自己的。你看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些道場都是很有名的道場,佛在那裡講經講了很多。那是誰供養的?這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兩位共同供養。因為給孤獨長者他想禮請釋迦牟尼佛到他那個地方講經,看中了祇陀太子的那個花園,這個地方很好,很適合在這裡做講經教學的場所,所以向他借用。結果祇陀太子就不肯答應,跟他開玩笑,說除非能把我這個花園全部都鋪滿黃金,那我就可以借給你。這個長者就真來了,他把話當真,他真的把自己家裡的一車一車黃金都拉到花園那裡開始鋪。這下子把祇陀太子給感動了,他說你這供養的是誰?勞你這樣子花這麼大的力氣。然後這長者就告訴太子,說我們要禮請的是釋迦牟尼佛,本師,世尊,在此地能夠弘法利生,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業,所以我要好好的做。結果太子一聽,你要做功德,那我也來做,他一定要跟他分功德,結果長者不同意,兩個人爭執不下,就到釋迦牟尼佛那。釋迦牟尼佛說,你們不要爭了,以和為貴,要和諧,怎麼辦?你們倆一起出,因為這個花園是給孤獨長者他要買下來的,但是花園裡的樹祇陀太子沒有答應要給給孤獨長者,所以樹還是太子的,所以這個場所的名字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我們在經上看到就知道,有這麼一個典故。
他們禮請世尊在這裡講經說法,辦教育,就好像辦學校,每天開班教學。教到最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當這個道場的住持?沒有,道場的所有權還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他們提供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只有使用權,他不要所有權,來這裡講經教學,講完了之後他就離開,還是這樣清清淨淨,一塵不染。你看到最後釋迦牟尼佛入滅的時候,他是在哪裡走的?在雙樹林間,雙樹林,他在那裡滅度的,他死在野外,沒有說在自己道場裡死,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的示現,怎麼能不令我們佩服?由於我們佩服他才肯向他學習。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一切放下,他自己也給我們做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樣子。放下之後你得到什麼?一般講你得到快樂、你得到自在,不放下就不自在。所以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最簡單最簡單的,我們日常生活,這是我聽一位法師講演當中舉的例子,我覺得通俗易懂。他說假如我們每天有大便,很急的時候,好了,你上洗手間,過後你是不是覺得很輕松?請問一下,你把大便放下你得到什麼?你得到輕松、你得到自在,你要不肯放下你就不自在,你就很苦了。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法師他常常跟我們講,他說他的老師告訴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大教育家,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相,能夠放下真能得到人生最高享受。所以我們聽到這個話也很羨慕。所以為什麼我要把這個終身教授的工作辭掉來學佛?就是為了要品嘗一下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我現在初嘗了一點,略略嘗到一點,已經是很有法喜。我相信像我們老法師這樣一輩子做這個工作,這個享受會愈來愈勁,法喜的味道會愈來愈濃。我們再看佛教,剛才講的是教育,從很多我們的這個佛教平時的講話內容裡面、對人的稱呼裡面我們也能了解。譬如說我們見到出家人都稱法師,一般通稱法師,法師是什麼意思?講法的老師就叫法師。就是他這個人專門做教育的事業,為大家做一個老師,講經說法,覺悟大眾,我們尊稱他叫法師。也有叫和尚,和尚一般現在把這個詞用濫了,這個和尚怎麼樣怎麼樣,那是什麼?完全不了解和尚的真實意義,和尚這是很尊貴的稱呼。和尚它也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親教師,就是你親自跟他學,他親自教你的這個老師,才能稱為親教師,才能叫和尚。我們看佛教的寺院就像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它有校長,校長稱為和尚,其他人都不能稱為和尚,他是主持這個學校的教育工作,是領導。和尚底下有三個主要的執事,一個叫維那,一個叫首座,一個叫監院,首座是主管教務工作的,就好像學校裡的教務長,維那是主管訓導的,做思想工作的,監院他是主管一個學校的總務的。所以你看跟學校裡的體制很相像,有校長,底下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他們共同合作來推動佛陀教育的事業。
這個寺院,一般我們看到寺院都把它原本的意義給忘掉,這裡也有必要把它說清楚。我們這裡叫神光寺,這個寺怎麼個來歷?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佛教東來很早,但是正式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是在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距今將近二千年,當時是皇帝親自派特使到古印度去禮請法師來我們這裡推動教育。當時特地禮請的兩位法師,一位叫摩騰,一位叫竺法蘭,兩位印度的高僧。他們帶著白馬,馱著這些經,我們現在讀的經典,過去都是用貝多羅葉寫的,這個葉像芭蕉葉一樣,但是比芭蕉葉要硬,可以在它上面寫文字,兩頭打個孔用繩子穿起來,叫貝葉經。所以一部經典要很多的貝葉,像一部《華嚴經》,如果用當時的貝葉,恐怕得拿著大卡車才能夠裝過來。當時兩位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帶著白馬把這個經馱到中國,另外把佛像也帶到中國來。皇帝很高興,禮請了兩位高僧大德來幫助教化百姓,特地安排他們住在招待外交使館,外交官員的使館裡頭,當時叫鴻胪寺,鴻胪寺等於是外交部,它是直接隸屬於皇帝掌管的。皇帝掌管的叫寺,現在的寺院過去是皇帝屬下的一個辦事機構,宰相主管的叫部,譬如說禮部、兵部、吏部,那個部就是宰相來主管。皇帝主管的叫寺,寺的主持、主任叫卿。所以你看皇帝過去是三公九卿,這個卿就是寺的主席、主任,我們現在叫住持。
因為鴻胪寺,外交部不僅是對佛教的法師招待,還要對所有的使節招待,不能夠長期做為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所以皇帝想,佛教這麼好,它確實有利於社會和諧,應該長期的來推動,所以他在九個寺以外又加多了一個寺,第十個寺,專門來推動佛陀教育。第一個寺就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這是我們中國第一座寺院。為什麼叫白馬寺?就是為了紀念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他們帶來的白馬,這些白馬馱著經、馱著像來到中國,很辛苦。所以中國人很厚道,念念都不忘別人的恩典,連白馬的恩德都不忘記,所以把這第一座寺院稱為白馬寺。所以這個寺就由皇帝來掌控,專門推動佛陀教育的事業。由於皇帝親自推動,當然很快得到朝野上下的接受和歡迎,所以佛教在我們東土中國很快就傳揚開來,而且跟我們中國的文化緊密結合。在中國確實得到了生根、得到了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所以談到中國佛教,中國人已經不再認為這是印度外傳回來的宗教,這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一種文化,二千年來真的根深蒂固,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摩騰、竺法蘭在漢朝受皇帝的聘請,做皇帝的老師,他們的教化,也接受很多出家的弟子。出家人都是皇帝的老師,中國人特別尊師重道,看到做老師的,怎麼還能讓他出去托缽乞食?怎麼能讓他在樹下一宿?所以就為這些老師們建立道場,建立這些寺院。你看寺院建得都像皇宮的建築,琉檐飛瓦,這是過去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夠享受這樣的建築,一般平民老百姓住平房的。為什麼寺院建得這麼輝煌富麗?這是因為皇帝尊重,怎麼能讓老師住在野外?要把他請回來住跟皇帝一樣的宮殿裡頭享受供養。所以寺院都變成中國特色的一種道場,它的建築都是這樣,帶有皇宮色彩的這種建築。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的出家人,他們受到朝廷、官員或者是地方大富長者的護持,自己自修,同時教化眾生,所謂自行化他。古代出家人真正有道行,真正有道德、有學問,備受百姓尊重。所以你看看,皇帝也好,文武百官、長者,他們有問題都向出家人請教,這出家人真能夠說出來,幫這些人解決問題。過去出家很不容易,為什麼?出了家就是皇帝的老師,皇帝憑什麼拜你做老師?你要是沒有真正的德行、學問他不肯拜你做老師。所以你出家之後他都會給你一個度牒,皇帝給的,這個度牒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文憑,有這個文憑。你有了這個文憑皇帝都尊重你,那當然文武百官、百姓更加佩服你、尊重你。可惜這個度牒的制度在清朝初年被順治皇帝給廢除了,大概是順治皇帝他自己要出家,他自己是出家了,但是他把度牒給廢除了,可能他想如果不廢除度牒我就可能出不了家,所以他把這個度牒廢了,讓天下的人想出家都可以。當時確實也有一定的好處,出家的風氣帶動起來,但是流弊很多。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特別批評順治這樣做是不對的,把度牒給廢除了,結果這些人素質一落千丈。
所以社會大眾對我們佛教都看不起,為什麼?我們想想我們自己自身的素質,能不能夠配得上別人的尊重。這個話早在多年前,中國佛教協會前任的會長趙樸初老人就已經說過,而且他是憂心忡忡。他有一次在工作會議上談到,他原文是這樣說的,「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假如沒有真正高德行、高學問、高素質的人才,很難把佛教帶起來,也很難讓佛教利益社會。佛教它確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它大能夠使我們成佛,脫離六道輪回,得到圓滿解脫,小可以使社會安定、人民和睦、世界和諧,這個完全能做得到。古代的這些皇帝都很有智慧,他聘請佛教的法師做國師,幫助教化百姓。為什麼?《禮記•學記》上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建立政權了,你想穩定、想發展,靠什麼?靠教育。什麼教育?最根本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人明白了倫理、道德,他恥於作惡,知道作惡是可恥的事情,人如果能夠明白因果,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就不敢作惡。這個因果確實是幫助這個社會安定民心,斷惡修善。這個事情確實我們非常的緊迫,幫助佛教也幫助社會。所以此地領導真的很有智慧,重視這裡的道風建設,希望把我們這個佛教本來教育的功能恢復起來,大家一起推動教育,幫助構建和諧社會,重新樹立起良好的道風,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讓別人才能看得起佛教。
講到這個佛教,現在我們也看到有很多是變了種的佛教。這是我們的老師淨空老法師給我們說到六種不同形式的佛教,這些我們都要辨別清楚。哪六種?第一種是傳統的佛教,這是它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是教育。剛才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對眾生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這是真正的佛教。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成宗教,搞什麼?搞經忏佛事去了,寺院裡不再搞教育,不再辦講座,不再開課。像今天我們神光寺這裡開設講座,這稀有難得,過去寺院是天天辦這個事情,學校,天天講課。現在很多寺院都搞經忏佛事,超度死人去了,這是什麼?變了種的佛教,叫宗教的佛教。這種經忏佛事在歷史上什麼時候產生的?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從來沒有跟別人去做佛事、趕經忏,沒有,更不可能去化緣。天天教學,弟子們聽懂了,回去參禅的參禅,打坐的打坐,念佛的念佛,自己修。老師帶進門,修行在個人。經忏佛事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也是中國的特色,它是從唐朝,在唐玄宗時代。我們知道唐明皇李隆基寵愛楊貴妃,後來安史之亂,差不多國家都滅了,幸好有郭子儀出來穩定局勢,平定了安史之亂。在平定動亂的過程中,軍民死傷的人數很多,皇帝於是就號召佛教界的人士出來,在各地都建立道場,道場統統叫做開元寺。所以你看全國很多地方都叫開元寺,為什麼?唐朝開元年間建的,開元寺,一聽開元寺,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建立的。
在這個寺院建立以後,專門禮請法師們做佛事,超度這些陣亡的軍民,這是一種悼念的意思,等於是像開追悼會,做佛事超薦他們。這是佛教道場的一種附屬的一個工作,不是主要工作。當然這個工作有沒有好處?也是有好處,它也能有一定超度的效果。但是超度有沒有效果關鍵在哪?關鍵在做超度佛事的人他有沒有真誠心,有至誠懇切那種心求佛力加被,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只是做形式,沒有實質的真誠心,這個根本沒有效果。所以後來全國各地的寺院都紛紛采用經忏佛事,後來愈來愈演變,經忏佛事變成主要的工作,教學的工作變成次要了,現在都沒有了,這是很令人歎息的事,這就是變了種的佛教。實在講宗教的佛教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從清朝末年。宗教的概念其實是西方國家帶來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以後,不僅帶來了西方的鴉片,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宗教引進來了。進來以後,所以人們把佛教都等同於西方的宗教來看,所以這是把佛教也都誤會了。這個宗教,當然也無可厚非,如果能夠真正勸人行善,對社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一面,但是它的教育的職能我們要強調。這是第二種,宗教的佛教。
第三種,變成學術的佛教。在大學裡面我們有時候看到佛教系,佛學專業,把佛教當作學術來研究,你可以用佛教寫論文。這一次我們參加世界佛教論壇,也有不少學者,他們自己並不信仰佛教,但是他們拿佛教來做研究,研究佛教的歷史,研究佛教的語言,研究經典這裡頭的教理,這是變成學術。學術的佛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推崇的,為什麼?因為搞佛學,是可以幫你發表論文,是能讓你成為教授,可是生死的問題解決不了,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問題他沒有辦法得到徹底解決。所以釋迦牟尼佛,你看他學了十二年,他也是搞學術,他最後也放下了,放下之後他才能成佛。
第四種,現在近代,特別是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企業的佛教,把佛教當作企業來辦,掙錢,產生利潤,經營產品,甚至佛教裡面的這些經忏佛事都把它當作產品來賣,標明價格,多少錢做一堂,等等等等,這些都變成企業的佛教,做經營。
還有一種,第五種,旅游的佛教,把佛教當作旅游來辦,為什麼?天下名山僧占多。你看佛教道場都建立在名山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般我們講這個地方風水很好。為什麼風水很好?實際上不是出家人會看風水、會選擇地方,不是。佛法告訴我們,心能轉境、心淨則國土淨。過去出家人真正有道行,他找一個很僻靜的地方,沒有人打攪,在深山老林裡面自己搭一個小茅蓬在那裡修行。由於他心地清淨,道行很高,那個地方風水都被他轉了,原來可能風水不好,他一去那住幾年,風水都改了。所以我們看到為什麼天下名山僧占多,出家人不是會選風水,而是他們真有修行,轉變了環境,把那個環境都變成風水寶地。現在我們看到這些風水寶地,山清水秀,正好辦旅游,所以那些名山寶剎都成為現在旅游的景點了,過去那裡是很僻靜沒人去,現在變得人頭湧湧,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現在燒香的人還一大把一大把香,本來香,你要知道它是個表法的意思,一般燒香用一枝,頂多用三枝就可以了。一枝表什麼?表一心。三枝香表什麼?表佛法僧三寶,我們敬奉三寶。現在人買了香一大捆一大捆的燒,燒得烏煙瘴氣,你說他把環境都弄到很不清淨,他心裡怎麼能得清淨?求佛求什麼?升官發財,求這個。那什麼?把佛、菩薩都當作被賄賂的對象。好,想升官發財的時候來拜拜佛,佛就可以保佑我,要是不燒香佛就不保佑我,你看把佛的人格看得多低,這怎麼像話!佛教導我們,你真正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你就能得好報,善有善報。佛是老師,教給你這個道理,你聽明白道理了你去做你就得好報。所以佛的保佑就是對我們的教育,不是說真的把這個財寶送到你家,所以不能迷信。所以燒香我們要懂得它的意義在哪裡。
佛教裡面每一項活動都有它的表法的意思,很好,不能夠把它形式裡面的意義給曲解了,曲解了之後,這就是第六種佛教,邪教、迷信的佛教。這迷信的佛教,就是自己不懂得道理就亂磕頭、亂燒香,拜了也不知道拜了什麼意義,求也不知道怎麼個求法,這個迷信。如果成了邪教,對社會就帶來不良的影響。邪教,什麼人會弄起邪教?那些名聞利養的心很重,想通過佛教來謀取自己的名聞利養,賺錢,贏得別人的尊重,內心裡面自私自利,不知道這樣做因果可重,將來都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所以這是變成邪教,佛沒有教導我們這樣做。
所以這六種不同形式的佛教,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企業的佛教、旅游的佛教、還有迷信邪教,這六種形式,我們得辨別清楚,我們要信要信對樁,不能亂信。我們應該恢復、發揚傳統教育的佛教,這就對了,這才叫做正信的佛教徒。佛教裡面,它是教育,而且它是一個藝術的教育。你看在寺院裡面,就拿我們神光寺來做例子,它整個道場它是一個處處體現教育的場所。你看我們走進山門,第一眼見到的是彌勒菩薩,大肚,笑呵呵的,彌勒菩薩,這個表什麼意義?彌勒菩薩在宋朝,南宋時期,確有其人,叫布袋和尚。他是,過去示現的樣子好像瘋瘋癫癫的,有點像濟公的樣子,一天到晚拿著布袋,別人供養他東西統統裝到布袋裡面,給他的錢他可能就吃進去,然後到處去游化。別人有時候看到他就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這位布袋和尚他也不說話,把這個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一攤。對方明白了,佛法是放下,放下是佛法。放下之後怎麼辦?見到他又把這個袋子拿起來就扛著走。原來放下之後還要提起,你看他就這樣教導。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把自己真實的身分說出來,他說自己就是彌勒菩薩,說你們世間人不明了誰是真彌勒,說完他就走了,立化。這個是真正的佛菩薩再來的,如果是他說了不走,說自己是佛菩薩再來,說了不肯走,那個你就不能相信。
你看古代確實有很多佛菩薩在我們社會裡面示現,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還有示現豐干和尚,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再來的。過去的這些大善知識,他們把自己的身分透露出來他就馬上走,絕對不會在這個世間停留。如果停留,那什麼意思?是不是想騙取大家的錢財,騙取名聞利養,為什麼你不走?現在就很多這種怪現象,我們也聽到不少,說某一個大法師是什麼什麼佛,什麼什麼菩薩,什麼什麼羅漢來的,或者是某一個居士是什麼菩薩示現的,這個身分暴露出來他也沒走,他還待在這裡,那你就不能相信他。所以佛菩薩示現都有他的規矩,把身分暴露出來他肯定走,往生了,絕對不會停留在這個世間。
所以彌勒菩薩你看他大肚子,布袋和尚的形象,大肚子,笑呵呵,表什麼法?大肚能容,包容。怎麼樣才能包容?平等才能夠包容。所以心是平等,大肚才能容。這個相貌笑呵呵的,表什麼?叫歡喜相對人,對人要笑呵呵的,別那麼愁眉苦臉,見到人像個冤家似的,理都不理,我們講沒有禮貌,沒有教養,那不像一個佛弟子。你看看我們一進山門看到彌勒菩薩就學了第一課,學會包容、學平等、學笑面迎人,有這個資格你才能入佛門,這第一課。完了之後,你再看看天王殿,彌勒菩薩兩旁站著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我們講護法神,站立兩旁。他也是教育,教我們什麼?你看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護持,護持國家、護持自己,這持國。他手上拿著琵琶,你看琵琶有弦,琴弦,彈奏,要彈出好的音樂,這個弦不緊不松,恰到好處,這才能彈得好。這表什麼?儒家講的中庸之道,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佛法裡講的中道,不落二邊,就講這個意思。真正能夠行中庸之道才能把自己護好、才能把國家護好,國家不能夠左進,也不能右進。所以這個都是給我們很深刻的教學。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是進步,天天進步。他手上拿著劍,劍代表什麼?代表智慧,慧劍斬情絲。慧劍,智慧的劍斬斷煩惱,那你才能進步,被煩惱給拴住了你就進步不了。這是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的意義。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你看一個是廣目,目是眼睛,教我們多看,多聞天王教我們多聽,為人處世之道要學會多看、多聽,要學會少說話。你看人長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但只長一個嘴巴,你看什麼意思?叫你多去看、多去聽,少去說,這就是處世的哲學,我們要學。廣目、多聞也是中國古代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學習,要謙虛、要多學、多看、多聽。廣目天王他一手拿著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一手拿著珠子,你看這代表什麼?龍代表多變,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變化多,這代表我們的社會,社會是很復雜的,多變的,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多變的社會裡面,如何能夠智慧的處理問題?另外一個手上拿著珠子,一個寶珠,寶珠代表什麼?代表定力,心定,看到多變的情況我們心要定,它在動我們不能動,我們以不動去應萬動,不變應萬變。所以這個珠子代表不變的真理、不變的原則,佛法都是講的不變的真理和原則,所謂真理永恆不變,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古代適用,現代也適用,印度適用,中國也適用,超越時空的。你再看看北方的多聞天王,他手上拿著一把傘,這個傘代表什麼?很明顯,防止污染,因為我們聽得多了就容易受污染,聽到別人講人我是非,講這些不良的話語,我們聽了難免受污染,我們拿傘就是擋住這些,不要受它污染,我們只吸收正面的,只吸收積極的部分,不要被那些負面的、消極的東西給污染了。
你看看,你進了天王殿馬上受到這麼好的教育,這個教育是藝術的教育。如果是很呆板的教育,天天跟你講你要笑面迎人,你要大肚能容,你要多學、多聽,天天跟你唠叨這個,你聽了都覺得很膩。但是他做一個形像給你看,讓你看到了形像,馬上你就想到我要這麼樣去做,你看多麼好的教育。如果把這些這麼好的教育當作神明來膜拜,求他來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那是完全把那個意義給扭曲了,這麼好的教學你把它變成迷信了。我們這個佛殿,佛殿一般從外觀看是兩層的,兩層的瓦,裡頭是通的。這表示什麼?外面是兩個,裡面是一個。這裡講的意思也很深,外面表示告訴我們真俗圓融,裡面講的真俗不二,是一不是二。這一些建築也是藝術的教育。還有一般的大殿,你看我們的大雄寶殿,當中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兩邊供的消災延壽藥師佛和阿彌陀佛,這三佛。有的大殿它供的釋迦牟尼佛,旁邊可能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或者是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有的在淨土寺院裡面供阿彌陀佛,兩邊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佛像都是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說,最普通的,如果釋迦牟尼佛當中,兩邊站著阿難和迦葉,代表什麼?阿難他是多聞第一的尊者,代表解門,迦葉他是禅宗的初祖,他是苦行第一,代表行門,釋迦牟尼佛當中,代表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兩邊你看有解、有行,解行要相應你才能得到圓滿。如果旁邊站著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力行,這裡是講解行相應。如果是阿彌陀佛,旁邊站著觀音、勢至,觀音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慈悲是行門,智慧是解門,它也是解行相應,那才能得到大圓滿。所以你看看,佛法所有的建築、形像統統是教學,乃至我們每天上香、供水、供花、供水果,你得想想它有意義的。不是說上了香給釋迦牟尼佛去聞一聞,給這個花給他看看,給水果給他吃,他才不要你的。這個是什麼?提醒自己,香代表什麼?香代表戒和定。你看看很多香的底下掛了個小幡,叫戒定真香,什麼是真香?有戒、有定,那才叫真香。所以我們燒香,那是假香,真香是什麼?用自己戒定慧,真香。供的水,水代表什麼?代表平等、代表清淨,我們供了水之後,想到自己心要清淨、心要平等。花,花代表因,有花後來就結果,所以種好的因才有好的果,供的果是代表果,花代表因,所以看到花就想到要修好因,看到果我們就要發願得到好的果報,最後能夠成無上的佛果,這些供品才有意義。這些都是真正的佛教的教學,它不是迷信、不是宗教。
今天時間也到了,這一說下來大家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了,很抱歉。我們今天就把什麼是佛教給大家先報告清楚。今天下午我們正式來談學風、道風的建設。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領導,諸位法師、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